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術品手繪油畫
-
2 # 滿大大王
女權主義認為女性在電影中就是用來被男性觀眾(及依偎在男性觀眾身旁的女性觀眾)觀看的,在恐怖片裡就體現為女鬼。另一方面,在東方文化中有對女性天生的憐憫之情,所以多會表現女性被冤死變為厲鬼的故事,這一傳統沿襲到東方電影中就表現為女鬼比較多了。
-
3 # 大老李的壹枝筆
男鬼寫不到那麼悽美吧,如果有蒲松齡的功夫也成。演義作品寫男鬼的不少,說不上小說的美,話本(說書的底本)不少。很驗證寫作功夫,女鬼倒容易出彩。
-
4 # 文達諸侯
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文化類問題,十分值得討論:在我們的文學作品,比如《聊齋志異》以及現在眾多的恐怖電影中,女性鬼佔了絕大多數比例。就像聊齋裡邊兒的畫皮女主角,《午夜兇鈴》裡的貞子,以及咒怨裡邊兒的伽椰子都給我們留下了驚悚恐怖的深刻印象。我認為:
1,早期的定型是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認為天地分陰陽,男人代表陽性,而女人則代表陰性。陰陽互相交融,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人類社會繁衍不息。所以人們想當然的就把女姓往陰柔、黑暗(找不到更好的詞)的方向去想象。所以每當黑暗來臨,在一個陌生陰暗、環境,人們更加願意把比較柔弱的女子想象淪為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而不是充滿了Sunny代表著力量的男性。
2,心理學的效應更加讓女鬼成為每個人心理恐怖的陰影存在。為什麼女鬼更加容易讓人害怕,讓人產生毛骨悚然的感覺?有專家研究這事和每個小孩子在嬰兒時期和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因為每個小孩兒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由身為女性一方的母親把她放在身邊一直照顧帶大。如果小孩子不聽話,無理取鬧,或者是做出讓大人感覺很為難的事情,那他身邊的母親可能就會發出博學者之怒,透過恐嚇這樣其中的一種方式,來達到讓小孩子不無理取鬧的目的。然而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小孩子從小就播下了害怕母親的陰影,雖然他並沒有隨著長大發現。而文學作品這些,選擇女鬼肯定是為了讓讀者從心裡感到一種恐懼,以達到文學作品目的,也就是增強作品本身的恐怖性。
當然一個女鬼再怎麼恐怖,只要你心理素質良好,那麼你就無懼所有的黑暗場景。對,我說的心理素質好就是長期單身,形成了看什麼女性都眉清目秀這樣的良好審美。
-
5 # 鄉野阿雷
男權制度確立之後,中國古代女子的地位隨著社會體制的改 變而一落幹丈,淪為了男子的附庸.《詩經》中描寫:"乃生男 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可見男女從出生時起地 位就不平等,女子一出生就進入了男尊女卑,,充滿性別歧視的生存空間。隨著儒家思想的加強,封建禮教更是給女子套上了重重 枷鎖,禁錮了婦女的思想,殘害了婦女的身心,使她們處於被壓 迫,被忽視,被凌辱,被奴役的地位。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女子 早天,賣身為奴為婢,遇人不淑,慘遭拋棄,殘害致死的事屢見不 鮮.儘管女性也為自身的權利進行過不屈不撓的鬥爭,但在男權社 會里,改變自身的命運是很難的.因此,她們只能把希望寄託於 "陰間"世界,希望藉助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 利,透過死後化為"鬼"來向命運抗爭,實現現實生活中所不能 實現的願望.這就是中國古代女鬼居多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 女鬼故事,既是封建社會女性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也是她 們的一種心理寄託和情感補償。
如關漢卿名作《竇娥冤》中的竇 娥,因遭誣陷被判死刑,她在臨刑前立下三個誓言以昭清白,後 來果然一一應驗.三年後其父任廉訪使至楚州,竇娥又化為鬼魂 向父親哭訴冤情,使得父親重審此案,為竇娥昭雪洗冤。又如唐 代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中的霍小玉在情郎李益違背"海枯石爛不負心後悲恨交加,臥床不起.臨終前面對負 變心"的盟誓另娶她人後,對心上人發出聲聲控訴:"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 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 妾,終日不安!"隨後"擲杯於地",氣絕而亡.後來,李益果 然遇到靈怪之事,心生猜忌,婚姻不幸。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女鬼較之男鬼居多的原因之一與其性格 特點有關.女性和男性相比,更重感情.在愛情上,她們用情更 專,感隋更深沉,熱烈,纏綿,一經付出,往往至死不渝.因此 有"痴情女子負心漢"的說法.這些女子去世後,常常被想象以 "鬼魂"的形式存在,與活著的愛人進行情感交流.因此在女鬼 故事中,多"人鬼戀""還魂說",皆是因為女子多情的性格所致。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女鬼較之男鬼居多的原因之一與其性格 特點有關.女性和男性相比,更重感情.在愛情上,她們用情更專,感情更深沉,熱烈,纏綿,一經付出,往往至死不渝.因此 有"痴情女子負心漢"的說法.這些女子去世後,常常被想象以 "鬼魂"的形式存在,與活著的愛人進行情感交集。
