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管是哪國還是幾國聯軍幾乎都只是將秦軍逼回函谷關內?秦武王死後好像有一次六國聯軍攻破過函谷關內,重創秦國!
5
回覆列表
  • 1 # 轉動的紫陀螺

    六國無法攻破函谷關,確實非常精彩的問題!

    第一:周朝的歷史背景,秦是守護西北門戶守護神,地處西北一隅,是一個二流角色,天天征戰,一副戰鬥民族的樣子!烽火戲諸侯這事就是,周朝岌岌可危的徵兆,戎狄狠狠地揍了周天子,秦把周天子從西安攙扶到洛陽,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

    第二:大秦的崛起 周天子地位不如狗,各諸侯爭霸局面輪番上演。當時最牛的諸侯晉,諸侯界的扛把子,由於內部管理不善,小弟分家,出現歷史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雖然這樣,魏還是扮演帶頭大哥的身份!秦依然是戰鬥民族的樣子,跟魏打架,越打越窮,越窮越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晴空霹靂,橫空出世一人“商鞅”,透過變法,秦慢慢邁入一流角色,國力空前強大。由於秦孝公掛的早,國內老士族威脅政權,商鞅被車裂!後續清理完老士族後,秦就是當時的戰鬥機,為後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總結:前期是不屑於打,秦太窮,骨子硬,還有周天子坐鎮,留著面子!

    後期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貌合神離的六國打不過!

  • 2 # 毛驢兒談歷史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

    函谷關地理位置險要,它東臨絕澗,西據高原,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它東西長7.5公里,穀道中卻只能容納一輛戰車透過。

    當時的主要軍事力量為弓箭和騎兵,而弓箭和騎兵只適合開闊地作戰,在如此狹窄山谷中根本起不到作用。

  • 3 # 創客醫雲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先來說一下函谷關。函谷關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駕車或者坐火車經過那裡的都知道那裡計程車山巒起伏,地勢險要。當然這些只是外因。對秦國的防禦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最主要的。之所以六國聯軍很少能攻破函谷關,主要還是因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已經變得極其強大,人才輩出。加之秦國特別重視罰戰,伐謀,伐交。即便是軍事實力不足,也可以用外交手段迅速瓦解對手。所以6國攻秦贏少敗多。

  • 4 # 好嗨喲讀歷史

    函谷關東西長7.5公里,裡面道路狹窄,只能容納一輛戰車飛馳而過。從軍事上來說,不論你有多少大軍,在函谷關前都無法展開兵力發揮出應有的實力,而只能在一個不大的正面展開進攻,其餘兵力只能在旁邊閒置乾著急。而且秦軍還可以居高臨下的攻擊,給予敵軍大量殺傷。那麼繞過去吧,可是繞過去需要繞道幾十公里遠,古代打仗後勤在路上的損耗極大,孫子兵法有云:“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說明前線消耗敵軍一鍾糧食,可以節省後勤的二十鍾糧食,相當於後勤運輸效率只有二十分之一,也就是5%,其餘95%在路上消耗了。但是也有一句話,“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不過很可惜,秦國從商鞅變法後,使得國力劇增,人民只知耕戰,還有其他的身份證明制度等輔佐,使得敵人很難從內部瓦解掉這座堅固的關隘。

    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人攻破過函谷關,但是沒過多久秦國就收復了函谷關。因為秦國的綜合國力太強,所以函谷關的收復也是順手的事,而函谷關也因為秦國的國力強大難以攻破,而秦國也因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更加強大。

  • 5 # 博陵牛仔

    函谷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真是一點也不為過,據記載,歷史上的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始建於西周時期,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南接秦嶺,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名函谷關。

    函谷關是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地,它東西長7.5公里,沿途絕岸壁立,道路狹窄,“車不分軌,馬不併鞍”,易守難攻,可謂“一泥丸而東封函谷”。可以說突破了函谷關,關內的咸陽政權基本上也算是完了,由於它在軍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有16次大戰役在這裡發生,而當時秦也是派駐了重兵把守關隘!

    春秋戰國時期函谷關曾經被攻破過,只不過是秦國議和,聯軍各國得到自己的利益,退出了函谷關。

    公元前296年,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合縱,核心人物是孟嘗君田文,他聯合韓、魏兩國共同攻打秦國,《戰國策·秦策四》甚至稱,三國聯軍攻入了函谷關,秦昭王不得不徵求相國樓緩和公子池的意見,向韓、魏兩國割讓了部分土地,與之講和,這是五次攻秦唯一突破函谷關的一次。

    其他的幾次為什麼沒有能突破函谷關?各國不團結,伐秦非滅秦!

