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走道人

    首先是地理因素,在遙遠的北方,不利於南下,在次是北邊有兇悍的少數民族,不時騷擾,鉗制性力量很大,地理偏遠下,交通不暢,不利於商業發展。在次是鄰居中,基本都是強硬的對手,特別是齊國,姜齊時是哥們,不能南下,田齊時,又打不過。而早在春秋前期,也就是小國林立時,他卻是恪守周禮,不滅一國。例如,魏國舉行六國會盟,準備瓜分秦國時,燕國燕文公說 燕立國四百餘年,未滅一國。這說明,在周王朝衰落時,其餘家族,國家在擴張,壯大,燕國卻沒有在力量上壯大。最大的擴張恐怕也只是齊桓公助燕時,燕國得以擴張五百五十里地吧,其次就沒有了。北方的氣候也有很大因素,寒冷的天氣不如南方天氣下的溫暖,糧食產量不如南方高,人口相對較少。還有燕國君主大多無進取心,倚老賣老,是老牌諸侯,狂妄自大。只有燕昭王任用樂毅,差點滅齊,可惜一代強後,不爭氣的兒子使燕國又回到了原點。所以,燕國不被滅,以是萬幸,無能力南下爭霸。而他的地理因素,阻止了爭霸,擴張,可也保護他不被吞滅。

  • 2 # 帥鄉人770

    從春秋到戰國,為什麼燕國始終無法稱霸中原?

    因為名字取得不霸氣

    趙國:燕國被齊國欺負的時候,趙國聯合其他幾個國家去拯救,趙國=“罩”國,罩著周邊的小弟,所以秦國當時要跟趙國死磕。

    秦國:一提到秦國,就想到這是個崇尚武力的國家,沒有幾年不打仗的,而且還很捨得招攬人才,還有點不要臉,像極了一個現代的超級大國,誰?就想現在的美國,不過跟美國不一樣,美國有一幫小弟,秦國那時出了函谷關,基本都是敵人。秦國=“禽”國,虎狼之國,威不威武?

    楚國:這個諸侯國,相當於現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一大片區域,這個國家,大老闆姓熊,可以想象這個王國的國民,肯定很強悍,所以楚國在戰國時期,那也是牛得不要不要的,經常處理周邊的國家,也包括秦國,所以叫楚國,就是中國的小霸王。

    當然像東方大國齊國,那也是牛得很,齊嘛,就是“欺”的老表,也是經常跟鄰居幹架。

    以上這個強國,聽這個名字都讓人瑟瑟發抖。

    我們看燕國,發音yan,翻開字典,就知道,這個字給人一種無精打采,或者任人欺負的一個印象,看到這,是不是就知道燕國的結局了。

    言歸正傳,我們說說大燕國吧!

    燕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古老的諸侯國之一,享國八百二十二年,統一六國的秦國享國五百六十三年,燕國曆史悠久,在諸侯國裡面地位崇高。那是因為什麼呢?

    燕國的歷史: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春秋戰國時的主要諸侯國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分封其弟姬奭(shi)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然而召公沒有沒有去自己的封地,而是派他的長子克去管理封地。那麼古燕國究竟在哪裡呢?

    燕,《史記正義》引用徐才《宗國都城記》稱“周武王封召公於燕。地在燕山之野,古國名燕”,《宗國都城記》認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國因燕山而得名。

    燕國早期封域的具體情況不詳,據琉璃河遺址挖掘出來的銘器銘文可知,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眾,在西周,春秋時期,燕國不斷向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等。由此可以大概知道這個事情的燕國疆域,主要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區和遼寧西部的大淩河流域,周圍分佈著戎狄和貊部族,東南與齊鄰接。

    燕文侯時(?-公元前333年),據《戰國策.燕策-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記載,燕國“東有北韓,遼東,北有林胡,婁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hutuo)、易水”。區域縱橫兩千多里,武裝部隊有幾十萬人,戰車六百乘,戰馬六千匹,儲存的糧食足夠用好幾年。南有碣石,雁門的肥沃土地,北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勞作,也能因紅棗和板栗的收穫也足夠富庶,自然條件優越,基本沒有幾個諸侯國比得上燕國。

    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據《漢書.地理志下》記載“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於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有涿郡之易(保定)、容城、范陽,北有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總體說來,燕國的疆域不算小,比起秦國偏安一隅,燕國從一開始就是出身名門,那為何會在歷史上基本處於打醬油的位置呢?

