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靜夜史
首先要明確的是,北宋神宗期間,並沒有攻佔西夏,而是從西夏側後進行迂迴,開闢隴右都護府,攻佔的是西夏南部和西部的吐蕃故地,也就是青藏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周邊,意圖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最後徹底吞掉西夏。
這一壯舉被稱為“熙河開邊”,是北宋開國以來最大的開疆拓土之功。
而這一壯舉之所以能夠發生在神宗時期,主要是因為:一方面,神宗皇帝有積極的進取之心;另一方面,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面貌為之一振,有了王韶等名將,具備了開疆拓土的實力。
而之所以先拿西夏開刀,而不是其他地區,是因為西夏和北宋有著深深的過節,結下了比遼更大的樑子:
1、西夏勢小,比遼國好對付
先找軟柿子捏是北宋的一貫國策。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罷戰息兵。那麼,北宋想要開疆拓土就必須從西夏這裡下手。
而且,和遼國比起來,西夏實在不大。不大到後來的元帝國在編修前朝史書時,都沒有給西夏單列史書,只是以一個《夏本紀》附在《宋史》中了事。
看來,蒙古人也希望宋朝能徹底擺平西夏。
宋朝在歷史中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北宋面臨的外在壓力空前強大,《澶淵之盟》斷了北宋收回北方燕雲十六州的念想之後,西夏就顯得特別扎眼。西夏的存在就相當於封住了北宋的任督二脈。只有徹底抹掉它,才能治好北宋的重疾。
2、西夏有河西養馬基地
中華文明發源時,中原大地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
中原的四周,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為了應對他們,中原王朝不得不開始組建強大的軍隊。由於北方遊牧民族例如匈奴柔然突厥等擅長騎射,所以中原也不得不組建騎兵與之對抗。對於中原,除了交戰的時候擄掠戰馬,更需有專用的養馬基地。
一直以來,包括黃土高原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養馬分佈地。但是隨著中原地區耕地的開發以及黃土高原植被砍伐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隋唐時代開始,養馬基地轉移到西北的河西走廊和北部的長城沿線。長城沿線也就是燕雲十六州。
然而西夏的建立將整個河西走廊納入版圖,北宋在痛失燕雲十六州後再次失去了河西的養馬基地,這對於北宋而言簡直是滅頂之災。每逢開戰,對方騎著戰馬來去如風,自己卻只能拿著弓箭槍矛坐以待斃。
實踐無數次證明:對付遊牧民族騎兵,最好的辦法就是組建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部隊。但是由於兩大養馬基地的喪失,北宋至始至終都沒有能夠組建起大規模的騎兵。
不許吃馬肉,騎著木馬訓練騎術,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現象在宋朝絕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為了彌補這種先天的缺陷,北宋在科技上不斷鑽研。但科技再怎麼先進都不如來幾匹馬來得實在。
而如果消滅了西夏,這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3、西夏阻礙絲綢之路暢通
和失去養馬基地相比,這一點似乎沒那麼重要。
沒有了萬國來朝,我就不是天下之主了嗎?哼!
