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丶丨小敗類

    歸根結底主要因為朱棣帝位不正,北京是他的封地,所以由南京遷都到北京,後面歷代皇帝就不打算遷都了。南京那邊有留了一套行政班子,讓一些失意或者快退休的大臣去南京做高官。加上五大營幾十萬大軍屯駐在北京周圍,對於征伐蒙古方便,所以給人一種君王戍邊的假象,其實只是朱棣的遮羞布而已。

  • 2 # 阿斗不傻

    在我看來,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明朝最大的政治性錯誤。風骨雖然好,但是真不該如此遷都北京就是最大錯誤如果沒有遷都北京而是依靠南京,發展遠海,從陸權國家慢慢轉變為海權國家中國歷史走向就不會如此。

    北京:帝都,處華北腹地,上接東北,下通天津,勾連大海,左懾內蒙,劇中而引領華北中原,地理位置優越,現在中國政治經濟中心,超級大城市,今日北京如此高大上。

    可北京歷史上如何?

    先秦時,北京不屬中原核心區,最先控制北京是西周燕國,時稱燕都,公元前1122年,武王滅商,封燕召公。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吞燕國設薊縣,漢隋秦時期北京地區都是邊陲重地,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燕雲地區給契丹,北京地區從此被被異族控制近300年之久。 元末明初朱元璋稱帝南京建國大明,之後就派徐達北伐擊敗蒙元同時收復燕雲,徐達作為大將順勢鎮守北京,並歸化周邊蒙古部落,

    北京地區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後來朱元璋分封四子燕王朱棣鎮守北京地區。

    朱元璋去世後,皇孫朱允炆繼皇位,在儒生建議下,毅然開始剝藩,燕王朱棣因此開始靖難之役,並且許諾朵顏三衛,事成之後,讓朵顏三衛自治,這也為後來的君子守國門埋下禍根,在蒙古僱傭軍機朱棣自己努力下,朱棣打敗建文帝,繼承大統稱永樂帝,隨後遷都北京。

    下面看看朱元璋為何定都北京,還有北京和南京對比,在就可以思索為何君子守國門是絕對的錯誤。

    朱元璋定都南京,有無奈,其實一開始,作為一個念家的人,他最中意的首都是家鄉臨濠也就是安徽鳳陽。反對聲音太多,特別是劉伯溫反對而作罷。 注意反對者名字,劉伯溫!

    每個時代都會有眼光高遠超越時代的人,在明代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劉伯溫。

    劉伯溫其人是“浙東集團” 代言人,“浙東集團”是怎樣人,他們不同於“淮西集團”的一群武夫,而是一個文人派系,在他根據地是浙東地區,就能看出他們是居住於江浙。

    宋元時,中國沿海貿易非常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可以說全世界最繁華的就是中國宋代,當時的泉州,揚州已是萬國泊港的繁榮碼頭,而江浙地區則是商業繁榮的受益者,因為元朝其實也是一個開放的朝代,海外貿易依然繁榮。

    因此,劉伯溫深知海洋貿易對國家繁榮的必要聯絡,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明白世界出路是海洋。加上士大夫階層背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整個“浙東集團” 集體訴求。 僅此就可說明定都南京,對於朱元璋是無奈,但是對於國家而言是很正確的,它有利於中原文明從傳統陸路文明轉為海洋文明,不至悖世界潮流而動,最後落後捱打。

    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不是頑固之人,他在考慮良久之後,最終被劉伯溫說服定都南京。

    除南京所謂“帝王氣”外,國家經濟政策,未來發展出路也肯定有考慮,很多人都說明朝海禁。其實老朱並不是全程還海禁,後來的明朝也沒有封海取締海洋貿易。

    定都南京後,朱元璋也沒忘北方防務,安排徐達北伐後,由徐達鎮北京,遷徒百姓充實北方人口,設衛所,屯田,實邊,修城牆鞏固防線,安撫朵顏三衛。

    將北方防務梳理的井井有條,完成這一切後,調徐達回來,並安排朱棣任燕王,守衛北方。

    由朱元璋一系列動作可看出,定都南京,表明朱元璋心中全國經濟中心是江浙,加強北方防務,整合軍事力量,是將全國防位中心設定在北京及周邊地區。

    定江浙,加強經濟中心控制。

    俗話說:"江浙半天下” “太湖熟天下足” 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穩固,立足於財帛富庶之地,手裡有錢心裡不慌才是正道。

    最後明亡,根源不就是窮嗎?

    這一點就算朱元璋沒看見,可劉伯溫看見啦,也用自己指引,讓朱元璋看見啦,如果明朝照此方略,立足財帛富庶地,發展經濟,用南方財富補北方邊疆。

    才是萬全之策。

    這裡肯定有人說,超越時代眼光看問題,不公平,可劉伯溫和朱元璋不也是超越時代人嗎?看看後世明朝現實,江南富庶,可稅收難上加難,收稅難,運輸難,天高皇帝遠,貪汙嚴重,加上官員火耗損失,收100兩銀子到北京能剩40兩就不錯啦。教訓不夠深刻嗎?

