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縱橫帝
-
2 # 探尋歷史奧秘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北方的第一個政權。
北魏最早為鮮卑拓跋部,315年,首領因助西晉對抗匈奴被封為代公,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後來被前秦所滅,後來前秦滅亡,拓跋珪趁前秦滅亡北方大亂之時,恢復代國,公元386年改國號為魏,在獲取賀蘭部慕容垂支援後,掃平了劉衛辰與劉顯與高車,平定了黃河以南,後又連續滅掉後燕、胡夏、西秦、北燕、北涼,在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北魏進入強盛時期。此時的北魏疆域廣闊,南至江淮,東至海,西至流沙。那麼北魏是如何走向的滅亡的呢?
北魏的滅亡與遷都和推行漢化有著直接關係,孝文帝遷都洛陽雖然給北魏帶來了好處,但是目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孝文帝的早逝致使全面漢化政策沒有真正實行成功,遺留問題不少,主要有三點:
第一:遷都引起了鮮卑上層的內部矛盾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借伐南齊之名強迫大臣同意遷都,雖成功,可是鮮卑族中仍有很多守舊派,他們非常排斥漢化,反對遷都,於是便與北魏孝文帝為代表的南遷漢化派作對,孝文帝也予以回擊,比如:北魏重臣拓跋丕公開反對遷都洛陽,被孝文帝降職為都督,領幷州刺史;孝文帝太子拓跋恂企圖逃回平城發動叛亂,後被孝文帝處死;一些舊貴族在平城發動兵變,想要平城重為都城,孝文帝派軍平定了叛亂;穆泰反對孝文帝遷都漢化,勾結平原王陸睿謀反,被孝文帝殺……這二勢力之間的對決,引起了鮮卑上層內部的嚴重分裂與衝突,再加上北魏孝文帝早逝,使這些矛盾和衝突沒有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魏的統冶基礎,動搖了北魏的立國之根。
第二:分定姓族,區別對待,恢復門閥制度,使貴族成為特權階層,引起貴族與六鎮和普通人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遷都後,於公元495年規定鮮卑元姓門望最高,鮮卑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為貴族,與漢族頭等門閥崔、盧、鄭、王四大姓門第相當,這些貴族傭有擔任官職以及免除兵役的特權,恢復門閥制度。
這一舉動危害很大,使內遷的普通鮮卑人、代北舊貴族和六鎮將士十分不滿,一方面,普通“寒門”再無入仕希望,恢復門閥制度後,整個政冶被貴族壟斷,對皇權造成威脅。還有就是執政能力減弱,不管有無真才實學,只要為貴族就能當大官,使出現了很多無能的大官,並使貴族的文化素養大打折扣,而代北鮮卑貴族被排斥與門閥姓族之外,成為庶族,出沉“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的現象,使代北鮮卑貴族與內遷貴族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六鎮的將士不再受重視,內遷貴族稱其為族“府戶”,不把其當人看,朝庭給六鎮的衣食越來越差,六鎮將士對朝庭非常不滿,最終導致了六鎮起義,爾朱榮攻入洛陽,才有了後來的關隴集團和高歡,最後北魏被分為東魏和西魏,走向滅亡。
第三:統治集團腐化墮落,喪失尚武精神
鮮卑貴族在南遷後迅速腐化,當時的貴族丈著手中權勢,橫徵暴斂,強取豪奪,生活奢靡。《洛陽伽藍記》中有記載:“帝室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競誇”,他們還與腐朽的西晉王公相競,說什麼“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西晉有王愷石崇比富,北魏亦有元深與元雍爭豪。不僅如此,北魏孝文帝南遷後,在洛陽大興土木,耗費大量人才財力,使人民負擔加重,修築洛陽城的民夫一天就有萬餘人,而工程每日要費千金,他這樣作的結果是上行下效,使奢靡之風盛行。孝文帝還窮兵黷武,大舉進攻南方,使人民的負擔愈發加重,不堪重負的人民開始起義暴動,定州民王金鉤,新野民張睹、徐州郭陸等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橫徵暴斂,最終北魏在民怨沸騰之中走向了滅亡。
綜上所述,因遷都改革造成外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北魏的滅亡。
-
3 # 愛歷史的傻狗
說到北魏如何滅亡就要從北魏起家說起。
北魏前身並不是魏,甚至都不在魏地,他們也是被迫臣服前秦的一支鮮卑勢力,而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國家土崩瓦解,各個勢力都趁機自立,拓跋部也不例外。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稱帝,史稱“北魏”。
剛剛獨立的拓跋部先是向旁邊更強大的勢力——後燕慕容部求援,看在大家同時鮮卑人的面子上,後燕幫助北魏打敗、驅逐了匈奴人的部落,歷史記載這一系列的戰鬥結果是“黃河以南諸部皆平,拓跋珪虜獲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北魏也獲得了第一筆大額資金,有了逐鹿天下的潛力。
又用了兩年時間,北魏幹掉了北方文化更落後的少數民族並逐漸修築邊城。
