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無仁無不仁

    韓信最早在項梁時期就投靠了項羽,可是一直沒有受到過重用,最後他離開了項羽投奔了正在去往漢中的劉邦。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到劉邦哪裡他依舊沒有被重視正所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他也不斷獻計獻策,可是劉邦並不買賬,最後還在軍中犯了死罪,差點被殺。也可能是因禍得福,在他再一次萌生去意,連夜離開劉邦軍營的路上,被蕭何追了回來,並舉力推薦給劉邦,說,韓信可以為他取得天下,這才封韓信為大將軍。當韓信收復齊國佔領齊國的領土後便讓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劉邦還氣的破口大罵說他忘恩負義。辛虧得到張良暗示劉邦才明白過來。原來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和項羽相爭,韓信投靠項羽,項羽就取得天下,韓信投靠劉邦,劉邦就取得天下,等劉邦反應過來就說。:“你這小子真沒出息,做什麼代理齊王,要做就做真齊王。”韓信名正言順當上了齊王並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

    取得天下之後韓信原本是齊王,但是齊國地裡位置很重要劉邦那能給他,就重新封韓信為楚王,因為楚地是韓信的老家。可憐傻兮兮的韓信還以為是衣錦還鄉。

    大權穩固之後劉邦開始清除為自己打下天下的七個異姓王。當燕王臧荼、韓王信(不是楚王韓信)、趙王張敖、被相繼殺害後,韓信恐懼了,有人舉報他謀反,因為他藏著朝廷的要犯楚國大將鍾離昧,他不得已把鍾離昧殺了提著鍾離昧的人頭去請罪,正好自投羅網,被劉邦輕輕鬆鬆拿下,但劉邦並沒有殺他降他為淮陰侯住在京城裡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可是這時的韓信受到如此待遇,卻真正起了反心,當邊疆大將陳豨謀反,劉邦去征討,他確裝生病不跟隨暗地裡送信聯絡陳豨謀反。可惜漏了風聲,被呂后知道了,呂后就和蕭何商量,騙韓信漢軍大勝,陳豨被殺死,讓他前來慶功,等韓信去到時,就被侍兵一擁而上,給拿下了,呂后可沒劉邦婦人之仁,立刻處死了韓信,一旦梟雄就這樣死在了婦人之手。

    韓信在京城做淮陰侯時劉邦和他喝酒。兩人喝醉了,劉邦問:“你看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十萬。”

    劉邦又問:“那你韓信能帶多少兵”

    韓信回答:“我帶兵多多益善,”

    劉邦就不高興的說:“你厲害你不還是栽在了我手裡,”

    韓信回答說:“大王你善於領將,我善於領兵而已,你是天才,我是人臣。”

    所以我們也能看出韓信為什麼會甘願在劉邦麾下,韓信沒有野心當皇帝,他只是想榮華富貴而已。可是就是這樣劉邦也不能讓他當齊王,最後謀反只不過是他無力的掙扎而已。

  • 2 # 烏蘭大俠

    一、王侯將相的自我定位

    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文臣武將、謀士軍師的韜略、戰績都超出他們的君王,比如:

    關羽在領兵打仗上全面超過劉備諸葛亮在計謀上完勝劉備徐達在指揮方面超過朱元璋劉伯溫的智慧,朱元璋難以望其項背。

    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的能人俯首稱臣,輔佐能力在自己之下的領袖呢?

    這是自我定位的問題:

    如果你的眼中只有戰場,就只能為帥、為將;如果你的眼中只有江山,就註定為君、為帝!如果你只愛出謀劃策,就只能為臣、為師;如果你只愛殺伐決斷,就註定是人中真龍!

    領袖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決斷!

    領袖敢於在關鍵時刻拿主意,拍板兒,敢支配別人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韓信就只能為帥,不能為君,因為以他之能完全可以割疆裂土,稱霸一方,但是他缺的就是執掌天下的雄心和魄力!

    所以,歷史早在冥冥之中選好了哪些人天生為臣,哪些人天生為君!