    那朱棣為何定都北京,真的是所謂天子守國門嗎?扯淡,他就是為自己考慮而已。

    首先:北京是朱棣封國,在哪裡他安心。(心理因素)

    其次:北京地處邊疆,邊防非比尋常,可是反叛者的他,自己就是靠北京起家,他也怕授予軍權給別人會有不穩定因素髮生,與國家安穩不利,只能自己上。(穩定邊防)

    再次:傳統陸權影響,千年來中國外患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為主,海洋從沒威脅,小日本倭寇的事情,那還在百來年之後。(思維限制)

    最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南方富,北方窮,為啦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犧牲自己。(全國政局層面)

    沒錯,以上考慮都很對,自五胡亂華後,北方地區,生產發展就沒恢復到唐漢時期水平,缺人,缺錢,缺糧,啥都缺,所以東西都需要大運河運輸到北方。遷都北京後,北方經濟人口有所恢復,區域不平衡狀態緩解,北部邊防局勢日趨穩定。

    以上可以說是積極作用,但是遷都不遷都,事情難道不做?

    遷都後做力度大,其實浪費也更大,加強富裕地區統治,創造財富反哺北方,會不會更好?

    北京作為明朝核心,卻時刻在軍事威脅下,沒有戰略緩衝的國防戰略,就像只穿底褲人一樣,一扒光就原形畢露。

    明朝歷史也一次一次證明如此,土木堡,嘉靖時期蒙古兵臨北京,到最後滿清扣邊,那次不危機四伏,又那有心思治理國家?

    最後總結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絕對是明朝最弱智政策,朱元璋,劉伯溫用超越時代眼光,確定明朝未來方向。有人肯定會說,朱元璋閉關鎖國!其實是不明白明朝閉關鎖國真相,那是國家掌控海外貿易方式,之後歷朝歷代都閉關鎖國,也都海外貿易。只是在文官集為代表的海商壟斷國家外貿之後經濟危機才愈演愈烈。

    朱棣遷都對明朝有好處,但是最大問題是讓中國錯過海洋時代,現在中國還深受其害,看看我們明朝祖先曾經走過的路線,別提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我們真的坐擁江南,開發海洋,最後又如何會被世界潮流越拋越遠?
  • 3 # 元靖公子

    首先說明明一點,這句話不是什麼網傳皇明祖訓,“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最早出自閻崇年教授2004年編寫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一書。他在說到咸豐皇帝有多混賬時,將明成祖朱棣拿來作對比:

    “面對英法聯軍6000餘人犯八里橋,咸豐沒有動員兵民“勤王”,全力守衛京師,而是準備逃跑。當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國門”,抵禦入侵……咸豐皇帝在大敵侵入之時,不盡職守,不守國門,卻帶領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豐皇帝鑄成了歷史之大錯、特錯!”

    “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出自《禮記》。《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意思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官員與百姓共存亡,士族與國君的號令共存亡。

    永樂時期北京根本不是國門,北方還是有很多緩衝區的。是他的後人不爭氣,把什麼河套地區都丟了。結果北京就緊挨著邊界了。誰會把首都邊境線上,時刻面臨威脅?這怎麼可能呢?明明就是不爭氣,丟失領土,還什麼天子守國門。

    《讀史方輿堪要》這點說的清楚:“然則朔方不守,河西不固,關中亦未可都也。都燕京而棄大寧,棄開平,委東勝於榛蕪,視遼左如秦越,是自剪其羽翼,而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無患,其可得哉?”“遼起於臨潢,南有燕雲,常慮中原之復取之也。故舉國以爭之,置南京於燕,西京於大同,以為久假不歸之計。女真自會寧而西,擅有中夏,仍遼之舊,建為都邑,內顧根本,外臨河濟,亦其所也。蒙古自和林而南,混一區宇。其創起之地,僻在西北,而仍都燕京者,蓋以開平近在漠南,而幽燕與開平,形援相屬,居表裡之間,為維繫之勢。由西北而臨東南,燕京其都會矣。國家之都燕也,當法漢唐之成算。以開平、大寧、東勝、遼陽為河西朔方之地,乃坐而自削,有日蹙百里之譏,無乃與都燕之初意相剌謬乎?”

