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霜紅葉Cbq

    回憶當年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經霜紅葉

    用改革開放前的標準語言表述,我生於單職工農村家庭。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停課復課、上學失學之季的 “文革”期間,加上青春歲月,就已似懂非懂地和毛澤東詩詞結下不解之緣。初中畢業後更是經常品讀,進而在政治空氣嚴酷的氛圍中私下欣賞唐詩宋詞…….相信這也是同齡人們的普遍經歷。讀多了,自然手癢,難免不知就裡,一味在字句文面上下功夫。冠以“七律”“五律”,其實與格律邊也不沾的七言、五言八句高興時一天能寫三四首。標明《滿江紅》、《水調歌頭》、《念奴嬌》等“詞作”,聲律卻無關乎此詞牌的長短句也順勢擺上“檯面”。知道五、七言古體詩聲調上不需要嚴格講究平仄,就更像脫韁Mustang,東施效顰洋洋灑灑數十行有如泉湧,還自以為才思敏捷、揮灑自如。當然相關書籍資料太少也是原因之一。全然不顧漢魏樂府、建安風骨、六朝古體詩,包括三曹、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眺、庾信、沈約等人的一脈傳承及各自的創新,更不懂他們繼承的是什麼,創新的有哪些,尤其後來作品裡的那些約定俗成的講究,比如,換韻時,上下兩聯之間怎麼處理,注意什麼,出句和對句之間要避免些什麼……等等。這些都是一般詩詞格律書裡內講不到的東西。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最終隔靴瘙癢,寫出了一些只能唬不懂此道之人的偽詩詞。

    在這方面,最終徹悟是得益於二舅的一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的內弟,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專家,學術著述之外擅長古典詩詞,尤工七律。論起來他也是我的長輩,在二舅的另一位內弟引薦之下,1974年我初次見到了回鄉探親的這位專家。交談之中他對我的愛好表示讚賞,並唸了他的詩作《毛主席八十壽辰作》七律五首,大氣磅礴筆力雄健,令我震驚。後來見了幾次面,也透過信,話題均與文學、歷史有關,也感受到他的學者風範:接人待物和藹可親隨和大度,學問上當仁不讓,不隨便附和或肯定達不到標準的東西。第二次見面,我寫出了自認為是很不錯的兩首所謂“七律”,以為能獲得他的嘉賞。誰知他看完後未置可否,將“詩”還給我,然後岔開話題。我豁然明白,作為七律,我這“詩”是假冒偽劣,人家未發一言是學者素養。在人家的家裡,你又不是人家帶的研究生或教的學生,且剛見面兩次,人家當然不會指出你之所謂“詩”的問題在哪裡了!

    從那以後,我在閱讀古典詩詞的同時,開始四處搜尋有關詩詞格律方面的書。但那時的農村找這樣的書談何容易!井裡沒水四下淘,最後終於在一位鄉中語文教師手裡拿到了王力的《詩詞格律十講》。這本小冊子我利用業餘時間研習了有一年多,我認為是重要和關鍵的地方都進行了抄錄。除熟記律詩和一些常用詞牌的基本聲調格式外,用韻、平水韻、黏對拗救、起承轉合也陸續解決。最後,還是在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的區分和運用上費了好大勁,尤其八百多個歸入現代漢語平聲,即一二聲中的入聲字怎樣區分?更要命的是,很多詞牌不但是押仄聲韻,而且是押入聲韻的。不解決這些關鍵問題,便無法真正識別平仄音調,也就寫不出合格的古體詩詞。這時正趕上王力書的第三次借閱期限已到,只好暫時不了了之,而且已經是“再三”了,“再四”借書,怎麼好張口?至少暫時是不能張口了。

    說話之間就到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政治環境有了很大的鬆動。社會的文化氣氛也逐漸濃厚起來,知識分子開始受到重視,並帶動了各界學習、補課以及進修活動的高漲。首先從文化教育界開始,不少人攻讀函授。那位鄉中教師也報名進修了南京大學的一個文科函授專業,經過二年拿到了函授文憑。二年多時間裡透過多次借書還書,他非常讚賞我對書的愛護以及信守還書時限,我倆一時竟成了君子之交。這次是他主動把他用完的函授大專教材專講古典詩詞格律的分冊借給我,大32開很厚的一本,並且說“你用吧,什麼時候用完什麼時候再還我!”現在回想,改革開放第一批函授高等教育還是貨真價實的,包括教材內容,教材編纂水平、印刷質量都很好。這樣,1979~1982年春三年多的業餘時間裡,我除了看一些解禁的文學、歷史書外,主要就是研讀這本教材,最終總算攻下了一個知識上的難關。水平如何另說,寫的詩敢拿給內行人看了。

