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塵一醉

    作為老闆/管理者,並不會聽風就是雨,畢竟跟問題經常打交道的,而銷售說是一其中的一方面原因,為了更客觀地找出根據的原因,我認為要從客戶、銷售和企業供應鏈三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出在哪裡。

    從客戶身上找原因——客戶為什麼不對你講真話?

    就算你與客戶了一定的信任關係,客戶也不一定會掏心窩給你講一些真話,因為他也想從和銷售的合作中,獲得最大的收益。而銷售要學會分辨客戶說話有幾成是真的?

    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你可能上網搜一下,再打幾個電話,找幾個企業拿一些樣品,就知道了整個市場的價格是多少,成本大概去到多少,同時客戶一直在採購這類的產品,是什麼品質、價格會是多少,心裡都有底,他只是想自己在採購上能買到價效比極高的產品——你可以從他手上賺點錢,但不會賺很多,客戶給你設定了一條線,例如一單交易他認為給5-10%的毛利銷售賺是合理的,超過這個線就認為價格偏高,還不如從原供應商採購,另外公司對客戶也有一些採購上的考核,要達到企業要求的線,自己的採購工作才能算是做到位,績效工資能按正常發放。

    2.客戶隨口一說,想探你的底價去到哪裡,或者說是最便宜多少錢能賣?

    有些客戶知道這個質量賣這個價是合理的,但是他想壓一下你的價格,看看你的最低銷售價是多少,會去到什麼樣的價位,自己能佔點“便宜”。有些則是故意壓你價格:用質量比你差的產品價格來壓你價,看你能優惠多少,能少一元算賺到了,在市場這麼多年,從來都是一分錢,一分貨的。若用廉價產品的價格來壓質量好的價格,最終受損的還是客戶——買的不如賣的精,供應商是不會做虧本的生意的。

    3.拿上次清掉的庫存清倉價來壓價

    有一些供應商做一批貨,不想壓的時間太長,影響了週轉和資金流,於是來個清庫存大減價,給了很大的優惠力度,而客戶當時剛好知道這個訊息,並大批次地採購了一批囤著用(反正遲早都要買)。當用得差不多的時候,去原家問,發現貨清完了,新貨要變成原價才可以買,於是他出來市場找另外的供應商詢價——有沒有人做到這個價格的?看到一個銷售報價比他心理的價格高,就用清倉的價格壓一下銷售,看看能否做到這個價格或參照這個清倉價打個9折,就成交了。這種情況客戶其實比你更精明:他知道有這麼便宜的價格,但已經清倉不做了,如果他真要做,還是會從有現貨且價格適合的銷售手上去購買這產品;如果他不做這產品了,自然會取消採購,然後重新開發新品,開新產品對客戶也是一種折騰,非常地耗費精力和時間的。

    銷售要學會判斷和辨別客戶大概是屬於以上3種情況裡面的哪一種,並且向客戶提出一些問題來驗證你的想法是對的還是不對,該是哪種情況,你才能從要採取哪種措施來解決,而不是客戶說什麼就是什麼。

    銷售要想從差異化競爭中勝出,就得先找準自己公司的核心能力對這客戶有什麼樣的價值?

    1.先找準你的客戶群

    就算你的產品再好,價格再便宜,你也不可能用一個產品來搞定所有的客戶——他們是分層次的,而在你推銷前,你更應該分析你的客戶群是哪些群體,客戶畫像有什麼樣的特徵,透過什麼樣的渠道來找到。在找客戶之前,先要審視自己公司的定位、核心能力,該找什麼樣的客戶。公司定位中高檔的,那麼就應該找對價格不敏感又追求質量和體驗效果的客戶群體(像蘋果手機找的客戶)。要是你做的是中高階產品,而客戶對這個中高階產品暫時還不感冒,他也知道這個好,但是預算不夠買這麼高價格的,只能買他原來採購價格的產品,但這個產品的價格對比你公司的價格,實在是太低了,根本成本都收不回來,自然合作不了。你不能拿著這個例來抱怨公司產品生產成本高吧?

    另外在拜訪客戶的執行上一定要有數量參照,而不是一個客戶說產品價格高就說產品的問題。比如你拜訪100個裡面,有20個說產品價格高,有80個客戶表示可以接受,那麼這個價格和質量被認為是合理的;假設100個客戶裡面有70個說產品價格高,要麼就是沒找準潛在的客戶群,需要調整銷售的渠道和方法;要麼就是產品價格真高,沒有競爭優勢,需要回去給老闆反饋去做最佳化。

    2.如果只要把產品的優勢和好處一說,客戶就會買,那麼還要銷售幹嘛?

