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氏投資
-
2 # 皖風徽月
這兩句話都是陳勝說的。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史記.陳涉世家》,是司馬遷記載陳勝起義說的話。
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號召人們起義時說的話。原文是:“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聚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年_公元前208年),字涉,今河南登封人。公元前209年,陳勝於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戰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雖然起義最後失敗,但也反映出秦朝統治者不得人心。表現了陳勝對命運不公平不滿,自己要抗爭要反抗,不甘心自己被剝削命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2、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也是司馬遷記載的。
原文是: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意思也很簡單,就是陳勝年輕時候,曾經跟別人一起僱傭耕地勞作,有一天陳勝耕地累了,到一個旁邊的地方休息,就跟一起幹事的人說,不管我們那個富貴了,我們好朋友可不能忘了彼此。一起幹事的人說,你陳勝只是幹體力活的,哪來的富貴?陳勝長長得嘆息一聲,你們燕雀怎麼會知道鴻鵠得遠大志向。(表示碌碌無為的人不會知道英雄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3 # 旺旺微言
從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來看,是陳勝說的。但透過司馬遷之筆表達出來。
其實,我更傾向於是司馬遷杜撰,為表現陳勝胸懷大志而杜撰。嚴格來說,司馬遷的人物傳記是文學作品而非歷史作品。在那個文字資料不足年代,歷史當事人留下個人文字材料的都不多,口頭流傳,在流傳過程中近乎神話傳說,有多少真實性呢?現代人寫回憶錄還虛構,真實性大打折扣,何況幾千年前交通不便,文字資料不全,陳勝起義前在田地裡勞動與同伴交流,誰會當場記下?起義過程那麼複雜多變,陳勝最後死去。馬司遷為表現他最先開始推翻秦起義之功極力突出他的形象。為他想象性創作一些語言行動細節。不獨這句話,《史記》中許多內容真實性都值得考證。
-
4 # 四方有貴人
謝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陳勝吳廣之意,司馬遷寫的。主要反映他們起義的心態,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朝代的變更一個接著一個,這是歷史的發展規率,任何王侯將相也阻擋不了歷史發展朝代的變更。任何事物都是有好漸漸走向腐敗,走向消失,走向滅亡,再由新生的事物重新開始。歷史也是如此,由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
-
5 # TiandirenisAmituofo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苟富貴勿相忘。這幾句都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那是陳勝吳廣說的,還是司馬遷說的?
首先可以先排除吳廣了。因為從《史記》中看,司馬遷說是陳勝說的。但究竟是陳勝還是司馬遷說的我們分析一下。
陳勝吳廣的時候離漢武帝司馬遷的時候,已經經歷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等幾代人了。也就是說,到了司馬遷的時候大約有百年過去了。司馬遷寫的是百年以前的歷史。
如果讓我寫百年以前的歷史,我會怎麼寫呢?首先要蒐集那個時代的文獻資料以及口說歷史。在文獻資料上,秦國或哪個人會記載陳勝所說的話呢?至於口說歷史,那隻能是傳說歷史了。
我們現在寫民國或清朝的歷史,會有官方的一些文獻記載,以及關於一些歷史當事人的回憶錄什麼的,但司馬遷的時候關於陳勝吳廣的文獻記載是很難詳細記載下來的。即使秦國末年時候,有地方官員向向秦國皇帝報告陳勝起義的訊息,也不會記錄陳勝在田間地頭和起義開始時候所說的話。所以,這幾句話極有可能來自於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中,就有真有假了。所以原話被重新編輯的可能就大了。到了作者司馬遷這裡,就一錘定音,蓋棺定論了。所以,我們看到的話,說是出於司馬遷是絕對沒錯的。
但要說,陳勝說不出這樣的話那也是不靠譜的。首先,說陳勝是絕對的文盲恐怕說不過去。他多少還是個人群的頭頭,不可能沒有兩下子的。其次,秦朝的商鞅變法和軍功制度已經改變了王侯將相世襲制度的觀念,成為王侯將相也是可以想和做的事情。至於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當時也很可能是街談巷議的口頭禪。所以,說陳勝說過這幾句話也很可能是對的。在當時,不僅陳勝說過,可能很多人也都說過。就像今天的人,朋友之間會說,哪天發達了可別忘記哥們啊!努力吧,有志者事竟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呵呵,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嘴長在你的頭上,你想說是陳勝說的,那就是陳勝說的,你想說是司馬遷說的,那就是司馬遷說的。不過,在你說這話的時候,就是你自己所說的。我又要呵呵了。