但實際情況是,西夏不僅阻斷了西來的使節,更阻擋了來東方貿易的商旅。在絲綢之路上,西域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商品,特別是沒有了養馬基地,從西域進口戰馬應該是一個找補的方法。
但西夏的存在不僅使得西域特產不能順利來到中國,而且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不能夠順著絲綢之路西行,給北宋朝廷增加外匯。要知道,宋朝時期,手工業發達,商業經濟繁榮,而對應的國內市場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所以出口成為一個重要的去庫存途徑。
但西夏告訴北宋:“此路不通!”所以北宋不得不另闢蹊徑,大力發展海洋貿易,在造船業發達的基礎上,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貿易的新途徑。絲綢之路的重心,逐漸向海上傾斜。
然而北宋時期,經濟重心還未徹底倒向南方,所以北宋還是存在著從陸地上一路向西的幻想。其實想達到目的也簡單,消滅西夏就行。
所以宋神宗期間,北宋在名將王韶的主持下,取得了河潢開邊的巨大軍事勝利。從西夏的南部佔據青藏高原北部,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圍,可惜這樣的巨大功績很快在新舊黨爭中被廢棄,司馬光當政後,無私地將土地還給西夏,後繼之君雖不斷恢復,但是勞心費力終至得不償失。且河潢谷地地勢較高,不利於商旅通行。唯一也是最終目的,就是消滅西夏,打通河西走廊的貿易路線。
但是就在北宋即將對西夏進行最終絞殺時,靖康之變爆發,北宋滅亡,幾十年成果毀於一旦,西夏得以起死回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3 # 庭州行者
宋神宗時期,一改從宋真宗以來對西夏(包括西夏正式建立之前的李繼遷,李德明)採取的被動防禦戰略,而是積極地對西北用兵,雖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隨著五路伐西夏時,永樂城之戰的慘敗而告一段落,但是,宋神宗對西夏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卻開了宋朝轉守為攻的先例。自此之後,北宋在宋哲宗,宋徽宗時期,多次開展對西夏的軍事行動,透過不斷建立堡壘,步步為營的方式,一點點蠶食西夏的國土,根據當時的情形分析,如果沒有靖康之變,西夏很大程度上會最終被北宋消滅掉。
那麼,宋神宗為什麼一定要對西夏採取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呢?這似乎和宋朝給後世的整體印象格格不入。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西夏是宋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唯有除掉,否則宋朝始處於來自西北的威脅之中。西夏這個政權,本身就不應該存在。西夏李氏王朝的祖上,為党項族,是唐朝分封的定難軍節度使,管理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在北宋建立後,時任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向宋朝稱臣。可以說,李彝殷與北宋的關係,相當友好。在宋太祖趙匡胤出兵進攻北漢時,李彝殷曾經派兵支援。而李彝殷本人,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為了避諱,所以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彝興。可見,此時的李氏家族,與宋朝的關係處於蜜月期。
這種良好的關係,結束於一個人,此人便是李彝殷的孫子,李繼遷。
李繼遷,按理來說,是沒有資格繼承定難軍節度使的職位的,一開始也的確是這樣,他的族兄李繼捧繼承了世襲的定難軍節度使的職位。李繼捧繼位後,做出了一個決定,內附宋朝,將祖傳的五州之地獻給宋朝。宋太宗趙光義自然很高興,對於李繼捧加官進爵;而李繼遷則是不高興的,因為此人比較有野心,他不想就此被宋朝控制,於是乎,在李繼捧舉族內附之時,李繼遷叛逃,自此,李繼遷與宋朝公開撕破臉皮。