    先看看賈誼的《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可見春秋時期,秦國的歷代君王就非常重視函谷關,作為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天然理想之地。所以說函谷關戰略地位對於秦國來說,那是入咸陽的最後一道關卡。所以秦國勢必非常重視。再就是早期的合縱各懷鬼胎,目標不統一,秦當時並沒有強大到足以威脅各國,再就是伐秦並非滅秦,各國既然已經教訓了秦國這個不聽說的小弟,已經得到了既得利益,那就先放一馬,一點點吃,無論哪國一下子吞併秦國,吃相太難看,會惹到其他國家。

    等到了戰國後期各國無論從經濟、軍事、政治上都衰落,而遠遠遜於秦國,這一下其他各國才明白過來,堅決的消滅秦國,不惜一切!但是為時已晚。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然成了氣候。六國就只有等著被消滅的份了。

  • 6 # 平安讀歷史

    函谷關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秦國就憑藉此關在戰國時期佔盡了優勢地位,進可攻退可守。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無法攻破函谷關,反而最後被秦國所滅。

    在古代的時候,那個時候屬於冷兵器時代,沒有飛機大炮,完全靠士兵拿著刀槍去衝鋒陷陣。所以在那個時代,有利的地形會佔非常大的便宜,尤其是函谷關這樣無比險峻的地方。在與各國交戰的時候,秦國只要派一隻數量足夠的守軍守在此地,再加上足夠的軍糧和其他物資,就能保證往西去秦國本土的安全。這就是傳說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至於函谷關西邊的長安為中心的關中,更是被人們稱為是自古帝王州的地方,歷史上有得關中得天下一說。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帝王憑藉關中最後得天下。南北朝時代,高歡和他的兒子們所統領的東魏和北齊,不可謂不強大,本來在天下爭霸中可謂是佔盡優勢,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打得西邊抬不起頭來。但是由於關中地理位置顯要,再加上函谷關潼關這樣的雄關,高歡高洋有再強的雄心壯志,也無法攻破關中得到整個天下。等到北齊衰微之後,北周軍隊東出關中,很快就滅亡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在隋末唐初的時候,李淵父子開始並不引人注目,但是他們因為鎮守晉陽要地,起兵後,首先殺入關中,同時又得到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援。最後李淵李世民父子以關中為基地,東出潼關,滅竇建德,王世充等天下軍閥,很快就一統天下。安史之亂的時候,如果不是唐玄宗出昏招,安祿山打下洛陽之後就會止步潼關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為。

    事實上不光是冷兵器時代,即使在比較現代化的戰爭中,關中依然佔有非常優勢的地位,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就向西撤退。日本兵力雖然強大,佔領了中部和東部廣大地區,但一直未能突破西部。日本至少從來沒有攻破過潼關,沒有攻佔過西安,由此可見關中的險要地理位置,即使在現代化戰爭中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總之,函古關這種雄關再加上關中的險要的地理形勢,可謂是易守難攻的一個好地方,歷代帝王建都於此,也正是看中了函谷關和關中的這些優點。

  • 7 # 君山話史

    首先要指出題目中的一個錯誤。秦國據有函谷關,是在戰國時代,並非春秋,因此並不存在春秋諸國攻不破函谷關的事。自從秦國據有函谷關後,這裡便成為一處戰略要地,東方諸侯多次攻至函谷關,都止步於此。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函谷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靈寶市北,是古代一座著名的險關要塞。從函谷關以西至潼關,稱為桃林塞。在春秋時期,晉軍全殲秦軍於崤山,屯兵桃林塞,阻斷秦國東進之路,此後兩百多年,秦國無法跨進中原一步。

    直到戰國時代,晉國分裂後,秦國經歷商鞅變法,日漸強大,從魏國手中奪取桃林塞,修築函谷關。此雄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地處洛陽至長安的咽喉要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故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塞。

    在戰國曆史上,東方諸侯多次合縱攻秦,然而函谷關幾乎成了東方諸侯的噩夢。這既與函谷關之險峻難攻有關,也與東方諸侯貌合神離有關。

    第二,第一次合縱攻秦,止步函谷關

    公元前318年,在著名縱橫家公孫衍的努力下,魏、趙、韓、燕、楚五國達成協議,共同出兵,組建一支多國部隊,討伐秦國。

    儘管看上去五國聯合,氣勢不小,兵強馬壯。可是各諸侯之間並不是一條心。在戰國時代,諸侯之間頻繁交戰,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敵人,誰敢無條件地信任別的國家呢?於是乎你防我,我防你,你要養儲存實力,我要避敵精銳,誰也不肯使上全力。這樣的軍隊,即便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對秦國的進攻開始了,五國聯軍抵達函谷關後,秦軍出兵迎戰,多國聯軍誰也不賣力打仗,而秦軍則同仇敵愾,氣勢逼人。戰爭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多國聯軍輕而易舉地被擊敗了。這次合縱運動虎頭蛇尾,草草而終。