    二、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

    起初,韓信揹負著“求母飯信、胯下之辱”的罵名,投奔項梁,後項梁戰死,經同村老鄉鍾離昧引薦,韓信得見項羽,孤傲清高的項羽,怎麼容得了韓信這種苟且偷生之輩!但是項羽又不好駁了鍾離昧的面子,所以授予韓信“執戟郎中”的官職,貌似是楚霸王的警衛排長,項羽乃萬人敵的人物,焉用護衛?所以,韓信的“執戟郎中”不過就是個項羽的儀仗隊!

    後來韓信轉投劉邦麾下,還險些被連坐殺頭,非常驚險,幸虧蕭何識才,兩次向劉邦舉薦韓信為帥,但是劉邦都否決了:

    漢王曰:爵不可以濫加,權不可以輕與。韓信一月之間二次封賞,若今未見尺寸之功,遂加元戎之職,使從我豐沛將士皆怨我賞罰欠當,而退有後言也。

    最後聽了韓信精彩絕倫的演說之後,劉邦力排眾議,登壇拜將。正是有劉邦的鼎力支援,韓信才能走到將星閃耀的楚河漢界,併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所以,劉邦是韓信的伯樂,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後來,項羽派遣使臣遊說韓信,希望其不計前嫌,再投霸王麾下,而此時的韓信立場堅定,不再是當年的苟且之徒,今非昔比,酸溜溜而又果斷的拒絕了項羽: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三、劉邦的包容

    韓信拜將之後,有點飄飄然,不免恃寵而驕,有些許任性,居然以下犯上,向劉邦要王爵!

    劉邦此時正在被包圍,形勢危急,韓信此舉無異於“城下之盟”,赤裸裸的要挾!幸虧張良從中斡旋,暗示劉邦不拘小節,劉邦從善如流,封了韓信為齊王,穩定了軍心!

    面對下屬的發難,劉邦的包容頗有帝王胸襟!

    劉邦還曾答應韓信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所以呂雉殺韓信,是把韓信吊在半空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用竹竿捅死!

  • 3 # 貓爺歷史觀

    韓信,和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和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其實在垓下之圍前,韓信就已經擁有三十萬兵力,足夠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了。韓信有實力,但卻一直追隨劉邦至死,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學界一直議論不斷。不過就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韓信本身就不想造反,二是韓信雖然擁有重病,但實際上沒有造反的根基,估計這一點韓信自己也很清楚。

    根據《史記》記載,韓信的一位謀士蒯(kuǎi)通,在楚漢戰爭時先後為韓信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但韓信採納了滅齊之策,卻拒絕了三分天下的計謀。由此來看,韓信本來是沒有反心的。

    用韓信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沒有選擇背叛劉邦自立,主要還是感恩劉邦的重用和信任。韓信起初投靠的是項羽,但在項羽那裡韓信一直得不到賞識,有抱負不能施展。但跟隨劉邦後,韓信很快得到了重用,獲得了揚名天下的機會。

    可以這麼說,是劉邦給了韓信封王拜將的恩賜。讀過司馬遷《史記》的人都知道,韓信是個懂感恩有良心之人,是那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之人。韓信感恩劉邦,所以願意誓死追隨。

    韓信並非被劉邦控制,而是打心眼兒裡願意追隨劉邦。另外,韓信即使想造反也沒有那個根基。也許他的兵力夠,但群眾基礎和政治影響力和劉邦比就差事兒了。

    即使後來韓信在手下的慫恿下,曾經有過一些密謀。但歸根結底韓信沒有真正公開反叛劉邦,直到被呂后和蕭何誘騙而死,韓信骨子裡都應該是效忠西漢,尊重劉邦的。

  • 4 # 夢想啟航2019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善。”

    【典 故】

    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鍾離昧,準備謀反。於是,他採用謀士陳平 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遊雲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韓信知道後,殺了鍾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回到洛陽後,劉邦知道韓信並沒謀反的事,又想起他過去的戰功,便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劉邦知道韓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要他評論 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 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 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 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 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後仍這麼狂妄,心中很不高興。

    後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后終於設計殺害了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候列傳》

