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多又
-
2 # 季駑風
著名的赤壁之戰,如何改變三國局勢?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持漢獻帝到許昌,並定都於許昌。從此,開始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征伐。
建安5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此後又花了8年一步一步統一北方。
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兗州、徐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幷州、司州八州;只剩下馬騰、韓遂割據的涼州,劉璋的益州,士燮的交州,孫權的揚州,劉表的荊州;還有張魯割據的漢中,公孫康割據的遼東。其中,張魯、公孫康、士燮勢力最弱,劉璋偏安益州。真正有資格爭奪天下,或者說有能力改變局勢的是荊州劉表、江東孫權、西涼馬騰。
早在遷都許昌後不久,曹操就任命鍾繇為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鍾繇到長安後,安撫關中諸將,穩住了馬騰韓遂等人。而此時,馬騰與韓遂不合,朝廷徵召馬騰入朝封為衛尉,實則為人質。解除了西北的後顧之憂。
所以建安十三年平定北方諸州後,最強大、最近、最有威脅的劉表就成了曹操下一個目標。而且荊州在揚州上游,先定荊州後取揚州也是正確的戰略順序。
江東集團在孫策攻取揚州之後發展一直受阻。兩次北伐廣陵,都被陳登打敗。前後5次爭合肥,都無功而反,只為孫權爭得了孫十萬這個外號。幾次打荊州,也受阻於江夏太守黃祖,好不容易殺了黃祖,佔了部分江夏,也沒能再往前進一步。
直到劉表病死,荊州局勢開始突變。劉琮投降曹操,
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熹救合肥。權聞熹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可以看到,曹操徵劉表,在劉琮舉荊州投降後,劉璋就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了。而江東人人自危,都勸孫權投降曹操。在魯肅極力勸阻下,孫權下定決心出兵抗曹。於是爆發了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經過,在此不多敘述。戰後曹操敗走,荊州7郡也為三方所佔。北邊最大的南陽郡歸曹操,東邊江夏郡大部歸孫權,西南南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5郡歸劉備。劉備從孫權手裡借來南郡,也就是所謂的借荊州。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權即從之。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夷陵之戰並稱為改變三國程序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以3萬人對袁紹10萬人,取得勝利,之後花了8年統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戰,曹操以20萬人敗於孫劉5萬聯軍。戰後在荊州形成三方對峙,進而形成三國對峙。
赤壁之戰時,曹操局勢大好。馬騰在手,關中有鍾繇鎮守,益州劉璋已經降服,荊州已在囊中。如果沒有赤壁之戰,或者曹操贏了,則荊州必然全部屬曹。劉備只能如喪家之犬再次逃跑,不投奔孫權就會南走交州(蒼梧太守劉巨)。如果曹操順勢下江東,孫權難保。即便曹操不下江東,而是固守荊州,訓練水軍,孫權也很難堅持幾年。在這樣的局面下,益州劉璋必然投降,漢中張魯大機率也會投降。那鎮守關中的鐘繇就不會討伐張魯,更不會因討伐張魯而引得馬超韓遂等人人人自危而造反。
馬超韓遂如果不造反,曹操抓住時機可以三路伐江東,尤其荊州順流而下,孫權很難阻擋。到時候就真的統一天下了。
正因為如此,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輸不起的一戰,更是三足鼎立的關鍵。戰後11年內,劉備平劉璋,奪漢中,迅速崛起。直到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才失去爭橫天下的資本。
-
3 # 始終先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說的就是赤壁之戰對三國局勢的影響。
歷史背景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勝袁紹,袁紹抑鬱而死,北方再無梟雄可與曹操抗衡。但曹操的心結一直不是袁紹,而是當時勢力尚弱的劉備,為了扼殺劉備,曹操派夏侯惇、曹仁進軍新野。
