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特洛伊特巖
-
2 # 美食亮哥
1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有從家族手藝傳承的手藝人,他們以發揚家族手藝為榮,一件完美的產品他們來說是榮譽。
2日本有嚴格的產品質量標準,必須把產品做好。
3日本島國資源匱乏,必須靠工業化才能實現民族的發展,不可能像中東一樣靠資源換經濟,產品的競爭力是他們的生命。
4日本已經是發達國家,他們的人民可以消費的起高質量的產品。
5日本工人的收入很高,一生在一個崗位工作可以養活全家。為了不被辭退必須嚴格適應管理,服從管理。
6日本人的性格就是鑽牛角的,一根筋。他們不願意繞過麻煩的問題。
7日本的教育和戰略就是以精益求精的產品征服世界。
8日本也有做的不仔細的,不好的,他們不公開或者你不知道。
以上就是我對您的問題的見解!
-
3 # 紙老虎刀叨忉忉
日本人的細緻,被稱之為匠人精神,源自於兩個原因。一個是資源匱乏,另一個就是世襲工匠,我們大約叫做傳承。
資源匱乏才要節省材料。就好像日本便利店711和美國COSTCO的區別,美華人量販包裝,日本人細緻到了每個細節,便利店有漫畫書和雜質,有細緻周到的服務,考慮每一個商品的擺放位置。但是美華人就是進了一個大倉庫。
日本除了細緻,還有個特點就是小。又小又細緻能夠省材料,垃圾回收率非常的高,而且要分門別類,瓶身、瓶蓋和包裝紙都要分開投放。同樣的,日本料理力主不浪費食材,生魚片的刀工,無非是物盡其用的那種細緻。
在古代,節省需要依賴於工匠的手藝。
世襲工匠日本不是政策性世襲,他是一種自然世襲體系。其實世襲起源於中國,我們的姓氏就是早期的職業分類,比如姓屠,一目瞭然,比如姓築,比如姓鍾。一人是軍戶,全家是軍戶,都不用找工作。皇帝要造房子,你是個石匠,那麼直接向你們家要人,你即使在捕魚,也得去幹活。在明朝,甚至有了女戶。就是專門給皇家生女孩子。
日本的工匠精神類似於這樣一種體系,日本非常講求世襲。即使在現如今的日本企業,這種世襲的工匠依然存在。有時候甚至於成為日本阻礙社會發展的一種力量。我們當然很喜歡那種傳統的文藝,比如在日本保護很好的尺八,就是那個《火影忍者》裡面的音樂,聽著像蕭。但是這種世襲本身就是在保護職業不至於消亡,但是不能形成創新。
正因為世襲,日本很多職業的精細化得以提升。一輩子幹一件事,總是能幹的爐火純青。不僅僅是細緻,還會誕生很多的儀式感。
-
4 # 國際媽咪x
跟性格有關,跟地域有關,跟國家性質有關。日本是各種資源短缺的島國,節約資源是全民意識,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他們必由之路
-
5 # 網管小賈
日本人做事細緻這類言論其實是輿論戰的一部分。
長期地宣傳造勢讓很多人漸漸地形成了日本人做事就是比別人細緻這樣的可笑觀念。
做事光靠細緻是沒有用的,要靠周全的想法、大局的理念。
-
6 # yinan341
責任心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每個環節都是要負責任地。換句話說他們就負責自己的份內工作,在他這裡出了問題他要受懲罰的!
-
7 # 一碟清水
兄弟,做事細緻的不是隻有日本人,華人細緻的有的是,只不過日本的經濟遇到了瓶頸,他們的發展開始放緩,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做精做細。而中國的發展正處於壯年期,做事追求發展,不如此就得落後,所以感覺上中國的製造不如日本細緻。咱們就拿新幹線和高鐵相比吧?日本人那麼細緻怎麼出口英國的新幹線會第一天就空調漏水導致全程關閉空調執行呢?