-
6 # 人生無簡史
好像這個問題我也提出過,因為感興趣也認真的想了想,覺得這種文化藝術現象值得探討一下。現在就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從藝術創作角度上講,選擇女性更有張力和可塑性。一般而言,男性妖魔鬼怪都是神通廣大,威力無比的。惡魔化的男性更是張狂之極,可是即使有毀天滅地的本領,觀眾在欣賞過程中,也會越來越有審美疲勞感。為了有新奇感,男性妖魔鬼怪便向殘忍方向發展,甚至到噁心的狀態。這一點在歐美的恐怖驚悚片中表現得更為尤甚。
而採用女性角色,就在創作方向和思路上,開拓了一片新的領域。女性相比男性而言,有更多的不同之處。這就更容易塑造出與眾不同的形象來,從而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從心理角度上講,反差巨大,更有衝擊性。首先,觀眾對女性都有一個普遍的認識,她們溫柔、美麗、可愛、弱小。而女性一旦被妖魔化,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將具有超乎尋常的震撼。這種衝擊力將會給觀眾帶來深刻的印象,甚至會產生一些心理暗示作用,這正是創作者所希望達到的。
三、從女性角度上講,可以為女性正言。當今女性在社會和生活中,各個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著歧視女性,殘害女性的事件和現象,其中可能還有男權主義思想在作怪。創作者透過這種別緻的藝術形式,讓人們在潛意識中產生敬畏恐怕感。同時也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觀點。在中國的恐怖片中,有很多的女性恐怕角色,他們都是招受無緣的迫害而死。作者賦予她們超能量,讓她們把所有的不滿盡情的發洩出來。這不得不說是在為女性發聲。
四、從社會意義上講,更令人深思。女性妖魔化,會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男性,藉此得以反省自己的行為和認識。時代在發展,對女性不應有的歧視和待遇,也應該消除了。這是文明社會的一種趨勢,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需求。所以恐怖片的女性惡魔角色,大多具有深厚的社會意義。
-
7 # 星空黑夜
事實上男鬼也不少,只是多半猙獰醜惡,毫無美感。讀者厭憎都來不及,又怎會欣賞?
女鬼惡毒者亦不乏有述,但人們記憶深刻的卻只是那些溫柔美麗,氣質空靈,並且能夠成就男主的。
為何男鬼幾乎全部醜惡,而女鬼不乏真善美惠之屬呢?這其實與創作這些形象的作者們有莫大關係。古時候女子識文斷字者極少,能駕馭文字編織故事的多為男性,敘述當中,不免多少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訴求——大小登科之顯耀,極盡榮彩的一生。紅袖添香解語花,封妻廕子死封侯。
在這種訴求之下,即便在功名未遂,宦遊蹉跎,羈旅清冷當中,也不乏有冰清玉潔的神秘佳麗夜間乘月而來自薦枕蓆,也是可以預見也可充分理解的了。
-
8 # 驛城異客憶鄉人
《聊齋》中有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綠衣女,那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名叫於景的書生進京趕考,臨近傍晚找了一個荒廟,在寺廟中讀書。夜晚的時候,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女子稱讚,相公讀書真勤快啊。
於景心想,深山中哪裡來的女子呢?正在疑惑時,女子推門而入。於景見這女子綠衣長裙,生的美妙無比,心中有了幾分躁動。但是於景又想,深山中怎麼會有這樣漂亮的女子呢?於景在心裡懷疑這女子不是人類。
於景問綠衣女家在哪裡,綠衣女說,我又不吃人,你何必尋根究底呢?
於景想了想,也對啊,我沒必要問這麼清楚,反正她又不害我性命,又是這麼漂亮,我何必問這麼清楚呢?
放下戒備後,於景和這個女子睡在了一起,天亮時女子離開。從此之後,女子每天夜晚都會來找於景,於景和女子夜夜歡愉,也就忘了進京趕考這回事。
後來有一天,於景和綠衣女一夜歡樂,到了天快亮時。綠衣女說自己心中感覺難受,不知道什麼緣故,總是怕怕的,想讓於景送她出門,於景爽快答應。
於景把綠衣女送到門口後,只見綠衣女轉個彎就看不見了,於景好奇,四下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綠衣女的蹤跡,就在於景想要放棄時,忽然聽見綠衣女的呼救聲。
於景趕忙過去,還是沒見到綠衣女。不過,於景卻看見房簷下的蜘蛛網中,有一隻綠蜂被困住了,旁邊有一隻大蜘蛛正慢慢爬過去,於景心善,用木棍捅破蛛網救下了綠蜂。
這綠蜂飛到於景的硯臺上,沾了一身墨水,在桌上走出了一個“謝”字,隨後就穿過窗戶飛走了。
從此,於景也再沒有見過綠衣女。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古代故事,一個考生進京趕考,路途中遇見了美貌的女鬼、女妖,然後一人一妖,或者一人一鬼發生了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那麼,為什麼這個鬼怪或者妖物要化作女子形象呢?
