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抒文

    這個問題不必糾結,因為文章描述,圖片描述,個人理解是三個層面的問題,而且很難量化的問題。古代藝術品一直都沒有準確的,標準化的鑑定法律,瓷器,字畫,玉器,青銅器,雜項和珠寶等。所以,每個人的認知都跟自己的主管經驗相關,每個人看問題還有角度問題。

    對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永遠都是個旁觀者,閱讀(無論文字也好圖片也罷)的時候注意關鍵是敘述的事實還是情感表達。客觀看待事物,我們關注的是事實,資料和歷史觀。對的,未知的,我們學習;不知道對錯的,關鍵內容記錄,然後驗證;錯誤的我們遮蔽。

    自己花錢和精力去靜觀就會知道正確的是什麼?觀本來就是又見的意思。

    順便分享一下2011舊文的感悟:藏感悟-古瓷欣賞“appreciate porcelain”

    看到日前很多的鑑寶收藏的網站談到瓷器的收藏都講究的是“對的”,破的瓦罐成了國寶這個現象怎麼理解? 誠然對的東西是對的非常重要。

    那麼是不是隻剩下了:

    美女-->女人-->是人類

    男人-->人類

    這個邏輯直接轉換成:

    男人==美女!看到了,無語吧。

    我還是喜歡英文中的解釋用的是“Appreciate”這個單詞有更多欣賞的成分在裡面,更深的意思是對的東西美的東西由衷的欣賞,有儀式感。

    ”Porcelain“的使用讓大家感到瓷器脆弱的美,而沒有簡單的使用China。我們的老祖宗把整船的貨物運到西亞,歐洲的時候,老外簡直被他們的美麗驚呆了,使用了這個詞來表達它的最貴,用等重的黃金來交易。擺放在城堡和宮殿內的陳設櫃中炫耀。更有人認為古羅馬帝國1000年的帝國倒閉跟消費中國瓷器和絲綢有關。

    這些年來很多人捧著國寶不是它們的藝術性,可憐到只是討論一筆一劃勾勒的對錯!殊不知籤銀行取款單和POS機劃卡單的時候,我們的簽名都有巨大差異,但是錢照樣取出來了,銀行照樣好好的開著。誰可以保證每次簽名都是一筆不差?那為什麼到了藝術品反倒要求藝術品一樣的工整和整齊畫一?盲目追崇片片幫,忙乎這參加各類鑑寶活動,對古物本身價值藝術和歷史附加值沒有好好欣賞研究,這其實是一種很殘酷的踐踏。就像開篇我們講的,就像美女可以跟男人打等號一樣荒謬搞笑。對於一個成熟上檔次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必須十分清楚:藝術品遠比工藝品具有更闊的欣賞和升值空間 !

    應該為自己的激情和眼光自豪,若干年後蓋棺定論會證實我們決策是正確的。

    看到眼下的機會,認清它叫聰明。看不到風險叫愚蠢。看到十年和幾十後的價值叫智慧。

    讓我們用一顆敬畏心來感恩前人的智慧和創造,解讀和還原古物藝術品價值吧! 這就是古瓷欣賞“Appreciate Porcelain”帶給我的啟示。

  • 2 # 卓然堂

    題主所提到的這種情況,是目前收藏界的亂象在網上的放大。首先要明確一點,這都是贗品惹的禍。在現今的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釋出分享藏品的照片,門坎低,不受限制。一時之間,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是非不分,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下,讀者的認識水平起決定性作用。什麼是民藏真品,什麼是國寶幫的臆造品,全憑讀者自辨。

    理論正確並不難,任何問題,百度一下,就可以得到準確資訊,加以編排重組,即可洋洋灑灑的講出一大套理論。如果文筆好的,稍作發揮,便是篇好文。

    圖片則不同了。比較嚴謹的作者,多選擇館藏品,以增加可信度,也能表明觀點。這類文章可信度高,值得重視,分享的館藏品多為標準器,對初學者而言,是好的參考資料。

    也有藏家,藏有所成,藉助網路分享民間藏品,這對單純曬館藏品是一個補充。俗話說高手在民間,具體到玉器收藏,民間也不乏珍品真品,不容忽視,應該鼓勵。

    令人擔憂並頭痛的是,國寶幫也看中了網路這個平臺。各種刺眼雷人的臆造品,使人目瞪口呆。各種新鮮理論也如影隨形,完全沒有歷史根據,不合邏輯,不按常理推斷。有些網友走偏了路,收了不少這類東西,信以為真,網上曬出的同時也腦洞大開,言之鑿鑿的編出些不靠譜的說辭,令人貽笑大方,也令人痛心。

    更有甚者,一些槓精噴子,自己知之甚少,沒有辨真偽的本事,專事抬槓,毫無根據的信口胡言,滿身戾氣,是為網害。

    總之,收藏界的亂象根深蒂固,擴充套件到了網上,影響可能更大。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也真不了。至於怎樣鑑別,還是靠個人修養與學識。

    分享一組明清代花片,這些東西沒有贗品,槓精噴子應該無可乘之機。

  • 3 # 儒釋道緣

    當今之人最大的問題是自以為是,用一個代全面用一人之思認為可以證明一切。可以從研究而述評東西的人,前題有大量的實物觀摩,對東西的背後歷史的知道。如什麼博物館專家研究員,學術上講的雲裡霧裡,可他又觀摩了多少真東西,因為博物館有規矩不是想看就看想玩就玩的。

    當今最有發言權的是大藏家,因為他們有歷史知識,有實戰經驗,有真學問來品評東西的特點。而不是所謂傳媒說的專家否定了一些藏家的東西全假,這種情況有還有一個數量,但是真正的藏家用得著讓這幫“磚家”掌眼嗎?

