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封侯難不難?你要看時期了。

    侯爵原本是周朝諸侯的第二等,當時周天子把天下大部分土地分封諸侯,諸侯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把土地交給平民耕種。

    形成天子(王)——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等級深嚴的封建社會,而王、諸侯、大夫、士都是大小不同的封建主,下級封建主除了對上級負有一定的稅收(上供)、軍事義務外,幾乎是自行其是,而且爵位可以世襲,可以說就是小號的王國。

    進入戰國以後,郡縣開始流行,諸侯中的強者自行稱王,王之下的各級封建主開始被王任命的流官取代。

    秦國為了獎勵軍功,開始實行20等爵制度,其中最高的十九級、二十級分別是關內侯個列侯,這個制度又被漢朝繼承。

    雖然同樣叫侯,但權利大小完全沒有辦法跟周朝的相提並論,首先領地不超過一個縣,其次統而不治,領地的管理者是朝廷任命的官員。

    話雖如此,但在異姓不得封王的漢代,封侯成為了人臣的最高追求。

    像漢初高帝時期,就封了150個侯,畢竟打天下嘛,總要獎勵的,全國150個算不算多?當時的人口大約3000萬,20萬選1。

    相對而言惠高(後)文景四代封侯才93人。

    像三國這樣大分裂大割據時代就更多了,一些地方政權自封、自行其是的。

    朝廷為了拉攏更多人投靠自己的,封賞也不能吝嗇,封地方政權的軍閥為侯,使其承認朝廷這塊招牌,使其道義上低朝廷一頭。

    如果是大統一時期,特別是和平時期會少很多吧。

  • 2 # 遊夢居士

    每次看到在古代論功行賞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封侯拜將來鼓勵有功大臣。但是有一個疑惑就是侯都是封出來的嗎?答案當然不是。封侯就意味著擁有食邑,有自己的土地和百姓,是非常光榮的事情。這也是身份的一個跨越了,在古代,其實很多的事情都是沒有辦法改正的特別是這個血統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基本就是不能夠改變,所以可見這件事情有多大,但有時會出現在賞賜的時候,有的是賜關內侯,而別的侯都是封。同樣是侯,為何又分為賜和封呢?

    爵位是中國古代用來表示身份等級和權力高地的封號。這個封號中的人數也是很少的,歷史記載,堯舜禹時期就有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種爵位了。後來爵位的發展越來越壯大。這個時候他們的權利也是很大的,除了皇帝也是沒有人能夠管他們的,並且是在自己的地盤上基本就是一個小皇帝了。秦朝商鞅變法,為了激勵百姓們英勇殺敵,設定了20級爵位。從低到高分別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t公大夫、八公乖、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徹侯就是我們所說的列侯。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關內侯要比徹侯低一個等級,並不屬於徹侯之中。而且關內侯只有侯的封號,並沒有侯的待遇,關內侯沒有封國,只是少許的賞賜,所以關內侯的爵位是賞賜,列侯有封地有實權,叫做封。

    原本徹侯就是叫做徹侯,但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的只是列侯,因為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名叫劉徹,為了避諱,徹侯改名為列侯。由於連年戰亂,為了得到軍費,皇帝開始把爵位當成商品來賣。

    東漢末年,曹孟德挾持天子號令諸侯,為了削弱諸侯的權利,曹操廢除了以前的所有爵位等級制度,然後他又自己新設立了爵位等級,分封諸侯,但是與之前不同的是曹操所設立的諸侯沒有封地只是榮譽的象徵。

    西晉的爵位一共十八級,到了隋唐時期,爵位又有了變化,唐朝的爵位又有了實權侯有了封地。明朝封爵比較嚴謹。清朝的封爵更加複雜。

    每個朝代的爵位都是不同的,都是根據具體的規定而重新編制的,特別是在建朝的時候,基本都需要看有什麼制度是不喜歡的然後會推出新的,不過基本變化不是很大。

  • 3 # 真誠地看著你

    漢高祖劉邦規定:異姓不得封王,所以封侯是非皇族能達到的爵位極致。

    在爵位管理嚴格的年代,非開疆拓土、屢退強敵、擁立之功這一類是很難封侯的。就算是賣官鬻爵的朝代,所謂侯爵滿街走,也只是沒啥特權,徒有虛名的雜品爵位,而正品爵位依然是賞給有功之人(溜鬚拍馬也是功勞,讓皇帝開心的功勞)。

    題主拿曹操時代舉例,曹操創業艱難,需要拉攏人心,有功之人也非常多,封侯自然也多。不過就算這樣,大多也是“關內侯”這種雜品爵位,而像“壽亭侯”這種有具體名號的爵位是有定數的,不會亂封。

  • 4 # 溪水西流

    先要說明一下侯分多種,王侯將相的侯指的是諸侯王,漢朝制度下的諸侯王一般非劉姓本家不可,除非真的是為江山社稷做出突出的貢獻,才能有侯王的分封。再者還有各縣鄉亭侯,就是按照地盤來分越來越,亭只有十里;這種侯只是負責收取當地的稅收以及上繳納稅等。還有就是列侯,是因為某種名譽或者家族世襲,這種只有封號而無封地。

  • 5 # 以史勵人

    問題一:古代封侯很難嗎?

