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棄

    自然是共同推翻的。關隴貴族集團指的是李淵、李世民集團,這個集團也是隋末農民起義軍的一支有生力量,摘取了最後的勝利果實。

    隋朝的滅亡,完全是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透支國力的結果。本來隋文帝統一華夏,“開皇之治”奠定了大隋的根本,其糧食夠全華人民五十年之用,大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最強盛的國家,乃至日本都派來了譴隋使來學習先進經驗。科舉制度的發明,也使知識分子有了透過學習上升的渠道,三省六部制健全了朝廷的統治制度,如果順利發展,大隋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大漢王朝。

    但這一切讓楊廣給毀了。楊廣在位期間,親征土谷渾,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重建東都,大興土木,動輒百萬大軍,百萬民夫,用一年的時間,幹了十年的事情。特別是國有饑荒,不知賑災,終於官逼民反。實際上隋朝的糧庫有的是糧食,但就是不拿出來分給百姓。當時全國號稱十八號反王,其中最有名的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的江淮起義軍等,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此時關隴集團李淵、李世民乘勢起義,與起義軍一起推翻了隋朝,並掃滅群雄,建立大唐。

    李淵本是楊广部下,如果李淵不反,堅定地忠於隋朝,實際上隋朝是有能力鎮壓農民起義的。但隋朝氣數已盡,歷史不容更改,隋朝最終被關隴集團與農民起義聯合剿殺。

  • 2 # 快樂源泉法則

    關隴貴族,關隴貴族控制著龐大的力量,李淵也是關隴門閥中的一員,楊堅在關隴門閥的幫助下竄取了帝位,農民起義有自身的狹義性,沒有明確的目的,權利分散,為了營頭小利勾心鬥角,正真起到作用的是這些掌握教育的門閥士族。

  • 3 # 衝動的炒飯戴

    可參閱拙作《暴君還是明主:黑白隋煬帝》。我的意見是:

    隋朝在楊玄感之變後,在全國有三個據點,分別是長安、洛陽、江都,都有重兵防守。結果,李淵佔了長安,李密消耗了洛陽40萬兵力,宇文化及發動了江都宮變。隋朝就垮臺了。摧毀隋朝的楊玄感、李淵、李密、宇文化及全是關隴貴族。至於什麼竇建德、杜伏威之流,都是小打小鬧,對隋朝根本不能傷筋動骨。至於瓦崗,在翟讓時代根本不成氣候,從李密時代主要掌權者來看,也算不上農民軍。綜上,摧毀隋朝的主力是關隴貴族,隋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關隴貴族內訌,而不是楊廣透支國力,激發民變。

  • 4 # 關東俠客

    隋朝當然亡於官隴貴族。隋煬帝文韜武略兼備,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楊廣登基以來作了許多大事,徵吐谷渾,青海地區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之內。修建大運河,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帝國成為一體,一千多年仍在使用,恩澤後世。只不過楊廣大急功近利了,導至天下百姓困頓,揭杆而起。楊廣最大過失是三次發動對高句麗戰爭,最多徵兵112萬人,規模之大史無前列。王勃在山東發動起義,李密翟讓在河南瓦崗起義。楊廣回長安道路被阻塞,索興座龍舟回到江南發跡的地方。起義軍是一群沒有長遠眼光的烏合之眾,假以時曰會被掃滅。對隋帝國打擊最大的是關隴軍事貴族的反叛。楊廣的御林軍大部分是關中地區的人,不適應南方生活,紛紛想返回老家。部將宇文化及發動軍事政變,把楊廣勒死。另一個關隴軍事貴族,太原軍事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佔長安稱帝。然後分兵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建立唐帝國,關隴軍事貴族的叛賣才是隋亡的原因。

  • 5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最後被農民起義推翻,這個是以往的歷史共識。

    但是這些年曆史翻案風甚囂塵上,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通老百姓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更好的歷史資料,所以有了一些別的想法。

    另外對隋煬帝的翻案也早有源頭,主要是因為過去一百年裡,舊道德的推翻和新道德的建立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思路混亂。人們希望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的功與過,這樣就給了一些人以重述歷史的機會。

    這樣的重述是對是錯?其實十分複雜。因為很多時候,真實的目的往往隱藏在表像下方。有句話說得好:“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為了一些目的而有意識的引導,在歷史中為自己尋找依據,這是有些人的家常便飯。他們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篡改歷史,只需要把一些該說的話不說出來,或者說出一些不確切的推測就可以改變人們對歷史的看法。

    就拿唐詩人皮日休的名作《汴河懷古》來說,有人說是歌頌隋煬帝。但一共兩首詩五十六個字,一首被人自動忽略。另一首也忽略前邊的“盡道隋亡為此河”和第三句“若無水殿龍舟事。”然後在各種為隋煬帝翻案的文章中大肆引用。你能說它是客觀公正的立場嗎?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隋煬帝是不是被關隴貴族推翻的啦?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必須被關隴貴族推翻,因為他們的思維是這樣的:老百姓是好的,貴族就是壞的。隋煬帝是好的,所以他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反對貴族。所以他被關隴貴族推翻,貴族推翻了他後抹黑他,說他是壞的,說他是被老百姓推翻的。然後老百姓上了當。