-
6 # Su57
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兩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陳勝年輕時和起義時表達過的。整理出如此精煉的文言形式,應該是司馬遷的功勞。
陳勝能夠帶頭起義, 號令大家,絕對不是靠一時之勇。他肯定從小就志向高遠、見識不凡。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最終,陳勝、吳廣雖然身死,但是暴秦也被推翻了。之後建立的西漢,非常注重修養生息。陳勝,吳廣的這些話,歷史性的表達了中華民族兒女面對種種不平等的憤慨和勇敢反抗精神。司馬遷的記載深刻影響了以後中國的歷史程序,讓各家帝王都不敢把民眾逼得太緊。
-
7 # 貓員外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陳涉少年時說的話,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則是陳涉起義時候的口號。
秦代是中國歷史發展程序的一個轉折點。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人真的學而且思了。
在秦之前,陰陽家盛行五德論,五德論的政治基礎是貴族政治。縱觀周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可以明確分為以下幾個大階段:
第一,王室政治。在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禮樂征伐由天子出,天子最大,王室最牛,說幹嘛就幹嘛,說幹誰就幹誰。其後幾百年各領風騷的諸侯們這個時候無一不是周王室俯首帖耳的乖乖小弟。
第二,前貴族政治。周王室動遷,放棄鎬京,周王室直轄領土損失過半,王室力量不可避免的衰弱了下來,這個時候諸侯就有崛起的良機。春秋時期,諸侯開始成為政治主角,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怎麼風雲變幻,實際上歷史的大勢始終掌握在幾個家族的手中:以姬姓、姜姓等代表的上古八姓,以及源自商代的子姓等。
第三,後貴族政治。等到了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腐朽的諸侯們紛紛步上了周王室老大哥的命運,諸侯國被竊取的竊取,瓜分的瓜分,剩下的幾個,也都是內外交困,除了祖先的榮光可以回憶一下,別的啥都沒有。新型國家逐漸有了帝國的氣象。
第四,世家政治。從秦統一天下到漢的建立,政治勢力的主體開始發生本質上的轉移。在秦統一的過程中,因為秦所奉行的是郡縣制而不是分封制,舊有貴族勢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貴族人口大量死於戰爭,其留下的權力空缺被新興的地主階級迅速填補,由此形成了世家。世家影響、控制政治一直到唐代才逐漸被扭轉。
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陳涉所說的寧有種乎的種,更深層次是什麼意識。他不僅僅是指血統這麼簡單,更是有特指,就是所謂高貴的種姓,上古八姓。
自傳說中黃帝時代算起,上古八姓控制天下政治格局近3000年,其社會影響比印度的什麼種姓制度那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而秦末,陳涉暴起於前,劉季興於後,滅秦族得天下,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陳劉者,布衣也。需要高呼寧有種乎的又何止陳涉,劉家難道不需要嗎?
縱觀整本史記,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這個問題是,漢初,劉家人還是不自信的。整本史記都是紀實文學,寫黃帝的時候還特地在後面註明了可能不靠譜。但是到了劉邦這一章,文風立刻突變成玄幻文學。什麼頭上有氣啊,什麼斬白蛇啊,什麼龍臥其母啊,為了解決執政合法性的問題,連他媽的開國皇帝都忍氣吞聲給自己老子戴綠帽子。董仲舒篡改儒學,搞了個天人感應,把個劉徹開心的鼻涕泡子都出來了。為什麼?還不是種姓問題還沒有解決,怕大家不服氣?換了上古八姓的來,只需要輕描淡寫來一句,我家祖上是誰誰誰,就屁事都沒了!那項羽,連八姓都不是,勉強算一個楚三戶的後人,性格缺點多的全身都是破綻,還不是被人當英雄誇了幾千年。劉邦呢?白手起家的破落戶,流氓皇帝的帽子一直戴到現在。
所以,寧有種乎,陳涉也好司馬遷也好,真正要飽含熱淚高喊這一口號的,恰恰是大漢皇室自己啊。
-
8 # 觀海聽濤164
個人覺得這兩句名傳千古的話都是司馬遷借陳勝之口而說的。陳勝吳廣是典型的農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讀書識字不太可能、前一句有一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後一句則更是表明了自己不安現狀的志氣、是一個有抱負的人。而陳勝的情況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不是趕路就是幹活,過的是有今天也許沒明天的日子,哪有時間和精力感悟人生說出如此激昂有力的話語!唯有太史公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而借人物之口說出自己的歷史觀,自己對歷史的反思和認識才是合理的!因此,史記中此類話語十之八九是司馬遷借歷史人物說出自己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看法和心聲!