-
8 # 蘇霍姆林斯基
做事細緻需要外界的支援。
日本人口少,精細化的產品可以提高利潤。
日本配件做的精緻可以有更高的利潤,但整裝產品就不行了。
所以日本的整車質量做的就不太好。反而因為追求便宜而影響整個質量了。
據說就是引入國外CEO的結果。但如果全部都用非常好的配件,除了日本消費者,又會有多少人願意買呢。
所以往後的30年,日本的整裝品牌會越來越少,日本出口配件會越來越多。
-
9 # 日衝資訊 黃
細緻是日本人的文化,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日本人從一出生就開始做事細緻的教育了。
幼兒園的細緻教育在日本的時候,去一朋友家聚會。這個朋友夫婦二人都是華人,他們的孩子只有三歲半,還在上幼兒園。席間大家都用一次性紙杯喝酒水。小朋友做了一件令我難以忘懷的事情。她用彩筆給每個杯子畫了不同的圖案,然後不厭其煩地給每個人做說明,要他們記住自己的杯子不要拿錯。看到我很驚奇,我的朋友告訴我,這都是幼兒園老師教的。
學生時代的細緻教育在日本留學時,遇到過這樣的事情。一天教授讓我把一張紙用圖釘釘到告示板上。我很快就完成了這個簡單的任務。可是,教授看了很不滿意,他挑出了好多毛病。象什麼圖釘有點歪、左右不對稱什麼的。還找來了一個日本學生幫我。只見那名學生居然找來了尺子,反覆量了半天做好記號,然後才小心翼翼地按上圖釘。如果圖釘歪了還要把圖釘拔出來重新按。看到他的樣子,我簡直是無語了,就是貼一張小告示,不至於仔細到這個份上吧。
工作後的細緻教育在日本剛工作的時候,新人被派去用訂書器裝訂文件。這些個日本人,又拿出了尺子,仔細地量好位置,然後再訂。這麼做當然慢啦,不過沒人會計較幹活慢的事兒,倒是訂書釘要是歪了,哪怕只有一點點歪也會遭到批評的。這麼做實在太慢了,但日本人寧可為這麼點事兒加班,也不敢偷工減料。那麼日本人是不是就這麼一直慢下去呢?其實沒有,那些日本人很快就找到了竅門,幹得又快又好。
我到其它國家去過,論做事情的精細程度,大概除了德華人也沒誰能跟日本人PK一下了。我覺得所謂工匠就是一個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把一件事做好做精的人。日本人從小就注重培養做事細緻的品質,這樣才造就了那麼多的工匠。
回覆列表
“匠人精神”是當前從國家高層到民間都在提倡的一種精神,各媒體都以不同形式讚美著這種“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而一旦談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說著說著就會說到日本人身上去,諸如60年專注做壽司,50年專注蒸米飯之類的事例,被各媒體反覆提及並津津樂道。
為什麼匠人精神與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麼塑造了日本人做事嚴謹仔細的習慣,又是透過什麼手段,讓我們普通華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這個特質呢?
一、日本企業的終身僱傭制,讓“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經濟利益
近年來,中國從高層到民間,最常提的是兩種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這兩種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處,即都需要長期專注地幹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才能有新的思維注入進來(創新),才能生產出最高品質的產品來(匠人)。
在網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認真做事的圖片。圖為日本陶藝手作職人中裡太龜
一般來講,缺什麼才宣傳什麼。我們呼喚全社會拿出創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還缺乏這兩樣精神。而為什麼缺乏?不同專家給出過不同的答案,諸如教育體制問題、社會競爭意識問題、國民性問題等等。這些不能說不對,但忽略了一個基礎問題:能否長期幹一件事,是能否誕生和傳承匠人精神的關鍵一步。
想想這個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換一個工作,還沒熟悉呢就又換了,沒時間投入進去仔細琢磨、研究,熟練都談不上,創新更無從談起,所謂匠人就更是沒邊的事了。華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續做一個工作,有很大關係。
那麼華人究竟有多愛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在2014年釋出了《中國職場人士跳槽報告》,稱中國職場人士的跳槽頻率顯著高於美國,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準備要跳槽。而實際在一個地方工作的平均時間,是34個月,也就是說不到三年,而且這三年中的一半時間是處在心裡癢癢,有換工作的想法,時不時見個獵頭面個試的狀態下度過的。這樣的浮躁心態,基本也就與所謂匠人精神無緣了。
作為對比,美華人在一個公司的平均工作時間是56個月,超過四年半。而日本人呢?
事實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輩子都不會跳槽,幹一份工作直到退休。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日本人不想透過跳槽來漲工資,過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標嗎?這就要說到日本奇特的僱傭制度了,即被稱為日本企業僱傭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內工會。
終身僱傭制,顧名思義,就是你不主動辭職,公司不會把你開除,能在這家公司幹上一輩子。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多,積累的企業年金也會逐步增多,即使從沒當上領導,只要勤勤懇懇在一線做一輩子底層員工,也能在退休時拿到非常豐厚的一筆退休金。
這樣的僱傭制關係,其實華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見的“大鍋飯”體制,俗稱“鐵飯碗”。而與中國的“鐵飯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終身僱傭制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一傢俬企開創,其他私企效仿,最終成為全國墨守的潛規則。
終身僱傭制是由創立於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創業者、被尊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員工在達到預定的退休年齡之前,不用擔心失業。企業也絕對不會解僱任何一個‘松下人’”。這樣一來,企業可以留住優秀的員工,員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他在松下實行的員工終身僱傭制,成為了全日本企業的“標配”
松下開創的經營模式被無數企業仿效,這一終身僱傭制度也為二戰以後的日本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
所以,日本人做事專注,有那麼多人“甘於”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國民性的問題,更是制度保障的結果,是每個日本人基於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經濟學取捨,與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甘於平凡之類的“大詞”沒什麼關係。
二、日本政府、學界、商界都在有意識推廣“日貨靠譜”的概念
說起“日貨”,我們每個人都愛恨交加:愛它,因為它確實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為我們每隔幾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運動……