    這種明顯的階級論意識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我想用不著我多說。我想說的是很多翻案文章都是在這個邏輯基礎上找證據,很多人引用這個邏輯而而不自知。這就像是有名的“疑鄰偷斧”的故事。當你心裡面已經有了自己的定論時,很多證據都可以被你找出來。

    舉個例子,就是著名的大運河。很多人只知道高歌隋煬帝的雄才偉略,溝通南北,卻自動忽略了其他幾個事兒。1、運河是在前幾代人的舊河道基礎上開拓的。在隋煬帝之前已經有了四大運河,隋煬帝新開的運河只佔運河河道的一部分,大部分工作還是在以前河道的維護或者加寬上面。

    2、隋代的運河是不允許民間的船活動的,它只能用來做官方的運輸。

    3、就在隋末,隋煬帝的運河已經不能通行了,所以能夠持續到唐朝末年使用全靠唐朝的不斷維護。

    4、維護運河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很多工程問題當時都沒有解決。

    5、隋煬帝的開運河是價效比相當不高的一次活動,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說到底,歷代因為開河影響國運也就隋與元。

    6、運河的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證首都的物資供應,也就是說隋煬帝本人就是運河的最大受益者。這也就是後世維護運河和運河後來改道的原因。

    7、從大業元年開運河的事實可以證明,在隋煬帝繼位之前,開運貨的各種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這個功勞應該歸於他父親而不是他本人。

    如此多的證據可以證明隋煬帝對運河的作用極其有限。可是它不是很多人願意看到的。用文藝一點的話來說就是缺乏戲劇性。所以很多人主動改變了自己對運河的記憶。於是早已消失的隋唐大運河成了流傳至今的京杭大運河。子虛烏有的“隋煬帝在工地上給老奶奶行禮”的情節被開發出來。以讓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上。運河的其他參與者如工程總監,設計者等等因為各種原因被丟擲主流視線之外讓人感覺運河是隋煬帝的個人貢獻。一些記載開河過程中人民苦難的作品如《開河記》等被考證為小說,總之不實。

    偏偏隋煬帝本人又是一個擅長文采的傢伙,很會說漂亮話。當然,這些更是“歷史事實”。應該說古今合力,重新打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隋煬帝形象。這樣的英雄怎麼能夠站在老百姓的對立面?

    具體到這個問題上,所謂“關隴貴族”,本來就是史學家陳寅恪提出的一種觀點。針對的是北周隋唐皇室都是起源於關隴之地的軍事貴族這一歷史事實。但他們真正是否形成了一個足以左右皇權的集團並且和隋煬帝對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都是根據結果找原因,因為這樣最簡單。最後取代隋朝的李淵是關隴貴族的人,於是就是關隴貴族推翻了隋朝。這種邏輯日本人也會用,因為抗日戰爭中國取得了最後勝利,所以他們現在有觀點稱這件事本身就是中國某些人的陰謀。

    可以肯定的是,李淵起兵的時候隋朝早就大勢已去了,如果李淵依舊站在隋煬帝的一邊的話,最後可能也就兩人一起滅亡。因為當時隋煬帝已經不敢回關中了。中央已經徹底失控了。“關隴貴族”的作用其實就是最後在懸崖邊推了煬帝一小把。當然這不妨礙有些人把之前的楊玄感,中間的李密,之後的宇文化及都說成關隴貴族的人。用小說筆法把隋朝被推翻說成關隴貴族集體的一個陰謀。也真是難為楊廣了,孤身一個人打入敵營,在敵人的內部生活那麼久。你說這不是歷史事實,那好,你叫這些人出來問問。最後大不了來一句“歷史真相誰能說得清楚?”了賬。反正很多人喜歡這樣的“歷史真相”。他們永遠有市場。

    至於說“起義軍是烏合之眾”,那是鬼扯,當時的起義軍有主動向貴族靠攏的趨勢,否則李唐不可能會有機會。“烏合之眾”也許坐不了天下,但亂天下夠了。所以驍果營才在絕望中殺死了煬帝,因為他們看不到隋朝生存的希望。連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都這樣了,別說其他。

    當然,有些人是不承認這一點的,一切都是陰謀,還是陰謀。只要關隴貴族像以前一樣團結在煬帝周圍,一起為了煬帝的偉大理想而努力,這個國家就有希望。可惜他們就是沒有,他們背叛了煬帝,所以他們就是滅亡隋朝的主因!