李繼遷為了抗衡宋朝,於是向遼國稱臣,遼國也為了遏制宋朝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勢力,於是也接受了來自李繼遷的“善意”。遼聖宗耶律隆緒加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公開支援李繼遷。而李繼遷本人多次對夏州等五州之地展開攻擊,並且數次佔領。然而,宋軍一到,李繼遷便棄城而走。如此反覆,李繼遷本人並沒有太大損失,而宋朝每次出兵都消耗巨大,於是乎,久而久之,宋朝也就放棄了這五州之地。
李繼遷在五州之地的基礎上,又奪去了宋朝的靈州,自稱夏王。自此,宋朝徹底失去了產馬地,李繼遷正式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大軍閥,能夠對宋朝造成巨大威脅。
也是自李繼遷之後,宋朝與西夏,正式開啟了敵對的戰爭狀態。但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深知悶聲發大財的道理,於是左右逢源,既對遼國稱臣,也對宋朝稱臣,其在位期間,兩國邊境相安無事。李德明死後,其子李元昊繼位,李元昊頗有野心,他自立為帝,多次對宋朝發動侵略戰爭,而宋朝則一直處於被動之中,西北戰事,耗費巨大。
事實上,若不是宋太宗倉促北伐,導致軍隊元氣大傷,李繼遷,根本不足為慮,也就不會再有所謂的西夏。
宋神宗即位後,深知西夏就如同面板之上的頑疾,雖然沒有巨大的威脅,但是不除掉西夏,必然會讓北宋很不舒服。於是乎,宋神宗為了讓西北永遠安寧,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先是派大將王韶開拓了河湟地區,對西夏形成合圍,再五路伐夏,但最終由於指揮不力,導致了五路伐夏的失敗。
也就是說,宋神宗討伐西夏的第一個原因是,為了永久的解決西北的邊患,不想讓西夏再繼續消耗北宋。
宋神宗自己的開疆拓土計劃宋神宗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之所以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終極目的並不是解決北宋內部問題,而是透過解決北宋內部的財政軍事問題的手段,最終實現打過黃河,擊破西夏,滅掉遼國,完成大統一。
這一點,從他主動公開宋太宗的死因可以看出。在此之前 ,宋太宗的死因一直被認為是疾病發作,具體並未說明。而宋神宗則直接公開,宋太宗是因為北伐被遼軍射傷,最終箭傷復發而死。這表明一個態度,宋神宗表明了與遼國的敵對態度,進一步看,他意欲對遼國採取軍事行動,故而公開先祖的死因,準備以此為開戰理由。
而要滅遼國,必須先滅掉西夏,其原因如下;
首先,北宋自從丟掉靈州之後,就在也沒有產馬地。而要與遼軍作戰,僅靠步兵,是不可能取勝的,必須要有騎兵。所以,宋神宗打算透過攻打西夏,獲得產馬地,以此來建立龐大的騎兵部隊,以期在伐遼時能夠在野戰中擊潰遼軍主力。
其次,因為宋遼之間已經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處於友好關係,所以宋神宗不像主動撕毀條約。再者,西夏是小國,如果先攻打西夏,不僅成功率高,同時遼國礙於澶淵之盟以及自身利益,雖然會有所幹涉,但並不會對北宋的軍事行動造成太大的阻礙;而一旦先伐遼,那麼西夏一定會趁機全力進攻宋朝,如此一來宋朝則陷入了兩線作戰,由此不僅大計不成,反而會危及自身。
所以,宋神宗為了自己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便向西夏開刀
以上,就是宋神宗時期大規模討伐西夏的原因。雖然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是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卻扭轉了宋夏之間的局勢,可謂攻守之勢異也。而也正是在宋神宗這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基礎上,宋哲宗,宋徽宗不斷蠶食西夏,使得在北宋的最後幾十年,西北邊境再無大患。 -
4 # 胡不歸17
首先西夏政權是宋朝的叛賊,太宗和真宗也打過西夏只是他們兩個武功太菜,打不過死牛皮糖李繼遷團伙,後來這群反賊還在遼國的支援下獨立建國了。
建國也就算了,畢竟宋國周圍很多國家,西夏人又比較賤,三天兩頭的在西北搶劫殺人放火,今天談好的和平明天又過來搶劫,毫無誠信可言。遇到這樣的賤人只要有機會除了司馬光誰都想弄死他。
-
5 # 喵叔說電影