    好的產品自己會說話,但為什麼還需要銷售把產品按公司可以接受的價格賣出去,而不是隻要告訴客戶這些產品的特點和好處,客戶就自己買了呢?原因在於就是客戶對各公司的產品認知是不一樣的。有些客戶認為A公司生產的產品好,加上自己被廣告的輪番轟炸和朋友的推薦、口碑的傳播等,對A產品印象不錯,自然會產生品牌溢價,那麼這個產品賣高一些,客戶也是接受的,真需要買就會掏那麼多錢,因為他覺得這個價格值啊。

    當你還沒有達到品牌溢價這個地步時,你應該先摸清客戶對你公司和這產品的認知是怎樣的,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客戶對友商的產品又是什麼樣的看法,只有瞭解客戶當下的現狀,你才有可能知道你怎樣賣,而不是一上來就滔滔不絕地介紹產品,然後問客戶要不要買?客戶想都不想問你價格,當你報價了後,就說價格貴了,不需要。實質客戶還沒有到認為要買產品的這一步,無非就是找個藉口打發一下你。

    這時你應該要了解競爭對手與你產品的差異性在哪裡,一方面要依據客戶的真實需求而說出你對他帶來最大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而不是競爭對手的產品?能給客戶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和好處?這裡千萬不要說競品的壞話,你只需要給他一個定位就可以了:這個產品業內做得可以,但是它擅長是A方面,與你所需要的B方面不太吻合,而這個B方面恰好就是你產品有優勢的地方。

    3.與客戶成交併不是隻有產品和價格

    很多銷售只把眼光放在產品和價格上,並沒有從整體上出發,尋找你們公司能提供的優勢。優勢在做事上的體現不僅包括產品、價格,還有售後服務(服務的質量、響應的時間、解決問題的時效等),是否有賬期(友商是現金結,你公司可以用金融手段做分期結或月結)等。在做人上則是客戶與你有共同的愛好,你們經常結伴去遊玩,客戶與你聊得來,對你印象不錯,願意幫你一把或被你某個行為深深地打動了等等。從做事和做人上都能改變客戶對你和你公司的整體印象,人都是情感動物,這時客戶做的決策就不是完全理性的決策,自然會對價格上也會有鬆動,甚至同意你的價格。

    4.摸清客戶採購內部的決策鏈

    客戶要向你採購這批貨,則要經過哪些人?他們裡面誰是產品的使用者?誰是產品技術的制定者?誰是拍版者?他們各自的關注點是什麼?你知道嗎?

    在客戶採購裡面,有一條決策鏈。使用者對產品使用和體驗有反饋,知道自己要什麼樣功能的產品,並且用的習慣要符合他們現有的習慣,他們並不關心價格,只關心用起來的使用成本會不會很高,是否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

    而技術的制定者不僅是制定產品上的引數,還會對價格進行把控(採購員),他們就關心這個技術是否最新、可靠,能給他人在技術的深造上帶來幫助,能否為下一份工作積累專業知識,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面,為跳槽漲工資帶來一定的資本。

    拍版者就是批預算的人,你是否接觸上,他對想用這產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最緊迫性的問題是什麼,你怎樣滿足並解決他所擔心的問題?他做決策有哪些習慣?你怎樣遵循他的習慣來提供對應的資訊,讓他把單子給你做?

    以上三類人都要接觸到,並且你最好有一個內線(客戶內部的人,告訴你真實的內部資訊,以方便你採取對應的行動),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行動。在調研期,找使用者,然後回頭找技術者定標準,最後在客戶內部找一個內線幫你摸資訊和說話,最後拜訪決策者,瞭解他所想的解決方案,並證明你是可以滿足的,展現出來,瞭解他個人需要什麼(除了老闆和企業的利益統一,其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小九九”——升職、改革做事等),你能識別並滿足,自然能把銷售做得更好,客戶對價格的異議就會沒有這麼高,這也是為什麼需要銷售的根本原因。

    供應鏈的整合和最佳化——產品成本與質量是否有最佳化的空間?

    1.企業供應商的整合與深度合作。

    採購同一種產品原材料,儘量找1-2家供應商合作,不要將同類供應商數增加,我們要學會對供應商進行收納——質量穩定、價格在市場裡面算中等的,並且每年都有一定的降價幅度的,給我們折扣的供應商,應該要緊密地合作起來,同時應該把你企業的生產預測所用的量分享給他們,好讓他們做好備貨,那麼生產的成本就不會因為加班趕交貨期而上升。

    在開發新產品上,企業所用到的新的材料或配件,也需要與這些供應商合作,讓其為你開發所需要的新品,找個3-4家企業合作,當他們滿足不了時才從外面尋源,如果滿足得上,就從已經合作的供應商裡面挑,這樣前期雖然成本會高一些,但量產後,成本就會下降,從而使得價格有優勢,質量有保障。

    2.做好質量檢測,判斷質量問題是不是產品批次的問題還是生產工藝出了問題導致?

