-
1 # 與眾不同而已
-
2 # 怡然家庭教育
6歲之前的孩子有對這個世界強烈的探索慾望,他們渴望透過自己的探索瞭解周邊的世界,如果家長設定的規範太多、阻礙了孩子的行為,他們肯定會發脾氣的。所以說,可以給孩子設一個底線,底線之上給孩子自由,讓他們盡情的成長。
-
3 # 樹屋早教
2-4歲寶寶的情緒,有如下特點:
1、易衝動性
2、不穩定性
3、外露性
這個階段的寶寶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探索世界的需求、自主意識發展的需求,與成人、環境發生衝突的機率也大大增大。
但是這個階段的寶寶雖然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還沒有對情緒、情感的正確認知,更不能像成人一樣運用成熟的情緒、情感控制技巧,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直接用身體反應、行動來表達情緒,所以,看起來總是“陰晴不定”,愛發脾氣。
這個時候,成人的“應對”方式就很關鍵,正確的應對方式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高情商寶寶!
一、少命令、多選擇,給予孩子自主權!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自我概念,也開始嘗試運用自己的自主能力。這個時候成人視情況,多孩子一些簡單的選擇權,能讓孩子體驗到自主的快樂,同時也能巧妙地轉移問題的重心,讓孩子更加愉快地接受建議。
比如:“寶寶,天氣冷,要穿上外套!”
改為:“寶寶,你今天想穿粉色小兔子的,還是想穿綠色小青蛙的外套呢?”
比如:“寶寶,快過來吃水果!”
改為:“寶寶,快來,你想吃小猴子喜歡的香蕉呢,還是想吃大象喜歡的蘋果?”
比如:“寶寶,該睡覺了,上床睡覺吧!”
改為:“寶寶,你是想走到床上去睡覺,還是想像袋鼠一樣跳過去呢?”
……
二、變成孩子來“共情”,培養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有共情能力的父母,看到孩子流淚的時候,會把自己想象成孩子,體驗孩子的恐懼和委屈,理解他的痛苦;看到孩子吵鬧、跺腳、地下打滾時,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憤怒、不滿和懊惱。
這種共情能打破親子間的隔膜,讓孩子把成人當成自己信賴的朋友,而不再是一個冷漠的、不理解自己的旁觀者。
當孩子發脾氣時,成人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不妨如此:
把指責、命令、恐嚇……等負面的語言,變為:
“寶寶,我知道你現在難過\委屈\生氣……,我可以陪著你。你需要抱抱嗎?”
接下來,耐心等待“風雨”過去,然後再處理事情。
三、“溫和”地接納情緒,“堅定”地堅持原則!
首先要明白,負面情緒的宣洩對孩子的健康有利無害,孩子正常的哭鬧、發脾氣,並不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更不會對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很多成人“害怕”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所以,往往為了“哄”好孩子,每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趕緊妥協,滿足孩子的任性要求。殊不知,這種及時的滿足,讓孩子嘗試到了“發脾氣”的甜頭兒,從而,助長了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行為。
當孩子為某件事情發脾氣的時候,不妨想一下,這件事情是否真的超出了你和孩子議定的“原則”,或者超出了你對孩子教養要求的底線。如果在原則之外了,溫和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堅定地告訴孩子:
“我愛你,但是這件事不行。”
四、逐漸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學習情緒控制技巧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透過繪本閱讀,幫助孩子認識各種情緒:高興、憤怒、焦慮、恐懼……,並適當地告訴孩子一些情緒控制的方法。
比如《傑瑞的冷靜太空》、《菲菲生氣了》、《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等繪本能幫助孩子認識負面情緒,並學會透過隔離、深呼吸等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
情商高的人,總是能獲得更多的擁護和支援,情商的培養,也要從寶寶抓起,所以,當孩子再發脾氣時,也要認識到這正是一個情商培養的契機!深呼吸,來吧~
-
4 # 清心無礙
這個時期的寶寶,有自己的自主意識,卻又很懵懂,喜歡模仿大人,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卻又不明白什麼事情有危險,不可以做。
如何應對2—4週歲寶寶愛發脾氣?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
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看到大人愛發脾氣,也會有樣學樣。
因此,在面對寶寶的時候,家長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其次,要保留有自己的權威。
可以和寶寶做朋友,但該有的原則一定要堅持,無原則的滿足寶寶的所有要求,是溺愛。