拋開政治層面的事,我們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日貨靠譜”這個概念,你是透過聽人說得來的,還是透過親自使用才得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反正小編自己是前者,即在從未使用過任何日貨的時候,就聽說日本東西皮實耐用,質量好。這當然是基於日本在家電、汽車、3c等產品方面的優秀品質,是長年積累下的口碑。但輿論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視。日本從官方到民間,一直在潛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廣著“日貨靠譜”的概念。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大飽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難得,《舌尖上的中國》出了兩季,總共14集。除此之外,全國能達到這種製作水平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屈指可數。相比而言,日本在這方面走得比我們遠多了。
日本的NHK電視臺是日本第一家根據《放送法》而成立的大眾傳播機構,理論上是非國營的公共電視臺,但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製作的產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視作國家行為。NHK電視臺幾十年來在宣傳日本歷史文化,推廣“日本製造”方面,可謂付出甚多。
一秒鐘分辨日本大河劇:男性角色大都留著這樣的“新佑衛門髮型”
自1963年起,NHK電視臺每年製作一部“大河劇”,即以歷史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的“歷史劇”。識別這種劇很簡單,男主角髮型都跟《聰明的一休》裡邊的新佑衛門似的。大河劇往往製作精良,劇情跌宕,而且劇情都是正史,絕少“戲說”,在日本國內以及國外都有很高的收視率,對普及日本的歷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經拍了50多部,以日本區區幾百年的歷史,其實早就沒啥可拍的了,但NHK還是繼續以很大的投入來製作這些劇(古裝劇比時裝劇費錢的多,古裝正劇更費錢)。
然而比起NHK在紀錄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劇就不算什麼了。作為有國營性質的大電視臺,NHK有計劃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國文化的紀錄片,僅介紹精美器物、飲食等的“美之壺”系列,就已經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圖。
如今在網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會搜到很多與日本相關的例子。這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一部叫《壽司之神》的紀錄片。裡邊詳述了一位80多歲的壽司主廚小野二郎,是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專注於把做壽司這件事做到完美。這部電影影響力很大,很多華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後,提前幾個月預定二郎家的壽司店。
《壽司之神》海報
《壽司之神》這部紀錄片並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個美國粉絲慕名而拍。電影在美國和日本上映後,小野二郎的店名氣傳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點。2014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意邀請奧巴馬去二郎的店裡吃壽司。而這家店以及手工壽司所傳遞出的對食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隨著奧巴馬吃壽司的照片傳遍了世界。
NHK電視臺、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們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識地傳達著“日貨靠譜”的概念。這種有力的宣傳,也將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
三、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放大了華人腦中“日本人做事精細”的印象
除了日本國內的終身僱傭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廣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國的傳播,還少不了時下火爆的自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營銷號——的推波助瀾。只不過,這其中借用了大眾的盲從和輕信。
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沒有見過這麼一篇文章,標題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種出2個蘋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個叫木村秋則的日本人,堅持無農藥無化肥栽培蘋果樹8年,幾乎顆粒無收。等到第九年,終於成功,種出了特別好的蘋果,文章中用了這樣的詞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種好吃的味道,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淚,蘋果中充滿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喜悅之情”。
不僅如此,木村種的蘋果還有個特質:不會腐爛。一般的蘋果切開後,暴露在空氣中一會兒,果肉就會呈褐色而變質。木村蘋果則不然,可以切開後兩年不腐爛,只縮水不變色。木村把這種特質歸於他對蘋果樹的用心,以及不撒農藥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質。
中間的是木村種出來的不爛的蘋果,左右分別是作為對比的普通蘋果。放了兩年後,木村蘋果只蔫不爛,旁邊的則已經爛得不成樣
切開後兩年不爛的蘋果,你敢吃嗎?別說蘋果,一塊常溫下放了兩年不腐爛的肉,一棵在樓道里放了兩年沒腐爛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氣中兩年的可樂,你敢往肚子裡咽嗎?所謂不爛,即沒有微生物可以進到食物內部去進行分解,也就是這個食物不適於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話一點,這個食物,基本上,有毒。
不能否認木村種蘋果這件事情的真偽。這個事被寫成了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拍成了電影——《奇蹟的蘋果》,然而這件事的真實,都不能抵消掉傳播過程中人為加進去的虛假。
根據木村事蹟改編的電影《奇蹟的蘋果》
麥當勞漢堡存放兩年之後不腐爛的事,被很多人當成“麥當勞是垃圾食品”的鐵證。然而,日本蘋果兩年不腐爛,卻被當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體現,而在網路上傳頌,這個現象簡直可以作為傳播學的研究範本。
同樣是兩年不腐爛,麥當勞漢堡被廣泛鄙視,成為“垃圾食品”代名詞
華人頭腦中有兩個刻板印象:1. 麥當勞、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東西質量可靠。這兩個刻板印象在滿足了同一條件(常溫放置兩年不腐)之後,卻在公眾層面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這當然是日貨一貫的高品質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體號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結語:
在戰後的廢墟中,日本人用了幾十年時間塑造了日貨的高品質口碑,併成功向世界輸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這其中,無論是他們做事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從高層到平民對於“匠人精神”的有意識推廣,都值得我們學習。而那些枉顧事實,過分吹捧日貨及匠人精神的自媒體號,尤其需要學學什麼叫一絲不苟,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