    這一年我30週歲,生日前後那幾天我寫了《三十週歲憶往事》七律五首。幾天後,正值上述那位專家到家看我,我請他過目。這回他不但肯定了這五首詩,還稱讚了詩中描寫小時玩耍和剛上學“捉迷曲巷歡聲亂,挾彈草坪興味濃。斜跨書囊迷柳色,春光嫵媚日融融。”以及“文革”時徒步赴北京“大串聯” “千里霜天帶晚霞,洪流卷我入京華。”“紙報滿城通海隅,旌旗蔽日向天涯。”等句子。前後算來整整八年多過去了,雖然是利用業餘時間,卻也是真正地付出了點心血。

    前年春節,和這位專家聯絡。老人家雖然早已退休,但文人本色詩人豪情仍然不減。發到我郵箱他寫的四首描寫家鄉的《鷓鴣天》詞作,並讓我也寫兩首詩給他看。還怕我囿於格律不能放開,特意說:“我們這些人,不是專業作家,不能要求太高。”可能也有照顧我的意思在內,畢竟我也不是年輕了嘛!歲月不饒人,才思遲鈍也是正常。雖然他是可以這麼說,甚至是真地改變了當年的想法;但我卻仍然不敢馬虎,心想人家可是精通格律的行家,豈可唐突!另外,多年也形成習慣了,不遵循格律寧可不寫。於是寫了兩首(QQ空間裡有),仔細推敲了一整天,然後才發給他。此是後話。回過頭還說當年的事。

    從我寫格律詩獲得內行人肯定之後,出版界也放開了,古今詩人的詩集及談詩的書籍大量出版,不但閱讀更方便了,也有利於檢驗自己過去塗鴉弄筆。後來毛澤東《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以及《給胡喬木同志的信》也相繼公開發表。前者委婉地指出陳毅的詩“於律詩稍有未合”“於此道……還未入門”並說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對他自己大氣磅礴的詞作,謙稱“我則對於長短句的詞學稍懂一點。”後者對懂詩的胡喬木則坦言:“詩難,不易寫,經歷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

    你想想,連他都這麼說,那是誰都可以大筆一揮就來一首的嗎?!你字面上符合要求了,聲調上每聯、甚至句句都是硬傷!外行人被你唬住,內行人一眼看出毛病,就像看見好好的人臉上被劃出了橫七豎八的傷口。換了你,嘴上不說,心裡總會感到有些彆扭的。

    當然,那些仿五古、七古的古體詩作可以像唐人一樣不講平仄,技術上注意轉韻、用字等方面一些細節即可大致過得去。但是,像入選《唐詩三百首》裡的那些五、七古精品,需要有抒情激揚、狀物誇張的功力;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李商隱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名篇敘事要鋪陳、寫景要渲染。這些均非人人所長,更非我之所長,寫起來覺得並不比律詩輕鬆多少。所以我一般不敢輕易寫詩,不但是敬畏毛澤東“詩難,不易寫”等內行大家的經驗之談,也是尊重自己經過甘苦磨折後不敢草率為之的切身體驗。另外,的確也是才情有限,輕易寫不出詩(真正的詩),尤其是格律詩來。寫出來的,自己看著也覺得缺乏名家,尤其是古人的厚重感。因此,我也不大相信格律詩,包括詞作有可能不經過推敲僅憑靈感就可以有輕盈飄渺的所謂神來之筆,知道“一句三年得,再吟淚雙流”不完全是誇張。同時,我不大愛看那些不合格律的“詩詞”,只要我讀了頭兩句,發現聲調與要求不符,即使用詞華麗,立刻覺得興味索然;遇到字面堆砌內涵乾巴的仿古,一般也不想浪費時間。當然,儘管行為如此,在一般情況下,嘴上還是不能說什麼,怕傷人面子。尤其遭逢現場——詩作、作者均在,也只好仿效上述專家的態度,來個不置可否。真的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也”!有時碰到文句、立意顯得特別好的,也曾現場暗自嘆息:像世上的許多人一樣,正是在這個升堂與入室的一步之遙之間放不下架子而竟與真正的學問失之交臂,多麼可惜!

