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二講史
-
2 # 野木曦宸
其實古代起義軍在起義後堅持下來到最後奪取江山的就沒有多少,歷史上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成功了。古代起義軍為什麼在裝備不不如官兵的情況下取能打敗他們呢,我理解有以下幾點。
一古代起義軍基本都是發生在王朝後期,當權者荒淫無道,腐敗專橫,使其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在起義後憑藉一腔熱血把對當權者的恨全部發洩到官兵身上,由於當權者的不作為使其軍紀渙散,導致遭遇一腔怒火的起義軍肯定是完敗的。
二古代打仗打的是人海戰術,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人起義全天下都揭竿而起,想想看官兵去對付天下百姓哪有不敗之理。
三,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官兵手中的武器都是鐵匠打造,沒有什麼高科技含量,況且起義軍裡面都是百姓,裡面不缺乏鐵匠都可以完成,就是打仗時,鐮刀鋤頭照樣上陣殺敵。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成功了,因為起義軍裡面都是老百姓,沒有文化,沒有軍規軍紀,只憑一腔熱血開始是成功了,後來卻為了一些小成就和蠅頭小利最後離心離德,都失敗了。最具象徵意義的當屬陳勝吳廣。劉邦和朱元璋就有非凡的戰略眼光,起義初期後就大量啟用有文化有學識的人,加上老百姓對文化人本身就膜拜,所以他們成功了,本人拙見,歡迎批評。謝謝。
-
3 # 華夏千秋錄
大多數每到起義的時候說明這個王朝政權已搖搖欲墜這時候已是民心所向即便是正規軍也已是軍心不穩再一個冷兵器時代刀兵相見武器無太大差別有差別也只是人數上的差別所以起義沒有太大空困難。
-
4 # 郭來說歷史
因為一旦出現大規模農民軍起義的情況,說明亂世來臨,一旦農民軍打贏一次小仗。其他人就想朝廷的氣數已盡,改朝換代的機會又一次來臨,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我們,怎能不積極參與呢?
我們歷史上的王朝總是逃不過歷史週期律,兩漢加起來才四百年江山。而明清兩朝都是二百七十多年,沒有超過三百年。先不說原因,每個王朝到了年限,總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百姓起來造反。明白人都知道又一次改朝換代,很多人就覺得機會來了,官員、地主、文人、將領這些舊朝廷的人就開始多頭下注,或是主動參與,想還變命運,因為一旦投機成功,家族將有兩三百年的榮華富貴。
而王朝末期的官軍,都是已經是官員了,他們在一個官僚系統中,往往不會死戰。一旦接戰,很多軍官都先想著保命,一旦戰敗,不管其他,先想著撇開責任。這樣的軍隊哪能打仗,還有的人也想參與其中,公侯萬代呢!
對於農民軍頭領來說,一開始是因為活不下去才起義了。但是當他享受了當頭領的感覺,特別是,那些原來在他年前高高在上的官員地主的生死,都在他一念之間的時候,我想任何人都會不可自拔的。所以為了活命、為了繼續掌權,他怎麼不拼命呢!再加上有原來軍隊的官員還有地主的支援,戰鬥力直線上升,當然能打敗官軍了。
所以,農民軍打仗,往往目標堅定,要麼活,直到當皇帝,要麼死,有一丁點機會,都會拼命的。而官軍想法太多,打起仗來,輸得就多了。
-
5 # 弈海飄流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秦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迅速打敗附近的官兵,建立了“張楚"政權。四方豪傑也群起響應,最後,起義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歷朝歷代的起義軍,為什麼在軍事上,總能打敗官軍呢?一,起義軍許多都是逼上梁山的亡命之徒。二,在封建王朝末期,統治階級往往腐化墮落。王公貴族窮奢極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老百姓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遇到災荒年,農民起義就應運而生。三,軍隊腐敗嚴重。當官的吃空餉和剋扣軍餉已經司空見慣,士兵缺乏訓練都是混飯吃。四,義軍通常拖家帶口作戰,一旦失利,全家遭殃。因此,不用動員都會拼命死戰。
-
6 # 李勉9
我來舉幾個栗子說明一下
第一個是大家常說的大秦帝國被農民程勝吳廣起義軍打敗亡國。這是大家對大秦滅亡的想象圖吧,那麼就錯了,這兩隻是個引子,真正滅亡大秦的是六國的貴族,因為大秦的郡縣制拿走了他們的土地。這才是秦軍面對的敵人。
大秦有四十萬軍隊北上,五十萬軍隊南下作戰去了,那什麼抵擋這些六國貴族的精銳武裝。
好事成雙,我們再舉一個栗子,大明亡國,李自成,張獻忠等,打不完的農民軍,他們最怕關寧鐵騎,還有天雄兵,洪兵,秦兵。
這是為什麼呢關寧鐵騎是遠處調動過來的,言語和農民兵不通,看見了就打,沒法交流啊,一般的部隊可以交流的,因為崇禎沒有發餉了,相遇之下,雙方多半要商量一下,農民兵留下多少多少財物,就可以過去,軍隊不追殺,關寧鐵騎沒法溝通。
天雄兵,洪兵,秦兵呢?他們殺降。一般的農民兵一遇到官兵,打不過,即刻投降,馬上被收編當兵,當兵幾天幾月半年就跑了,繼續當農兵搶劫。
而遇到殺降的主,那怎麼惹得起啊。
其中有個打農民兵比較厲害的叫做“左良玉”的,他的軍隊軍紀不好,傳說他只要得勝回朝,言官就要把他彈劾致死,他只好養匪為患,不斬盡殺絕。
偏偏這個時候,皇太極他們在關外鬧騰,這幾支精銳部隊一下調動到關外,一下調回來的,大明的錢全部花光,那些沒有軍餉的兵全部化身為農民起義軍了。
你以為是農民,其實都是打過仗的,鎮壓過農民起義的老兵組成的隊伍,數量一多,誰也扛不住啊,精銳又調走去打皇太極了,這一下,大明......