    從戰略上講明成祖遷都是完全正確的 當時中國的政治重心已經由黃河沿岸的東西線變為渤海灣到江南的南北線 這一轉變是從唐朝開始 唐朝的安史之亂根本上就是唐朝沒有改變思路適應這個轉變 此後經歷遼宋金對峙 才調整好 而北京是這條南北線上的樞紐 假如不以此為首都 要麼因為北京的丟失而使中原政權被動 要麼鎮守北京的軍事將領導致內亂 所以北京必須作為首都 。

    其實這一點和一開始關隴作為首都地區是一個道理 上古到中古的古代中國的邊地威脅一直在西北地區 所以首都就放在西北地區 是行政中心和軍事中心重合 但是明朝犯的一個錯誤是 不是將都城放在這裡就完事了 你得要開拓周邊呀 西周和後來的秦都是不斷開拓 使西北成為穩固的大後方 明朝除了成宣時期 後邊都消極應對邊事 於是就搞成了“天子守國門”的局面 本來明朝就應該做的事 到清朝才做好。

    明不稱臣,河套送給蒙古人。明不和親,也先立祠裱一新。明不納貢,敦煌西域陷胡塵。明不割地,咸鏡兩道歸高麗。明天子守國門,滿清過青徐,諸官免送,明君王死社稷,祁鎮回京師,景帝于謙伏誅。諸臣降,逼君死。

  • 4 # 古樓殘卷

    歷史根本沒有這回事,這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北京在哪裡?在朱棣時代北京距離邊境線還很遙遠,後來後人不爭氣,河套地區丟失,北京才位於邊境線附近。

    試想一下,從古至今,哪個王朝會把自己的首都放在邊境線上?

    一個皇帝自己再怎麼自信,他也不能自信到自己的子孫都很厲害,所以為了王朝長治久安,為了家族子孫萬代,皇帝是不可能把首都放在國境線上的。

    只是後來後人不爭氣,北京被推到了邊境線上而已。

    而明朝的政治特點又比較特殊,皇帝被文臣集團包圍,文臣集團是幹嘛的?

    他們是一個個道德噴子,皇帝生孩子的事他們都想參與,更別說遷都的問題了。

    所以呢,即使後來北京到了邊境線上,也沒人敢提出遷都。

    但是,北京在邊境線上已經成了事實,天子守國門就是這麼來的,所以呢,為了給自己貼金,杜撰了一個天子守國門。

    而君王死社稷呢,道理是一樣的。

    崇禎想死嗎?不會的,這只是無奈之舉,他曾經嘗試過遷都,但是大明文臣怎麼可能支援呢?

    遷都會出現很多問題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臣們不願意。

    因為他們有大批的財富,如果遷都,那麼多財富不就暴露了?這些人天天哭窮,這怎麼解釋?

    而且古時候的財富,大部分是土地和房產這些不動產,怎麼處理?

    所以,大臣們有一堆理由不支援遷都,最後崇禎硬是被拖死了,崇禎的遺詔怎麼說的,朕能死社稷。

    在古時候,君主死社稷,是一個非常高的榮譽,但是這又何嘗不是悲哀呢。

    所以君王死社稷也應驗了。

    這兩件事,很明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會是當時的君主表決心的口號,而是後人根據這兩個事情,杜撰出來的,給明朝貼金的藉口。

    說實話我不是清粉,寫完這個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給我扣清粉的帽子,但是歷史嘛,是實實在在放在那裡的,任何朝代都有優缺點,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不喜歡滿清,但是我也不會故意貶損它,我喜歡明朝以及戰國史,但是我也不會沒有底線的誇它。

    看歷史,客觀就好,有啥說啥。

  • 5 # 為she著迷

    我覺得老朱家的倒黴孩子們,可能領悟能力有點問題。

    天子守國門,什麼是國門?

    按永樂洪武定下的九邊來看,這針對北方的漫長國線應該就是國門。

    君王死社稷很好理解,皇帝應該為了百姓社稷盡心盡力。

    但事實上,朱家龍子龍孫們只是執行了第一條,而且執行的方法還有問題。

    至於第二條,完全就被忽略了。

    從大明將軍朱厚照到嘉靖,再到萬曆,再到木匠皇帝,你看看有幾個皇帝是老老實實為社稷忙碌到死的?

    他們倒是沒有忘了天子守國門,但我認為他們執行的也有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崇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祖訓不假。

    但當敵人兵臨城下時,他不知南遷儲存實力,反而吊死梅山,放任滿清鐵蹄肆虐。

    大哥,祖訓說的是君王死社稷,沒有死守國門好不好?

    皇帝都死了,主人都被滅了,你還看著你家大門幹屁啊!

    守國門應該是君王義務,死社稷也是君王最好的歸宿。

    但祖訓是死的,人是活的。

    九邊都沒完全告破,就應該李自成兵臨城下你自己跑去吊死,這叫死社稷?

    不,這叫躲避。

    崇禎寫的好看,糟蹋我的屍體,勿傷百姓,這完全是安慰自己的話,京城後面被李自成給搶光了,人都死了你怎麼保證百姓安全。

    這貨應該被扔到邊關當幾年兵,知道什麼叫接地氣,然後才應該做皇帝,太書生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什麼時候覺得碰到了共度餘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