    這種情況下,歷史真相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人的本性就是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很多荒謬的東西都會被當成真的。例如有名的“唐朝吃了隋朝幾十年的糧食”,這還是“有史為證”的呢!儘管很多人科普過,這是一些“發明家”斷句錯誤,而且這種技術現在都沒變成現實,但有什麼用?胡說八道依然在流傳,信者亙信,不信者亙不信。

    以上就是我對你這個問題的回答,雖然可能有點沒有聚焦這個問題本身,還請諒解。

  • 6 # 神都布衣

    我覺得兩者的因素都有。農民起義是外因,關隴貴族的叛離是內因,但內因是決定性因素!為什麼呢?請繼續看下去。

    假如沒有農民起義,那麼大隋帝國的根基也就不會被動搖。在隋煬帝強大皇權的壓制下,關隴貴族們會舒舒服服的做他的臣子,享受著普通百姓難以企及的榮華富貴,既然如此,傻瓜才會想造反。可是在轟轟烈烈,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發生後,隋煬帝的皇權搖搖欲墜了,如果還和隋煬帝保持在同一個陣營裡,那麼當農民起義造成政權更迭後,這些關隴貴族們別說榮華富貴了,小命能不能保住都難說!到了這時,不想辦法另謀出路是不行了,那麼關隴貴族們是臣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還是另起爐灶自己幹呢?那就看二者誰的獲益更大了!都是冒著生命危險造反,自己單幹的話,肯定獲利更加豐厚了!而如果想單幹成功,就必須推反現存的政權體系,那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斬首”——殺掉隋煬帝!

    而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隋煬帝既死,那麼大隋帝國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實質上就都不復存在了!

  • 7 # 沒用的貓

    一、楊堅上位後解決的是自己上位的問題。楊堅成為皇帝,是他那個時代的特點,在南北朝時期,強權的朝臣依靠世家勢力上位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楊堅上位後,面對的最大政權挑戰就是自己上位形式造成的政治壓力,這雖然很可笑,但楊堅也不可能不採取一些動作破解。逐步嘗試科舉制度,就是解決世家對朝廷把持的一個重要手段。這裡邊還要提一個八卦,就是楊堅怕老婆,前一段的《獨孤天下》,戲說成分很足,但楊堅怕老婆這事是真的,一個男人會怕媳婦,特別是皇帝會怕媳婦,肯定不是這個男人懦弱或者是個寵妻狂魔這麼簡單,更多的是獨孤家所代表的關隴氏族勢力,讓楊堅無法不隱忍。

    二、府兵制有自身的弊端。府兵制的優勢是讓武將與軍隊脫離,無法形成對皇權的武力威脅。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或者說一項制度必須有多種條件配合輔助才能發揮正向作用,否則也會走向歧途。府兵制的前提就是武將的任免權必須有皇權直接控制,但在隋朝這是不現實的,武將的任免權不僅僅是皇帝的事,更多是體現在世家的把控上,因為武將人選等同於世家子弟,所以皇權的選擇面很窄,或者說軍隊間接上還是控制在世家手上。

    三、楊廣的動作有些大了。楊廣桀紂方面的表現咱們先按下不提,因為這是一筆說不清的爛賬。我們倒不如說說楊廣做的兩件大事:徵高麗和大運河工程。楊廣長期隨軍,他自然知道關隴氏族對軍隊、甚至朝廷政權的把控。所以他必須想出一個辦法,但楊廣卻沒有他爹楊堅隱忍,他選擇了自認為更有效的方式,也就是對外征戰消弱關隴氏族的軍事實力。楊廣不可謂想的不周全,透過戰爭不僅僅可以消磨關隴氏族,同時還可以樹立自己在軍隊和朝廷上的政治威信,所以他力主疏浚大運河,確保戰爭供給。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首先高麗不這麼好打,地勢險要多山易守難攻。其二是侵略戰爭必然會引發被侵略民族的徹底抗爭。第三關隴氏族不是傻瓜,楊廣的想法自然瞞不過他們,這場仗怎麼打還是關隴氏族說了算。第四作戰同時啟動大型民建工程,民間除了戰爭壓力,還要面對巨大的勞役和財稅壓力,民間少數反抗勢力一定會趁機崛起,這樣楊廣面對的就是變異的“雙線作戰”。第五,戰爭和大運河工程直接動用了大批人員,在以農業為主的隋朝,勞動力無法在農業中得到充足保障,結果就是整個經濟崩潰。要知道漢武帝打擊匈奴雖然是在一朝完成的,但是確是以漢朝近70年的財稅收入作為保障的,即便是如此雄厚的財力,即便是國內農業生產沒有受到直接影響,武帝也已經面臨著財政枯竭的巨大壓力。

    四、隋朝到底亡在何處?

    舉例兩個例子,秦朝結束封建制實現君主專制體制,三世而亡,經歷楚漢相爭,高祖、文景之治黃老休生養息,國家才逐步完成轉型。

    古羅馬蘇拉結束共和制推動君主專制體制,卻也被認為是個暴君,國家依舊處於混亂,直到凱撒、屋大維多年努力才逐步走向正軌。

    提到這兩個例子要說明的是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經歷劇烈的社會震盪,激發文明的自我修復完善機制,才能夠完成。沒有文明可以平穩過渡這一環節,英國內戰、美國內戰都是如此。所以隋朝的滅亡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文明發展的內生需要,恰恰是隋末楊堅和楊廣一正一反的巨大反差舉動才加速了這一文明自我修復完善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混凝土罐車標註5.5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