-
7 # 山中茅店
一、冷兵器時代其實裝備的代差之間沒有太大的影響,比如官兵拿的刀比起義軍的鋒利,那起義軍這邊可以用人數,盾牌等方式來彌補。除了裝備還有軍人素質也是如此,我一個人打不過五六個人總打的過你吧,這樣就能透過其它方式來彌補這種差異。
二、起義軍群眾基礎比官軍要好。爆發農民起義,一般都是底層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而且起義軍口號都具有煽動性,比如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打出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個口號一喊出來,底層農民肯定擁護,不用交公糧了,還不擁護嗎?因此當時許多地方都是夾道歡迎起義軍的到來。而官軍就沒有這種群眾基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起義軍優勢自然就有了。
三、起義軍流動性大,可以靈活機動進行戰鬥。農民起義都是拿命換口飯吃的主,這裡吃不上我可以去其它地方吃,這裡打不過我逃到官軍少的地方打,最後不行我還可以去山上躲一針,等有了機會我再來打你。游擊戰是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經典戰術,尤其起義軍作用最多,本來就沒有一城一池需要守,那麼就打打游擊,這裡打不過就換地方,等我實力強起來了再來搶城池佔根據地。
以上是對比農民起義軍和官軍之間特點的一些看法,但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我們農民起義能勝利的寥寥無幾,也就成功了西漢劉邦和明朝朱元璋。其它時候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所以並不是官兵敗給起義軍,這種是官兵人數少的時候或者起義剛開始官兵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官兵往往失敗較多,一旦官兵和起義軍硬碰硬的時候往往起義軍失敗的多。
-
8 # 巴山夜雨涮鍋
謝邀。古代農民起義軍和官軍,通常確實在裝備和素質方面都差距很大。所以從整體幾千年戰局來看,必然是官軍戰勝農民軍的戰例,比農民軍戰勝官軍的戰例要多得多。這些,只要看看歷史上的這麼多次農民起義,有幾次能勝利就知道了。
題主說的“官軍常常敗給起義軍”,這個“常常”恐怕不算太貼切,或者說,是指單從絕對數量上不少,而在相對比例上佔少數。那麼,為何在很多戰例中官軍還是會輸給農民軍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老生常談,勝敗乃兵家常事。
軍事上沒有必然的勝敗,都是講個機率,部隊越強大,補給越充分,指揮越高明,那麼勝率越高,但也不能包贏不輸。兩軍打一百仗,就算一個強一個弱,弱的贏上一二十次也不奇怪。所以找出若干農民軍戰勝官軍的例子也不奇怪了。
其二,農民軍往往在數量上佔據優勢。
官軍是朝廷的常備軍隊,正規化好,裝備精良,訓練嫻熟,而這都意味著要燒錢,那麼軍隊規模自然不能太大。而農民軍就是吃不上飯造反的農民,兵源可以說遍地都是。所以在多數戰鬥中,農民軍一方數量上都是遠多於官軍的。以黃巾起義為例,張角的各地起義軍兵力在數十萬,而東漢朝廷派出去鎮壓的不過幾萬精兵。宛城之戰中,宛城黃巾軍有十餘萬兵力,而朱儁匯合孫堅等軍隊不過三萬左右。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官兵雖然精銳,被壓倒數量的農民軍包圍,陷入持久戰,一個閃失也可能吃虧。比如明末關寧軍名將曹文詔,就是被李自成用絕對優勢兵力設下埋伏,活活用人海淹死了。
其三,農民軍往往本土作戰,機動靈活,能分能合;官軍不熟地理,分合兩難。
很多時候,農民軍造反都是在家鄉附近作戰,地形相對熟悉。遭遇官兵進攻時,實在打不過了,兵器藏起來,往四鄉一躲,就能逃脫。等官兵風頭過去,再重新聚集起來。這方面官兵就要吃虧。雖然正面集合起來對戰勝算較大,但農軍分散後官兵也很頭疼。你聚集一路,農軍不跟你打,你沒法控制四鄉;如果你分散開來搜捕圍剿,又可能被重新聚集起來的農軍主力各個擊破。當然,上述分合戰術對農軍的戰術要求其實也相當高,多數農民起義軍沒有這麼高的戰術能力,都是一被打散就真正煙消雲散了。
其四,農民軍是玩命,官軍是完成任務。
中國農民是很老實的(其實古代歐洲農民也一樣)。但凡還能苟延殘喘活下去,交租稅之後一家老小能不餓死,基本都會老老實實繼續埋頭幹活。但凡他們都起來造反,那真是活不下去了,走投無路了。這種人被逼入絕境後起來的爆發力是很可怕的。反正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那不如拼了!
