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就愛旅遊
-
2 # 外是誰連
談到湘西,不知道你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湘西這片地方苗族居多,趕屍作為苗族一種民俗事項,是巫術的一部分。趕屍,與蠱毒、落花洞女一起,並稱為""湘西三邪""。
什麼是趕屍?
趕屍主要流行於清朝。
在明清時期,湖南西邊的四川在戰亂中人口急劇減少,後來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使得很多湘人背井離鄉來到四川生存發展,以至於很多人到死都不能再回故地。可中國古代又有落葉歸根的習俗,這讓很多移民感到難過。
填四川的不止湖南一家
所以“趕屍”肯定也是結合了湖南當地特色的...
喪葬市場的巨大需求刺激著人們提供解決方案。
從四川往兩湖運屍體,最自然的方法還是長江水運。但由於要途徑三峽,而三峽的水流湍急,暗礁叢生,船隻渡過三峽便九死一生,運載屍體的船更讓人感到晦氣,運屍的船主受到了活人乘客的抵制。這個生意怕是做不了了,人們只能從陸地上想辦法。趕屍就開始在這個奇特的小眾市場裡生長出來。
最早對於趕屍的傳說,是在遠在神話時代。
相傳幾千年前,苗族的祖先阿普(現意為:公公)蚩尤率兵與敵人在黃河邊廝殺了數日,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戰後,阿普蚩尤命令阿普軍師要將戰死的弟兄都送回故里。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計程車兵中間,用魔咒“喚醒”了屍體,跟在"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這便是趕屍的最早版本。
不論如何,現代趕屍術已經在流行文化的渲染中變得神乎其神,職業趕屍匠(行話叫老司)也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
趕屍人內部按照老司的能力,又分為3個等級:最基礎的就是由人揹著屍體走路;而高一級的老司會將屍體尸解後,取其頭顱和四肢,用硃砂等藥物處理後,裝於木製方盒中,帶到目的地;最厲害的,當屬由老司作法,身掛鈴鐺,手持陰鑼,敲鑼為引,讓亡者自行走到目的地。
據說在解放前,只要你於湘西的山野小村投宿,夜深時,外出便可能在霧氣濃厚之地看到屍體在路上行走。沈從文先生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看著跟活的似的,但可能很快就要死!
現代的湘西趕屍被認為是上古苗巫的支脈。據說它是生苗(原生苗族)結合“巫”與“術”而創生的一種法門,源自歷史十分悠久的“造畜術”。
所謂“造畜術”,就是老司(又稱趕屍匠)以符咒將屍體變作豬羊之類的牲口,在路上驅趕行走。這種術法在民間傳說中也是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相傳蚩尤創立了祝由派,而皇帝創立太平派,祝由養魄,太平養魂。兩派關於何者優先一直爭鬥不休,但“造畜術”卻是兩派共同認可的術法。
湘西造畜術供奉的是民間常說的地五仙,即“狐(狐狸)黃(黃鼠狼)白(刺蝟)柳(蛇)灰(老鼠)”,倘若老司想要平安的將術法完成,必先開祭壇,行法事祭拜這五位地仙。有了這幾位大仙的加持,趕屍工作就能順利展開,讓亡者平安到家。
但這顯然是封建迷信的說法,老司們是如何完成委託的至今都還是難以解開的謎題。一方面各家老司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另一方面這個特殊的行業有比其他行業更嚴格的技術保密原則。外行想要一探究竟只能透過科學研究和當事人走訪的方法儘可能還原了。
第一種說法聽上去比較無趣:屍體其實是人扛起來的。趕屍時,老司會用一根細長的竹竿,從屍體腋下穿過,並將手臂捆綁在竹竿上,屍體穿著寬大的壽衣,遮住了竹竿,而趕屍人則扛著竹竿走。由於竹竿受力後彎曲,帶動屍體晃動,在夜裡看上去就像是直立的屍體雙手平舉在跳躍一般。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如果要保證屍體如直立般跳躍,那老司、徒弟以及屍體的高度就要相仿,否則就不能達成;其次一般屍體都有多具,竹竿是否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也未可知。即便竹竿能承受,老司和其弟子要揹負幾百斤的屍體從四川跳回湘西,似乎並不現實。
第二種說法,屍體是分屍後搬運的。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就曾經講述過湘西趕屍,在節目中稱趕屍人會將屍體的四肢和頭顱保留,軀幹拋棄,然後用稻草做一個假人,為了避免他人看出,會給屍體裹上一層厚厚的黑色紗布。雖然是國家科學頻道的解析,但是這種說法仍然沒有解釋清楚屍體為什麼會跳,且每次是多個屍體同時行走的問題。
第三種說法,說屍體其實是乾屍。因為屍體太重,翻山越嶺不太實際,因此趕屍匠會將要運輸的屍體全都成乾屍,這樣就減少了質量與體積,運輸起來相對簡易。但是這種說法不僅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死者為大的理論,而且以當時的技術,短時間類完成多具屍體到乾屍的轉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別的不說了,其實到底是什麼情況也說不太明白,但是必須承認這麼一種文化在歷史上的存在,才是後人可以做的。這是一種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幹年的習俗,彰顯了中國傳統的孝之美德,是湘西人落葉歸根,戀土愛家的崇高精神。
而今天,在湘西鳳凰古城,每當夜幕降臨,趕屍作為一項民俗用舞蹈形式呈現在遊客面前。當神秘的色彩被科學盪滌,我們會發現湘西趕屍這楚巫文化的延伸是那麼的瑰麗。
-
3 # 時光的旅行
談到湘西,不知道你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湘西這片地方苗族居多,趕屍作為苗族一種民俗事項,是巫術的一部分。趕屍,與蠱毒、落花洞女一起,並稱為""湘西三邪""。
什麼是趕屍?