作為照顧寶寶的家長,保留自己的權威,才能更好的教育寶寶。
再次,尊重寶寶的合理要求。
寶寶雖然小,但也有自己的自主意識,自己的需求,希望得到尊重。
一味的縱容寶寶固然不對,但寶寶的合理需求,還是應該滿足的。
從次,給寶寶更多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童年就那麼幾年,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無可取代的,尤其是當孩子還是個小寶寶的時候。
多陪寶寶玩,在寶寶害怕的時候,及時陪在身邊,會讓寶寶的性格更好,更有安全感,以後處理人際關係更加從容。
最後,瞭解寶寶每次發脾氣的原因。
寶寶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
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可能是吃的食物不喜歡;可能是想要某個玩具;可能身體不舒服;可能和小朋友有矛盾;……
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瞭解清楚寶寶為什麼發脾氣,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總之,帶好寶寶不容易,寶寶平安健康的長大也不容易,當父母的,只能多費心了。
-
5 # 創新教育者叢叢
很多父母都會反映2-4歲的孩子很愛發脾氣。
比如哭鬧著要玩具、不想吃的菜就甩手打翻、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時也會猛然打對方,還有的家長說,孩子明明要做A,但你給他做了以後,他又不要了,然後再哭著要變回原樣。
其實面對孩子愛發脾氣、哭鬧的行為很簡單。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一方面,2-4歲的孩子大腦快速發育,語言表達也進入爆發敏感期,但大腦結構中掌管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卻沒有發育很完善,這導致他們很容易掀翻“大腦蓋子”,就是我們看到的“翻篇、發脾氣、沒完沒了的哭鬧”。再遇到語言表達在爆發期、想要說很多但又表達不清晰,可是還想要去解釋,這就只會讓自己更加著急,於是增加脾氣的爆發程度。
而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會萌芽自主意識、遇到秩序敏感期和所謂的叛逆期,這讓他們開始看中自我感受、以自我為中心、一切都是要我說了算,這也就是看似“不講理”的孩子。
其次,我們要接納孩子。瞭解孩子是接納孩子的第一步,只有真正認識到了自家孩子的特點,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會從內心接納孩子的無理、哭鬧、小脾氣。但接納不等於縱容和溺愛,父母接納的是孩子發脾氣帶來的情緒,而不是發脾氣後的行為。這就要用到共情:
“媽媽知道你還不想離開遊樂場,只是想多玩一會。”認同孩子的感受,然後給出有限的選擇,“但是現在到了該回家的時間了,你是願意像大象一樣踏著步走回去還是想像小鳥一樣飛回去呢?”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點,讓他做出一個決定,轉移當下的注意力。如果孩子有哭鬧著打人活著踢物品的行為,要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理解你想玩的心情,但打人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通常來說,我們想要給到孩子一個要求,最好提前和孩子約定好。比如還是遊樂場玩耍,可以提前約定離開的時間,快到點時提醒還有10分鐘、5分鐘,也可以給出你能接受的冗餘時間。
重要的是讓父母和孩子都感覺到輕鬆愉悅,而不是總在生活中陷入權力之爭。
最後,情感連線後糾正行為。糾正前先進行情感連線(接納孩子),會讓孩子慢慢平復心情,事實上也只有還自己逐漸平靜下來,所有的糾正行為才有效。
告訴孩子他在發脾氣時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這樣只會讓孩子更煩躁而不是接受)。比如你可以跳上跳下來發洩一下,
你願意用打沙袋的方式讓小手覺得有事可做嗎?
到我們的書房下吧,(推薦瞭解積極暫停角)
還可以深呼吸,或者倒數十個數,你來決定。
要不然讓媽媽把你身體裡的情緒小怪獸給拔出來?(這裡推薦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
情緒的調節首選遊戲的方式,既能活躍氣氛,也能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能。
-
6 # 彭如心老師
2-4歲,模仿。周圍最親近的人愛發脾氣,他也就愛發脾氣了。
有個5歲的孩子。因媽媽太忙,商量著答應住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住了一週,發現學會了說‘討厭’這兩個字。一不順心,脫口就是‘討厭’。坐公交車,別人碰了他‘’ 討厭‘’就冒出來了。搞得媽媽很尷尬。
那天,下了公交車,下著大雪,天黑了,人越來越少,前面只剩兩個人。他拉著媽媽快走,媽媽說,為什麼要快走。他說我害怕。一會,前面兩個人也消失了,就剩我們兩人了。媽媽說,那咱們就請他們慢點走,等一等咱們。媽媽喊了一聲,跟那兩個人說明情況,那兩個人爽快的答應了。
媽媽趁機與孩子說,人和人之間都是要互相幫助的。你在公交車上的表現讓媽媽很尷尬。你搞得周圍的人都不高興,誰還會幫助你。所以,以後不準對人說‘討厭’這兩個字,不禮貌。他一聲不坑。可是記住了。因為回到他那個環境,有小朋友說‘討厭’的時候,他把媽媽說過的話全部轉送給那個小朋友了!