    在藏家這個大哪個牛,這些都是吹牛八分二分可當,在這個世界上金子永遠是沉在水底,只有比重輕的才會浮出來。

  • 4 # 竹下聽風1

    理論,有2個層面。一種是抄襲別人的,叫作翻故紙堆。另一種是實踐後的總結,或全新思維或方法的猜想。後一種,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都是了不起的進步!配圖,也有2種。一種是館藏品,99%是開門的東西。它不能代表作者的實戰水平,卻能代表作者對文物的理解深度。另一種是用自藏品作配圖。這是能直接反映藏家真實水準的。只有那些理論前衛且實用,且自藏品精美絕倫,連館藏品都遜色三分的人,才是真正的絕頂高手!發個自藏紅山文化玉翼龍玦(十分罕見之品,光氣逼人),以示對提問者及讀者之敬意。

  • 5 # 嘉哥64

    華人玩玉石在新石器時代吧,古人祖先見到到玉石晶瑩閃光,當是寶異物,產生很多神奇幻想,商周已極盛行,武丁老婆婦好墓有幾百件精美玉器雕品,主要用於佩帶裝飾與占卜拜神儀式用吧,玉石一直盛行到現在,南方廣州最厲害吧,華林寺玉器批發市場是中國最大的,各種大小款式古老新舊器型玉石都有,玉石本質上是二氧化矽,地球最普通的岩石組成部分,沒什麼大神奇的,主耍是晶瑩閃光,成份不同變幻出各種玉石,前幾年我在批發場五元兩塊小原石,買了幾個做書鎮,不錯!

    玉石傳說最震撼是戰國的和氐壁故事,還有孔子見魯王二奶南子,南子佩帶的玉石叮嚀啷噹引人遐想。

  • 6 # 謝亞鐵

    古人云:神仙難斷寸玉。斷玉尤其斷古之難對於譁而不實的人肯定是難上之難…玩古玉到能斷真假的境界就是悟性好的也得十年以上歷練,悟性差的又自以為是的人大多是入不了門的,他們儘管在網上天花亂墜,似是一套套的很能,但實際眼力與藏品都是些不靠譜的東西…

    這類人大概有幾種:

    一種是看了一些古玉的書,但又解不了意思,按圖索驥在地攤買了些形似的贗品,便自以為是…實相去甚遠。這種對古玉做假行情也不甚了了,學淺而不辨真假,又自滿自以為是…有的還拉黑提出異議者…必是不學無術之輩…其實藏友之間有爭議也很正常,一些個人見解若不對或明顯不對甚至信口開河都不要緊,說出妥當的理由推翻甚至顛覆你的認知這是大好事…

    一種是跟錯了師傅的,這種人也甚固執,大多也是自以為是的…早些年所為大師也好收徒,如故宮周某楊某什麼的大專家,開班授徒…這些徒子徒孫出來以為自己不得了,殊不知其師傅尚未通此學,必學無所成而又好張揚一番,還以為這套偽學可以大行天下其道,實諸多自欺欺人處…有的還在拍行從事鑑定,有一定欺騙性…

    一種是確實到過這些有實力專家開班學習,但個人悟性甚差,又總自以為是,對古玉的認知可能停留在自己藏品的狹窄認知上,對浩繁的古玉其認知當如牛之一毛,卻儼然以專家自居…實大多隻可作些紙上談兵的事…

    ……

    鑑古玉這學問不是盡人皆可的,大專家也走眼…原因都在學不深→悟性差,悟性差→學不深…

    鑑玉的學問必須是來自直接經驗,也就是必須經自己實踐領悟…鑑古玉就更復雜了,除要實踐領悟得出直接經驗外,要跟對師傅還得自己好學悟性要好,要讀懂千件萬件館藏,又要識破古今仿古行情,且能在現實鑑認中運用自如…一般人是做不下去的,當然就是一般人…

    幾十年了,本人依然是孜孜不倦地學習,無一日懈怠,並隨時在修正自己的認知…

  • 7 # 華美的袍2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相信它已經困擾了一大批和我一樣的古玉愛好者。我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它的必然性,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和正視這個問題。

    首先,網上研究古玉的帖子多如牛毛,這說明我們的高古玉受眾群體在逐漸增大。

    連不懂行的人都開始喜歡這種包含文化與歷史價值的文物,這是個可喜可賀的事情。畢竟中國泱泱5000年(要多)的文明史是與玉器史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對玉和玉文化的喜愛可以貫穿整個文明發展程序。這也是中國的文脈得以延綿不絕的源泉,有更多的人喜歡古玉,是收藏界的一件好事,它意味著古玉的收藏有可能會很快迎來自己的春天。