    我認為要從文化遺傳和統治者的認知說起。

    燕國脫胎於周王朝,周王朝是後世封建王朝的禮儀典範,包括誕生了孔子的魯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齊國(與戰國時期的田氏齊國已經不是一個宗族了)等,這些諸侯王國都是脫胎於周王朝,與後來上位的諸侯國相比,他們更高大上,所以,燕國們行事還是很注重禮法,維護正義,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因而,在國際競爭中往往會瞻前顧後(就如同目前的中美競爭,流放犯罪分子建立的國家從來不講規則和手段),同時,由於遠離中原,相較於後起之秀的秦國,統治者缺乏憂患意識。

    政治: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華大地上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最後能留下來競爭的也就這麼幾個國家,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怎麼辦?只有改革,改變束縛生產,束縛發展的牽牽絆絆,我們對比一下這段歷史的政治改革;秦國用商鞅封,魏冉,范雎等不斷的變法圖強,收集天下人才,而限制公卿世族的權利和特權,大賞有功之人。春秋時的晉國也在不斷的改革,如晉獻公重用士蒍,推行“士蒍之法”,晉文公霸主時代,晉國行郭偃之法,政治上舉賢良、賞功勞,公族和卿大夫們中的有才之人,皆有機會進入朝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改革:齊桓公是任用管仲的改革,以及齊威王用鄒忌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趙國改革:趙烈侯時的公仲變法和趙武靈王召的胡服騎射,都是趙國強大的緣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的改革;楚悼王的吳起變法;魏國李鋰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而燕國幾乎是默默無聞,只是在燕昭王時,重用樂毅,在軍事上吊打了一會齊國。

    軍事:

    軍事上,燕國與同期的各國差距就更大,秦國自不必說,一直在改革和發展軍力,首先用人上,只重視軍功,不重視出生,賞功罰過,自然將士用命。同時秦國科技發達,鐵器廣發使用;在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除改變軍隊的裝束外,還大力收編了征服的胡人,大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齊國的軍事,同時代,齊國軍事也是將星璀璨,有孫臏,田忌、匡章、田單等,還有鐵質兵器的廣泛使用;楚國一直在開拓中,即使在楚懷王時,也沒有忘記進攻。

    而看看燕國,燕國雖有也樂毅這樣的名將,但是始終不得善始善終,人才匱乏,也沒有見到有遠見的改革,更缺乏有戰略遠光和延續的政策。

    八百年的歷史,燕國鮮有大方異彩的時刻,也僅僅是在燕昭王時,燕國有出彩的機會,就是吊打了齊國,可是也就是這短短几年而已,相較於擁有餚函之險要,關中之沃野的秦國統治者的憂患意識和上下同心的意志,燕國就是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典範。

    有名牌地位,有良好的根基,有北方的勇士,有沃野的良田,就是沒有憂患的意識,就在其他各國忙於改革,求變,求新,求強的時候,歷史上罕見燕國的聲音和影子。這就是統治者的素質和素養。

    印證了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燕國為何未能大方異彩,而要不是有樂毅和荊軻,我們還不知道歷史有個燕國。而且是根紅苗正的,被來自北邊的秦人所滅。

  • 3 # 歷史課課代表

    燕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坦誠的講,燕國實際上是一個地貧民弱的國家,甚至一度連最弱小的南韓也比不上。這個建於周武王滅商時期的周朝公國曆經兩週時期,國祚長達八百二十二年,但是燕國的實力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縱觀燕國八百多年曆史,叫得上名號的燕國君主似乎只有燕昭王這麼一位,然而這位勵精圖治的國王卻接連攤上了敗家的兒孫,將他苦心經營的基業險些毀於一旦。那麼為何橫亙燕薊之地俯視中原的燕國如此羸弱不堪?實際上導致燕國羸弱的真正原因有三點:

    首先、燕國地理位置偏北,人口稀少,不適宜農耕:

    燕國位於中國現在的河北省北部以及遼寧省西部,這一地區在當時的周朝範圍內屬於極北之地,也是漢族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交匯地,這一地區在當時距離中原地區遙遠,也因為地域的偏僻,距離中原遙遠的原因,讓燕國與中原地區各個國家交流很少,同一時期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一般都是過了很久才會傳到燕國。我們翻閱春秋戰國時期的各類史籍,有關於燕國的記載實際上很少。戰國時期,奴隸制開始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社會階級中,廣大的奴隸主逐漸演變成為地主階級,而奴隸則成為了廣大的農民階級,但是燕國由於氣候寒冷,並不適合耕種,同時山川丘陵眾多,平整開闊的土地較少,而可耕地則更少,一遇到災荒年代甚至連溫飽都無法結局,更不要說進軍中原稱霸了。所以實際上燕國的封建化的程序相比各國而言非常緩慢。這個原因實際上實驗過積弱的根本原因。

    其次、兩度亡國使得燕國積貧積弱:

