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山會長

    筆者認為儒者與文人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看基本釋義的區別。儒者,是一個古代的稱謂,指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漢代以後泛指一般的讀書人;文人,是現代詞,一般指會寫文章的讀書人,文人,古代一般叫墨客。從定義分析,不分古今,通看的話,儒者的範圍應該大於文人,儒者不一定會寫文章,而文人要會寫文章。 其次,在技能方面,古代的儒者一般都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類似於現代的教書人或老師,而文人在技能方面可能只會寫文章,不一定能教書,當然,不排除有的文人也是老師如魯迅,有的老師也是文人如聞一多,當然這是少數。 再者,在地位方面,歷史上不同時代儒者的地位不同,這取決於儒學或儒家思想的被重視程度,但總起來講還是比較高的,取仕主要還是要看學問,另外,儒有雅的意思;現代,文人的地位取決於他們從事的工作,有的高有的低(一般取決於名氣和成就),有時高有時低(如解放後比解放前地位高,當代比文革時地位高)。 當然,儒者與文人,除區別外也有聯絡,即他們有共同點,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學問,沒有知識和學問,不會是儒者,也成不了文人。 總之,儒者與文人是歷史上的不同角色,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人,是推動歷史特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值得一代代人尊重。

  • 2 # 強哥新語

    真正儒者的解釋是:根據先人們的實踐,明確禮法和道義的關係,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法律制度。根據自己的理想來主導自己的行動,根據古人的經驗來指導現實的實踐,把握真理並努力推廣它。只要有仁義存在的地方,不管現實怎麼矇蔽,也能夠精確的分辨出來;不管事物有多大的變化,即使是以前都沒有接觸過,他也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不管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在不脫離法度前提下合理的解決。這就是真正的儒者!

    文人有寫詩的、寫詞的、做文章的、研究文化的、搞文學創作的。

  • 3 # 趣味疏談

    儒者和文人的區別是什麼?

    何為儒者?儒者作何解釋?

    魏晉時期詩人阮籍說:“儒者通六藝”。

    此“六藝”是指“六經”,是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編制和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儒家經書。

    阮籍所說的“儒者”即是精通和傳授孔子編制和整理的這六種儒家經書的人。

    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說:“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

    意思是:孔子的道德大倫得以闡明,他遊歷的車跡遍及天下,最後在奔走中老去。荀子恪守正道,理論光大宏偉,為了逃避讒言就到了楚國,被廢后死在蘭陵。這兩位儒者,說出的話成為經典,舉動成為法則,其才識學問絕無倫比,非一般常人所能比的,德行功業足以超越聖人之列,可是他們在世上的遭遇又是如何呢?

    此處的“儒者”是代指中國儒家學派代表人“孔子和荀子”二人。

    宋代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說:“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凡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於名義和實際。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係已經明確了,那麼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宋代史學家劉敞《豫章儒者》中說:“豫章有儒者,讀書三十年。”

    劉敞筆下的“儒者”是指普通的讀書人。

    這也是後來對儒者的一種通稱。

    所以說,儒者即是尊崇儒學、精通和傳授儒家經書的人,又可代指儒學文化底蘊深厚的人和讀書人。

    那麼,作為儒者,對君於臣和民有什麼作用呢?

    《儒效篇》中荀子回答了秦昭王儒者作為臣民的作用:“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意思是:儒者,是效法古代的聖明帝王、崇尚禮義、要使臣子謹慎守職而極其敬重他們君主的人.......。儒者在朝廷上當官,就能使朝政完美;在下面做個老百姓,就能使風俗完美。儒者做臣民時就像這樣的啊。

    中荀子又說:“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

    即:大儒者,能當天子,位居三公;小儒者,可以當諸侯、大夫或士者。

    何為文人?文人又作何解釋?

    在春秋末期,文人稱之為”士“,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也是貴族中地位等級最低的一階。

    最早,”文人“是指有文有德之人“,《詩經·大雅·江漢》:“告於文人,錫山土田。”便是此意。

    唐代李賀的《送沈亞之歌·並序》:”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於吳江。“

    此處”文人“指知書能文,善寫文章、能賦詩詞的讀書人。

    古代文人有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施耐庵等,近現代有矛盾、巴金、朱自清、老舍、季羨林、周國平、張小嫻、餘秋雨等。

    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承載著社會的希望,又是智慧的載體,自有著文人的節操和風骨。如屈原”為國自沉汩羅江“,陶淵明”辭官過著田園生活“,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扶手敢為孺子牛“等等。

    儒者和文人的區別

    可以看出,儒者和文人雖都是讀書之人,歷代很多文人也多有推崇儒者的風範和儒學文化。但文人並不一定都尊崇儒學、精通儒學、傳授儒學的人,他是在人文藝術科學某一方面有著一定的造詣和成就的人。

    作家張修林在《談文人》中說:”並非寫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著創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寫作者。嚴肅地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的社會科學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說,文人是追求獨立人格與獨立價值,更多的描述、研究社會和人性的人。“

    一個人可具儒者的謙恭和儒雅,同時也可具有文人的風采和傲骨。即可以有文人風骨,又可是謙謙儒者。

  • 4 # 古城金地140787426

    儒者一家之言,精通儒家之道。文人有文化的人,擅長某種文化。

    什麼叫文化?就是文字化。

    你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就是文化。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是從農耕開始的。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確實端午節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五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中國文化細膩邏輯性強簡練明瞭。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 5 # 心理解壓師

    儒者和文人的區別在於:儒者一定是文人,但文人不一定是儒者,自古以來出世之人學孔孟,儒家文學側重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透過三綱五常,君賢子孝等儒家思想束縛教育,達到對世人約束管理,便於統治的目的,而文人有著更為廣泛的定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理論上說,幹細胞技術可以治療糖尿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