這時候,慕容部建立的後燕成為了北魏的競爭對手,394年,後燕滅了西燕達到勢力頂峰時期,慕容垂膨脹到看不清自己,不肯聽人勸諫並派兵攻打北魏,然而次年發生的參合陂之役,後燕大敗。到397年,北魏攻下了中山,後燕被一分為二,政亂頻發,基本喪失了恢復國力的可能性。
398年,拓跋圭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由於後秦以北魏皇后是慕容氏為由拒絕了和北魏的聯姻,兩國矛盾迅速激化。到417年,內憂外患的後秦終於被劉裕滅了,亡於東晉。
由於劉裕留在後方的搭檔劉穆之同年去世,害怕後方不穩的劉裕匆匆返回健康篡位,建立劉宋,被北伐的劉裕錘一頓的北魏這時候勢力過不了黃河,還是利用劉裕再次北伐前病逝、接班人是個廢物只會拖後腿的時機,北魏趁機出兵,與劉宋在黃淮一帶打得天昏地暗,儘管拿下來不少土地,自身兵力損失也不少。
從劉裕422年去世到439年滅北涼,中間北魏臣服柔然、滅胡夏、驅逐吐谷渾、滅北燕,一統黃河北岸。
到拓跋燾晚年暴政,加上之後的皇帝逐步漢化,鮮卑貴族與漢人地主的矛盾激化。而由於不斷納入漢人當官,邊鎮軍民被排擠出選拔官員之外,邊民與內境人民的矛盾激化。沉重的服役又使人民民不聊生,紛紛加入寺廟躲避服役,讓宗教矛盾也凸顯出來。再加上官員爭權奪利,關隴一帶與河北士族矛盾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起義從控制最東部的海邊到最西部的甘肅,長達數年此起彼伏的起義最終動搖了北魏的統治,中央朝廷的大權最終聚集到了爾朱榮的手裡。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是孝莊帝了,他以為殺了爾朱榮便可以挽救北魏,於是他就捅死了爾朱榮,結果自己被爾朱氏殺了,失去了領頭人的爾朱氏家族很快被時任晉州刺史的高歡打敗,然而這時候的亂政,僅532年就走馬觀花換了三個皇帝。高歡又立了元修為帝,不堪忍受的元修不敢捅死權臣了,在534年逃出去投奔了在長安的宇文泰,高歡也只好另立了一個皇帝,到此為止,北魏一分為二,最終滅亡。
北魏的覆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無法制定有效的措施緩和不同的矛盾,最終矛盾激化讓北魏數十年崩壞而分裂滅亡。
-
4 # 史說新傳
北魏建國。
北魏是在398年6月由拓跋珪正式建立,拓跋珪原為代國子孫,代國為前秦所滅。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自封魏王。正式更國號為魏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自稱皇帝,史稱魏道武帝(386-409年在位),改元天興,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北魏。
北魏的影響。
北魏建國確實是盛極一時,彼時疆域是“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之田”。北魏建立之後,拓跋珪及其後人一直不斷開疆拓土,到439年時,太武帝拓跋燾最終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長達百餘年的十六國分割局面,成為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到493年時,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實行強有力的漢化政策,推動了民族進一步融合。
內亂始起,一分為二。
不過好景不長,北魏內部改革派和鮮卑舊貴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明顯起來,加上上層統治者的荒淫無道,沉重的賦稅、兵役之下,國內各方矛盾重重。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末年,北魏六鎮之亂爆發。528年,北魏發生了河陰之變,大將軍爾朱榮又扶持元子攸為孝莊帝,殺害朝中王公大臣,控制了北魏統治大權。
爾朱榮殺人如麻,口碑極差,天下反對者比比皆是,這為新貴勢力崛起又提供了機會。530年11月1日,孝莊帝伏殺爾朱榮。531年,晉州刺史高歡趁機起兵攻佔洛陽,擁立元修,擊敗爾朱氏殘餘勢力後,控制了北魏大權。
這個時期的北魏皇帝基本上是如同走馬燈般三天兩頭的換人,完全根據高歡的意圖來行事。532年,高歡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但高歡與元修三觀不和,沒幾天,身為皇帝的元修竟然逃離了洛陽。這元修也夠悲催的,本來想擺脫高歡控制,自己說了算,就在534年來到長安,找到了另一個權臣宇文泰,再度落入虎口。
眼看著皇帝跑了,叫不回來,沒辦法,高歡當機立斷,當年十一月就新扶持元善見做了皇帝,即孝靜帝,還把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鄴(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市北,河北省臨漳縣南附近)。從此,北魏就一分為二,高歡扶持的這一支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而孝武帝投奔長安的宇文泰以後,535年被毒殺,接著宇文泰也扶持了元寶炬為皇帝,史稱西魏。
回覆列表
導讀:鮮卑拓跋政權北魏從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北魏歷史上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398年改國號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528年河陰之變;534年分裂東魏、西魏。從孝文帝遷都開始就埋下了北魏滅亡的巨大隱患。無數亡國的誘因就來源於遷都和改革。從遷都改革開始到帝國的消亡不過短短四十多年。