而官兵呢,他們中大部分沒什麼忠君愛國的情懷,當兵無非是拿個軍餉。要是異族入侵,還可以說是保衛自己的家園和親人;現在是被上司逼著,千里迢迢去鎮壓要餓死的農民,而這些農民說不定和自己家鄉的父兄是一樣的人。這樣官兵並沒有很強的戰鬥意願(當然,殺人殺出嗜好的老兵油子也不少),因此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輸給農民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
9 # 這些歷史要讀
縱觀歷代王朝的農民起義運動,官軍擊敗農民起義軍的戰例,可是要遠遠多於農民軍的。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官軍都能以少擊多,並且都能佔據優勢。畢竟官軍士兵的作戰素養,裝備水平,以及軍官的指揮能力等,都比烏合之眾的農民軍要強。
所以,根本不存在題目所說的,官軍常常敗給農民軍的情況。
但是,由於歷代王朝走到末期,最終都會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中,不可避免的走向滅亡。因此,自然也就讓人們產生了農民軍往往能戰勝官軍的錯覺。
但實際上,這其中可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解釋清楚,其實也不難,我們透過《大明劫》中,孫傳庭的一席話,就能明白:
你們都是害國之賊。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飢餓,百姓飢餓,皆因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是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得人心者得天下!農民起義軍基本上都是官逼民反的可憐老百姓。他們之所以揭竿而起,還不是因為走投無路。或許起義軍都是烏合之眾,一開始根本不是官軍的對手。但在一次次的反抗中,在一次次的作戰中,農民軍也一直在進步,變得更加有戰鬥力。
反觀是官軍,由於不得人心,失去了群眾基礎,雖然開始時還是能取得一次次的勝利,一再鎮壓農民起義軍,但卻無法徹底消滅他們,只是不斷在疲於奔命,越打越弱。
最終,官軍和農民軍的強弱之勢,就悄然發生了轉變,農民起義軍逐漸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並最終徹底擊敗官軍。
而這也正是影片中,孫傳庭所說的“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
-
10 # Hein7
不想多說,簡單講幾件事,第一是軍心,人不是逼到絕境不會造反的;第二是戰術,民間人才輩出,有些人天生適合當軍事家;第三是素養,不要以為起義軍就是烏合之眾,有些起義軍都是準軍事組織起家,比如鄉團治安軍,甚至正規軍投降來的;第四是後勤,正規軍背後是朝廷,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的時候,民眾是支援起義軍的。即便官軍可以取得一次兩次的勝利,但是無法徹底殲滅起義軍,直至最終被耗盡拖死。
-
11 # 沉沉相殷
穿鞋的怕光腳的,官兵腐敗怕死,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訓練走過場流於形式,怎麼能不敗呢?就像塔利班擊敗阿富汗軍,太平天國擊敗八旗軍,聖戰者擊潰伊拉克軍,紅巾軍擊敗元軍。
回覆列表
首先分析一下問題,兩個主體——起義軍和官軍。可以這麼理解,通常這兩類同時出現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王朝窮途末路的時候了。
先看題主給出的兩個因素吧。
01裝備和軍隊素質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官軍裝備肯定是比起義軍強的。但是當一個王朝走到最後的時候,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的腐敗與黑暗,它的軍隊也好不到哪裡去的。
簡單舉一例,清政府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伴隨著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沒落,它的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鴉片戰爭,雖然英華人槍炮優勢明顯,可是清政府全國有80萬軍隊啊,而英軍才幾千人,如果這些軍隊還是和努爾哈赤一起南征北戰的軍隊,我想總不至於敗的那麼狼狽吧?事實上那些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除了遛鳥吸大煙外,連戰馬都不會騎了。
(吸大煙的清兵)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王朝後期的裝備長年失修,軍隊多年沒有打仗,軍事素質也不行了。
02人心向背起義軍能戰勝官軍初期肯定不是依靠裝備和軍事素質,因為決定戰爭的是人本身。
為什麼會冒著殺頭的危險起來造反呢?
回想一下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的幾百農民,因為延誤了期限,在暴秦的統治下,橫豎都是個死,然後就造反了。當一群為了活命而起來反抗的起義軍遇到一群為了領工資,平時疏於訓練,沒有鬥志的官軍,輸贏還用猜嗎?
03戰術戰略怎麼說呢,起義軍總是越大越強的,因為在戰爭中不斷成長,戰術戰略可以自學成才,通常還會湧現出許多軍事天才,我們的開國將軍開國元帥,大部分不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嗎?
其實,對於起義軍和官軍來說,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並不在於裝備什麼的,是人心向背。
當一個王朝不得人心的時候,滿配M416在官軍手裡也壓不住槍,起義軍手裡的大刀鋤頭卻能分分鐘要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