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東漢末年皇帝年幼,所以宦官把持朝政、大魏末年,也是皇帝年幼、北周、後周的滅亡也是因為幼主即位,但是大清同樣是幼主即位,它憑什麼又能夠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呢?
9
回覆列表
  • 1 # 前程說歷史

    那是因為大清獨特的八旗體制,大清入關,天下臣民只知道大清攝政王多爾袞而不知道有順治皇帝(幼帝)。所以大清入主中原不是憑藉的幼帝而是滿洲八旗,以及攝政王多爾袞!大清源於明末東北女真,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脫離明朝中央建立後金政權,與宗主國明朝的矛盾日益惡化,其子皇太極稱帝后逐步統一滿蒙各部並征伐北韓,國力空前強盛,而皇太極之弟睿親王多爾袞為滿清崛起立下汗馬功勞!恰恰相反明朝由萬曆一朝積攢的頑疾以動搖了朱明王朝的根本,終於在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聲浪中崇禎皇帝煤山殉國,明朝滅亡!此其一,清在崛起而明在衰敗!

    後金政權的建立,八旗功不可沒,不同於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後金採取推選制,努爾哈赤逝世后皇太極由三大貝勒(八旗旗主)推選登上汗位,但是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共理國政機制依然是大清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說決定大清政治走向的不是皇帝本人而是滿洲八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並稱帝后為加強皇權一方面逐漸回收權利和牽制三大貝勒,另一方面提攜多爾袞等四小貝勒,睿親王多爾袞迅速成為八旗內部的主要勢力,戰功卓著!然而時值盛年的皇太極暴斃,沒有立下遺囑,皇位懸而未決,在平衡八旗各旗利益後八旗再次推選皇太極幼子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此其二,大清實際掌權人為攝政王多爾袞。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崇禎殉國,大明天下落入農民軍之手,對於大清而言,此乃天賜良機!對於邊關守將而言,山河破碎,群龍無首!一時間,風起雲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降於清攝政王多爾袞,八旗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勢如破竹,直搗黃龍,李自成潰敗,大清攝政王定鼎北京,同年迎遠在盛京的幼帝福臨進京,至此大清正式入主中原。此其三,農民軍無法抗衡身經百戰的八旗軍隊,將疆山拱手讓人!

    然歷史是公平的,大清入主中原始於攝政王多爾袞卻亡於攝政王載灃,同樣是幼帝,同樣是攝政,不同的是體制與結局,時事與實力!

  • 2 # 小劉解讀

    根據作者的描述這幾個朝代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全部是幼主繼位。為什麼同樣是幼主繼位只有清朝才能從龍入關獲得成功呢?

    首先要看他們處在什麼背景。東漢想必大家看三國的時候就很熟悉了,早在漢靈帝的時候就出現宦官掌權,天下大亂。前有十常侍坑害忠良,後有董卓惑亂宮闈,在後有曹操把持朝政。長大后皇帝雖有思想卻被多次扼殺於搖籃,以致有孕在身的皇后被勒死也無計可施。群雄逐鹿,東漢早就名存實亡。

    再看曹魏,北周,後周基本同屬於五代十國。曹魏後期由司馬懿父子三人把持朝政,北周由楊堅為輔政大臣,後周重用趙匡胤。均為外戚外姓。加上後繼無人,戰事混亂。導致全部改朝換代。

    而清朝入主中原是在順治時,順治5歲登基。當時由攝政王多爾袞以及幾個內姓王掌權雖然也是戰事不斷,但是在對明的戰爭中處於上風。何況他還有前面幾個王朝沒有的一點,那就是被多數學者稱為奇女子的“孝莊太后”。有學者稱她是武則天后中國第二奇女子,在對待朝政,權利,厲害上調和著各種關係。對順治帝位的穩固起了極大作用。這是上面幾個朝代所不具備的!

    所以內部的政治,外部的戰事,輔政的人,內外調和獨當一面的支持者,都決定著朝代的興衰更替

  • 3 # 民工A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那個時期皇權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的挑戰方向是哪裡。

    一般來說,在清朝以前,王朝末期,主要矛盾通常都是皇權和官僚,士大夫,勳貴,大地主,大世家門閥之前的矛盾,而且通常在幼主繼位前,政治生態已經失衡,皇權被極大削弱,而幼主繼位,意味著幼主在很長一段時間無力改變這一格局,這意味著局勢只會更加惡劣,就算有高明的輔政大臣,也要搞明白輔政大臣本身就屬於官僚,士大夫,地主,世家門閥中的一員,就算他個人能維護皇權,整個官僚階級可還是會首先維護自己的利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皇權政治是一門高難度,極其微妙的東西,有些關竅是不立文字,耳提面命,當面傳授,更面說當皇帝所需要接受的那些複雜的訓練,而幼主繼位,這通常意味著沒有接受過基本的政治訓練,更別提那些不足對外人言道的關竅,所以非常容易被人忽悠瘸,給皇權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

    而滿清呢,終其一朝,其皇權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其實並不是皇權和官僚,地主,門閥之間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簡單的說,就是滿漢之間的矛盾。所以即便是幼主繼位,滿族做為統治階級,維護皇權,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能很好的把政治傳承繼續下去。

