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淡清香0452

    其實孩子的所作所為都反應了家長的行為,想一想,家長是不是也有做事拖拖拉拉的習慣呢?對於兩歲多的孩子,大腦發育還不會預期未來,而且也沒有時間概念,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也不會抓緊時間去完成,家長可以用別的方式去引誘,帶動他們,就比如我家,買一個電子時鐘,告訴她,哪個數字變成幾了之後就不可以玩了,這樣對於他的拖拖拉拉可能會有所改變!

  • 2 # 小豬媽咪日記

    很高興看到您這樣的問題,由此可見您是一位非常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明白一點,那就是孩子做事慢,是與同齡人相比還是以我們家長的看法相比。有的時候家長由於對子女的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心態,會導致我們家長拿自己要求來要求孩子。當然了 其實想讓孩子積極主動不是什麼困難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做到當孩子自主積極的做了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給予讚美。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評,也許表揚會更有效果。當然這個表揚不是說他做錯事是對的是好的,而是拿他做的好的事來表揚。再就是不要比較,我們常常會對孩子說別的孩子多麼多麼好,又或者我們在他這個年紀怎樣怎樣做,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會漸漸的疏遠我們,不予我們交流。讓孩子建立自己的熱忱承諾,就是比如說我每天看電視不超過兩小時又或者我每天9點以前上床睡覺,當然這些一定要是我們透過引導讓孩子自己說出來,當他做到的時候,我們就馬上表揚他,透過這兩種方式,孩子應該可以在3天以內就可以見到效果的

  • 3 # 瑞克叔叔的玩具星球

    人一輩子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越早感知到時間,越早掌握生命的節奏。

    所以,學習【時間】,要從娃娃抓起!

    來看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怎麼感知【時間】。

    3歲以下的孩子——感受時間

    時間管理的教育應該從讓孩子感受時間開始。只有對時間有了感覺,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才能去管理它。

    感受時間的方法很多。比如,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在他還沒有能力看懂表時,我們可以做這些事情幫助他體會時間:

    1、 讓孩子熟悉基本時間概念: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前天、明年……可以給孩子講解,也可以讓孩子猜現在是什麼時候。我女兒有一陣沒事就問我“媽媽前半夜是什麼意思?”給她講過了,她還是想起來就問,大概對這個概念很著迷。

    2、看著表,跟孩子一起看一分鐘究竟有多長。試試看,你都會發現一分鐘其實很長呢!

    3、 給做不同事情的時間段起名。我那天要給孩子弄點乾果吃,就用廣播的語調說:“現在是松鼠時間,請松鼠寶寶松鼠媽媽和松鼠姥姥都做好,耐心等待!”讓孩子有一段時間完成一個任務的概念。

    4、 領孩子觀察表。我隔一會讓女兒看錶的指標都偷偷走多少了。小孩大概5歲才能真的讀懂表,但是現在可以讓他去觀察。

    5、給孩子報時更具體一些。比如,說我們幾點幾分做的什麼事情,我們用了多少分鐘做完什麼事情。

    6、跟孩子玩計時做事的遊戲。比如,看看我數10個數能不能做完什麼事;看看今天穿鞋用了多少分鐘,有沒有比上一次少;我躲起來兩分鐘,看你能不能把這些收拾起來……

    7、給孩子講時間帶來的變化,比如,講他更小的時候說什麼話、怎樣做事、多高(我女兒每次聽她小時候的事情都樂得哈哈大笑);講他長到多大會有哪些變化。用回憶和展望未來去體驗時間帶來的變化。

    8、讓孩子對四季、月、年等宏觀的時間概念有感受。還可以給他講媽媽小時候怎樣,將來你長大了媽媽老了什麼樣,讓他去想象。

    9、給他時間期限的概念,比如食品的食用期限、工作的期限、交電費的期限等。也可以適當給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

    10、讓他知道準時、提前和遲到的概念。“哎呀,今天送報紙比平時都早啊!”

    11、讓孩子做事情有開始和完成的概念,要知道每一件事情什麼時候是開始和結束,而不是這個事做一下,又去做另一個事。

    3-4歲的孩子——理解時間的意義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透過講道理、講故事,讓他慢慢領會到時間的意義。

    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編時間銀行的故事,讓他把時間看作是一種資源,是一種可以像銀行存款一樣提出支配的東西。我們誰都不能生產時間,只能越提越少,所以要珍惜使用。

    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去分析相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所帶來的不同的價值,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時間是均等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利用它。

    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設想一些關於時間的荒唐問題,比如,假如你每天比別人多出兩小時、假如你有星期八、假如你可以買到更多時間、假如你可以做時間旅行、假如你可以把時間作為禮物送給別人……,讓孩子從不同角度認識時間。

    理解幼兒的“磨蹭”

    大概所有的幼兒家長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磨蹭。為什麼會這樣呢?