我覺得無非就是幾點原因:
一、社會形勢
進京趕考的考生基本都是男人,在外闖蕩的商人也大多數是男人,男人和男鬼之間發生什麼事才會吸引人眼球呢?拜把子?沒意思吧。男鬼殺掉書生,這還有什麼故事性?
相反,如果故事中出現了女鬼,會更加吸引人眼球,畢竟還可以有一場風花雪月,有一場人鬼殊途的愛情故事。
二、人之本性
對於男人而言,人生最大的誘惑是什麼?無非就是權利、金錢、美色。
俗話說,食色性也,貪戀美色是男人的本性。在荒村野店中,一個貌美如花的女鬼遠遠比金子和權力更吸引人。
回覆列表
俗話說,畫鬼容易畫人難,因為鬼虛無縹緲,沒有一定之規。不過華人心目中的鬼,卻有著生動的形象,他們是長髮飄飄的聶小倩,是深情款款的杜麗娘,是笑語盈盈的嬰寧……
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女鬼,除了是文人抒發對於現實社會不滿、對科舉考試的不公外,其中也流露出中國儒家社會的傳統。自古以來女鬼傳說就特別多,那是因為傳統漢人女性的社會地位低於男性。在儒家社會的框架中,舊社會的婦女一生需經歷為人女、為人妻與為人母,“男有室、女有歸",夫家才是女性一生最後的歸宿,女子有了夫家,死後才能葬入祖墳、得到祭拜,這些框架也造就了為什麼女鬼比男鬼多的原因。
“孤娘"(或做“姑娘”),指的是那些未嫁先亡的女鬼。傳統漢人父權社會認為,女子應該為人妻母,那些未出嫁就身亡的女子無法從本家中獲得祭祀香火,因此需要藉由“冥婚”的手段,或是設立“姑娘廟”來安撫那些飄蕩在外沒有受到祭祀的女鬼。這些未嫁先亡的女性,其一是死後也等於已擺脫父權社會對女性的禮教束縛,有了無限的可能;其二,是對生前雖遭受到的不公正對待,但在死後還有機會追求公平正義,可以做到一般在世女性辦不到的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女鬼的文學作品或是傳說,常常看到擁有一身奇妙能力的女鬼,也因此產生許多女鬼復仇的故事了。
像是在臺灣民間流傳相當久遠的女鬼——“林投姐傳說”,即是一名女鬼報仇的故事。據學者考究,其時間背景應在清代的臺南,講述一個寡婦遇到一位只貪圖她錢財的負心漢,負心漢把寡婦的財產騙到手之後遠走高飛,寡婦只好至林投樹上吊自殺,化為厲鬼報復負心漢,或是在林投樹徘徊騷擾居民。
從這個傳說可以得知,藏在鬼故事背後的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因為現實社會中的女性與男性地位差異,無論傳說中林投姐是被騙財騙色的未出閣女子、還是擁有豐厚遺產卻遭到無良男子誘騙詐財的寡婦,面對傳統社會下男性對女性的宰制,女性完全無法扭轉這一切。因此女性只能透過死亡,或者該說死後的階段來達成目的。傳統儒家社會對女性的道德貞節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一旦婦女被貼上“不貞"的標籤,即使遭受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對待,也不會有人出來主持公道。明清以來,各地誇張地樹立貞節牌坊,要求女子為過世的丈夫守貞等,將女性身心以貞節為由牢牢拴起,也顯露出儒家社會下對婦女的束縛。
因此,已婚的林投姐,背叛亡夫出軌,即代表失去了成為貞節烈婦的資格,社會上的道德壓力,也導致林投姐無法繼續在人間生活,只好選擇上吊自縊。這個傳說在臺灣流傳甚廣,最早可追溯至日據時代的文獻記錄,並在之後改編為歌仔戲等戲劇音樂形式演出。
另一個在臺灣臺南地區相當知名的傳說為陳守娘,亦是化為女鬼報復的故事。相傳清代的臺南府城,陳守孃的丈夫不幸去世,有位師爺貪圖她的美貌,以高價誘使守孃的婆婆與小姑,勸說守娘賣身。然而,守娘因為不願出賣肉體,最後被婆婆與小姑用利器刺穿下體而亡。因為判決不公,陳守娘化為冤魂讓整個臺南府城半夜不得安寧,更讓師爺慘死,最後由觀音菩薩出面,讓陳守娘入祀臺南孔廟節孝祠,府城才得以平息。
這些民間故事,雖然情節怪誕,但也不失為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一個方式,從中可以看到女性在過去傳統社會生活是十分不易,只能藉由化為冤魂、厲鬼,才能反抗家父長式社會,以及為自己平反冤屈。其實民間流傳許多駭人聽聞的驚悚鬼故事,借用佛教“業報”的觀念,揭示“善惡到頭終有報”,做惡之人終究難逃報應,目的也是在警醒世人、勸人為善,因為最可怕的永遠不是難以捉模的鬼魂,而是現實中險惡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