平城在北魏歷史上作為都城長達百餘年。北魏政權在這裡得到孕育和發展。平城介於農耕文明和遊牧文化結合部。此地宜耕宜牧,地處南北要衝,東西核心。在中原戰亂頻仍的時代,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向北可以憑藉草原培養戰馬訓練精銳騎兵;向南可以高屋建瓴虎視中原;東西南北的文明在此交匯,既可以吸收中原文明,也不會失去遊牧善戰民族的野性。北魏憑藉此地發展壯大,終於在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疆域範圍: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東至海,西至流沙。
北魏孝文帝遷都和改革時代背景:由於鮮卑落後的生產方式,北魏政權是典型的從奴隸制向封建政權轉化。具備二重屬性的組織形式。北魏施政方針除了受皇室的直接頒佈外,方方面面還受到原始鮮卑宗族勢力的影響。通常我們所理解的皇帝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應該絲毫沒有掣肘之處,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距離鮮卑本土相當近的平城,鮮卑頑固貴族的影響力滲透著帝國的方方面面。本著對純粹漢文化的嚮往和對皇權脫離掣肘的渴望,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但是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孝文帝被迫採用哄騙的方式來進行這次遷都。孝文帝以討伐南朝為名,統兵30萬,帶著宗族親貴一路南行。在古代行軍十分辛苦,等到洛陽的時候這些宗族親貴都走不動了不想在接著行軍了。孝文帝說正好我們就別回去了,就在此地建都吧。宗族親貴知道上當受騙,沒有辦法也就只能同意了。
改革的意義和影響:遷都後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範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主要有幾點:一,推行均田制。二,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汙。三,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通常意義說是改革穩固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控制等積極的作用。也達到了皇權脫離掣肘的目的。但是帶來負面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甚至動搖了北魏王朝的統治基礎。為後來的國家分裂和逐步的消亡埋下了伏筆。
遷都和改革在完成了皇權失去掣肘的同時破壞了拓跋鮮卑原來的利益制衡關係,激化了拓跋鮮卑的內部矛盾。鮮卑保守勢力和發動浪潮很大,客觀上造成了執政內部的分裂和對立。不但宗族內部,就是皇室內部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就像明朝時期的南北二京,國家出現了兩套運轉體系。(當然南京體系是明朝主動留下的,為的是有朝一日北京萬一不測,南京體系作為備份自動執行。)洛陽鮮卑體系和平城鮮卑體系明爭暗鬥削弱了北魏統治基礎。跟隨孝文帝南遷的鮮卑貴族成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無論從官職的晉升還是財富的增長。北魏的統治中心遷移到了洛陽,漢化的鮮卑貴族忘記了自己的出身反而斥責北方的柔然等為蠻夷。由此可見一般,其實他們自己才不是蠻夷了多長時間。北魏的政治中心南遷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生死大敵的目標轉化。由北方的柔然轉向了南朝的宋、齊政權。那麼駐守北方的將士的被重視程度和待遇那是直線下降。原來北方六鎮是抵抗北方大敵的前線,所以是鮮卑人的肥差,待遇好,戰鬥力強,貴族子弟鍍金也容易。遷都改革後,隨著重點敵人的轉變,北方六鎮的將士不但待遇差,並且將士晉升受到極大的阻撓甚至沒有晉升的希望。北魏這個披著鮮卑外衣的政權其實已經被祖地鮮卑人逐漸主動拋棄了。南遷的鮮卑貴族奢侈腐化和北方鮮卑的悲慘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失去鮮卑早期艱苦樸素傳統的南遷貴族陷入了追求享受,爭權奪利之中。仇恨的火焰愈演愈烈,終於演變成北方六鎮起義。
公元528年,北魏內亂,有實力的諸侯紛紛割據。六鎮起義沉重打擊了搖搖欲墜的北魏政權。北魏宮廷發生政變,胡太后毒死了十九歲的孝明帝,另立三歲的元釗為帝。諸侯爾朱榮打著替孝明帝報仇的旗號,起兵進入洛陽。在洛陽外河陰屠殺了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內的兩千多名皇親重臣,這就是著名的河陰之變。此後爾朱榮基本上成了董卓,操帝位廢立。從此,歷史重現了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景象。眾位諸侯打著勤王的幌子混戰,高歡和宇文泰勝出。他們分別擁立宗室為帝,徹底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