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延陵山人

    小說、評書或影視劇中,江湖俠客動武時如有道士,所用罵陣或叫囂的詞彙裡總會有“你這個牛鼻子老道”這個形容。那麼為什麼要把道士們叫做是“牛鼻子老道”呢?我搜集整理了正、反兩個答案,看官請靜觀之。

    【積極正面】

    在講解牛鼻子老道這個詞之前我們先看一首詩詞吧!

    《師之道》

    龜峰下山太極道,

    一鼻兩孔開七竅,

    木魚木蝦對面跳,

    身系玉帯緊鎖腰,

    北斗建觀紫薇妙,

    道法自然中天高,

    餘生學做牛鼻道。

    釋文:有靈氣的龜山化身為太極,生成一個鼻子兩個孔的道人,從而使人開悟天地之道理,龜山對面的山像魚像蝦一樣活蹦亂跳,身體上繫有華麗的玉腰帶。按照北斗七星設計的道觀顯示著紫薇術數的巧妙之處,而道法之神中天北極太皇大帝高坐正中央,我要用我的生命來學習怎樣做一個真正的牛鼻老道。

    在很多人眼中,牛鼻子老道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不然,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理解牛鼻子的含義,而一些大道者又不願意公開牛鼻的秘密,致使世人誤解牛鼻子的真義。

    牛鼻是兩個孔,象徵著太極的兩儀,即太極八卦的圖的兩個圓形孔,道士的頭髮古代是盤成8字形,有點象牛鼻子,用一雲簪管住,故人們親切的稱牛鼻子老道,實為讚美之意,因為只有道行高深之人才能稱老道!

    【戲謔反面】

    在這個名稱背後有三個說法

    說法一:道士出家需蓄髮,而蓄髮的目的是為了在頭上盤一個髮髻,該髻極像牛鼻子,所以故此戲稱“牛鼻子”。

    說法二:老子留《道德經》後便騎青牛西去。後人稱老子為青牛師或者是青牛翁,道家認為老子成仙之後稱為了太上老君,他的牛自然也就稱為了神牛。而道士信奉老子的道家學說,一心修仙打坐,指望可以以凡人之軀成仙。所以有的人戲稱道士說他們就像老子坐下的青牛一樣,被老子“牽著鼻子”走。故此他們就稱道士為“牛鼻子”。

    說法三:傳言武當派的開派宗師張三丰相貌醜陋,鼻孔朝天。跟牛鼻子很像,不喜歡他的人就把他成為牛鼻子老道。久而久之大家就把天下的道士都成為“牛鼻子”老道了。

    時至今日,牛鼻子老道的稱呼也只存在於電視劇當中了,但是小夥伴們要是遇到了道士的話千萬不要這樣稱呼人家噢,稱呼一聲道長或者師傅都是可以的。

  • 2 # 雪舞的時節

    《隋唐演義》中,賈家樓四十六兄弟結義,排行第四的程咬金不願叫徐茂公“三哥”,而是叫他“牛鼻子老道”。因為程咬金是員福將,總被徐茂公用計去解決一些常人無法應對的難題,把一個程咬金恨得牙癢癢的,乾脆每次見面就叫徐茂公“牛鼻子老道”。如此看來,“牛鼻子老道”並非帶有善意,而是具有諷刺意味。

    為什麼叫道士為“牛鼻子老道”?最常見的有兩種說法。

    第一,道士因為頭上髮髻的形狀如牛鼻,那個髮型叫“牛鼻子抓髻”,故被貶稱為牛鼻子老道。好比和尚也被貶稱為“禿驢”一樣的道理。這類似於修辭手法中的“借代”手法,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稱老人、小孩為黃髮、垂髫。

    第二,緣起於老子出關。眾所周知,道家的頂頭老大是老子,他騎著青牛過函谷關而去。在他成仙以後,青牛也伴其左右成為仙牛,後來的人戲稱其為被老子牽著鼻子走,久而久之,道士便有了“牛鼻子”的綽號。俗人通常以“牛鼻子"來貶稱道士,因為說這個話的人認為:牛雖是已成為仙牛,但它還是畜牲。

  • 3 # 九微札記

    “牛鼻子老道”這個叫法最早見於清代小說。

    清代郭小亭的《濟公全傳》、倚雲氏的《昇仙傳》、儲仁遜的《羅鍋軼事》和無名氏的《小五義》等都提到了“牛鼻子老道”,或者乾脆稱道士為“牛鼻子”。這些作品共同點是可以演繹的章回體小說。可見,“牛鼻子老道”是說書人在演繹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稱呼。

    或許因為這個原因,歷代的道士都更多乘牛而不是馬、驢之類。

    晉《神異記》記載,餘姚人虞洪到山中採茶,遇一牽著三頭青牛的道士……三國時,一代梟雄曹操向年愈百歲的封衡請教養生秘訣,封橫道號“青牛道士”。

    所以道士的常見形象應該是身著道袍,牽著一頭牛。牽牛的韁繩系在哪裡呢?自然是牛鼻子。所以一來二去,“牛鼻子”和“道士”就形成了特定的稱謂吧。

  • 4 # 青蛙依諾

    關於“牛鼻子老道”的來歷,一般有以下三種說法:

    1、道士帽一般前面有沿,上翹像牛鼻子;

    2、道士的髮髻形狀有孔,像牛鼻子;

    3、道教鼻祖老子的坐騎是青牛,所以後來用青牛代指老子,牛鼻子代指道士。

    目前比較被人認可的是第三種。

    畢竟老子騎青牛的形象,以及老子西出函谷關,遇關令尹,作《道德經》的故事,都是道教的經典傳說。

    老子本身也被稱為青牛師或青牛翁。

    歷史上還有一位羨慕老子風範的道士,學老子坐青牛,號“青牛道士”。

    可見,青牛或牛鼻子在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對道士的一種“雅稱”,並不帶有評書或明清小說中的貶斥意思。

    那麼,為何後來“牛鼻子老道”變味了呢?跟“禿驢”一樣帶有侮辱的意味呢?

    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好吃懶做的人。

    這個人叫劉道,成天好吃懶做,舔著臉從村東頭吃到村西頭。還好,那個時候是太平時代,風調雨順的,村裡的生活還算富庶,村裡的人就想著一個村的,也吃不了多少,就當養了一條狗吧。所以,他也就心安理得地吃遍全村不害臊。

    不過,劉道雖然喜歡吃,鼻子卻天生聞不到味道,所以時常會錯過美食,他一直都很遺憾,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正常人一樣聞到美食的味道。

    有一次,他看見吃草的牛,不禁想到:這牛鼻子雖然又大又醜,但好歹是可以聞到青草味道的,比我幸福多了。要是我也能像它一樣聞到味道,即使鼻子又大又醜,我也願意。

    結果,那天晚上天降大雨,突然一道雷電劈在了劉道的床邊,把他嚇了一跳,跌到地上,撞到桌角,正好把鼻子磕腫了。

    第二天,劉道又去村裡蹭吃蹭喝。剛一出門,就聞到了燉牛肉的味道,他高興極了,直接就奔到燉牛肉的人家裡去了。

    一進屋,大家都面面相覷,驚訝地問道:“你的鼻子怎麼了?”他摸摸鼻子,一邊拿起筷子大快朵頤,一邊毫不在意地說:“沒事,沒事,昨晚撞到了。”

    後來,說的人越來越多,他才起身去看自己的鼻子,發現又大又醜,跟牛的鼻子很像。不過,他不在乎,醜歸醜,能聞到美食,及時吃到美食,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再後來,劉道死了,村民們都看見他家的房頂上出現了一頭牛,牛臉長得特別像劉道。大夥都說是劉道昇仙了。

    從此以後,牛鼻子就被人們看成好吃懶做的象徵,充滿了貶義。再加上道士本身也有“牛鼻子”的雅稱,而世上行騙的道士也不在少數,被藝術作品一渲染,就成為了具有侮辱意味的“牛鼻子老道”了。

  • 5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牛鼻子這一稱呼最早源於道士們的帽子。道士帽,又叫沖天冠,前邊有沿,上翹象牛鼻子,所以稱道士為牛鼻子老道。

    然而單獨的一頂帽子未必能將“牛鼻子老道”這個綽號坐實。宋徽宗時期,佛道兩家論戰,有人引經據典,說當年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時的坐騎是青牛,而道士們的沖天冠是青牛化身,吐槽說道士們頭上有一隻青牛,所謂“牛氣沖天發衝冠”。

    明清小說中“牛鼻子老道”的說法大行其道。清代郭小亭的《濟公全傳》、倚雲氏的《昇仙傳》、儲仁遜的《羅鍋軼事》和無名氏的《小五義》等都提到了“牛鼻子老道”,或者乾脆稱道士為“牛鼻子”,大家熟知的《西遊記》中孫悟空調侃太上老君也用此綽號戲謔,而事實上,下凡的青牛精也確實把孫悟空折騰的夠嗆。

    這些作品共同點是百姓耳熟能詳的評書小說。而“牛鼻子老道”在說書人演繹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稱呼,這才流傳至今。

    一己淺見,請同行賜教。

  • 6 # 流光言己

    一些明清評書章回小說裡,道士確實被額外的冠稱一個“牛鼻子“”在前。

    早見在明朝羅懋登的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二十五回中便有

    ……好個姜金定,實時擺開人馬,抖擻精神,高叫道:“來的敢是牛鼻子道士麼?”天師把個七星寶劍擺了一擺……

    而在清朝的章回小說評書裡,牛鼻子老道(牛鼻子道士)有著更多的出現。比如大家熟知的郭小亭的《濟公全傳》、如蓮居士的《說唐合傳》等等

    牛鼻子道士的幾種說法

    道士的挽束的髮髻外形形似牛鼻子

    對照牛鼻子,以及道士髮髻

    另外,司馬遷也曾提到一種叫做犢鼻褌的衣著,文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曾寫道: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