孩子,都是學著長。誰在身邊跟誰學。大人的一舉一動,他都會記住,但他可能並不知道對錯。所以,他大吵大鬧,亂髮脾氣,都與環境有關!要想讓孩子不亂髮脾氣,大人要首先好好撿點自己!其次,孩子犯了錯,大人要找適當的時機,給孩子講清道理。找適當的時機,就是不當很多人的面教育孩子。給孩子留面子!不傷害孩子的自尊。一般孩子都肯定會改正。誰不願意做一個受人尊重的好孩子!
充分尊重了孩子,孩子還有什麼理由逆反呢?
-
7 # 若魚若愚
兩歲多點的孩子脾氣差、無理取鬧,其實是孩子比以前成長的表現。不是他喜歡發脾氣,而是他根本沒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3歲內孩子大腦沒“發達”到能控制自己情緒這個程度。
他們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能控制情緒的大腦前額皮質才開始發展,大部分時間被杏仁核控制,很容易發脾氣、暴躁,情緒來的快。以後隨著大腦發育成熟,就不會這樣了。
不過,雖然是一種正常現象,爸爸媽媽也許正常引導,恰當的處理,不僅對孩子的自控力有幫助,對他睡眠和安全感也有好處。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該如何正確做?不必過於焦慮,在一邊靜靜守候,讓他自己發洩完或哭到冷靜吧!讓孩子從哭到平靜下來這個過程是非常鍛鍊他的前額葉皮質的。另外孩子哭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和快樂、驚訝、糾結一樣,哭過以後心情就會好了。
-
8 # 侯媽家庭教育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和孩子大吵大鬧,這樣會延長孩子發脾氣的時間,而且會使負面情緒重複出現,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不要試圖與他講道理,這是和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處理憤怒情緒的方法,不能因為發脾氣而傷害了他人和自己。
一、讓孩子喊出來
當孩子有強烈負面情緒的時候,他的內心積壓了很多的能量,這時如果不能得到宣洩,對孩子身心是不利的。
二、讓孩子找到傾訴物件
但孩子心情不愉快的時候,可以讓他找自己喜歡的玩具來訴說,看自己喜歡的故事書,但不能攻擊人。
三、不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內疚
如果你指責孩子的情緒,就會讓孩子產生自責內疚。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生氣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
四、不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如果媽媽再批評他,會讓孩子覺得無助。
-
9 # 職場衰媽
當孩子發脾氣生氣時,千萬不要責罵,不要吼叫,家長就站在一邊陪著他,溫柔地看著他或者抱著他直到他情緒穩定了後再跟孩子講這樣子做是不行的,有什麼後果。重點是陪伴,家長不要不理,對於有些孩子安全感及獨立性及分離焦慮很嚴重的是不適合把孩子關在小黑屋或者讓他單獨待著的,這樣子會使孩子以後不會好好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對以後的性格養成有影響。相信孩子是不會一直哭鬧下去的,我們只需要陪伴,待他冷靜後用一個感興趣的事物比如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從悲傷的情緒脫離,然後我們再去跟他解釋為什麼不要這樣子做,或者用行為來演示這樣子做的後果。 我家的2歲孩子就經常發脾氣,有時得不到他想要的他就要毀了這個東西,明明想要,生起氣來就用腳踹或者丟垃圾桶或者打我和他的爸爸,如果用成人的想法來看簡直就是太恐怖太不孝了想想以後可能會成罪犯的那種人。這個時候家長們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思想來想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剛剛有自我意識的時候,他還是個原始人,是一個有著原始衝動的小動物,他只會隨著教育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已經形成了這樣恐怖的性格。如果家長放棄教育或者靠打罵靠恐嚇的話,孩子只能變得越來越糟。
回覆列表
孩子發脾氣肯定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不舒服,要與寶貝多交流,和氣的問為什麼發脾氣,有哪裡不舒服?還是沒有吃飽?或者不合胃口?還是沒有人陪他玩,總之要了解孩子的心身,多談心,多給他講故事,多陪伴他,多一些耐心,把孩子當做朋友他才能無所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