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青年人是祖國的希望

    我分享一個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很早就聽說過,印象也是最深。第一次孟母把家安置在墳墓旁邊,結果孟子學會了掃墓這一類的事情,第二次把家安置在集市,結果孟子學會了誇口做買賣,第三次孟母把家安置在學校旁邊,孟子學會了詩書禮樂,仁愛禮讓。孟母三遷的故事與古代的一句俗語很相似,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側面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後來也指你接觸什麼樣的人,你終究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2 # 古今熱血歷史

    孟母教子

    孟母教子有方,在《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記載。

    孟母三遷

    孟軻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玩的時候學做喪禮。孟母便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軻又學拿刀殺豬並叫賣。孟母就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游戲的時候,就學習模仿學禮節,滿意的孟母便定居下來。惟此敘述只有二遷,由東鄰買豚的故事可推知孟子亦曾與屠戶為鄰。

    斷機教子

    孟子一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緝麻線,看到兒子逃學很生氣,把機上正在織著的麻布割斷。 孟子問母親為什麼,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如果現在荒廢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有所感悟,隨後勤學不止,並拜子思的門人為師,終成天下大儒。

    後世紀念

    元朝延祐3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孟激為邾國公,追封孟子母親孟仉氏為邾國宣獻夫人 。

  • 3 # 黃梅雨竹軒主

    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叉開腿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麼原因?”

    孟子說:“她叉開腿蹲在地上。”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闢][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闢]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Sunny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 4 # 飛雪情

    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孟母三遷》、《斷織喻學》、《孟母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等。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3、《孟母不欺子》

    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

    馬上母親就後悔說這句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孩子剛剛有了智力我就欺騙他,是教他不誠實。”

    於是孟子的母親買了鄰居家的豬肉來讓他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4、《始作俑者》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5、《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

    我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有人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

    密網不下水塘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斧子按一定的季節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麼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大的宅園,在裡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家畜的飼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肉了。

    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沒有捱餓的情況了。認認真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覆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揹負著重物走在路上了。

    七十歲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知道加以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啟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前來歸順了。”

  • 5 # 心靈治癒空間

    1,     孟母三遷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傳說孟子少年時極其好學,見到什麼都跑過去學習一番。一開始的時候,孟母和孟子居住的地方有一塊墓地,此地經常有人舉辦喪失,於是孟子經常跑過去跟著辦喪的人學習。孟母一看,感嘆這裡不是該居住的地方,連忙搬走。

    第二次地方有很多集市,於是孟子就經常跑去模仿那些商人,學習他們經商的手段和說話的方式。孟母一見,覺得不是好地方,便再次搬走。

    第三次終於搬到了學宮旁邊,於是這次孟子跟著那些文人學習禮法和知識。孟母一見,這才滿意,感嘆此地才是應該居住的地方。

    這個故事我們總結兩個道理,一個人的成功,來自於環境的影響和背後的女人。孟子背後的女人便是他的母親。

    2,     孟母不欺子

    既然說到了孟母,就再接著說孟母的一個教育故事。再孟子小時候,一次看到鄰居家殺豬,於是懵懂的孟子過去問母親,鄰居殺豬幹嘛?孟母當時隨口答道:“給你吃”。可話音剛落,孟母就後悔了,覺得自己從小就再教育孟子誠實,現在怎麼能忽悠欺騙孩子呢,這不是再教他不成熟嗎,於是立馬趕去鄰居家買下了豬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塔50層所有隱藏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