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總經理

    非也,

    是當時曹丕被東吳所騙,當時東吳已經稱臣,曹丕已經封孫權為吳王,安能進攻?

    那後期曹丕為何又要進攻東吳呢?

    曹丕想趁吳蜀兩國兩敗俱傷,做收魚翁之利也!可惜伐吳後慘敗而歸,沒過幾年就活活氣死了。

    曹丕這人不聽謀臣勸告,戰時不為所動,大好機會錯過,一致於統一國家的機會白白錯過了,實在可惜啊……

  • 2 # FD守望者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之時當時的曹魏現狀是曹丕新繼位,正要強迫或正準備強迫漢獻帝禪位,此時的曹魏國內背景略顯動盪,朝中依然有少部分漢臣並不願意改換門庭。

    此時的曹丕自然有所顧忌,加之自己剛繼位不久,兩個弟弟曹植和曹彰也並不是安分的主,這些都是掣肘的隱憂。

    內部環境確實不是出兵的大好時機,但是也並不是說就不能出兵,畢竟曹丕繼位的第一年是打過羌人和徵過烏桓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外部環境,劉備親征東吳爭奪荊州的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孫權立即派出使者出使洛陽。

    孫權提出來稱臣,納貢的條件換取曹魏的兩不相幫,曹丕一開始其實是猶豫。

    《三國志.魏志.文帝傳》中寫到“文帝猶疑良久而不語,終允之。”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是說:“曹丕猶豫了很長時間並沒有回覆東吳使者的請求,但是最終還是答應了這件事情。”

    《三國志》對於曹丕為何沒有乘機出兵一事做任何的直接解釋,隻言片語都沒有,但是這並不會讓這件事情成為千古謎團,因為我們可以從曹丕之後的行為一窺究竟。

    那麼曹丕做了什麼?

    第一、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目的是要抑制曹氏夏后氏的宗族勢力。

    曹操在做魏王的時候,吸取了西漢分封曹氏和夏后氏的宗族功臣,所以曹丕一繼位宗族勢力就不遺餘力的勸進。

    “勸進”就是勸說曹丕代漢自立,那麼這些宗族勢力為何要不遺餘力的勸進曹丕稱帝?因為,曹操不分封的理由之一就是藉口要顧及漢臣們的看法。

    只有曹丕繼位他們才好名正言順的要求分封,所以勸進幾乎就是逼迫曹丕分封。

    那麼曹丕願意分封嗎?當然不願意,西漢的七國之亂曹丕不可能不知道吧。

    那麼曹丕能不能不分封?答案是不能。

    因為曹丕剛剛登基他必須根基還很不穩定,他還必須倚重這些手握重兵的宗族勢力,如果他堅持不代漢自立,不分封我相信曹丕很快就會被自己的弟弟們取而代之的,反正都是姓曹的誰分封誰就做天下,這恐怕就是這些曹氏宗親們的潛臺詞。

    那麼曹丕究竟分封了嗎?分了

    但是在分封之前開始推行新政,而新政的核心就是籠絡大士族大門閥集團的支援來抑制宗親們的勢力。

    雙方正是在這種微妙的權衡中最終達成了某種默契,最終新政得以推行宗親們也如願的得到了分封。

    在答應了東吳使者的請求之後,曹丕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逼迫自己的兩個弟弟曹植和曹彰離開洛陽,並軟禁在自己的封地。

    這期間曹操的夫人曹丕的生母卞夫人為此多次對曹丕表達了對曹植的思念之情和對曹丕的憤怒。

    《三國志》中共四次記載了卞夫人對曹丕發難的記錄,跨時長達四年之久。直至卞夫人去世才算是告一段落,這麼久的時間卞夫人都在一直向曹丕表達不滿,曹丕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兩件事情都關乎曹丕地位的穩定,他如果稍微處理的不當,別說一統天下我估計政亡人息並不是最糟糕的結局。

    你們碩此時的曹丕真的有餘力向東吳和蜀國發兵嗎?

  • 3 # 江山如畫5965

    吳雖當時臣服曹魏,乃權宜之計,曹丕也心知肚明。劉備伐吳,結果難預測,說坐山觀虎鬥,也不完全是,曹丕如趁劉備失敗發蜀,自己也沒有完勝的可能。原因是劉雖敗,有生力量尚存,弄不好,有可能遭到孫劉聯合迎擊。因為,對曹戰魏,吳必倒向劉備陣營,深知蜀亡,吳難存這種唇亡齒寒道理。所以,曹丕不敢伐蜀。

  • 4 # 大美自然

    謝謝悟空摯邀!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東吳孫權非常害怕,不得向曹魏稱臣,這就是孫權的權宜之計,也是高明之處,曹丕剛稱帝,即然東吳稱臣這是好事,曹丕很高興還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的這個陰謀讓曹丕手下謀士劉曄看破,多次進言曹丕說趁劉備伐吳偷襲吳,孫權不臣服魏國,是劉備大軍壓境的緩兵之計,曹丕不聽認為不接受東吳稱臣,沒有理由再攻打吳,如果攻打吳,哪天下的割劇勢力誰還歸順魏。

