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腦洞歷史觀

    馬邑是中原王朝北邊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這個地方位於雁門關外,是長城外的第一站,連線著大漠。是中原地區通向漠北的必經之地。所以經常發生戰爭,是農耕文明跟遊牧文明相互摩擦的地方。像史記裡就寫:匈奴攻南韓王信馬邑。

    匈奴騷擾大漢,主要的突入口就是馬邑。這個城還是當年蒙恬修的。當年蒙恬打匈奴,他決定採用守勢,一是修長城,一個修軍事堡,他就看中了馬邑這個地方,在這修城。這個城一修就壞一修就壞,後來發現有些老馬在旁邊劃圈,就按這個老馬劃的地方修城,還真修起來了。這也因此叫馬邑了。這個城不大,周長也就一公里多,主要是軍事用途,是用來餵馬的地方。

    那馬邑有什麼特點呢?一我們說了,他在長城旁邊,是長城的一個附屬堡壘性質的地方,另外,他是通往大漠的要道。最後,他是一個小盆地的形狀,三面環山,一面阻水,地勢很險要。那這種地形最適合乾的事情就是打伏擊。匈奴人如果進攻了,能夠在這裡提前埋伏好兵力,就可以把匈奴人包餃子。

    事實上,漢武帝當年就這麼幹過,還差一點就成功了。

    等等家知道,漢朝跟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征戰,劉邦當年就想一下把匈奴打倒,原因很簡單啊,大秦帝國在的時候,匈奴老老實實的,現在輪到他當皇帝了,結果邊關的事情搞不掂,這說出去多不好聽啊。可是沒想到,他一去就碰到了硬茬。

    匈奴的冒頓單于鳴鏑殺父,計服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控弦三十萬,兵圍白登,騎侵燕代。匈奴一下達到了鼎盛期,反而將劉邦圍困在白登,最後,老劉走夫人路線,送了買路錢才逃了回來,後面,呂后又被冒頓調戲,說我一鰥夫,你一寡婦,我們在一起就能一塊二了。

    呂后只能忍聲吞氣。就這樣被匈奴欺負孤兒寡母。到了漢文帝跟漢景帝都是和親為主。

    到了漢武帝,終於有機會一較高下了。

    這個時候,一個馬邑土豪聶翁壹提供了一個方案。他表示自己願意打入到匈奴內部,詐稱可以幫助匈奴拿下馬邑,吸引匈奴人前來,大漢軍隊只要設個伏,就可以一舉消滅匈奴人。

    為了吸引匈奴人,漢軍在野外放了很多牛羊當誘餌,可是,匈奴也不笨,一看全是牛羊,沒有牧羊人。

    匈奴的老大叫軍臣單于,軍臣單于決定去抓一個舌頭。

    很快,舌頭抓來了,是武州的一個尉史,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物,守烽火臺的。抓來之後,沒怎麼用刑,這個尉史就一五一十招供了。

    這就太坑爹了,軍臣單于就此下令退兵,走之前出了一身冷汗,表示自己得到這個尉史是天意。後面,還封了這個尉史當天王。

    這樣,大漢伏擊匈奴的計劃就落空了,而一個人的命運也很悲劇,這就是一開始主戰最積極,並介紹聶翁壹給漢武帝的大行令王恢。

    他也在這個伏擊圈裡。這個伏擊圈人很多,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跟王恢一起設伏。王恢不是主力 ,帶了三萬漢騎負責截擊對方的輜重。

    現在匈奴一走,大家也各回各家了。但王恢的位置比較靠前,還有機會攻擊一下匈奴的尾巴,但是,考慮到匈奴的機動性很強,出擊的話,可能三萬兵馬都要僕,所以就沒有出擊。

    這一下,漢武帝發火了,這個計劃是你提供的,現在計劃失敗,你也不攻擊一下,說出去,大漢帝國還有面子?最終,王恢是自殺謝罪。

    一擊而成千秋業的馬邑之謀就此結束了。

    而漢朝跟匈奴的大戰就此拉開大幕。

    飛將軍李廣縱騎邊疆,聲震匈奴,可是,命運長於捉弄,他難求封侯。

    李廣利一代名將,卻詐降成真降。衛青奇襲龍城,七戰七捷,收河朔、復河套。但也用去了大漢大半的積蓄。霍去病輕騎八百奇襲漠北,輕取河西,馬踏祁連,最後封狼居胥,祭姑衍山。

    匈奴這才大敗遠遁,出現漠南無王庭的情況。但是霍去病也是悲劇,家還沒成呢,就英年早逝了。

    後面張騫鑿空,通西域,拓絲路,陳湯遠征西域,越蔥嶺,趟闐池,斬單于。給大漢跟匈奴的交戰劃上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但這麼多年征戰,漢文漢景的積蓄早就花光了,大漢也在漢武達到一個頂點之後,開始走下坡路。