    顯而易見的,這是一種形似牛鼻的衣飾。宋初的李昉 在《太平廣記》裡也曾提到一種豹皮牛鼻子褲。

    可見,對於把牛鼻子的形狀來命名眼中所見的事物都是有著他的心理及認知基礎的。

    還有一種通行的說法跟道教始祖老子仙隱有關

    傳說,老子當初歸隱,乃是騎青牛出函谷關,而後作《道德經》

    如劉向《列仙傳》記老子出關: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司馬遷的史記同樣有老子出關的記敘,只是文中並未提到有騎牛之事。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後人也曾用青牛師來指代老子,慢慢延稱為牛鼻子道士(老道)

    個人對以上兩種說法,更傾向於前者多點。而明清時代評小說裡出現的牛鼻子道士多有斥貶的語氣在內,這同另一對僧人和尚的貶稱“禿驢”的語氣應是對應的,且按禿驢的意味自然也是以形容來論的。

  • 7 # 考古者說

    我們平時看各種武俠電影,電視劇或者武俠小說時都會發現,當某位角色對道士不太尊敬的時候,往往會稱呼對方為"牛鼻子老道"。

    為什麼會稱呼道士為牛鼻子老道呢,總的說來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道士們平日裡戴的帽子有好多種,其中有一種叫做沖天冠,這種帽子兩邊上翹,特別像牛鼻子。

    其實明代特別流行這種沖天冠,在許多明代帝王畫像中,可以發現他們頭上戴的帽子也是這種沖天冠。

    第2種說法是,因為道士們留著頭髮梳成的髮髻,形狀像牛鼻子。

    還有一種說法說,之所以稱道士為牛鼻子,是源於道教的始祖老子。

    當年老子悟道,牽著青牛向西走,走到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關令尹喜,留下了皇皇鉅作道德經。

    由於當時老子向西走的時候騎著是一頭青牛,所以老子在某些典籍中或者某些時候,也被稱作青牛師或者青牛翁。

    因為道教和牛的淵源,所以很多時候對於道士的暱稱也就成了牛鼻子老道。

    因為張三丰長得特別醜陋,而且鼻孔朝天,特別像牛的鼻子一樣,所以道士也就被稱作為牛鼻子老道了。

  • 8 # 三葉草青青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人們將道士稱為“牛鼻子老道”,話裡話外,都帶著一種調侃鄙視的意味。

    在元明清的話本小說裡,“牛鼻子”也數見不鮮,比如元代範康《竹葉舟》第一折:"你這先生不要聽這牛鼻子說謊,我每日誦經到晚,肚裡常是餓得支支叫哩!"

    道家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源遠流長。至今,全國仍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登記開放的宮觀2千餘座。按理,道教算不上邪教,反而是中國的一種宗教文化,那為何作為這種文化的傳承者——道士,要被叫做“牛鼻子老道”?

    目前,普遍的解釋有三種:

    第一、道士帽,又叫沖天冠,前邊有沿,上翹像牛鼻子。

    第二、道士髮髻盤城一個“8”字形,再用髮簪穿插而過,就像用繩子穿過牛鼻子一樣。

    其中,被普遍認可的是第三種說法。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與這個傳說有共通之處。

    也有人說是因為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三丰鼻子長得又大又醜,像牛鼻子,後人遂戲稱道士為“牛鼻子老道”。還有一種小眾的說法,說牛鼻子的兩個孔,象徵著太極的兩儀,也就是陰陽。

    其實,“牛鼻子”一詞,本身不帶貶義色彩,人們用來形容道士也沒有譏諷之意。

    牛鼻子,是牛身上至關重要的部位,牽牛鼻子,就可以控制牛。因此,牛鼻子可用來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域性的關鍵。

    道士修道,要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真正潛心修行的人,絕不是為長生不老,而是為天下大義、蒼生萬物。一輩子的修行,瓶頸諸多,每一次的頓悟,都是“牛鼻子”,影響深遠。

    但隨著道教的興盛,以及人心的越來越不可捉摸,有些江湖騙子,打著道士的名號,四處坑蒙拐騙。人們對於這類人,自然是深惡痛絕,見到都沒好臉色,說他們是“牛鼻子老道”,自然就帶有濃烈的譏諷之意。

    三葉草以為,道教傳承至今,其思想理論之深厚,是我們窮其一生也參悟不完的。宗教文化,雖然在發展中產出了一些糟粕,但其精華卻是流傳恆久遠的。比如《道德經》、《般若心經》、《度人經》等。

    曾讀過一首《師之道》:

    一鼻兩孔開七竅,木魚木蝦對面跳。身系玉帯緊鎖腰,北斗建觀紫薇妙。道法自然中天高,餘生學做牛鼻道。

    要想做一個真正的牛鼻子老道,或許我們幾輩子都達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教師,你見過最奇葩的學生家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