趕屍主要流行於清朝。
在明清時期,湖南西邊的四川在戰亂中人口急劇減少,後來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使得很多湘人背井離鄉來到四川生存發展,以至於很多人到死都不能再回故地。可中國古代又有落葉歸根的習俗,這讓很多移民感到難過。
填四川的不止湖南一家
所以“趕屍”肯定也是結合了湖南當地特色的...
喪葬市場的巨大需求刺激著人們提供解決方案。
從四川往兩湖運屍體,最自然的方法還是長江水運。但由於要途徑三峽,而三峽的水流湍急,暗礁叢生,船隻渡過三峽便九死一生,運載屍體的船更讓人感到晦氣,運屍的船主受到了活人乘客的抵制。這個生意怕是做不了了,人們只能從陸地上想辦法。趕屍就開始在這個奇特的小眾市場裡生長出來。
最早對於趕屍的傳說,是在遠在神話時代。
相傳幾千年前,苗族的祖先阿普(現意為:公公)蚩尤率兵與敵人在黃河邊廝殺了數日,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戰後,阿普蚩尤命令阿普軍師要將戰死的弟兄都送回故里。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計程車兵中間,用魔咒“喚醒”了屍體,跟在"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這便是趕屍的最早版本。
不論如何,現代趕屍術已經在流行文化的渲染中變得神乎其神,職業趕屍匠(行話叫老司)也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
趕屍人內部按照老司的能力,又分為3個等級:最基礎的就是由人揹著屍體走路;而高一級的老司會將屍體尸解後,取其頭顱和四肢,用硃砂等藥物處理後,裝於木製方盒中,帶到目的地;最厲害的,當屬由老司作法,身掛鈴鐺,手持陰鑼,敲鑼為引,讓亡者自行走到目的地。
據說在解放前,只要你於湘西的山
野小村投宿,夜深時,外出便可能在霧氣濃厚之地看到屍體在路上行走。沈從文先生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看著跟活的似的,但可能很快就要死!
現代的湘西趕屍被認為是上古苗巫的支脈。據說它是生苗(原生苗族)結合“巫”與“術”而創生的一種法門,源自歷史十分悠久的“造畜術”。
所謂“造畜術”,就是老司(又稱趕屍匠)以符咒將屍體變作豬羊之類的牲口,在路上驅趕行走。這種術法在民間傳說中也是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相傳蚩尤創立了祝由派,而皇帝創立太平派,祝由養魄,太平養魂。兩派關於何者優先一直爭鬥不休,但“造畜術”卻是兩派共同認可的術法。
湘西造畜術供奉的是民間常說的地五仙,即“狐(狐狸)黃(黃鼠狼)白(刺蝟)柳(蛇)灰(老鼠)”,倘若老司想要平安的將術法完成,必先開祭壇,行法事祭拜這五位地仙。有了這幾位大仙的加持,趕屍工作就能順利展開,讓亡者平安到家。
但這顯然是封建迷信的說法,老司們是如何完成委託的至今都還是難以解開的謎題。一方面各家老司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另一方面這個特殊的行業有比其他行業更嚴格的技術保密原則。外行想要一探究竟只能透過科學研究和當事人走訪的方法儘可能還原了。
第一種說法聽上去比較無趣:屍體其實是人扛起來的。趕屍時,老司會用一根細長的竹竿,從屍體腋下穿過,並將手臂捆綁在竹竿上,屍體穿著寬大的壽衣,遮住了竹竿,而趕屍人則扛著竹竿走。由於竹竿受力後彎曲,帶動屍體晃動,在夜裡看上去就像是直立的屍體雙手平舉在跳躍一般。
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如果要保證屍體如直立般跳躍,那老司、徒弟以及屍體的高度就要相仿,否則就不能達成;其次一般屍體都有多具,竹竿是否能承受如此的重量,也未可知。即便竹竿能承受,老司和其弟子要揹負幾百斤的屍體從四川跳回湘西,似乎並不現實。
第二種說法,屍體是分屍後搬運的。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就曾經講述過湘西趕屍,在節目中稱趕屍人會將屍體的四肢和頭顱保留,軀幹拋棄,然後用稻草做一個假人,為了避免他人看出,會給屍體裹上一層厚厚的黑色紗布。雖然是國家科學頻道的解析,但是這種說法仍然沒有解釋清楚屍體為什麼會跳,且每次是多個屍體同時行走的問題。