    1、3歲以下的小幼兒,特別是一兩歲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使得他們很難預期未來,所以,即便一會要做的是他們喜歡的事情,他們也不會抓緊現在的時間。對此家長不要有苛求,用好玩的方式去引誘、帶動他們,即可。

    2、小幼兒做事不以效率為目的,“抓緊”時間對他們沒有意義。他們時刻都沉浸在當下,所以,或許他們是比我們大人更抓緊了眼下的每分每秒呢!所以,對小幼兒,少去打擾,也是我們在保護孩子守靜的能力,對他未來發展專注力有益。

    3、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是“慢性子”,比如,內向性格的孩子,他們大腦在做事時所需的神經迴路更長,他們用更多時間去思考每件事,所以家長常會覺得他們說話慢、動作慢、吃飯慢等等。

    4、有些事情,對於幼兒來說難度比我們想象的大,他們的確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做好。比如扣紐扣、整理東西。

    5、大幼兒如果特別磨蹭,那麼除了他們可能在過去沒有養成好的習慣以外,還可能是他們對家長的控制、要求和管教不滿,或者對所做事情沒有動力,在用磨蹭來消極抵抗。

    對孩子的“磨蹭”如何正面教育

    理解了上面這些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楚怎樣正面去跟孩子溝通。

    1、平時對孩子少催促,同時讓孩子理解,有時我們可以隨意,但有些事情有時間限制。

    2、當孩子沉浸於眼下事情時,跟孩子講清整體安排,幫他從眼下的事情裡跳出來、看到全域性,這會幫他們理解你的要求,也是在幫他們提高認知能力和情商。比如,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繼續做……”或“我們剛才一起……很開心”,“但是,我們一會需要幾點鐘去……,還有……分鐘。所以,現在我們開始快動作、軍事行動……”。

    3、對慢性子的孩子,跟他講清:有些小孩需要練習能坐住,你需要練習能快起來。這樣,你既能靜、又能快,那就太好了!

    4、對4歲以上的孩子,當他的注意力像小紅帽一樣,隨時被撞見的任何事情而岔開時,我們多提醒他,記得此刻的真正目標是什麼。

    5、對5歲以後的孩子,給他準備小鬧錶、玩具手錶、計時器等等,把看管時間的權力交給他,鼓勵他學著看錶,請他告訴你們時間,讓他練習自我管理。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安排一整段時間,自己決定幾點做什麼。孩子對自己的安排都會更有承諾。

    6歲以上的孩子——學會給要做的事情分類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就可以訓練他去做時間表。

    我們經常讓孩子做時間表,但其實在列時間表之前,很重要的是讓孩子先看清自己都要做哪些事情。如果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沒有個清楚的認識,那麼列時間表就是在排流水賬。我們小時候做時間表就都是這麼做出來的,最後證明很低效,通常只有兩天生命力,基本執行不了。

    所以,時間表的前身應該是個“Todo list”——要做的事。列完這個,我們要教給孩子去評估這些事情:哪些是必做的,哪些是可以放放的,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自己喜歡的和要忍受的。然後我們可以給孩子不同顏色的筆,讓他給它們分類,同時該刪的刪、該推遲的推遲。重點的排在前面。喜歡和不喜歡的用顏色或笑臉等圖案分開,這樣他會有意識地搭配,做到勞逸結合、動靜穿插。如果滿眼看去,都是不喜歡的事或都是腦力活動,就需要調整。

    這個事情可能很麻煩,開始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是我相信如果家長同孩子堅持一段以後,孩子會逐漸熟練起來。其實孩子不見得每天都要這樣去做,關鍵是培養一種合理分配時間的意識。

    在設計這個時間表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教給孩子如何分析事情的輕重緩急、如何統籌安排、如何事後總結修改、以及要看到不喜歡但必做的事情的意義。

    上學的孩子如果能夠寫日記,那也會幫他加強時間觀念,他會看到自己的一天實際上都是怎樣度過的。

    給孩子時間管理的動力

    最後非常想說的是,我們現在常常責怪孩子時間觀念不強、不會管理時間等等,但實際這只是問題的表象,我覺得更根本的問題是,孩子沒有去管理時間的動力。

    管理時間的動力來自哪裡?我想有很多方面,比如自主的感覺。如果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自由支配時間,那麼他就能體會到力量感、掌控感、獨立自主的感覺,還有成就感和責任感。所以在實踐時間管理時,要給孩子留點自由度。如果他感覺到的都是被動和無奈,那麼這個動力就小了。

    不過最重要的動力,來自他對事情的興趣。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孩子一天要做的都是讓他沒精打采的事情,他還有什麼勁頭去管理時間呢?