    還有,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素養,基本掌握了詩詞格律,也絕不意味著你就能寫好舊體詩詞,那還得要看天賦、才情、靈感等等個人條件。我在發給上述那位專家的郵件中曾說過:原籍是我老家的,同時又寫舊體格律詩詞的人,2002年之前只有兩人是行家:一是上述的專家,二是車書昌。此話並非面對專家時的虛客套,乃是本人經過對比後的真實看法,而且我也認同在學問上應該當仁不讓。2002年離開家鄉之後,對老家的古體詩作情況,接觸機會很少,因此不敢妄斷,只好付之闕如,這裡只說我所知並仔細品味過的。

    那位專家的詩句我QQ空間裡曾有例舉,這裡只說一下車書昌。

    車書昌先生,體制內的諸公應該稱之為車書昌同志,原籍我老家,曾任我老家縣委組織部長,後來調任中共河北省承德縣委副書記,退休並安居在那裡直到去世。他的古體詩,我認真地推敲過,有相當一部分是規範的律詩。其文集名《閒逸集》,11萬字,大概是經過了篩選,不厚的一本書。因為我喜歡其中的古體詩作,也將其帶來廣東。這裡轉錄幾首。雖然會費一點篇幅,但為了與朋友分享一下藝術美,就打破行文慣例,在這裡綴上——是一盞華燈。同時為了展示其格律正規化,我標出了平仄。

    《回鄉三題》篇幅關係,轉錄二首:

    小村 (大概是寫回老家圍場探親的——引者注)

    幾回夢裡憶桑麻,今日歸來興倍賒。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溪映村前綠楊柳,山籠天外舊煙霞。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紅杏夭桃幾樹樹,青堂瓦舍一家家。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西鄰老伯猶相識,吩咐兒孫快沏茶。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引者注:頷聯、頸聯兩聯皆有拗、救。除兩聯之間一處略有失黏瑕疵外,餘皆合律。

    感舊 (大概是憑弔舊日戀人的——引者注)

    荒壟重來賦感甄,香肌玉骨已成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對花更念如花貌,拂露偏悲似露人。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雲起無心漸遮嶺,鳥啼有韻倍傷神。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歸來只盼日西墜,夢裡當能見笑顰。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引者注:頸聯、尾聯兩聯出句皆是本句拗,本句救。整篇格律嚴謹,做到內容與形式統一,詩句優美與聲調鏗鏘密切配合。感情真摯,纏綿悱惻,另當別論。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正是北方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各機關家屬樓興起的時期,作為縣委副書記家庭理所當然地會搭上首班車,其2000年發表在《承德日報》的《卜居二首》不但格律嚴謹,而且清新活潑,生活情趣濃厚。前一首詠院落,後一首吟喬遷樓上,各有千秋。可讀性均較高:

    宦遊初日興偏豪,親自卜居來鎮郊。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院裡盆栽處士竹,門前地種美人蕉。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晴日麗蟬吟曲,雨細風微燕壘巢。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愛工餘屋簷下,天邊遠望白雲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引者注:頷聯出、對句有拗救。

    再度卜居尤可誇,遷居鬧市競“奢華”。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餐不改家常飯,四季常開彩絹花。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小販街前晨賣菜,高鄰樓上夜搓“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新華書店咫尺近,花盡工薪難養家。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引者注:尾聯出句拗,對句救。兩首詩從律詩角度說,格律嚴謹,對仗工穩;從意境、情操上說,一個縣委副書記生活簡樸,讀書並愛書,志趣高尚,值得敬重。

    其實,說明一個人的詩作水平,不用例舉很多,一兩首足以見其功力。這裡不厭其煩引用四首,是我的偏愛所致。

    當然,前人有言:“詩詞乃小道”,不能直接作用於國計民生。不過,這是就現實作用而言,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文化傳之久遠的教化功能裡面有沒有詩詞的貢獻?題外話,此處不展開討論;但在文化領域,古典詩詞畢竟還是傳統文化裡一個很大的門類,卻是事實。既然涉足,就要遵循其遊戲規則,應是起碼常識。連毛澤東雖然口頭上說“以新詩為主”,魯迅曾倡導漢字拉丁化,但他們作起詩來均未逾越傳統正規化,對文化有所貢獻的同時,也為他們個人增添了風采。

  • 2 # 淩河岸柳

    一,學習掌握詩詞平仄、對仗等格律,學習平水韻

    二,學習起承轉合

    三,求正容變,以義為先

  • 3 # 使用者51182697922李思

    我記得魯迅先生回答這個問題時說過:

    “文章怎麼寫,我真的不知道。我的文章寫作,無非就是多看,多想,多寫。”

    我始終認為:詩乃心聲。心本人之情感的源頭。生活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眼裡,原本就是不一樣的。千頭萬緒,五光十色,甜酸苦辣,風霜雨雪。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認識,體會也是千差萬別的。就如平平常常的一朵在春風裡開在路邊的小花,有人看見她的明豔;有人看到她的弱憐;有人看到她的頑強。在一個詩人的眼裡,這朵小花就是詩人自己。詩人如果詩心大發。他就會完全人格化了這朵小花。從心裡發出詩人的感受,穎悟。

    《路邊的小花》

    夜寂聞東君,

    唱遍大江南。

    眾芳春臨際,

    我亦自欣然。

    無畏曉霜露,

    自由笑早行。

    嚷嚷這世界,

    紛幽慰此生。

    這就是我心中的小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子的水化作用與離子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