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光微暖聊生活
-
2 # 東方京川
有點滿意也有不滿意的。有點滿意的是手上有事做。不滿意的是少四級工資和職稱這麼多年沒有解決,婚姻問題沒著落。
幸福指數50%。
-
3 # 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談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說說:何為幸福?
同樣的,幸福不是對的人對的婚姻,而是我們曾經相互付出為對方努力的日子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金錢是精神的空虛,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有即是無,色即是空。獲得即是失去。因為達到了我們曾經給自己設下的“終極目標”而不再努力,於是生活失去了初心失去了激情
從“色即是空”的角度解釋幸福,人之所“欲”是虛妄,“空”才是本身,“空”是實質,幸福的本質不是實現“欲”,而是看透“欲”。
何為“欲”?
生活中我們都會對一件實際的東西產生渴求,物質、婚姻,或者是某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以為美好生活必須要具備這一些東西,殊不知,人的慾望,其實早已成了社會規則的“產物”。
不難想到,當我們渴望一件東西(你可以理解為感情,但其實它也包含了物質、權利,或者生活方式等的追求),實際上我們是被它所帶來的美好幻想吸引——我們曾體驗過某種“滿足感”,尤其在還沒能擁有那個東西的時候,某個場景下我們可能會體會到一種強烈的“積極情感”,於是日後這種“積極情感”成為了一個“正反饋”,持續的引導我們想要回到那個場景,去擁有某個特定的東西。
“積極情感”是一把雙刃劍
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或者說,並不全是真實的——一切都是未知數,只能用可能性來論。
我們追求著我們以為的“欲”,為此放棄了許多幸福的可能性,實際上在那些可能性裡面,我們曾有機會感受真誠的快樂——這是慾望埋下的陷阱。
定義“什麼才是過的好”,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很困難,社會規則的約束、對未知的恐懼,讓我們無法作出選擇取捨。但是明白究竟什麼是幸福,其實很簡單
“空即是色”。當你看透幸福的本質,你在本質的追求中獲得了“空”——只是追求著“欲”使你快樂,你也不再陷入於求而不得的痛苦裡,你便真正擁有了“欲”,這就是幸福
幸福不是某一種特定的目標,而是探索美好可能性的過程。
對美好生活抱有幻想是好的,它能讓我們積極地去開創未來,但它不能限制我們的前進
——人生充滿未知與可能性,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自我,在追求中收穫的快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前任3》中:“對未來的憧憬讓我忽視了眼前的需要,我一直在給林佳描繪我們的未來。但我一直沒有想過,她越來越在意的是現在,而我、把她的現在給弄丟了。”
——我們的指向是未來,而幸福,只會在當下發生
指向未來的幻想讓我們心甘情願地追求著幸福,卻也忽視了當下應有的快樂。
這種幻想的美好只存在於未來,當下的我們仍能體會到過程中的某種痛苦。
一方面,當某個事物已經讓我們產生了痛苦時,我們不應陷入不可避免的失去中,而是去嘗試更多種幸福的可能性(前提是我們必須有所追求)。學會接受生命中的“斷舍離”,做出關於自己人生的幸福選擇
另一方面,認識到獲得幸福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當下的付出才是幸福的意義。
學會在追求的過程中融入“心流”,是一種結合未來與當下的“快樂追求法”。
幻想是“越過當下,指向未來”,所以某種程度上它讓我們忽略和度過了當下的痛苦,活在我們心中的“理想世界”,這種幻想讓你與現實脫離,它有利也有弊。
而心流恰恰是讓我們從“未來”中迴歸當下,體驗當下的追求所帶來的真實快樂
幸福是心靈上的充實與平靜,真正的靜是內靜而非外靜,是獨處而不寂寞,忙碌而不浮躁的內在自我。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這是佛學的“靜”,同時也是心理學所說的“心流”
“心流”一詞,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中是這樣闡述的:
“所謂心流,就是當你特別專注地做一件目標明確又有挑戰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又能接得住這個挑戰時,你可能會進入這種狀態
如何獲得這種狀態呢?