    產品質量是公司的生命線,我們自己要做好質檢的同時,也要快速地診斷原因發生在哪裡,是原材料不同批次導致,還是生產工藝或工人操作上出了問題,要及時發定位問題,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改過來。同時要做好客戶的售後工作:要換呢還是保修?何時能幫客戶完全解決?怎樣讓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

    3.生產/研發人員對客戶需求的不瞭解。

    客戶價格高是真高的時候,我們要想到問題是不是發生在源頭——生產人員或研發人員為了自己“爽”,站在產品的角度去看客戶,沒有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比如客戶需要的產品功能,只需要一般的材料就能滿足了,而研發用了最好的材料,美曰其名為保證質量,實質上客戶從感知上感受不到高價格的存在,區分不出有什麼區別,實質上客戶也不需要這麼高階的,而研發/生產人員為了他自己方便或想研究新材料,專業上對他有幫助就用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生產/研發人員固守己見——認為自己的材料和工藝都沒有問題,直到拉他去客戶現場交流和溝通,讓他真真切切地聽到客戶對其做出來的產品的反饋,包括正面的反饋和反面的批評,讓他深深地感受到不改變、不最佳化不行了,客戶的需求變了,自己在研發/生產端也得跟上,然後回去在產品上做合理成本的最佳化,既能保證質量達到預期,又能把成本降下來。

    4.設定的流程/組織機構是否有冗餘?

    市場變化得太快了,以前需要設立的流程環節,在現在看來已經不需要了,而企業還照著這樣做,導致人員臃腫,生產成本上去了,同時在供應鏈後端沒有借用一些IT系統、移動app等工具,把效率提升上來,降低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從而能把成本降下來,管理者要對整個業務流程做一個審視,可以邀請顧客來給意見:哪些流程需要保留,哪些則要取消或合併,做好成本管理上的最佳化。

    5.產品的生命週期到了

    產品也是有生命週期的,當它到了成熟期或衰退期時,加上市場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化,友商都把毛利壓得非常低了,那麼這時候只有降價拼價格——先砍掉廣告的成本,同時做好供應鏈成本的最佳化,讓原材料供應商做一些價效比高的配件做替換等措施,讓產品的成本降下來,同時把精力放在開發新產品上,在這開發前期,一定要讓研發/生產人員參與到市場客戶的拜訪當中去,瞭解客戶真實的想法和需求,讓客戶給出他的意見和反饋,同時再根據市場對價格、質量、效率、售後服務的要求,開發出合理的新產品,先從讓老客戶購買與替換,再吸引新客戶的進來。

    企業的運營實質上是業務價值的交付,它應該是環環相扣的,而客戶與銷售反饋價格高了時,我們就應該從客戶、銷售、企業供應鏈深度三個方面入手,確保從根本上解決系統性的問題,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作為管理者的你學會了嗎?

  • 2 # 老西雜彈

    業務員正常反饋市場資訊,客戶使用意見是其職責之一,也是老闆喜聞樂見的。但本題中使用的關鍵詞是:業務員 抱怨 生產人員。我直觀感覺業務員有為自己銷售業績不佳推託責任之嫌。

    做為老闆與公司經營決策者,可以先傾聽業務員的意見,因為業務員的抱怨可能參雜了許多誇大因素,但往往也不是空穴來風,其間有些品質問題製造成本問題可能值得推敲,畢竟不斷完善產品是企業賴於生存的前提之一。

    但傾聽不代表全盤認同。通常做法是,找出業務員抱怨中的有效資訊做好記錄,並深入探詢資訊來源與佐證,對業務員的反饋進行肯定。之後就轉入重點:業務員本職工作,銷售過程得失、努力度、拓展面評價與業務要求。打掉其推託責任藉口,強調公司的全程營銷需全公司各部門配合,可就事提意見,但不可針對部門抱怨。

    業務員如此抱怨,是不是公司在市場指導思想上,陷入了唯價格論?不知不覺被市場被客戶捆綁,把價格當成了核心競爭力。若是如此離倒閉已不遠,須及時覺醒重新打造產品競爭優勢組合。定期檢驗公司的定價策略與市場的符合性。市場瞬息萬變,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有些產品的定價策略是該與時俱進。銷售培訓是否到位,業務員是否全面理解公司產品定位與各項訴求,能否全面準確傳達給客戶公司產品優勢訴求。我們常說製造過程有些成本不能省,為什麼不能省,就在於它是用於維護產品某項訴求。而業務員若不理解,一味強調此處無謂成本,往往代表他並不認可此項訴求,更不可能向客戶傳遞公司產品此項訴求,那真是花錢做了無用功。若此訴求是公司需要的堅持,那必須強化培訓業務員使其與公司產品價值觀融合,否則後患無窮。總之,針對業務員的抱怨,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原則客觀分析,及時處理。對一味推託責任,有逃避市場,對公司產品價值觀不認同的業務員也無須容忍,大道朝天各走一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魚年度十大榜已結束,主播傾家蕩產打榜圖什麼,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