    與春秋時期甚至戰國中其餘六國非常不同的是,燕國曾經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兩度亡國的經歷。這樣的經歷實際上也是燕國羸弱的表現,同時,兩度亡國也讓本就貧弱的燕國陷入了積貧積弱的怪圈。燕國的第一次亡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燕莊公時期,弱小的燕國因為無力抵禦遊牧民族山戎的不斷南侵而遷都,到了燕莊公在位時期,燕國更加羸弱,山戎最終攻陷了燕國國都,燕國君主燕莊公僥倖逃脫,率領殘部南下投靠強大的齊國,此時的齊國正是春秋五霸中第一霸主齊桓公在位時,已經亡國的燕國殘餘勢力在齊國得到休整,並且在齊桓公的幫助下,燕莊公才得以復國。燕國的第二次滅國是在戰國時期的燕王噲時期,因為當時的燕王將王位禪位予相國子之,因而引發了國內的動亂,因為燕國陷入內亂,所以與燕國南部邊境接壤的齊國趁火打劫,佔領了燕國許多城池和大片土地,甚至連千乘小國的中山國也妄圖趁亂分一杯羹,燕國的弱小可見一斑。燕國內亂的最終結果是燕王噲、太子平、子之的相繼被殺,而燕國則陷入一片混亂,後來還是趙武靈王將在南韓做人質的公子職送回燕國即位,才燕國得以二度復國,這位被趙武靈王送回國的公子職就是歷史上的燕昭王。

    第三、燕國對於各國變法無動於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盪時期,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在名義上保有天下共主的尊號,對於各路諸侯卻沒有任何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為了能在爭霸戰爭中獲得優勢,都開始想方設法的對國內的制度進行改革,以強大自身實力,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齊國的管仲變法、鄭國的子產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南韓申不害的改革和秦國的商鞅變法。相比這些不斷改革,銳意圖強的諸侯國,燕國則顯得有些破罐破摔了。

    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都幾乎沒有進行過任何變革,只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進行過小的調整,由於燕國曆任君主都沒有進行改革,以至於燕國多次錯過發展強國的機遇,最終在戰國末期的兼併戰中,燕國也並沒例外的倒下了。

  • 4 # 東郭講古

    說燕國一直沒有威過,也不合適。

    燕國第一任國君,燕召公那可是周武王死時候兩個最重要顧命大臣之一,另一個就是周公,周公就不用說了,克殷成周制周禮,孔子最佩服的先賢之一,周公之子封魯,可以說孔子就是吸著周公土長大的死忠粉。同樣,燕召公也是大能,很早周公大事就要跟他商量,解釋等等,召公或許智商和控盤不如周公,但是在仁義忠勇方面不次於周公,後來周成王去世,燕召公輔佐周康王很多年,周公召公共創了大周的成康之治,為西周從一個偏遠小邦暴發戶羽化為一個800年巨無霸王朝奠定了基石,正因為如此,周王室是很尊重燕國魯國的。

    至於燕國為啥發展不起來,如果你玩過帝國時代等遊戲你就知道了,在這種沙盤遊戲裡面,你出生地資源好,周圍發達國家多,而且沒有外患那就發展很快,文明進步也快,燕國位置可算所有國家裡面最糟糕的,趙國只有北面的戎狄匈奴就被鬧得得胡服騎射了,燕國更慘,西北面同樣是戎狄匈奴,東北面還要對付東胡,東胡可是後來發育成巨無霸鮮卑和大金國,大清朝的民族總稱,戎狄就是匈奴以及後來的大遼,蒙古,這些哪一個不是狠角色,哪個是省油的燈,西南還有個白狄異類中山國,下面就是齊桓公的大齊國,所以燕國基本上被一堆狠角色牽制住了,全部力氣都在跟野蠻遊牧民懟,如果沒有大燕死死抗住這麼多牛掰遊牧民,中原這些國家不知道早就被洗劫多少次了,

    所以我認為:

    大燕非常之牛掰,不僅對我們中華民族貢獻非常大,歷史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國君都很低調,都是宅男老實人。

    總之,我愛大燕!

  • 5 # 古域今事

    燕國第出偏遠的北方屬於老盤的諸侯國,而且他的大部分國君都少有作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燕昭王了,在位期間重用樂毅,剛好趕上齊國來了一位昏庸不得民心的國君,差點一舉滅了齊國,但是其出兵目的僅僅是應為報復齊國,佔領的地方不懂得治理,導致後來兵敗回國,而且在戰國大背景的情況下各個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唯有燕國沒有變法能才,在經濟軍事上都處於落後的地位,要知道統一天下,最起碼在軍事和經濟最少有一個方面突出才有機會的,而燕國的機率幾乎為0,這與變法後的秦國和魏國以及他周圍的趙國和齊國是沒法比的,秦魏趙都是變法後變強的,而齊國地處富饒之地,是東方文化經濟的大國可謂人才濟濟,而這些卻和燕國不沾一點邊,還有燕國靠的實在是太北了,一句話總結就是地處貧瘠之地,人煙稀少。早知道人口和農業是古代衡量一個國家的重要標準。所以燕國能夠自保能存活到戰國末期已經很不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世界哪個電影導演最適合拍《三體》?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