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年的全國各省高考狀元很多報讀北大清華,而今清北卻無一人獲得諾貝爾獎是否屬實?
25
回覆列表
  • 1 # 三孫叟

    還真是這樣。

    到目前為止,中國有兩個人獲得諾貝爾獎——莫言和屠呦呦,都不是清華北大的學生。什麼原因說不清楚。

  • 2 # 刁博

    說北大清華無一人獲得諾貝爾獎,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比如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她1951年考入了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學習。待屠呦呦畢業的時候,北京大學醫學院已經從北京大學獨立出來,成為了北京醫學院,所以在一些介紹中會看到屠呦呦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在2000年,這個獨立出去的北京醫科大學又重新迴歸北大,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除了屠呦呦,楊振寧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建而成。在1944年,楊振寧還獲得了碩士學位,是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楊振寧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一提的是那時他還是中國國籍。

    李政道是1944年進入西南聯大學習,1946年經吳大猷推薦赴美留學。李政道1957年和楊振寧一起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那時他也是中國國籍。

    現在看,從做出諾貝爾獎的成果到登上領獎臺,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北大清華仍然是中國的頂尖大學,而且現在有一些成就達到了諾貝爾獎的級別。相信再出現從北大清華走出去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3 # 手機使用者52883571623

    沒有。因為畢業生都急著找工作,急著考公務員,急著經商,急著出國,急著大企業,急著考研,急著……缺乏定力去研究學問,都想走捷徑!

  • 4 # 大笨new易數學

    楊先生是西南聯大時期清華的學子,所以說清華北大沒出過諾貝爾獎是不恰當的。

    讓我們感到失望的是,我們的教育、科研系統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龐大,而我們科學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卻大多數是在20、30、40年代念大學的一批人。

    我們責怪現在的價值觀出了問題,責怪科研人員的不作為,認為利己主義太嚴重了,缺乏社會責任感之類的。大笨new卻不這麼認為:

    第一:而我初中政治課裡還在譴責西方意識形態的形而上和利己主義!為什麼我們譴責的這種思想形態下卻大批出現諾貝爾獎?

    個人認為,恰恰相反,很多時候給我們灌輸了太多了大公無私,為國為民,利他思想…這其實很危險,我努力奮鬥是為他人?那麼問題來了,誰為我呢?

    我的一日三餐在哪裡?我睡在哪裡?這種思想讓人失去奮鬥的動力,這樣大的理想抱負壓垮了太多的天才。

    威斯敏斯特教堂一段墓誌銘或許可以很好的解釋。“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大意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雄心勃勃,想要改變這個世界;可是當我歷經了世事的滄桑後,我發現我根本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將目光放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可是當我進入晚年後, 我發現我根本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於是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家庭和我最親近的人。但遺憾的是,他們根本不接受我的改變;等我到了風燭殘年、即將奔赴黃泉之時,我才幡然醒悟,如果當初我先改變自己,也許在我的影響之下,我就能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家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說不定我就能改變我的國家。然後,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第二:既然教育我們為國為民,那麼我們自然要去做為國為民的事情,建國後我們要乾的是什麼?是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那麼過程自然成為國家所需,在工程領域獲得諾獎有多難?再看看我們的清華大學,為了國家需要,院校學科調整,把多少系調整到其他學校去了!

    第三:我們再來看看科研是什麼,科研是國家出錢滿足部分人的研究興趣!國家需要的是建設,多少人為了國家需要放下興趣!真正科研或許較長時間內看不到經濟效益,這種情況下又有人會說科研經費浪費,又有人說套取科研經費!

    就跟有人質疑e,pi的計算位數一樣,計算出十萬位?二十萬位…有人說這有什麼用,我們就用兩三位就夠了。

    其實者不僅僅是數學家的興趣,這代表演算法的改進,代表著基礎理論發展,這關係到運算、晶片技術等等。

    第四: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都科研人員是什麼環境下做的,我們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做的!所有人恨不得科研人員拿到錢就要做出舉世矚目成果。

    一邊在譴責戲子當道,演員掙得多的,科學家工資低,一邊又指責搞科研的騙經費!這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等價值觀的問題,這是民眾對科研人員的要求出了問題。

    在輿論壓力下,讓科研從申請開始就到了結束,因為在開始的時候已經把技術路線,預期成果…都寫好了,這樣的科研還做什麼?

    另外基礎研究是很花錢的,大笨new博士期間設計和自制過一套小儀器,老師給了15萬科研經費,自己出了5萬,很多部件都不捨得去買,都要自己買點電容、電阻來焊接,當然也是比較粗糙的,要做精緻了需要時間和經費。

    所以給科研人員一個寬鬆的環境,科研人員也會給科研一份從容。

  • 5 # 日月詩客

    清華北大不一定就得出什麼科學家,諾貝爾獎,技術階層的中堅力量同樣重要,有他們才能推動社會發展,靠幾個科學家不行,你看航天戰線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不都是中堅力量嗎

  • 6 # 文之乎哉

    既然美國能得那麼多的諾貝爾獎,且中國一個就得不到,那麼美國對中國還那麼緊張幹什麼呢?看來所謂諾貝爾獎,只不過是繡花枕頭而已。

  • 7 # 吳偉2361

    中小學教學形成的記憶學習習慣的結果。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不利於創新。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 ,利於創新。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蓄勢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矽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華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 8 # 5756731657352

    美華人控制的一個獎,還是海盜國的,本身就做不到公平公正,基本都是給西方發達國家。真的沒那麼重要,參考奧斯卡。

  • 9 # 13261974877

    徹底拋棄腐儒釋思維方式,好好弄明白道、法、墨,設立全民創新平臺,徙木立信,誰有真本事兒,誰上位。不以得什麼洋人的狗屁獎論成敗,以誰能解決難題定功過。舉個例子,誰能徹底根治痛風,誰就有真本事兒。洋人設的獎,沒必要當做評價中國人能力的標準,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標準,一切靠自己艱苦奮鬥,一定有超越世界的結果。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根治痛風、足球兩年踢進世界盃,容易,小菜一碟兒。

  • 10 # 上庠

    華人具有非常深厚的諾貝爾獎情結,以至於到了談科研,言必稱諾獎的地步。那麼,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北大清華也沒有培養出過諾獎得主呢?

    2015年,屠呦呦先生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值得指出的是,屠喲喲沒有留學經歷,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其母校為北京醫學院,北京醫學院後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於2000年合併到北京大學,所以屠呦呦是北京大學的校友。

    也就是說,清華北大的諾獎校友之爭,北京大學率先拔得頭籌。北京大學也因屠呦呦的獲獎成為解放後國內唯一培養出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得主的大學!

    不過,如果算上民國時期的教育,那麼屠喲喲就不是第一個拿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華人。

    早在1957年,楊振寧先生就和李政道先生一起,憑藉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的時候,楊振寧先生還沒有加入美國籍,真正加入美國籍是1964年的事。所以,楊振寧才是第一個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華人,而楊振寧先生的母校則是清華大學(西南聯大)。

    可見,清華北大都有貨真價實的諾獎校友,清華楊振寧先生是自然科學領域拿諾獎的第一個華人,他的獲獎,證明華人沒那麼糟,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研究。

    北大屠喲喲先生,則是解放後國內大學培養的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得主,她的獲獎,則證明解放後的中國大學教育,沒那麼糟,也能培養世界的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最“忠義”主播,1人撐起整個平臺,甘願放棄千萬“跳槽費”,如何評價文森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