1、注意力。那份快樂是嚴格的自律、注意力的集中換來的
2、有一個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標
3、有及時的回饋”
幸福的婚姻
戀愛的時候能覺得跟身邊的人在一起並步入婚姻的殿堂,就是最大的幸福。婚禮時的山盟海誓,緊緊相依,卻終是在婚姻的柴米油鹽中被遺棄在了角落。當激情退去,我們都成了彼此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以為得到便是穩定,穩定表示可以不再付出。
於是我們一邊感嘆著婚姻確實是愛情的墳墓,惋惜著激情的喪失,一邊仍是懈怠著不做出任何的努力。
我們都被動希望對方能理解我們多一些,卻忘了自己應該主動多付出一些。忘了當初說要擁抱親吻一輩子的是自己,忘了曾經許諾給她最好的陪伴,給他最有力的支援。
於是我們有了第一次爭執。然後我們延伸出了無數次爭執。
激情會喪失,但幸福不會。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自有各自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有很重要的一點——雙方在婚姻中擁有成長信念
愛和生活一樣,都是人生中需要不斷去學習、追求的
成長信念認為幸福的關鍵是努力和付出的回報。
支援、理解、陪伴是其中的三要素。
空虛和幸福此消彼長。
在社會規則的“指導下”,我們都有這樣的共同認知——有錢就是幸福,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是完成了人生的目標。
於是有了一個個“無愛婚姻”、“物質基礎不足卻必須生下的孩子”、“厭惡自己的工作卻因害怕少賺錢而不願辭職的職場人士”。
以為結了婚就有人做伴是幸福,卻發現無愛婚姻的背後藏著大大小小的危機與矛盾。
以為有錢就是幸福,於是我們生活富裕也便不再有所追求,空虛感正是在這時候來臨。
我們太害怕面對過程中的苦痛,或者說我們不願意努力就想輕易獲得結果,於是嘗試著跳過中途讓結果一蹴而就。
我們以為不再經歷痛苦就是幸福,到頭來卻發現手中握住的是虛無
幸福不是你擁有了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又獲得了什麼
幸福與付出成正比。
付出努力的過程是痛苦的,得到幸福的結果卻是寂寞的。
忙碌的時候以為幸福是有空閒的時間可以支配,貧窮的時候以為幸福是有多餘的金錢可以花費。然而這個錯誤的認知終究是讓我逐漸在享樂中迷失了自己,我開始在空閒的時間消耗自己,也開始浪費自己多餘的零花錢。
從一個人的遊戲到一群人的蹦迪,從一個人的熬夜到一群人的聚會,不知不覺地,我和當初在同一個起跑線的人,已經差了無數個專案的距離。
刷劇、打遊戲這樣的事情有趣、沒有難度、讓你願意專注其中,獲得身體的放鬆、表面的快樂,這是“心流”的第一步,但它不能給你帶來內在的提升,是對於個人成長無益的事情,所以這並不是“心流”,不能讓你獲得真正精神上的愉悅的同時,甚至會讓你能感覺到虛度了這些本該用來提升自己的時光。
而做自己喜歡做且有挑戰的事情(比如運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是因為喜歡或者是因為某一個想要達到的目標(塑形)而去專注,沉下心去做完這一件事後,我們會有收穫,哪怕這個收穫對於最後的目標來說很小很小,但這一點收穫會讓我們進入積極的正反饋,讓我們無比願意向著終極的目標繼續前進
從獲得“心流”的條件——及時的反饋來看,它要求的目標是在你能力範圍之上,並且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
以現在的個人能力來說,在能力範圍之內的目標沒有挑戰性、容易乏味,能力範圍之外的、長遠的目標無法實現、容易感覺到擔心和焦慮,所以短期目標剛剛好且能為你提供“積極反饋”和有所收穫的愉悅
一個詞形容現在90後的狀態:一遍焦慮,一邊自律。
如何才能不焦慮?
——設立短期目標。
能力不足的時候如果一直看著長期目標,就會有落差有挫敗感,無法找到這一種“積極反饋”,容易焦慮和放棄。
有時候我們就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的進步而放棄。喜歡一件東西,定目標、開始入手很容易,難在堅持。
一是進步微小目標難達,二是就算喜歡其實過程都免不了枯燥。
不管怎麼說第一步是向興趣靠攏,有興趣的話才會更願意為之奮鬥為之進步
對比“高考”和“考研”這兩件事,談起來都說苦澀
高考的考生有“心流”嗎?