無奈,此時劉備以請鬼神之才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在博望坡和新野,兩把大火燒的曹軍十萬鐵騎死傷無數。劉備也棄新野而投奔江夏(劉表的勢力範圍)。
其實當時劉表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但由於看到曹軍勢大,且劉備如此狼狽逃竄的樣子,劉表慫了,本來就沒有多少問鼎中原的雄心,再加上看到眼前的局勢,劉表徹底縮在荊州。
於是,曹操得以時機,將重心轉向北方的袁氏兄弟,徹底平定了北方局勢。
此時,如果此時劉表肯重用劉備,和孫權聯手出擊曹操,則曹操背腹受敵,諸侯割據的場面至少還能才維持20年。
劉表死後,次子劉宗不滿劉備支援長子劉琦,於是在蔡瑁的慫恿下,將荊州送給了曹操。這是的劉備除了自己本部的幾千人馬,只有劉琦的一萬多人。迫於無奈,劉備向孫權尋求幫助,才有了後世津津樂道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大多數人認為,赤壁之戰之所以能成型,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才智過人,憑三寸不爛之舌雄辯江東群儒,才說動孫權聯劉抗曹。
不否認諸葛亮很有才,但孫權真的不想打這一仗嗎?我看並不盡然。
孫氏世代在吳地做官,孫鍾,孫堅,孫策,孫權祖孫三代更是在江東廣獲民心,奠定了孫家在江東的基業。建安五年,孫策趁曹操與袁紹官渡爭鋒之際,統一了江東。孫策統一江東的時候,曹操正在官渡大營中,他感慨道:實力所限,無暇分身,難以與他爭鋒了!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可是孫權的處境十分尷尬,江東這些老臣,都是孫堅、孫策時候的老人,那都是有著赫赫功績的。當時東吳對這些有功將領的獎賞,就是封地。(當時江南並不像現在這麼富庶,屬於地廣人稀的狀況)孫權接管江東後,並沒有帶領他們打過仗,大家對孫權並沒有足夠的信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南下,打算借橫掃河北之雄風趁機拿下荊州以及長江的控制權。首當其衝的就是劉表軍團,怎奈劉宗直接將荊州送給了曹操。
此時,我們可以開腦洞,想一下東吳之主孫權的心理陰暗面。本以為能和劉表軍團一起抗曹,即便不聯合,有劉表軍團在前面頂一頂,拖一天是一天,消耗一下曹軍的糧草士氣,這樣自己仗著長江之險,帶領江東將士完成一場漂亮的守衛戰,即擊退了曹操,又在江東父老面前立了聲威,多麼美妙的一件事。但沒想到劉宗慫了,曹操兵不血刃接管荊州。孫權此時心中一定是一萬頭草擬嗎奔騰而過,江東三代基業他一定是捨不得放棄的,但面對曹操百戰之師,東吳除了長江天險之外,確實沒有可以和曹操抗衡的實力。而曹操收編荊州後,最薄弱的水軍,換上了蔡瑁張允兩員將領,這二人當初都是劉表手下的水師主力,有著豐富的水軍作戰經驗。可以說,假以時日,水軍方面此消彼長,東吳在曹操面前更是不堪一擊了。
此時,諸葛亮來了,帶著一如既往的自信來到東吳做說客。
是的,不管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結果如何,孫權都一定會給諸葛亮露個破綻,達成孫劉聯盟的戰略部署。江東是自己的,不是部下的,部下可以降,降了照樣會受到曹操的重用。自己不能降,自己降了不是死,就是被軟禁致死。反正沒有好下場。
沒想到,諸葛亮是真爭氣,一個人舌戰東吳二十餘謀士,說的對方各個啞口無言,孫權心裡這個高興啊。(你看,不是我想打,是人家說的在理,你們說不過人家。打必勝,不打必亡。那哪有不打的道理)
於是,就有了孫劉聯合,以少勝多,在赤壁破了曹操百萬雄兵的絕世佳話。
戰爭影響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可以說,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就沒有後續的三國鼎立之勢,曹操可能在有生之年,就實現大一統了。
-
4 # 有趣的小D
赤壁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時期,戰場在長江赤壁,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赤壁市西北。
主人公為孫權、劉備,對戰曹操。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
當時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吳國,曹操人多勢眾,劉備和孫權聯軍對抗,孔明、周瑜決定用火來攻擊不善水戰的魏軍,於是便有了著名的火燒赤壁。
此次戰役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延伸到黃河流域以外的地方,這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官渡之戰”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反敗為勝的故事,主人公是袁紹和曹操,彼時袁強曹弱。袁紹率領大量精兵南下攻打曹操。
