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小民心1

    沒有打罵體罰,只靠言傳身教。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孔子用禮約束了弟子的行為,對社會安定是有益的,提高了弟子的自我約束和自制力。

  • 2 # 化凡居

    孔子前時代教育多為貴族階層壟斷,有了孔子,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係,類似於民辦教學體系。所以他屬於文化人物,而非政治人物。

    《詩》、《書》、《禮》、《樂》、《春秋》、《易經》經過孔子整理並傳承,《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其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興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教育面向全民各個階層,是民辦教育的開始,由此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係。

    孔子與他的弟子團隊也是一個以德行感召為凝聚力的感性團隊,也是孔子第一個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他的弟子來自魯國、齊國、吳國、楚國等各個國家,而且孔子講學也沒有固定的道場,孔子善教,學生善學,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千古師生的典範,特別是孔子死後,弟子們皆像失去父親一樣,為服心喪三年,三年後,其中子貢再回孔子墓前又守三年,如師如父。

  • 3 # 春雨sunny

    ​回答提問,孔子是如何與弟子相處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的一生都

    悅於學而樂於教。

    孔子在學習中獲得的感悟會向弟子無私分享,弟子請教孔子問題,孔子如實回答。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能夠新故合一,教學合一,溫故必求新知,能學然後能教。

  • 4 # 陳廣逵

    在回答此問題前,必須首先確定孔子有多少弟子。

    第一個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的是司馬遷。而私淑艾孔子的孟子明確說孔子有弟子七十。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丑上》)

    司馬遷不僅說孔子“弟子蓋三千焉”,還說孔子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又說孔子“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仲尼弟子列傳》)。

    孟子是孔子問題專家,距孔子只百年左右,深得孔子真傳,諸位看官,我們該相信孟子呢還是該相信司馬遷呢!

    其實,《仲尼弟子列傳》也承認孔子弟子未過百人:“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

    這裡的“弟子皆服三年”,而且“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才“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這已經表明,孔子的弟子沒有超過百人。

    答案是,孔子弟子也就是七十多人。

    下面回答孔子與弟子們之間的關係。

    亦師亦友。由於時間倉促,我只先給大家推薦幾章論語供大家研究。

    《先進》中的眾弟子言志:

    11.25.[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②。居則曰③:‘不吾知④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⑤?”子路率爾而對曰⑥:“千乘之國⑦,攝乎大國之間⑧,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⑨,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⑩。”夫子哂⑪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⑫,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⑬;如其禮樂,以俟君子⑭。”“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⑮,願學焉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⑰。”“點,爾何如?”鼓瑟希⑱,“鏗”爾⑲,舍瑟而作⑳,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原文通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齡大一些,就不敢對我說。你們平時總說:‘沒有人賞識我啊!’假如有人賞識你們,那你們怎樣去做呢?”子路連忙回答:“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犯它,又有災荒困擾它,讓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讓人們勇敢,而且懂得規矩了。”孔子聽了微微笑了笑。“冉求,你怎麼樣?”冉求答道: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至於禮樂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答道:“不敢說能做到那些,願意向他們學習。宗廟的祭祀活動,或者諸侯的盟會,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願意在那個場合做一個小贊禮官。”“曾點,你怎麼樣?”曾點彈奏瑟的聲音漸漸弱了,“鏗”地一聲,離開瑟挺直身子,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三位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啊。”曾晳說:“到了春天將盡的時候,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已經成年的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去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孔子感慨地長嘆說:“我贊成曾晳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出去了,曾晳走在後。曾晳說:“那三位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晳說:“夫子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靠禮讓,他說話不謙讓,所以笑他。難道冉求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怎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難道公西赤要做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麼!公西赤做那小贊禮官,誰又做那大讚禮官!”

    《子罕》中顏淵讚頌孔子:

    9.11.[原文]

    [原文通釋]

    顏淵感慨地嘆息說:“仰望他越望越覺得高大,鑽研他越鑽研越覺得厚重;遠看他就在身前,忽地來到身後。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引導人:用各種典籍使我的知識豐富起來,用各種禮節使我的言行合乎規範,想停下來都不行。我傾盡全力後,好像有人站在眼前,相當地高大。雖然想追隨他一同前行,怎麼也找不到路徑啊!”

    《衛靈公》的子路慍見

    15.2.[原文]

    [原文通釋]

    孔子與隨行的弟子們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壞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頓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頓時能堅守,小人遭遇困頓就胡作非為了。”

    《雍也》中的子路疑孔子

    6.28.[原文]

    [原文通釋]

    孔子拜會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子張》子貢評價孔子:

    19.25.[原文]

      陳子禽①謂子貢曰:“子為恭也②,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③,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④。夫子之得邦家者⑤,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⑥。其生也榮,其死也哀⑦。如之何其可及也!”