    其次,研究古玉的帖子,配的圖反倒雜亂無章,這種現象正是古玉收藏界內在亂象的直接體現。

    中國對於高古玉的研究本來就很膚淺,也曾經出現很大的一個文化斷層,尤其是從神玉、王玉時代走過來的高古玉,因年代久遠,價值不菲而一直無法出現在平民的視野中,這就形成了愛玉者眾,懂玉者寡的現實狀況。這幾年網路資訊發達後,很多古玉愛好者有了充分的資訊源後,又有了自媒體這樣門檻低的釋出平臺,出於喜好也好,出於功利也好,出於走冷門博眼球漲粉的目的也好,讓很多愛好者蜂擁而入,但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從網路上搜羅來的知識是正確的,但個人的收藏見地和修養還沒跟上來,自然就會出現這種錯配的現象。

    再次,國內古玉鑑定的狀況也同網路上的古玉愛好者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論斷,眾說紛紜,各圓其說。

    我們可以看一下各個網路、電視臺上的各種鑑寶節目,同樣一件東西,坐在一起的專家看法也有很大區別。更何況古玉愛好者這樣的散兵遊勇,各有各的觀點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要知道,那些坐在演播室裡的專家們都是事前對過口徑,才敢面對全國觀眾做節目,但就是這樣彩排過的、大家都商量好要保持一致的“權威節目”,仍免不了爭的一地雞毛,這中間存在的問題,和要解決的問題就不是一兩個問答,三五年整改能夠達到目的的。

    電視這種嚴肅的傳播媒介表現出來的尚且一塌糊塗,那麼網路自媒體這種“自由之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就更自然了。不要說是作者配的自藏的高古玉圖片會被人噴的懷疑人生,就是館藏品、出土器,如果不直接標明,依然會被噴成地攤貨。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體會。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詞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最後,這種狀況和研習古玉的愛好者本人的認知有很大關係。

    我們姑且認為每一位古玉愛好者發帖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是隻為了傳播古玉鑑定知識為目的(雖然顯然不是這樣),但書本上的知識體系是一回事,古玉鑑定實際是一回事,個人理解的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大家認可的理論存在普遍正確性,但不可能是絕對正確。這一點從出土古玉和古玉研究理論上的分歧可以得到明顯體現。比如漢代玉器,很多理論上都說,古玉雕琢時的底子不能太平整,太平整的玉器很大可能性是電腦輸入指令後雕刻的結果。但現實的狀況卻是,很多出土的、館藏的玉器,底子就是很平。你能說這理論錯了嗎?也沒錯,底子太平的玉器確實絕大多數是電腦雕刻的。但絕對正確嗎?肯定也不是絕對正確的。

    再比如都知道老砣工有掃把尾,但很多出土古玉就是沒有掃把尾。一種是因為後期打磨精細去掉了砣工痕跡,另一種就是傳說中的昆吾刀(當然現在沒有實物佐證)“削玉如泥”的工藝使掃把尾幾不可見。所以出現認知上的不同,也就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事情。

    面對高古玉,不要說我們這些自媒體作者,就是古玉鑑定專家、考古學者,也不敢說自己百分百正確。否則就沒有那麼多的謎團,那麼多的紛爭要解決了。同一件物品,你認為是對的,不一定是對的,你認為是錯的,也未見得就是錯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或許這才是古玩的真正魅力——你永遠都有撿漏的可能,也永遠可能被撿漏。

    說了這麼多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高古玉的收藏絕不是看一兩篇文章就能夠搞定的,要知道,作假的人遠比我們搞收藏的努力一百倍。你知道的鑑定方法,他很快就會仿製出似是而非的贗品出來。所以理論要在實踐中逐一摸索、論證後,才能廣泛用於指導實踐,而且即便你已經摸索論證了很多次,也未見得就一定是對的。所以對於配圖參差不齊,各種被噴這件事,也要辯證的來看,如果你有很深的理論基礎,又在實踐中論證過很多次,那麼隨他去噴,自己要有絕對的自信,這樣才有可能收藏到真正的精品。如果只是從網路上獲得的碎片化知識,從來沒有得到過市場檢驗,那就奉勸你,多讀書,多上手,多思考,多交流,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我也配幾個有爭議的圖,讓大家去盡情的噴吧!

  • 8 # 人生如碳

    發文介紹古玉鑑定的有幾個人是真藏家?憑著半瓶子醋亂吹的要多少?真藏家藏而不露,不會在網上吹噓自己的學識的。

  • 9 # 春天4178

    特別是高古玉的工痕,有各種不同的工具雕成,網路上有什麼說一假全假,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如果泌色全對。雕工痕跡是有些所謂專家說的不對,那怎麼解釋,古人把工具用壞了,用別的工具不能代用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一直有人因為攀登珠穆拉瑪峰而喪命,某些人還前赴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