-
9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首先,這兩句話肯定是陳勝說的,也許沒有這麼文,這麼有韻律,司馬遷給他潤色了一下,但意思肯定是這個意思,不會是後人杜撰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種思想就像一種潮流,絕不是一個人的想法,陳勝這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在當時也絕非只有他一個人敢這麼想,肯定是一種社會認識!在任何時代都是這樣,社會思想涉及到的都不會是個人。
那為什麼只寫他說了這兩句話?因為他是首先起義反抗秦朝統治的,有突出的意義,所以借其口呼喚出一這個時代的理念。
就當時的現實來說,戰國之後,貴族世襲統治的方式已經被打破和替代,不僅秦國,各個諸侯國都在使用郡縣制這一先進管理方式,而另一方面,大量不是貴族出身的人開始透過各種方式在政府中任職,很多都依靠自身能力取得了爵位,成為了新的貴族,這就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提供了理論基礎,即便是農民也能看出來也能理解到。
燕雀豈知鴻鵠之志這句話不能單單理解為誰都有奪取江山的志向吧!這句話的意思是好男兒即便在低就之時也應該懷揣做一番事業的心思,是一種Sunny向上的正能量啊!沒錯,陳勝是造反了,這也是時勢造英雄啊,要是那會兒有工業革命,說不定他就成工程師了是吧,你們怎麼不這樣去想?
漢武帝對司馬遷是有意見,因為漢武帝看史是從政治角度,而司馬遷是盡一個史學家的本分從真實性出發,所以二者的矛盾不可避免,漢家的天下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結果,如果太較真這本書,那秦始皇還有兩爹,又怎麼說?
至於朝代為什麼鮮有300年命的問題,這可是個大課題,哪裡是一句話就能決定的,時間流逝太快,物是人非啊,所有事情哪有一成不變的,朝代怎麼可能長久下去?其實朝代更替反倒符合世界的規律,你們說呢?
-
10 # 假裝自己是人
這兩句話誰說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中國根除貴族制度的第一聲,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意義遠大於起義本身。
中國在秦代之前,貴族勢力非常強大,比如把晉瓜分了的韓趙魏,他們三家在晉把持國政長達百年,比如張良家在韓九世為相。國家的一切都要給這種貴族留一份,權利,財富,土地,貴族有絕對的優先權,並且世人不認為這有啥不對。
如果這麼說你還不懂這句話的重要性,那就類比其他文明,比如歐洲,歐洲第一次出現很多平民進入國家權力核心,已經是拿破崙時代了,在他之前,歐洲普通人想進權利中心,有多困難?請參考名著《紅與黑》。
拿破崙的將軍們大多以前都是普通人,包括拿破崙自己,他的能力已經得到全面的展現,但是他被拿掉撤職,想再次領導部隊,得靠一個寡婦幫他。約瑟夫繼承了他死去老公的爵位,是貴族,就這樣一個人,除了跟男人上床沒有任何特長的女人,都比拿破崙有發言權。在中國自秦漢以來,誰靠女人走進權力中心,那他到死也是二流角色。
甚至現在,歐洲依包括,美國任然有大把政治貴族,比如肯尼迪家族,比如白金漢家族,現在女王的皇宮所有權,依然是白金漢家族的,哪怕這哥們今年剛28歲。
最要命的就是整個社會認為這沒啥錯,他是貴族,所以他有優先權。不是能力,只是因為他繼承了這個姓。
這在中國沒法想象,僅僅因為你姓愛新覺羅,等你十八歲了,就可以參與國家事務。
中國從陳勝吳廣那個年代開始,皇帝和貴族在中國就要靠實力,晚唐軍閥有句話說,皇帝是啥,兵強馬壯的人都能當!
翻遍二十四史,看看那些名將名相們,他們大多起自平民,朝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還有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
這句話很重要,重要到哪怕是司馬遷編的,也在我們每個華人的血脈裡。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對於中華歷史而言可以說是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的,但是如陳勝吳廣這些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人是否有能力有意識說出這兩句話呢?如果是司馬遷說的,他為什麼這麼說,這不是明擺著告訴人們誰都可以有鴻鵠之志,甚至一朝還能成為王侯將相?漢武帝為什麼又讓這句話登上歷史的舞臺,他可是稽核了很多次史記的,難道想告訴別人說他漢家的天下是搶來的?
漢以後,似乎300年就是一個朝代的極限,這句話是否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回覆列表
真實的歷史並不一定照射在史書上。史書上常記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的一些經典的話,但是當時沒有攝像機和錄音筆,誰能保證史書上的記載是真實的呢?史書是作者寫的,當然會加入個人的感情色彩和藝術加工。《史記》中寫陳勝在田地中耕耘休息的時候,對農友大發感慨,如果情況屬實,當時只有他二人知道。後來陳勝發跡後,這個農友攀龍附鳳,但史書上說,他到處說陳勝的舊事,最後被陳勝殺了。有可能是透過農友的嘴巴傳播的,流傳過程中又添油加醋,最後被司馬遷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