    答案:封侯之難,難於上青天!

    論述:根據問題描述,筆者將時間段設定在漢代。

    古代的侯爵制度設定自秦國商鞅變法,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列侯。

    兩漢時期,沿用秦二十等爵,另為了褒獎功臣增設王爵,但是沒多久劉邦就把王爵功臣殺乾淨了。此後,王爵僅皇族可以得到。同時,漢初形成了明確的封侯條件,有如下三種:王子侯、外戚恩澤侯、功臣侯。王子侯是世襲,無需立軍功 ,外戚恩澤侯也無需軍功。而作為功臣侯 ,卻是非有軍功不可。

    好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劉氏皇族,也不是皇帝的老丈人、大舅哥什麼的,你就只能透過積累軍功來達到封侯的目的了,拿軍工就得上戰場,就算你是軍隊裡的一個文官也是過的刀口舔血,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日子。那麼一共二十級,達到第十九級就能封侯,前提是你能夠一路開掛,能夠打敗一級比一級難的boss,飛將軍李廣比咱厲害不,卡在十八級卡了一輩子,你說難不。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侯功成不敢想啊!所以說不是bug加身,封侯難於上青天!

    問題二:曹操為什麼連太守郡令都封了

    答案:人家條件夠了,曹操也沒辦法啊

    論述:首先說一下古代人不管是文還是武,畢生追求就是封侯拜相,只要封了侯就能收到人民尊敬,萬眾仰慕,光宗耀祖了。

    那曹操帶了這麼大的隊伍,這麼多小弟跟著,眼看著天下也就是這麼個三家共存的局面了。小弟們太多可是地域面積太少、官位太少,好多有才幹、有功績的都只能當個太守和郡令,一直這麼下去自己的文武系統肯定會出問題,小弟們互相不服怎麼辦,其他人才看著沒希望實現人生目標不到我這幹了怎麼辦,小弟們積極性受到影響怎麼辦?

    所以曹操想了個好主意在列侯、關內侯下置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以當時蜀、吳兩國所轄邑名封之,受爵者無從收取租稅。也就是隻給你個稱號,實惠沒有,而且他為了得到所有人支援,把劉備、孫權集團的小弟們一塊封了,三家文武系統,又加上三國時期經歷了黃巾之亂、董卓亂政、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一系戰爭不斷,東漢時人口有5000萬,三國鼎立結束時剩1600萬,三國時期死了3400萬人,戰功滿足條件的肯定不少,所以曹操封侯很多,但是大都是虛名!

    曹操這樣做在當時的情況下無疑是最恰當的做法了,一是天下人都接受了,二是劉備、孫權與曹操相同的困境也解決了,三是各方小弟的人生目標也都能夠實現了……皆大歡喜。

  • 6 # 史詩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討一下什麼叫侯,知道了什麼是侯,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侯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第二個是士大夫之間的尊稱,那麼,封侯到底難不難呢?我們要看是什麼侯了,例如,周王朝時的侯,是君王為了獎勵有功之臣而分封的土地,接受分封的諸侯王有對土地的使用權,可以建立自己的軍隊,說白了,就是分封給你的土地就相當於一個小國家,如果遭遇叛亂,諸侯要幫助君王一起平叛,這種制度弊端實在太大了,所以,周朝後期,王室衰弱,導致各個諸侯實力增大,擺脫了周王朝的控制,所以,後世很少再用這種分封制。

    侯分兩種,一種是指侯爵,還有一種就是諸侯王,兩者的本質區別就是侯爵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財政權,封地的所有稅收要上交中央,並且不能建立自己的軍隊,但是諸侯王可以建立自己的軍隊,可以有自己的稅收,從秦始皇開始,實行郡縣制,很少再有皇帝設立諸侯王,但是大多數的皇帝會根據大臣的功績而封侯,其實,封侯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和平年代,一般只會給王氏宗親封侯,一般的大臣是不可能被封侯的,在戰爭年代,一般會給有過很大軍功的將軍封侯,例如,漢武帝時,霍去病痛擊匈奴,打的匈奴不敢出沙漠,漢武帝對霍去病封侯。