    孫權給曹丕灌了一碗迷藥,曹丕沒有趁機進攻東吳,這曹丕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剛稱帝朝內根基未穩,不適合出兵,他是想看著吳,蜀交戰做收漁翁之利,他估計著東吳讓劉備收拾慘了,要知道劉備領著75萬大軍,等大敗東吳了劉備肯定回川,他再出兵伐吳大獲東吳地盤,曹丕可不是沒有自己的智謀,他早垂涎東吳多久了,哪是富庶之地。

    哪曹丕為什麼不趁機攻打蜀呢?第一,攻打蜀不是哪麼簡單,蜀地易守難攻,第二,蜀有諸葛亮坐鎮,還有趙雲和一些大將在,要知道諸葛亮可不好對付,弄不好自己大軍慘敗而歸,曹丕也知道就是奪下蜀國的部分地盤也很難守住,偷襲蜀地不過也就打壓一下劉備的勢力罷了,曹丕還不想做賠本的買賣,曹丕心裡明白劉備丟失荊州了,就再也打不回中原了,早晚都是他的囊中之物。

  • 5 # 上善若水36526

    劉備伐吳時,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喜好財寶,立出許多的清單,孫權視錢財乃身外之物,儘量的滿足他。曹丕要求以其子為人質,孫權表面答應,但是極力拖延。

    劉備伐吳,聲勢浩大,剛剛開始也的確給東吳增添了不少的壓力。後來在陸遜的反擊下,劉備進軍慢慢緩了下了,以至於後來的夷陵大敗,一把大火燒得蜀軍狼狽不堪,燒得東吳士氣高漲!

    吳蜀交戰,本來是魏國的大好機會,但是曹丕繼位不久,的確還是嫩了點,孫權軟話一忽悠,曹丕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等到曹丕緩過神來,夷陵之戰已經結束了。孫權大勝,再也不說送兒子去給曹丕做人質了。

    曹丕發現上當,怒火之下攻打東吳。夷陵大勝的吳軍士氣大增,又打得魏軍大敗而歸。

    曹丕,比之其父曹操,的確還是嫩了不少。孫權18歲領江東,政治思想較曹丕也是相當的成熟,曹丕在小利小惠面前,忘了大業,與曹操、孫權等相比,眼光差得太遠太遠!

  • 6 # 小約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為何曹丕沒有趁機偷襲呢?

    答:因為沒有條件,曹丕沒有能力偷襲蜀漢本土。

    那麼曹丕眼光差嗎?

    答:差的很,差的令人髮指。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曹丕有偷襲蜀漢的能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

    曹魏無法偷襲蜀漢,怪他爹曹操。

    當年曹操跟劉備爭奪漢中,感覺自己剛不過,於是把漢中百姓全部遷走,給劉備留下了一千白地。

    之後,曹操繼續在秦嶺以北實行移民。把雍涼一帶的百姓全部遷往中原,把秦嶺以北的廣大區域也搬空了。

    曹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古代行軍打仗,因糧於敵和補給線長短非常重要。沒有百姓,就沒有糧食。劉備要從秦嶺北伐,秦嶺南邊的漢中沒有糧食,北邊的雍涼也沒有糧食,那麼他的軍隊就只能依靠成都平原來補給,勢必難以持續,這是曹操的想法。

    可是,曹操這種做法的傷害是雙向的,劉備出不來,曹操也進不去。因為對於曹軍來說也是一樣,雍涼和漢中都沒有糧食,沒有辦法進行南征,直到屯田幾十年後,鄧艾和鍾會才第一次殺進蜀地。

    所以,從補給角度來看,曹魏偷襲蜀漢本土也是不可能的。唯一有可能的,是偷襲蜀漢的軍隊,即劉備的東征軍隊。

    劉備也早就料到了這點,所以他命令黃權帶領一萬人駐紮在長江北岸防備魏軍。後來夷陵之戰失敗後,這部分人直接投降了曹魏。

    而且,就算曹魏真的要偷襲,憑藉他們廣袤的幅員和大軍的動員時間,劉備的反映也一定快於他們。

    所以從各種角度來看,曹丕偷襲劉備都是不可能的。他手下的謀士也是這麼勸他的:

    “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讓也。”

    第二個問題,曹丕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人,一個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

    劉曄在歷史上並沒有荀彧、郭嘉等人出名,但他絕對堪稱是三國時期的頂級戰略家,其對戰略觀察的準確程度,遠超他人,他一輩子做出的戰略判斷,從未有過錯誤。

    曹操時代,劉曄就做出過一系列的準確預測,包括在剛剛攻佔漢中後勸曹操進攻益州等,可惜曹操都沒有聽取,但對劉曄十分重視。而到了曹丕時代,劉曄對戰略局勢的掌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我們看看他都說了什麼。