    第三,孟嘗君伐秦,攻至函谷關,秦國請和

    公元前29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合縱齊、魏、韓三國,進攻秦國,兵至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戰,吃了大敗仗,狼狽逃回,據險固守。

    由於當時秦國正發動對楚國的戰爭,精銳部隊還在南方,來不及調往函谷關戰場,難以抵擋孟嘗君的攻勢。面對聯軍的進攻,秦國震動,秦昭王不得不思考以割地的方式與孟嘗君談和。昭王的庶兄公子池也力主割地求和,認為倘若孟嘗君攻破函谷關,兵鋒直指咸陽,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不過,當時三國聯軍也遇到問題,糧食補給出現困難。孟嘗君便打算向西周君借點糧食。西周君不願意借,又不敢得罪孟嘗君,便派了個名叫韓慶的說客去見孟嘗君。韓慶對孟嘗君說,齊國與秦國領土又不接壤,攻打秦國,撈到土地,最後會落到魏、韓兩國手中,齊國吃力不討好,何必呢?韓慶提出,不如與秦國談判,讓秦國釋放被扣押的楚懷王,這樣齊國可以從楚國那裡撈到好處,豈不更妙?

    於是孟嘗君以釋放楚懷王為條件,同秦國談判。秦國滿口答應,孟嘗君遂撤兵而去。然而,一向外交無下限的秦國很快就食言了,拒絕釋放楚懷王。

    這是東方聯軍距離攻破函谷關最近的一次,如果孟嘗君全力進攻,函谷關是很難阻止聯軍前進的步伐。

    第四,信陵君合縱拒秦,秦人閉關而守

    公元前247年,秦國大將蒙驁揮師進攻魏國,連克高都、汲城,魏國震動。眼看國家陷入災難,寓居於趙國的信陵君回到了闊別十年的魏國。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為上將軍,統領魏國的全國武裝力量,抗擊秦國。

    那麼信陵君如何憑藉一己之力來保衛魏國呢?光憑藉魏國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藉助於東方諸侯的聯合。信陵君上任後,馬上派遣使者前往諸國,共商合縱大計。當各國聽說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後,紛紛表示願意合縱。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個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計個人安危,斷然竊兵權拯救趙國於將亡,這是何等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們都強烈感受到秦國的威脅,在歷史上多次合縱抗秦,但合縱運動並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領袖人物。如今信陵君無論從人品或是能力,都堪當重任,諸侯們把軍隊交給他,心裡踏實。

    很快,一支由五國聯合作戰部隊組建起來了。信陵君率這支聯軍在河外與秦軍大戰,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落荒而逃。信陵君乘勝追擊,一直把秦軍趕到函谷關。秦華人關閉函谷關,軍隊不敢出戰。

    與以往合縱運動不同,信陵君合縱東方諸侯,主要是拒秦而不是攻秦。以當時魏國的實力,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不錯了。因此,信陵君把秦軍趕到函谷關後,並沒有繼續發動進攻。

    第五,最後一次合縱,仍止步於函谷關

    公元前241年,東方諸侯又一次合縱攻秦,這也是最後的一次。

    參加合縱的有六個國家:楚國、魏國、趙國、南韓、燕國、衛國。此時魏安釐王及信陵君已經去世,楚國領導這次合縱運動。楚考烈王為縱約長,實際負責人是戰國四公子中的春申君。春申君儘管久負盛名,但威望遠不及信陵君,這也決定了合縱運動缺乏真正的領袖人物。

    六國聯軍先下手為強,進攻秦國,奪取壽陵。然而聯軍的攻勢並未維持很久,當他們殺抵函谷關時,秦軍出關迎戰,六國軍隊不能協同作戰,甚至毫無還擊,便草草退師了。這次合縱運動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戰國時代東方諸侯曾經四次攻至函谷關,但是函谷關一次也沒有失守。除了易守難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東方諸侯各自盤計自己的利益。比如孟嘗君伐秦,攻下函谷關的機會是很大的,但是最後也是盤計自己的利益,齊國越數國攻秦,就算秦國割地求和,這些土地也不可為齊國所佔領,那麼齊國那麼拼命攻函谷關幹嘛呢?

  • 8 # 楊朱學派

    【戰國初期形勢圖】

    秦昭王時期,齊國名將匡章率領齊韓聯軍攻破函谷關。對此,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和《韓非子》中都有提及。【戰國中期形勢圖】

    秦國函谷關被攻克後,便無險可守。當時如果匡章一鼓作氣。秦國就可能滅亡。秦昭王割讓三城數百里土地求和。齊國便同意撤兵。

    齊國沒想到最後秦國獨強。否則匡章直搗咸陽,秦國就要滅亡。

    戰國時期,秦國打過很多敗仗。唯獨函谷關被匡章攻克這一次,對秦國來說有亡國之危。其他的敗仗都未對秦國造成致命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阿爾及利亞沒有脫離法國,現狀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