——我覺得沒有
高考是被動的學習,並不是我心之所向。學校的壓力、同學競爭的壓力、親人的壓力,在壓力中迷失了自我,都不知道到底是為了自己努力還是為了別人。
高考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意願老師的意願。因為我們還沒有成年一直在父母老師的教育下,教育告訴我們我們要爭氣要考的好,所以我們去用功讀書考取名牌大學,於是我們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上了大學,我們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追求
“考研”,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但是考研的過程和高考一樣艱辛——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
時間長,功夫大,看不到進步,疲累,乏味
日復一日的重複著這一件事,那些微小的進步、“正反饋”淡化在了漫長的過程中。
短期目標要有,獎勵機制也要有。在沒有獲得進步的時候及時止損——出去玩玩吧。
有的放矢——現在的玩樂是為了之後更好的學習,而不是在放縱中迷失了自己。
收放自如——我不畏懼短暫寧靜後到來的狂風驟雨,也不會沉溺於這毫無壓力的世界中不再前進。
設立目標
明白這個目標會讓我們獲得什麼,這是主動性,主動地發掘自己對目標的興趣,主動地設立目標。
在中國的教育形式下,學生都把學習當成了一種義務。我們很多人其實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不是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
所以中國的教育一直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一到大學沒有了老師父母的約束便開始懈怠,沉迷享樂,等到步入社會發現自己一無所知才開始後悔當初沒有努力。
不事先設定目標,不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能讓自己未來獲得什麼,學習就只是一件無聊且辛苦的事。
設定目標,且在這個過程中融入獲得“心流”的方法,就會獲得很大的樂趣
幸福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怎麼做”。幸福不是成功,而是快要成功的那個狀態
人生就好比一場馬拉松
痛苦是還沒有到終點的時候——你感到精疲力竭。
幸福是你還剩半圈的時候——你全身的細胞都被調動。
而當你終於衝破了終點線兩隻腳都踏踏實實地落在了地上,你體驗到了穩定——穩定即是空虛。
生活需要快樂也需要激情。我們不難發現,真正擁有幸福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激情,所以一直保持快到終點的那個狀態,才是幸福的秘訣
為之奮鬥過,並且獲得了是幸福。
輕易得到的幸福也會輕易失去。只有努力付出過才深知獲得幸福不易,才會牢牢把握珍惜這幸福。
那如果幸福得到了呢?
獲得幸福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保持幸福才是。
它需要你不斷追求,從而持續付出努力,才能從過程中體驗收穫回報的幸福。
人性是如此,得到了就會懈怠,忘記了曾經付出的過程體會的回報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付出才有回報——帶著“我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它”、“我如果因為現在的穩定而放棄付出便會失去它”這一想法繼續為之努力,這才是讓你的人生時刻充滿激情的致勝法寶。
最後,願大家都能在自己追求的人生路上燦爛著,祝所有考生一切順利。
-
4 # 木木夕小小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
1,如果平平淡淡的話生活還是可以
2,如果按自己標準來講 還是顆嫩芽
3,現在幸福指數百分之70 不是很高指數
4,不安於現狀
5,真正的滿足是自己所想的都是自己能做到的 這樣對於自己來說還能達到一定要求
回覆列表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對我現在的生活基本滿意。
要談到對生活的滿意,其實是有一個標準的。這個標準,不是別人定的,而是自己。
你對未來的期望,現在的生活跟期望的距離,你對這個差距的容忍度,這些都是決定滿意程度的關鍵因素。
我對自己的期望當然遠遠不止現在的生活狀態,但是,我始終相信,做最好的努力,不用太在意結果。因為人生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只是跟期待死磕,其實是不科學的,最後只會自討苦吃。我需要做的,除了努力還是努力,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以及適時的覆盤回顧,儘量走在一條我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上,這樣的結果,我相信也不會太差。
現在的我,生活在一線城市,父母健在,夫妻同心,女兒可愛,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
當然也有不和諧,比如家庭的家長裡短,夫妻之間的小爭吵,輔導孩子作業的火氣,經濟壓力大。
心情壓抑低落的時候也會覺得日子很糟糕,幸好這些時候並不太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古人的智慧是值得相信的。不需要把自己繃得太緊,生活需要輕鬆愉悅有許多美好的小確幸等著我們去發現。
第二個問題,如果生活指數是十分,我想我會給自己打七分,比及格高一點,但還有許多成長空間。
因為我們還年輕,未來有許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