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奇妙視野

    十九世紀70年代末,著名精神病學家、被譽為“犯罪學”鼻祖的義大利人切薩雷·龍勃羅梭開始收集去世的戰士、平民、精神病人以及罪犯的顱骨。

    在都靈監獄陰冷的解剖室裡,一個個死刑囚犯的頭蓋骨被擺放在冰涼的桌面上,龍勃羅梭仔細察看、測量,甚至用小錘子在遺骸上東敲西打,毫無忌諱。數年之後,經過對罪犯和精神病人的顱相、體格等生理特徵的比較和研究,龍勃羅梭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理論——生來犯罪人。

    “罪犯多具有有坡度的前額。”龍勃羅梭在報告中寫道,“他們有不同尋常的耳朵、不對稱的面部、格外長的手臂。盜賊的鼻子多為上翹或扁平;而謀殺犯的鼻子則多是鷹鉤鼻。”龍勃羅梭認為罪犯有較為遲鈍的痛感、敏銳的視力、缺少道德感、粗魯殘忍。他推測犯罪行為代表著一種返祖性,即罪犯具有類似類人猿的形態和構造,這些生物學上的缺陷導致罪犯和現代社會及文明產生衝突。

    可惜,龍勃羅梭單單指向生理因素的報告並沒有為找出潛在謀殺犯開闢一條捷徑,並且很快,其“更偏向診斷性和描述性”的研究成果就遭到批判,學術界認為他並沒有使用統計的方法來分析犯罪者和常人的區別。

    然而,此後的一百多年間,龍勃羅梭這稍有偏頗的結論,卻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興趣,他們開始著手研究,想要找出罪犯尤其是謀殺犯是否真和普通人有著不一樣的大腦。

    上世紀80年代末,大腦掃描技術的發明革命性地顛覆了人們對於“我們的頭腦中究竟有什麼”的理解。英國犯罪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教授阿德里安·雷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了第一個謀殺犯的大腦掃描研究。他說:“吸引我注意的並不是‘黃金之州’的美麗沙灘,而是這一地區高數量的暴力、凶殺犯罪。”

    經過多年的研究,雷恩和他的團隊掃描了成百上千謀殺犯的大腦,包括著名的連環殺手蘭迪·卡夫,並且開闢了一個新的學科——神經犯罪學。幾乎所有的腦部成像結果都顯示這些凶手非常相似的大腦構成——控制人衝動行為的前額葉皮層損傷;管理情緒的杏仁核有縮小的趨勢。研究顯示,精神病人和罪犯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區域要比普通人小,這使得他們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雷恩說:“杏仁核管理著我們的情緒,而謀殺犯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感知情緒,在面臨道德困境的時候,其杏仁核也沒那麼活躍,看起來他們似乎對是非曲直沒有感覺,儘管他們在認知層面上知道得清清楚楚。”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雷恩的研究認為,一部分原因可能和謀殺犯在兒童時期所遭受到的暴力或性侵行為有關,導致脆弱的大腦前額葉皮層殘缺。鄧塔·佩奇是雷恩的研究物件,他曾闖入一名24歲女子的家,被發現後將其殘忍地殺害。在幼兒時期,佩奇就經常受到母親的虐打,隨著年齡的增長,暴力虐待的程度也與日俱增,他的母親幾乎每天都會順手掄起接線板、鞋子或者她能抓到的任何東西對佩奇一頓暴打。“孩童時期對孩子進行的生理傷害可能直接導致其大腦的損傷,也會導致他們長大後具有同樣的暴力傾向。”雷恩說。

    然而,擁有不幸童年的人那麼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走上犯罪的道路。那麼還有什麼因素使人有可能成為凶手?