    要不是那個膽小的尉史,可能就不必花費如此巨大的人才財力了。

  • 2 # 小油瓶侃歷史

    關於馬邑(今山西朔州朔城區東北),唐太宗李世民曾做過一首詩,《飲馬長城窟》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其中有一句,將軍旋馬邑,意思就是將軍從馬邑凱旋而歸,可見馬邑自古以來就是進出邊塞的必經之地。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一直屬於冷兵器時代,而冷兵器時代的地理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古代漢族農耕文明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自秦朝完成中原統一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也由小部落統一成為匈奴帝國,伴隨著漢人王朝更新換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不斷更替,匈奴、鮮卑、契丹、蒙古、女真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政權不斷更替,但是不變的是北方遊牧民族貧瘠的資源和貪慕中原財富不斷南下掠奪野蠻行徑。

    因此飽受北方侵擾的漢人不得不選擇邊塞險要之地修建長城修建邊關要塞阻擋北方的入侵。

    而山西不僅是中原地區的正北屏障,也是古代以關中洛陽為政治中心的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漠南中心最快捷的必經要道。

    山西省由南北相連的人字形珠狀盆地所構成,這個人字頭北達漠南與燕京,人字撇經上黨通往關中,人字捺通往洛陽,而馬邑背後的雁門關就處於人字頭主幹道的要害處。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偏關、雁門關、寧武關,平型關,內關共同組成了一道保護山西河北兩省的防線。所以雁門關與平武關成為北方門族進攻漢族政治中心關中洛陽一帶的必經之路。

    而馬邑位於桑乾河上游,南扼雁門關險隘,地貌輪廓是北、西、南三面環山,且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平原,地勢較低,氣候適宜,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是雁門關外最重要的養馬之地。

    早在秦朝時,曾在馬邑築城防備匈奴侵略,後來廢置,到唐朝開元年間又重新建起,到明朝隆慶時期,馬邑城城牆包磚,以石為基,高約11.3米,女牆高2米,周長2.1公里,角樓4座,鋪舍12間,敵臺24個,東西二門外各有月城,建成功能十分完備的古城,到了清代初期,馬邑古城逐漸被戰亂破壞。

    馬邑古城雖然被毀,但他的悠久歷史被載入史冊

    民國初年馬邑古城

    如今的馬邑,已經成為了旅遊景點

  • 3 # 勇哥講生活

    馬邑古代稱為馬邑縣或馬邑郡,就是現在山西朔州市往東一點的一個小山村。在桑乾河上游,西北緊鄰內蒙古,南扼雁門關隘。可以說境內西、南、北三面環山,中部和東部是平川,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部山地主要海拔普遍在1750~2000米之間;南部山區主要海拔2100多米,山高峰巍,懸崖絕壁,坡度很陡,山上多是松樹、樺樹;北部山地為城區最高點;中東部平川區面積約佔全境總面積的70%,恢河橫跨其間,境內還有其他主要河流如恢河、黃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但都是桑乾河支流。馬邑是北方通往關中的交通要道,又是邊塞重鎮,從這些地勢就能看的出,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馬邑,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打亂對方的部署,事半功倍,如鯁在喉啊,所以不管匈奴還是突厥人都喜歡從此突破。另外,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歷史意義和典故,馬邑也不例外。遠在先秦時期,秦始皇的大將軍蒙恬在雁門關外北逐匈奴,圍城養馬,才造就了馬邑這個地方,然後在漢武帝時候,在這召開群臣會議,商議討伐匈奴的對策,就是著名的"馬邑之謀",從此揭開西漢王朝北伐匈奴的大幕。還有一個典故,這裡還有一典故,相傳當時城牆每建一次,便塌方一次,有一日夜間,蒙恬夢到一匹白馬繞城跑了一圈,便開口說話,“可根據腳印建城”。沒想第二日果見腳印,遂依腳印建造,果然不在塌方。可見中國大地真的遍地是歷史。

  • 4 # 放棄的回憶

    分析這個問題,首先要站在匈奴和突厥人的角度來分析,看一看從馬邑進兵有什麼好處。匈奴人和突厥人之所以喜歡以馬邑為突破口南侵,原因有三點:

    一,馬邑的地形地貌結構決定了馬邑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

    馬邑位於山西省的北部,大同盆地的東南端,長城之外,大漠之南。馬邑城池西依黑駝山,南有句注山,北有神頭山、契吳山、東南是桑乾河。加上又是處於盆地之中,山環水繞,這就是一個小型的四川。外部不好打進來,從裡面也不好打出去。對於漢唐來說,是一個屯兵打伏擊的好地方。有兵就有糧,馬邑要駐紮大量的兵馬,首先就得有豐富的屯糧。一旦重兵攻破馬邑,馬邑就會成為了匈奴人和突厥人南下的大後方。

    二,馬邑農牧業發達,既能既能提供糧草,又能提供戰馬牛羊,是一個可以長期供應前線的糧倉。

    馬邑地處黃土高原,在自然條件沒有遭到較大破壞的漢唐時期,黃土高原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具有較好的成土母質條件,具有很高的肥力,而且耕種比較省力,即便是粗放的種植,也能有很高的糧食收穫。