    那麼,曹操為什麼能大量封侯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作為其中的一個軍閥有著自己很遠的戰略目光,當十八路諸侯大敗董卓時,所有的諸侯都在爭奪傳國玉璽,只有曹操暗自說道,活生生的一個皇帝沒有人來搶,卻都去搶一個無用之物,真是太愚蠢了。曹操將漢獻帝帶回許昌,自封丞相,此時,獻帝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傀儡,曹操就相當於一個皇帝,但是他知道,他既然已經有了皇帝的實權,就沒有必要在圖皇帝的虛名,因為,如果曹操登基為帝,會大失人心,荀彧第一個不答應,所以,曹操為了得人心還繼續讓漢獻帝做傀儡皇帝,從權利的角度來看,曹操具備封侯的權利,那麼曹操為什麼要大量封侯呢?答案只有一個,取得人心,曹操給自己定下了戰略目標,先統一北方,再奪取荊州,然後再南下奪取江東,最後拿下益州和漢中,天下統一,那麼在曹操分步實施的時候,就要遠交近攻,例如,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作戰,曹操以天子的名義給天下除了袁紹以外所有的州牧,軍閥加官進爵,封侯拜將,並且讓他們出兵相助,雖然曹操知道,他們不會出兵,但自己依然要走這個形式,目的就是為了說明這是天子的旨意,這是皇帝要讓自己攻打袁紹。不知道小夥伴懂了嗎。

  • 7 # 歷史花布雨

    爵位最早出現在先秦時代,據《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而商朝置爵三等即公、侯、伯,但是否是事實,並沒有實物資料佐證。最早出現準確的關於五等爵的記載,出現在周朝,《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在《孟子.萬章篇》中說“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侯爵作為五等爵中的第二位,為“天子之卿”地位是十分尊崇的,在周朝的數百封國中有侯爵的也不過只是魯國、齊國、燕國等十幾個諸侯。在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可以世襲罔替的,他們的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他們擁有的是實實在在的統治權。他們要做的只是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當然在諸侯強大之後,這些事他們也不屑再做了。由此來看,當時想要封侯,確實是十分困難的,舉個例子來說統一六國的秦國,其開創者為秦非子,也就是其最初僅僅是一個子爵國,與此相同的還有楚國的國君楚子熊繹。

    到戰國時期,各國開始廢除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於是就出現了“徹侯”的爵位,在其封邑內漸無統治權利,食祿改為以征斂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到後來的二十等爵制,最下等是自公士,最高等是徹侯,再低一等是關內侯。在這二十等絕味之中徹侯、關內侯食租稅或食邑,其他諸爵得食俸祿如官吏。這時想要封侯更加的困難,除非是掌握著國家大政,對國家有突出貢獻才能得以封侯,比如穰侯魏冉、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等等。

    到了漢朝又出現王爵,侯爵的地位略有降低,但是自漢高祖劉邦斬白馬為誓“非有功者不得候;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封侯又成為宗室之外的大臣畢生最大追求。在漢代,平民出身的將軍,一生都在追尋著封侯之路,不如此無法標榜自己的功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可見封侯之事依然極其困難。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廢除二十等爵制,將爵位設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在九等爵中而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分封給大臣的只有鄉候、關內侯這樣末等的爵位。後來曹操在關內侯下又設定了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這些侯爵只是有一個“侯”的名稱,其封地根本不在曹魏的管轄範圍之內,不是在蜀國,就是在吳國,也就是所謂的“虛封”,自然能夠封出的爵位也就多了起來。

  • 8 # 依與夢

    難,非常難。

    首先,資格限制。什麼人能封爵位呢?答案很簡單,武將!只有武將憑藉軍功才可以被授爵,不會帶兵打仗的人都沒有資格。

    其次,機會限制。授爵完全是憑藉軍功,那麼想要獲得機會,必須打仗,而且小的軍功還不許,必須大功才行,""李廣難封""是這個道理。因此太平盛世基本不行,獲封爵位的人基本上集中在天下大亂的建國時期或亡國時期。

    三國時期就是天下大亂的時期。。。那時候正好戰亂四起,立功機會較多,可以獲得封侯的機會較多;再者可以藉此結盟或拉攏人心(劉備宜城亭侯就是曹操為拉攏封的);最後就是為自己臉上貼金,抬高自己的地位。

  • 9 # 嬌柔凡曲

    那時候的曹操,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發展自己的勢力,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不管地方還是朝廷上下,唯恐都要變成自己的心腹,真可謂走遍天下都是自己的地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居里夫人的故事1~2章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