    所以我總結,時間管理的關鍵詞不是效率,而是憧憬、嚮往、期盼、目標。我們讓孩子可選擇的活動中,當然要有他不喜歡但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更要有讓他為之期盼的事情。當孩子足夠想做這個事情時,他會為了它而提高所有事情的效率。如果一天中多數事情都是能讓他開心的事情,他的效率怎麼會不高呢?

    發現、培養、引導孩子對事情的興趣,才是時間管理訓練的核心。

  • 4 # 諾小喵

    小孩子做事情拖拉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需要一點點的的改變和引導。

    小孩子做事拖拉是一種天性。

    小孩子的注意力沒有那麼專注,有時候幹一件事情的同時,又會被別的事情所幹擾,經常是正在做這個,突然又去做別的事情。這樣讓大人看起來就是幹什麼都拖拖拉拉的,不利索。

    可是,你要是要求一個小孩子利索,而且是兩歲多的孩子,這要求也太高了點。

    比如,我家的孩子6歲了,有時候正在寫作業,發現一個字寫錯了,想拿起橡皮檫掉。當他拿起橡皮的時候,突然想到,他同桌的橡皮好像比他的要好看,因為他同桌的橡皮上面的圖案是奧特曼,而他的是蠟筆小新。這個時候他又會想起昨天看的奧特曼打敗的是什麼怪獸,對了,他的奧特曼的玩具在哪裡呢。。。。。。

    這個是我跟孩子在一起,我一點一點的問他在這個時候想什麼,慢慢的感覺到了孩子的心理活動。

    這就說明孩子的思維是發散的,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讓他專注於一件事情是很困難的。

    所以說,孩子拖拉,這種現象是一種天性,需要我們耐心的慢慢的給予改正的。

    如何改正孩子拖拉的習慣

    用獎勵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改正拖拉的習慣。孩子小,對自己的約束能力低,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小獎勵的辦法,來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孩子要先學會自己的概念,然後讓他知道什麼東西是屬於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來處理一些事情。

    比如,現在的孩子有很多的玩具,可是他們玩的時候就會攤成一地,玩完了就走,根本不管,讓他收拾他就會收拾收拾著繼續玩了起來。這個時候就要告訴他,如果能在十分鐘之內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出去再買一個玩具或者可以看一集的動畫片。

    而且,在收拾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幫孩子收拾,不要覺得孩子收拾的太慢而著急,要讓孩子自己收拾好了,再誇獎孩子,給予孩子說好的獎勵。這樣,多次下來,孩子就知道越快越好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有獎勵。

    漸漸的,在孩子的心裡就會有一個潛意識:自己把事情做好,就是好孩子,就會有獎勵。

    要學會循序漸進,慢慢的引導孩子做事的效率

    孩子一次兩次做事拖拉,這個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只要有一次做好了,就可以用這個作為範例來多次的引導孩子做好別的事情。

    孩子做不好事情,家長有的時候很生氣,甚至於暴跳如雷,其實想一下,孩子現在要培養他的對事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要讓孩子覺得是在你的威逼下才做的事情,而是要讓他自己覺得是自己的事情。

    從一件小事情坐起,比如,讓他自己學著洗臉,洗完後要讓他自己把自己的小毛巾掛好,漸漸的要讓他自己學會自己洗腳,自己洗自己的小襪子。以此類推,慢慢的,讓他學會自己來安排自己的事情。

    要慢慢的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他的事情就是他的,他自己要做自己的事情!

    但是,我覺得您家的孩子才2歲多一點,現在覺得孩子拖拉,這樣我覺得有點過於擔心了,這麼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即使是講道理他也聽不懂。因此,我覺得還是要一點點的培養他的定時習慣,就是說,定時吃飯,定時睡覺,定時玩耍,慢慢的培養他的生物鐘習慣。等他的生物鐘穩定了,大一些了,再慢慢的培養他的好習慣也不遲。

    您說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著名的赤壁之戰如何改變三國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