    漢唐時期,馬邑的自然條件還是比較溫和的,水草茂盛,氣候適宜,有許多天然的牧場,宜於牲畜繁殖生長。漢唐修築馬邑城,就是為了在這裡養馬。如果能夠奪取馬邑,不僅可以奪取漢唐王朝的戰馬產地,削弱漢唐王朝的力量,還能補充自身所需。

    農牧業發達,能夠為匈奴人和突厥人南下提供補充。有的時候,草原受災的話,這馬邑城就是一個賑災之城。不要命,匈奴人和突厥人也要攻破馬邑。

    三,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旦攻破馬邑,很快就可以威脅到漢唐的中樞。

    攻破馬邑後,向東可以進入華北平原,華北平原可是騎兵縱橫掠奪的好地方。向南可以順著太行山以西的多個小盆地南下,飲馬黃河,威脅到關中的長安。進兵如果受挫,還能從容退走,只要攻破太原,就不用擔心被人掐斷後路。

  • 5 # 資訊素

    一:秦、漢、唐時期的文化經濟重心主要在關中和河南一帶的中原腹地。今天北京一帶還屬於偏遠地帶。所以這能大致解釋一下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為很麼喜歡向南搶掠,而不是東進的。

    二:地形限制。首先假設北方遊牧民族非要從東面穿越太行山進入華北的話,這是吃力不討好的路線。從大同向東基本都是山區,直線距離200公里,山路崎嶇,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基本無法逾越,就算過去了也很難回去。而恆山山脈雖然地勢險峻,但是隻有百里寬,最窄處雁門關附近只有50裡,所以從南部跨越恆山山脈進入臨汾盆地是最接近關中的路線,也是最可行的。

    三:雁門關南北地理環境。首先恆山山脈比較險峻,就算如今的現代,也沒有多少方便的路線透過。這座山脈幾乎是太原以及臨汾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只要守好恆山山脈的隘口,基本能保證太原北大門無憂。

    下圖是恆山山脈,雖然不寬,但是非常險峻

    恆山山脈

    恆山山脈

    另外雁門關附近的廣武口河河谷與關溝河河谷源頭交匯,形成一條天然的通道,並且此處山脈寬度40-50裡左右,騎兵一馬鞭幾乎就能跑過去,所以此處成為北方遊牧名族南侵的必經之路。雁門關就是建在這樣的重要的通道上,雁門一關,雄險蒼奇。千秋雁門關,一直是歷史中的主角。

    翻過雁門關,就是馬邑,馬邑處在三面山一面水的寶地,能牧馬修養大軍,是絕佳的駐兵地帶,無論中原王朝出擊漠北,還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此處是絕佳的整頓大軍之處。

  • 6 # 沂藍書院趙月光

    秦漢時期的馬邑縣在今山西朔州市,在大同盆地的西南部,雁門關西北部,殺虎口南邊。自古以來雁門關-馬邑-殺虎口就是一條主道路。

    殺虎口到馬邑是兩條山脈間寬闊的谷地,大同盆地可以集結重兵或休整,雁門關是恆山山脈中最重要的關口。

    秦漢時期,無論是北伐還是南侵,主要走馬邑這條路。

    匈奴人一旦突破雁門關,以南是一馬平川的晉中盆地,騎兵可以一路殺到黃河岸邊的風陵渡。

    漢朝北伐,也主要從馬邑出發,向北過殺虎口,進入蒙古大草原,可以一路殺到單于汗庭。

    1,秦漢以來的入塞三道

    《太平寰宇記》記載秦漢以來入塞三道,中道就是雁門關-馬邑-殺虎口路線。

    東道是漁陽、遼西,可以進攻匈奴左賢王。

    西道是敦煌、伊吾,可以進攻匈奴右賢王。

    如果要進攻匈奴單于,只能走中道,必然經過馬邑。

    2,趙襄子第一次打穿馬邑道

    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了代國,奪得雁門關,以後打穿雁門關-馬邑-殺虎口一線。

    隨後是三家分晉。

    趙武靈王學習匈奴人胡服騎射,提高了騎兵戰鬥能力。

    趙武靈王一度考慮出騎兵到達塞上的雲中,然後南渡黃河,向南直撲咸陽,端了秦國的老巢。

    但實際是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道路非常難走,後勤是個大麻煩,行不通。

    3,漢武帝馬邑之謀無功而返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馬邑旁的山谷埋伏30萬大軍,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單于10萬騎兵,走了一路,到馬邑還有百餘里,只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卻不見一人。

    單于很奇怪,就攻打武州的長城烽燧,抓到武州尉史,才逼供出漢軍有埋伏。

    匈奴人連忙從殺虎口逃回草原。

    讓漢武帝撲了一個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英媒最近評選出的意甲歷史最佳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