曹操在荀彧的軍事指導下,聲東擊西,斬顏良,與袁紹在官渡僵持數月。
曹操及其軍隊精疲力盡卻不敢鬆懈,曹操想先退回許都,被荀彧勸下,荀彧認為,此刻退兵必敗無疑,曹操納之,奮力出擊,毀袁紹烏巢糧囤,袁紹仗著自身強大輕敵,最後全軍潰敗,逃亡北方。
-
5 # Ad哥哥
赤壁之戰是三國中三大戰役之一,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這一戰中,日後鼎足而三的曹孫劉三家悉數登場,最終結果是作為發起的人曹操敗北而回,宣告此戰結束。
這一場大戰雖然落下了帷幕,然後這場戰役卻改變了天下的局勢。為何這樣說,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解析。
曹操為什麼發動赤壁之戰自董卓造逆以來,群雄並起競相逐鹿。曹操從陳留起兵,一路征討一路擴張。跋扈如呂布,強勢如袁紹,諸如陶謙張繡之輩,袁術張楊之流,俱成了他的手下敗將,或被降服或被吞滅,相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值此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也儼然成了中原最大的霸主。而這時,他已經在為下一步戰略做準備:
1 訓練水軍,以待南征
2 自封丞相 ,鞏固地位
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正式揮師南下,也為後來的赤壁大戰揭開了大幕。曹操這次的目的也很明顯,要以虎狼之師先取荊州,再下江東。
如果戰事順利,孫劉兩家覆滅,諸侯也只剩張魯劉璋馬騰這些泛泛之輩。快則一年半載,慢則三五年,則可讓天下大定。說白了,曹操這一戰就是圖著一統天下去的。
如果曹操在此戰中獲勝,的確也沒人能擋住他的腳步,漢末動亂的局勢也將由他終結。
赤壁之戰後的結果然而曹操收服荊州之後,戰敗的劉備跟孫權行成了聯盟。由周瑜掛帥,又有黃蓋詐降,定下火攻之計: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大江上火起之時,便是曹操遠遁之日。轟轟烈烈的赤壁大戰也終於結束,曹操的南下北夢同時破滅。以致短時間內再無力劍指江東。本來三五年便可定中原的大業,也遙遙無期。
而劉備與孫權兩家,不但保住了勢力,更趁著曹操的兵敗,趁機奪取的了荊州大半之地,極有力的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在亂世中徹底站穩了腳根。
自此行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誰也無法一統中國。
Ad說綜上所述,若問赤壁之戰究竟如何影響了三國局勢,根本在於這一戰的成敗打亂了曹操統一天下的計劃,更讓劉備孫權趁機崛起。致使三分立於當世,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不安之中。
如果赤壁之戰被曹操取得了勝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曹操可以重現天下太平的盛世,使百姓免受戰火之苦。
-
6 # 南國張麻子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發展壯大各自實力。劉備向孫權借取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退回北方,修養生息,平定關中後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回覆列表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劉聯軍大勝曹操的一場戰爭,也是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經典戰爭。
這場戰爭如何改變了三國局勢呢?一:地盤之爭,曹操剛平定荊州,劉琮投降。這就讓曹操的勢力大增,擁有中國三分之二的地盤。荊州郡拿下之後東可以進攻孫權,西可以進攻劉璋,位置非常的重要。另外荊州之前在劉表的治下錢多糧廣,後勤能得到更大的保障。最重要的一點是曹操計程車兵大都北方人,不識水戰,收服荊州兵之後,大大提升了曹操陣營的水戰實力。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丟掉了地理位置非常有優勢的荊州,間接的讓劉備勢力快速的成長,西進劉璋,形成鼎足之勢。
二:實力銳減,曹操此次南下出動了所有能出動的兵力,想一舉收復荊州,江東之地。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兵力損失嚴重,延緩了統一全國的步伐,同時也給孫,劉喘息的機會。
總結:經此一役,曹操失去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兵力折損嚴重。此消彼長,迅速成就了劉備。孫權實力也大增。這樣就形成了鼎足之勢,這場戰役完全改變了曹操一家獨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