    大家的結論是——不會。

    眾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大家認為,蜀漢國小兵少,關羽一死,沒啥人物了,國內害怕,肯定不敢出兵了。

    注意,這是曹魏集團的謀士們集體做出的判斷,除了劉曄。

    劉曄認為——劉備必然會出兵!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劉曄認為,劉備集團的立足根本就是“威武自強”,認慫不是劉備的性格。另外,劉備和關羽的關係極好,不為關羽報仇,也不是劉備的性格。

    曹丕不信,認為劉備不會出兵,沒有做大規模戰爭的準備。

    後來果然證明,劉曄是對的。

    大家認為,孫權是真的是臣服了,可喜可賀:

    後備果出兵擊吳。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

    只有劉曄認為,孫權是假投降,是為了應付劉備的緩兵之計,必須趁他病要他命,而且他把孫權的目的看的一清二楚:

    獨曄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

    劉曄跟曹丕說的很明白,孫權就是為了防止兩年作戰,稱臣是權宜之計,絕不能相信。

    曹丕又不信,他倒是沒有相信孫權真投降,他是認為,投降了再打人家,將來就沒人投降了。

    而劉曄對於曹魏出兵攻打東吳的後果,也有精準的判斷: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劉曄認為,吳蜀自相殘殺是天賜良機。魏國和劉備一起攻打東吳,孫權肯定扛不住,用不了幾個月就要亡國。吳國滅了。蜀國啟能獨存?而且魏國得到的是建業附近的富庶地區,蜀國得到的是荊州地區,這樣大局必然是魏國得到勝利!

    戰略分析已經到了這一步,曹丕的反應是什麼呢?

    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

    只能說,曹丕這個豬隊友是真的帶不動。

    曹丕美滋滋的封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希望孫權能作為一個藩臣。果然結果如劉曄所料,劉備退兵之後,孫權立刻翻臉,什麼臣不臣的,通通玩蛋去。

    這個時候,曹丕憤怒了,想要打東吳了,劉曄勸他:

    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

    難聽的話劉曄不敢說,劉曄恨不得指著曹丕的鼻子罵了:你個蠢貨!趁火不打劫,現在人家剛剛打了勝仗,志得意滿,你去幹什麼?!

    結果是:“帝又不聽”。

    總是不聽話的曹丕,帶了三路大軍去攻打東吳,被人家殺的大敗虧輸,比他爹還慘,自己差點沒回來。

    所以說,曹丕的戰略水平,那真是中國歷史上罕有的“高”,一個人一步走錯不難,難得是數年如一日的步步走錯。四個二帶倆王的好牌居然讓他給打輸了,只能說幸虧曹丕當政沒幾年就死了,他要是當政二十年,可能魏國的江山就輪不著司馬懿來奪了……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三國時期,蜀吳勢弱,本來是聯合抗魏的。後來吳蜀因為荊州和關羽翻了臉,劉備親率大軍攻吳。漢中被蜀漢佔據,曹魏很難快速進攻蜀漢,可是東吳空虛,又沒有地利之便,正是魏國滅吳的大好時機,曹丕卻按兵不動,他是怎麼想的。

    劉備興兵之初,孫權派諸葛謹求和不成後,便向曹魏稱臣,說明孫權極度害怕曹魏趁火打劫。如果曹丕出兵,在北向牽制東吳,蜀攻吳左,東吳不久必亡。而蜀漢太弱小,滅吳後即使分了東吳一半的地,也不是曹魏對手,早晚也將為曹魏所滅。可惜曹丕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一個所謂的最穩妥的辦法,坐山觀虎鬥。等著蜀吳兩國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人之利,將吳蜀一起滅掉。

    曹丕認為東吳將慘敗,天知道陸遜一把火竟把劉備的大軍燒沒了。一代梟雄劉備被打得狼狽不堪,東吳完勝。事情來得太突然,完全出乎曹丕預料。他本來準備的就是發兵東吳,現在又怕東吳滅蜀,只好倉促出兵。可對曹魏有利的戰機早已喪失,士氣大振的東吳趁熱打鐵,和曹魏幹了一仗,把曹丕打到毫無脾氣。

    曹丕在這場愚蠢的戰役中一無所獲,連之前孫權向他稱臣的虛名也沒了。曹丕悔得腸子都青了。

    可以假設,如果曹丕那個厲害的老爹還活著,曹操一定進攻東吳,先滅吳後滅蜀。曹丕死守兵法,玩什麼完全脫離實際的坐山觀虎鬥,太過保守,錯失良機。和曹操比起來,曹丕的眼光和魄力差的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核動力航母被擊沉,核反應堆會造成汙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