  • 4 # 蕭武

    沒錯,清朝就是這個每次都能搶到最大的紅包的那個人。

    李自成進攻北京其實就是一次機會主義的軍事行動,事先連李自成都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攻下北京城。畢竟北京城在明朝經歷過多次戰火考驗,從靖難之役到也先,再到皇太極,北京城多次被敵人包圍,但最後都沒有打下來,就倉皇退走了。

    當然,除了耿炳文、李景隆確實是想打下北京城的,也先、皇太極也和李自成一樣,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有攻破北京城的實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連英宗被俘這樣的危機之下,北京城都沒被攻破,李自成到北京的時候,怎麼會有把握攻破北京呢?

    李自成圍了城還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候,朝廷率先提出可以議和,李自成才開始想自己應該提什麼條件,當時他能想到的最高的要求就是,崇禎皇帝把陝西封給他,讓他做秦王,能雄霸一方,在自己的老家稱王稱霸,他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但歷史就是這麼奇妙。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這樣突然的發生了,因為城裡發生了瘟疫,所以有人打開了城門,把李自成的軍隊放進了北京城。明朝就這樣突然猝死了,就像一個突發心肌梗塞、腦溢血的人一樣,沒有來得及搶救。

    接下來就是李自成處理吳三桂的問題失誤,導致吳三桂主動向清朝投降,而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後也有些飄飄然,覺得自己從襄陽一路打到洛陽、大同、北京,都是聞風而降,就吳三桂那點人,還能打不過嗎?當然不在話下,就帶兵過去了,到了山海關。

    這時候的清朝主少國疑,權臣當政,內部其實是危機四伏的。解決內部危機無非是兩個辦法,要麼內部火併,你死我活,要麼是對外侵略,把蛋糕做大,每個人都能多分一點。如果明朝不是心肌梗塞猝死,清朝要把蛋糕做大恐怕也是很難的。

    但清朝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每到遇到重大危機感覺過不去了的時候,明朝就會陰差陽錯的給清朝送一個大紅包。而這次是明朝直接以自己的猝死,給清朝送了一個大紅包。

    吳三桂怕自己打不過李自成,所以向清朝投降,以免自己兩面受敵被夾擊。清軍就這樣到了山海關,因為他們也怕,萬一李自成真的滅了吳三桂,趁勢出關,打到清朝的地盤上來怎麼辦。所以清朝先把內鬥擱下,多爾袞就率軍到山海關看戲來了,一方面是看戲,一方面也是提前預防,擺開架勢,看看李自成和吳三桂的實力到底如何。

    結果是李自成在優勢兵力之下,就是拿不下吳三桂,經過苦戰,才勉強佔了上風。這時候,吳三桂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扛不住了,但對他而言,當時最危險的局面是李自成和清軍兩面夾擊,那吳三桂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這當然是吳三桂高估了李自成的政治智慧,如果他知道和清軍勾搭,一舉消滅吳三桂,就不至於在吳三桂已經答應投降的情況下,還非要殺死吳三桂他爹,又縱容下屬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逼得吳三桂走投無路,只能背水一戰。

    但兩軍對陣,又是三國對峙狀態,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所以吳三桂還是先下手為強,向清朝投降了。因為李自成這時候已經佔領了北京,還可以和清朝約定疆界,互不侵犯,吳三桂就沒有這個本錢了,只能有兩個選擇,要麼向李自成投降,要麼向清朝投降。既然和李自成已經打成這樣了,那就只能向清軍投降。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清軍看著李自成的軍隊經過苦戰,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趁勢出擊,李自成全軍崩潰,一路直接逃回北京,然後就倉皇逃往西北,華北一大片地方就這麼直接送給清朝了。

    所以說,清朝能入關,並不是因為清朝實力真到了能夠擊敗各種勢力,統一全國的地步,而是因為崇禎、李自成和吳三桂都發紅包,而清朝每次都能搶到手氣最佳,然後就入關進了北京。再接下來,南明政權又是各種大紅包亂髮,清朝還是每次都能搶到手氣最佳,直到最後南明也滅了,才沒人給清朝發紅包了。

  • 5 #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幼主即位會導致亡國”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翻開歷史看,幼主即位而並沒有亡國的情況很多,不止清朝一朝。

    題中說東漢末年幼主即位導致亡國,但事實上東漢在大部分時間裡,一直都是幼主即位的。雖然期間東漢不斷在走下坡路,然而還是享國近兩百年。

    而且,幼主即位仍能延續甚至推動王朝發展的,歷史上也不止清朝一朝。最經典的就是周公旦輔助成王!當年周成王即位時還年幼,就是由周公旦輔助,並讓周朝走向興盛。正如曹操所言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又如萬曆皇帝,即位時也不過十歲,就是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助下,開創了明朝最後一次,也是最具質量的一次中興,史稱“萬曆中興”。