我們大家都知道百年戰爭是1337年至1453發生在金雀花王朝統治下的英格蘭王國與瓦盧瓦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針對法蘭西王國統治權的一場戰爭,被公認為世界歷時最長的戰爭。時間長達116年,但這並不是我門今天要說的主角戰爭,是東方的一場時間持續130年,規模更大的百年戰爭,那就是西夏與北宋之間的百年戰爭。說道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又名趙元昊,出身党項拓跋氏,即皇帝位後,放棄唐朝賜姓李與宋朝賜姓趙,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也就是夏景宗。
到了這裡,宋朝朝野都為之震驚,這還了得,宋仁宗當下大怒,革掉了曾經賜予李氏的各種頭銜與職位,準備集合大軍去討伐西夏,但結果並不理想,前去的北宋大軍並沒有成功擊敗西夏軍,兩方僵持了下去,但西夏根本沒有北宋長期消耗的實力,北宋也不想舉全力拿下西夏,因為除了西夏的威脅之外,還有遼的坐山觀虎鬥!讓仁宗十分擔心,無奈之下便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北宋與西夏簽訂了“慶曆和議”,宋夏雙方開始了休養生息。宋朝用少量的銀兩換來的太平並不持久,到仁宗去世後,英宗即位,但時間不長,其子神宗上位後,透過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宋朝在這段時間變得中興。
但即使五路伐夏也沒有成功拿下,到了哲宗這個時代,開始了一種蠶食的辦法,前前後後10年的時間,一點一點的討伐西夏,並不在大兵出動,策略就是每前進一點就安營紮寨,步步為營!反而是逼著西夏據全國之力開始反擊,但宋軍並未受到打擊也沒有再失去一塊土地,西夏再一次向尋求遼國的幫助時,遼早已不是往日強盛的遼國,根本沒有辦法提供幫助。
使得大宋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真真正正的揚眉吐氣的一回。但這前前後後的百年戰爭中的屢戰屢敗一直打敗西夏收復青海道是比較成功的,但在西北的百年戰事完事之後,轉眼又聯合金國討伐此時已經衰弱的遼國讓東北的金國看到了宋朝的腐敗不堪,迫於收復燕雲的北宋便被金國所滅。
-
6 # 猴格大人
宋神宗有吞幽薊、靈武的雄心壯志,要吞幽薊,勢必要先下靈武,制伏西夏才能削弱遼國,做夢都想一雪前恥的宋神宗和王安石一拍即合的搞變法,就是希望借變法富國強兵,擺脫提起西、北就懼怕的困境,因此,這對君臣才力排眾議支援謀取橫山開邊河湟。
開邊河湟並不單單是能拓地千里,還能脅迫吐蕃,截斷吐蕃與西夏的藕斷絲連,從右廂逼迫西夏。再從左廂謀取橫山,斷西夏左臂。如果這兩個計劃都完成,就可以從左右方向形成一個傘狀包圍線,徹底解決西部邊患。
這個作戰計劃是很不錯的,神宗朝也一直為了實現這個計劃而努力,只是可惜了。
就在宋神宗臥薪嚐膽暗搓搓為了計劃拼搏時,西夏送來了一個出兵的理由。因為藩禮漢禮之爭,執政的梁太后把親兒子秉常給囚禁了,一時之間傳聞四起。
宋國邊臣紛紛建議用兵西夏,藉此機會搶先出手,免得契丹也趁勢下手,宋國對西夏的政策本來就從神宗開始由防禦向戰略進攻在轉變,藉此機會,趁勢發兵,才有了接下來的神宗五路伐夏【第二次靈州之戰】。
回覆列表
宋朝與西夏之間屢次發生戰爭,宋神宗時代是第三次。宋神宗主動出擊攻打西夏,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任用王安石變法後,北宋國力猛增;
第二,神宗有一統江山的雄心壯志。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尷尬的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以後,越南脫離中原王朝,千年來第一次獨立;北方燕雲十六州被後晉送出去以後再也沒收回來;吐蕃、西夏、契丹、大理環視北宋。
當時的北宋,透過王安石變法後,北宋的經濟、軍政實力迅猛增強,經濟上,北宋的國庫迅速充盈,然而軍事上呢?則需要驗證,那如何驗證?自然需要來一場小試牛刀的征戰——這就促成了後來熙河開邊的發生,北宋滅掉了依附於吐蕃的角廝羅政權,在青藏高原邊緣開地千里。
宋神宗本人,並不是個唯唯諾諾耽於逸樂的皇帝。神宗力排眾議,積極支援王安石變法,同時也非常反對一貫以來對於西夏、契丹軟綿綿的態度。
神宗依賴王安石增強國力以後,就著手於對付周圍的敵人,希望收復唐朝以後失去的交趾,攻滅西夏,收回燕雲十六州,重新一統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