      [原文通釋]

      陳子禽對子貢說:“您是謙恭了,仲尼怎麼比您還優秀呢?”子貢說:“君子一句話能表現出明智,一句話也能表現出不明智——說話不能不慎重啊!老師不能趕得上,就像天是不能用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一樣。老師執掌諸侯國及大夫家政的時候,就像人們說的‘確立某種風氣這種風氣就會形成,以禮義引導百姓百姓就跟著走,安撫百姓遠方的人就來投奔,讓百姓做什麼百姓就高高興興地做什麼’。他活著值得榮耀,他死了值得哀慟。根據什麼說他能趕得上呢!”

    我只選了幾個點,沒展開,請各位自行體會。

  • 5 # 鯤哥嘚啵嘚

    傳世至今的論語,是不是很有對話感覺的場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每個學生也透過自己的語言鮮活的站在我們的面前。

    據說孔子有三千弟子,被後世稱為賢人的有七十二人,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尖子生,或者說精英班了。子路率真魯莽,顏回溫雅賢良,子貢聰穎善辯…每一個名字後面,都有一張鮮活的面孔。

    孔子作為“私學”的開創者,大興私學之風,使教育得到普及,功勳卓著,很多人把孔子當成教育界的鼻祖,孔子應是當之無愧的。

    孔子作為老師,知識淵博,同時自己也是見賢思齊、尊師重道,與自己的學生相處也是在鬥嘴和和諧並處。

    自己有了錯誤也是勇於承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可以說孔子與學生間的關係,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說一不二”“不容質疑”的“封建家長制”,卻又包含了“知錯即改”,“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崇高人格,同時又帶有溫情的相處之道。

  • 6 # 猛哥厲史

    用事實說話,才有說服力。

    1.純虛情假意

    孔子說:“只要是主動給我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物的,我從沒有不給予教誨的。”也就是說他的師生情是建立在高價學費基礎上的。

    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多次高度稱讚顏淵,認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學上進。顏淵死了,孔子哭得極其悲痛,還說:“噫!天喪予!老天爺真是要了我的命呀!”但是

    顏淵家貧,有棺無槨,不符合禮制。顏淵的父親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自己的車子,給顏淵買槨。但孔子卻不願意,說自己的親兒子孔鯉死後也是有棺無槨,自己並沒賣車給他買槨,因為:“我曾經擔任過大夫一級的官員,而大夫必須有自己的車子,是不能步行的,否則就太沒有面子了。”

    2.被學生打臉

    孔子堅持周禮規定的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而宰我偏偏就說三年之喪也太長了——你看老師你經常要我們維護禮樂,可我們三年都要披麻戴孝,什麼事都不能幹,那誰去維護禮樂呢?這樣下去不是禮崩樂壞了嗎?所以要我看守上一年就可以。孔子目瞪狗呆,無言以對。宰我出去後,孔子大罵宰我是小人。這種當面不說,背後罵人的人是不是很有“禮”?

    現在新蠕家們出來坑蒙拐騙的多了,堅持喪期三年的有嗎?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兒三年,蠕家們這輩子只剩哭喪了!

    子路讓子羔去作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孔子(理屈詞窮,只好)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澹臺滅明欲投孔子門下,是受到孔子另一著名弟子子游的推薦。不過孔子對澹臺滅明瞧不起,主要是他的外形難看,影響觀瞻。孔子雖然是給錢就收的主,但也是心中厭惡他,就說他資質低下,即使收了他,很難有大成就。沒想到澹臺滅明後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孔子到了武城,聽到管絃和歌唱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了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習了道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是同他開玩笑罷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老二的“道”就是為了讓“勞動人民容易被使喚”!

    被學生指出錯誤後,還死不認錯。卻說自己之前是開玩笑的!

    其所作所為,真是萬世師婊。

  • 7 # 左手文化右手教育

    為人師表,因材施教,言傳身教,視生如子。

    一、因材施教。

    《為政篇第二》裡,孟懿子問孝、子游問孝與子夏問孝,孔子回答是不一樣的。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3.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弟子問仁,孔子回答也不一樣。在態度上,也不一樣。

    二、言傳身教。

    1.孔子本身是一個非常有道德修養的人,在孔子身邊學習,聰慧與否,或許都能有所感悟吧?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2.孔子本身勤奮、有目標,實踐能力也不錯,在孔子身邊學習,聰慧與否,或許都能有所感悟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語言有分寸。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這句話顯示出孔子對待學生錯誤時的做法,我認為可以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真誠對待學生。

    跟對待自己的兒子鯉一樣對待弟子。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由此可知,孔子教兒子,也不過是“詩”與“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封侯很難嗎?那為什麼三國時期曹操大量封侯,就連太守郡令等等都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