    清朝入關之初,雖然接連出現兩次幼主即位的情況,但是在此過程中,清朝的國勢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外有良臣名將輔助,內有孝莊皇后支援。雖然在這期間,攝政王多爾袞和鰲拜先後對大清皇權構成了威脅,但始終無法動搖國本。這就是為什麼清朝能憑藉幼帝入主中原的原因。

  • 6 # 楚風說歷史

    東漢末年皇帝年幼,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最終導致滅亡。後周皇帝柴榮死後,也是因為皇帝年幼,讓趙匡胤有可乘之機,黃袍加身,後周亡國。這就有了“幼帝即位會導致亡國”的說法,那麼清朝為什麼能憑幼帝入主中原呢?我認為有多個原因,下面我簡單說一下。

    第一,順治和康熙都是幼年繼位,但是他們身邊的能臣干將很多,順治時有多爾袞輔佐,康熙時有四個輔政大臣和孝莊皇太后。雖然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權傾朝野,但是他們對大清是忠心的,為大清入主中原起了很大作用。而東漢末年,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沒有一個是為了朝廷而打仗的,都是為了自己,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亡國。所以情況環境不同,不能同日而語。

    第二,清朝能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其實也是因為天時的原因。因為當時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而崇禎誓死不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終崇禎上吊,明亡。本來清朝都沒有機會入主中原的,這下好了,明亡了,而且這時的明朝長城守軍一看皇帝都被殺了,為了防止被李自成和清軍夾擊,很多都投降了清軍。所以說清朝是趕上好機會了,要不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大明。

    第三,雖然順治和康熙都是幼帝繼位,但是他們父子倆都是英明的君主,有很大的能力和政治手腕。像康熙,他八歲繼位,十六歲就誅殺鰲拜,掌握政權。而東漢末年的幼帝,都沒走這樣的政治手腕,和魄力,都是一些紈絝子弟,再加上恰逢朝代末期,政治腐敗,中央對地方已經不能掌握了,亡國也可以理解。

  • 7 # 宋安之

    清朝雖然是幼帝順治帝入主中原,但當時實際統治者卻是攝政王多爾袞,他當時才三十多歲,可是一個年富力強的統治者。所以嚴格來說清朝不屬於真正的在幼帝手上入主中原的。

    清朝雖然是幼主入主中原,但同樣是在幼帝溥儀手裡失的國啊!所以認真來說清朝並沒有打破“幼主繼位會導致亡國”這個說法!

    而且“幼主繼位會導致亡國”這個說法並不全面

    雖然問題裡面說東漢末年、北周、後周這些朝代都是因為幼主繼位而導致最終亡國的,但不要忽略了其他朝代更多是成年皇子繼位以後照樣失國的!

    說白了就是,如果這個王朝到了末世,氣數已盡!國家根子已經爛透了。那麼繼位的不管是幼主或者成年人都會亡國的,不等於幼主繼位就一定會導致亡國的,只能說如果是幼主繼位會加速亡國罷了。

    而且幼主繼位更多會導致皇族王爺篡位,但不至於改朝換代。

    如果是權臣或者外戚篡位那就是改朝換代了,也就是亡國了。

    像東漢末年漢獻帝為曹操所挾持,就屬於權臣篡位。

    外戚篡位最有名的就是王莽篡漢。北周亡國可以說是權臣篡位也可以說是外戚篡位,因為亡北周的隋文帝楊堅法理上是北周亡國皇帝的外祖父。

    而皇族王爺篡位屬於皇帝的家事,雖然很嚴重但不至於亡國,只不過皇族重新換一個人當皇帝罷了。

    像這種情況歷朝歷代多的是,皇族王爺謀朝篡位成功的也不少。

    大一統王朝中皇族王爺造反成功篡位的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原是燕王的朱棣,起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自己來當皇帝。

    像清朝幼帝入主中原也差點發生了攝政王多爾袞篡位的事情。

    多爾袞想當皇帝這是眾所周知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只是留下四大貝勒當政的政治格局,也就是說他的兒子都有機會成為新的大汗,多爾身為第十四子當時年幼並沒有實力,最後皇太極成為新的大汗。

    六歲的福臨繼位後是為順治帝,多爾袞為攝政王。1644年明朝內亂京師被李自成攻陷崇禎帝身死,多爾袞力主入關,並且在入關以後指揮清軍先後破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亡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南下攻滅南明最有實力的弘光政權。

    多爾袞可以說是清軍入關的第一功臣,在他的實際領導下不只是入關,還把最有威脅的李自成之大順和張獻忠之大西滅亡,並且打的南明小朝廷再也沒有威脅清廷甚至南北分治的實力。

    順治帝在位期間清朝從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所以他的廟號是世祖,但其實他的不世之功基本上都是多爾袞的功勞。多爾袞也因為這些不世之功而一封再封,成為“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冬天前往關外狩獵時猝死,年僅39歲,死的太突然,而且當時中國還沒有統一,不然真的會廢了順治帝自己來當皇帝了。

    所以說清朝看似是幼帝順治帝入主中原,實際上是真正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的功勞,不屬於幼帝入主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午節想到香港,澳門旅遊,請問香港有哪些最美的夜景,澳門賭城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