  • 5 # 之鑫讀史

    韓信,名將,軍事家,西漢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中,發揮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劉邦登壇拜為大將後,率大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終至垓下全殲楚軍。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伐齊勝利後,被劉邦封為齊王,西漢建立後徙封為楚王。後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五年後(前197年)以謀反罪被呂后斬於鍾室,被夷沒三族。反觀韓信一生,能文能武,自追隨劉邦後,甘受其掌控,最後落得個身死族滅。難道這就是命?筆者和提問人深有同感,深以為然。其理由是:

    韓信的個人理想就是做一侯王足矣,與劉邦要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劉氏一統江山相沖突

    “......項王喑啞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待大王王秦者......”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待信晚。(錄《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什麼安邦定國之策,韓信回答劉邦的一段話。韓信總結項羽不能任用賢將,只有匹夫之勇。待人慈愛但不願封爵給有功之臣,這是婦人之仁。雖然稱霸天下而分封功臣,卻不都關中還都偏遠的彭城。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憤憤不平。如果大王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何愁不誅滅敵人。把天下的城池和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一心想打回東邊老家去計程車兵衝鋒陷陣,何愁敵人不會打散。接著又重重地拍了劉邦一下馬屁。此時韓信剛拜大將,對劉邦是心存感激的,心想從此跟定劉邦,自己的理想是做個侯王足矣。可是此時的劉邦已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樣的道理怎會不懂,肯怕懂的更深遠些。但他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劉邦喜的是韓信的軍事才能,而非他的政治抱負。當然韓信分析建議的很有道理,由於受時代的限制,他卻看不清當時的社會形勢,沒有看到項羽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從四年的楚漢戰爭造成的生靈塗炭,人民已苦於諸侯爭霸久矣,劉邦後來剪除異姓諸侯王時人民群眾是支援的,因為大家都想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了。但劉邦也沒完全明白,在剪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大封同姓王,造成的不利影響直至漢武帝“推恩令”實施才徹底消除。

    當韓信伐齊成功後,向劉邦要求分封假齊王時,劉邦甚至給了他真齊王。他自認這是劉邦對其應有的褒獎,他欣然受之。孰不知這是劉邦的權宜之計。等劉漢江山一穩,立時反目,奪了他的兵權,徙為楚王,後又以謀反的嫌疑降為淮陰候。韓信註定是個悲劇人物。

    |韓信沒有謀反之心,但政治不成熟甚至略顯幼稚

    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時,離漢初不夠百年,對韓信的描述大體還是客觀的,但在描述呂后、蕭何誘殺韓信的理由是: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還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錄《史記.淮陰候列傳》)

    筆者認為這是司馬遷按照韓信案件的歷史檔案記之,以與上保持一致。其實司馬遷也對此理由懷疑。此時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多年,無權無兵,韓信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囚徒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則和其軍事戰略家身份不符了。試想韓信若真想謀反,在他封齊王之時,兵強將廣,項羽使者武陟苦苦說服其聯楚反漢,三分天下,他不反。說客蒯通先後兩次勸說其背漢自立,他不為所動,為何?因為他一直對劉邦心存感激,不忍反,也天真的認為劉邦不會害他。後世史家司馬光給予了其正確的評價,他說:“觀其距蒯徹之說,迎高帝於陳,豈有反心哉?”雖然韓信無反心,但其處理與高祖之間的關係卻略顯其政治之幼稚。如高祖兩次奪其兵權,他完全是麻木的,完全沒有應對措施。為證明自己沒有反心逼死鍾離眛,提著鐘的頭去陳見高祖,似有此地無銀300兩之嫌。高祖令其跟他一起去伐豨,他卻稱病不去,這完全是高祖在試探他。怪不得他只能受高祖控制。

    |韓信對劉邦雖心存敬畏,卻又常常憤憤不平

    韓信對劉邦是既心存感激,又有敬畏之心的,但被無故貶為淮陰候後,羞憤難平,經常裝病不參加朝見,在家生悶氣,以此發洩心中的怨恨和不滿。他曾對人說把他和降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噲對其行跪拜禮。信出門後竟自嘲說:“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在逆境中不知內斂,終招來殺身之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民事訴訟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