第三種說法,說屍體其實是乾屍。因為屍體太重,翻山越嶺不太實際,因此趕屍匠會將要運輸的屍體全都成乾屍,這樣就減少了質量與體積,運輸起來相對簡易。但是這種說法不僅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死者為大的理論,而且以當時的技術,短時間類完成多具屍體到乾屍的轉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別的不說了,其實到底是什麼情況也說不太明白,但是必須承認這麼一種文化在歷史上的存在,才是後人可以做的。這是一種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幹年的習俗,彰顯了中國傳統的孝之美德,是湘西人落葉歸根,戀土愛家的崇高精神。
而今天,在湘西鳳凰古城,每當夜幕降臨,趕屍作為一項民俗用舞蹈形式呈現在遊客面前。當神秘的色彩被科學盪滌,我們會發現湘西趕屍這楚巫文化的延伸是那麼的瑰麗。
-
4 # 初冬漸冷
湘西給人的印象,翠翠,輕柔曼妙,舒逸盎然。過去由於交通閉塞,湘西給人一種蒙著面紗的神秘感,尤其是趕屍、下蠱等民族風俗,更讓人倍感神秘莫測。儘管如今交通越來越發達,但這條線路依然不失熱門。但也正因如此,你仍舊能觸碰最真實的湘西。其實最佳方式是走水路,沿著順沅水回鳳凰的路線,直至遊入湘西最深處。
-
5 # 超風行者
首先是交通環境造成的與世隔絕,國內外資訊傳達過慢,大環境是地方旅遊宣傳不到位造成的,小環境是地方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意識,山區的神秘感是諸多靈異故事造就的;
其次是古代民族矛盾造成的誤解與偏見,大矛盾是搶土地,搶勞動力,搶勢力範圍。小矛盾是鄉村之間,城鎮之間,民間之間。這些矛盾導致湘西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秘密的經歷,這些經歷沒有文字記載,個別還有男尊女卑的陋習和口傳的缺點,造成諸多誤會的神秘感;
最後是近代文學作品造成的貼合度不高,科技的滯後和經濟的緩慢使得神秘感浮出水平也只是冰山一角。神秘感其實是集體無意識的產物,體現諸多人嚇人的故事情節。
回覆列表
湘西給人的印象,就如同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輕柔曼妙,舒逸盎然。舊時由於交通堵塞,湘西一直給人蒙著面紗的神秘感,尤其是趕屍、下蠱等民族風俗,更讓人倍感神秘莫測。儘管如今交通越來越發達,但這條線路依然不顯得熱門。但也正因如此,你仍舊能觸碰最真實的湘西。其實最佳方式是走水路,沿著沈老當年順沅水回鳳凰的路線,直至遊入湘西最深處。
湘西轄下的7縣中,鳳凰一直是熱門選擇。前段時間鳳凰古城因為門票漲價,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但這個中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怎樣,都值得走一走。晚上還可以欣賞大型表演,瞭解湘西趕屍、哭嫁等湘西民俗文化。
德夯村與別的苗寨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但不少電視劇都曾在此拍攝。只因極其秀美的德夯峽谷,問天台是最美的觀景處。分為九龍溪、夯峽溪、玉泉溪三條線,各有特色,選擇一條喜歡的走吧。
王村即芙蓉鎮,因電影《芙蓉鎮》而出名。吃一碗米豆腐,或坐在瀑布邊聽水聲,是旅行的亮點。
深藏在永順縣的小溪,配得上如此優美的名字,依然保持原樣的山林如同世外桃源。巴東木蓮、杉木王和黃心夜合是風景區的三條線路,以杉木王最美。遊玩途中,別忘了買點最野生自然的蜂蜜哦!
永順是湘西的大縣城,到張家界和王村都很方便,主要景點有不二門和老司城。
裡耶是湘西四大名鎮之一,在這裡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秦簡是大看點,秦簡博物館中午會關門要注意開放時間;之後還可以順道去八面山。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真正在茶峒,這裡要比鳳凰安靜許多。登上翠翠島,看“翠翠”牽著“大黃狗”眺望遠方眼神裡透露著思念;或是乘一次拉拉渡,感受翠翠與二儺的相遇。
花垣景點不多,可以去國立八中分部舊址看看,朱鎔基層再次讀書。
看過了村寨、感受了湘西,猛洞河、桃花源等地的漂流會讓你眼前一亮。在綠野中飄蕩,不自禁沉醉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