    20世紀90年代初,一群荷蘭女人試圖找到導致她們家族中男性暴力行為的原因。這個家族的所有男性成員除了都有學習障礙以外,還非常具有攻擊性:有人成為縱火犯,有人企圖強姦,更有人淪為謀殺犯。她們懷疑這些暴力行為具有遺傳性,於是找到了遺傳學家漢斯·布魯納。

    1993年,經過大量研究之後,布魯納找到了罪魁禍首——這個家族的男子全都缺少同一種基因。這種基因叫作單胺氧化酶A基因,簡稱MAOA基因。研究表明,缺少或者低表達的MAOA基因是一種基因變異,容易導致酗酒、敏感、衝動、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布魯納的發現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是首次發現某個基因的變數和人類攻擊行為之間的關係。這種變異的表現又被稱為“戰士基因”(warrior gene)。大約30%的男人擁有“戰士基因”,但這個基因是否會被啟用,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人的童年遭遇。

    吉姆·法倫是加州大學精神病學的教授,他對這一課題尤其感興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在自己的家譜中發現祖輩中有大量的謀殺犯,於是他去測了基因,結果顯示他也具有能夠導致暴力變態行為的“戰士基因”。法倫寫道:“我擁有的‘危險’基因要比那些殺手和精神病患者多得多。” 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謀殺犯,而是一個受人尊敬的教授。

    法倫教授認為他潛在的暴力傾向被自己快樂的童年所保護了。“如果你既有這類高危的基因,又在幼小時受到暴力或性侵,那麼你成為罪犯的風險就高很多。如果你有這類基因,但是童年安穩光明,那麼成為罪犯的機率就降低很多。所以單憑一個基因並不能絕對影響行為,但是一旦有一個‘催化的’環境,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後果。”

    這個結論能夠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大量罪犯既有“暴力基因史”又有“暴力童年史”,有力地證明殺手的形成既有先天亦有後天的因素。法倫教授總結為:“基因給犯罪上膛,環境扣下扳機。”

  • 2 # 甜甜小糯米511

    剛看完電視劇《隱祕的角落》

    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連環殺人犯為何會成為殺人犯,都是有一定前提和因素的,而不是一生下來就註定了這條路

    所以,沒有所謂的犯罪基因,只是有些人會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的親人罷了

  • 3 # Mike小祥

    這個真的是後天養成的。孩子從小到大的心裡培育,完全是可以正常的的。這和遺傳沒關係。除非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殺人

  • 4 # 1999藍言希

    連環殺人犯會將犯罪基因遺傳給後代嗎?

    基因具有遺傳性,屬於生物學,它更多影響一個人的骨骼等外形外貌、智力智商等無形存在。而犯罪的成因複雜多樣,原生家庭、教育環境、社會因素等等都是犯罪的誘因,犯罪是外在因素導致的心理活動後果。

    連環殺人犯的心理已非常人可比,是否會過常人的生活呢,他應該會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尋找目標犯上,最終接受法律懲罰。若後代有犯罪事實也多是原生家庭因素,跟基因沒有必然聯絡。

  • 5 # 竹禾帆

    這個觀點我不知道從哪看來的,是看小說還是看紀錄片看來的,有沒有詳盡的科學依據?如果有的話,最好引正出來,如果沒有的話,這類話題最好不要談了,容易把節奏給帶偏。

  • 6 # 明銳代加工廠

    根據生理學定位,後期的思想教育是佔大多數比例的孩子的性情脾氣有一部分還是會遺傳與父親。在生物學上,如果父親是連環殺人飯,後期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但是在個人迷信上連環殺人犯的孩子可能會和父親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還有一些鬼魂之說

  • 7 # 廖國棟

    你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科學性,因為連環殺人飯,他犯罪動機並不是先天遺傳,他是由於後天因為某些事情或某些原因造成了他對某些人的痛恨,然後起了犯罪動機任何犯罪事實都講求犯罪動機在先不管他是基於任何原因,他不可能遺傳到下一代。

  • 8 # 兒童心理髮展研究

    生物學角度是沒有,但是心理學角度的原生家庭是噩夢森林,能活著走出來的少之又少,大多他們都被痛苦操控,把痛苦帶給下一代

  • 9 # 康太

    一個人犯罪的基因並不是從骨子裡帶出來的。也不會有這樣的心理基因遺傳。基因的遺傳大部分都是體態特徵。而犯罪基因這種東西更多的是一個人生長的環境,面對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刻的教育因素所決定的。所以說。殺人犯的犯罪基因並不會直接導致下一代從出生就有這種所謂的基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明星有過鮮為人知的悲慘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