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金兔歷史

    李白會劍術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會,而且劍術還不賴。

    據說,李白的劍術大唐第二(也只是據說),僅次於其師父裴旻(min,第二聲),而裴旻又是何許人也?

    此人是邊防大將,常和奚人、契丹和吐蕃打戰,官至左金吾大將軍。裴旻的劍術在當時也很有名氣,傳聞他的最高記錄是能在一天之內用劍殺掉31頭猛虎,而且,裴旻的劍術和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並稱為“唐代三絕”。

    而在史料中,李白曾拜裴旻為師,應該說,有這樣一位師父的教導,李白的劍術自然不賴。或許,憑藉著高超的劍術,李白才敢“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遊歷祖國的大好山河吧!

    畢竟,唐朝時期的名山大川可不像現在的旅遊景點,有著各種各樣的設施保障。

    而李白不喜受束縛,因而大多時候的遊歷皆是孤身一人,如果沒有兩下子,不管是遇到毒蛇猛獸,還是半路劫財的匪人,估計早就讓李白命喪黃泉。

    不過,李白劍術雖然高,可這“大唐第二”的名聲多半是“吹出來”的,並不怎麼靠譜,李白的詩流傳千古,而他是一個張口即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中常帶有誇張的成分。

    據統計,《全唐詩》收錄李白的詩當中,“劍”字出現了多達107次,即便是去掉地名,猶有103次之多。如: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殺人如翦草,劇孟同遊遨”“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

    後人常吟誦李白的詩,不自覺會受其影響,因此才會給他安一頂“唐朝劍術第二”的帽子。

    李白的劍術,或許談不上大唐第二,但造詣頗高,只是沒有他的詩出名罷了。

    正如余光中對李白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 2 # 白亦詩部落

    正如大家答覆的一樣,李白不僅會劍術,而且劍術造詣相當不錯。縱觀李白一生,有四大夢想——俠客、高士、聖賢、神仙,最主要的還是如姜子牙、伊尹、謝安一樣為帝王師,輔佐君王掃蕩寰宇,河清海晏,然後出塵為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從他年輕時的《少年行》組詩可以一窺其略,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

    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

    除了劍術,騎射功夫也不錯,當然一箭射透兩隻老虎是誇張。在長安被玄宗皇帝招為翰林那段歲月,李白也是邊與五侯七貴交遊,甚至混跡市井,和遊俠少年往來。喝醉了不時幹一架,有一次在鬥雞場獨自仗劍和一群遊俠幹仗,人家是地頭蛇,呼朋喚友越來越多,幸好姓陸的朋友帶著“警備憲兵”趕到,說明了李白是皇上的大秘身份,才雙方言和。

    之後,李白又追隨同為“長安三絕”(這可是唐玄宗御封的,劍絕裴旻、詩絕李白、張旭草絕)的裴將軍精研劍術。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還一度想孤身北上,行刺叛軍首領,實現自己的奇俠夢想。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行動“大盜割鴻溝,如風掃落葉。我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為什麼呢?他認識到“劍非萬人敵”還是省省吧。鬍子一大把,沒必要去賭一把了。反正朝廷那幫奸佞不喜歡自己,就拿著皇帝賜的金銀和道士證去漫遊吧!

  • 3 # 文史道

    每一個男兒,都有一個仗劍江湖的夢。

    尤其是在唐朝,那個崇尚遊俠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人都持劍江湖,想要建功立業。

    李白,就是其中一位!

    我們瞭解的李白,幾乎都是從他的詩開始的。談及他的詩作,可謂是滔滔江水一般,不能道盡。《蜀道難》《將進酒》《俠客行》《長幹行》等等,不可勝計。

    但是,除了“詩仙”的身份,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劍客”。甚至還有人說,他的劍術大唐第二,僅此於他的師父。

    那麼,李白到底會不會“劍術”?真的很厲害嗎?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一定會劍術的。這一點在他的詩作中就可見一斑。據統計,他的詩作裡提到劍的名篇,就超過40首以上。尤其是一首《俠客行》,不僅傳達出他最為深厚的遊俠情節,同時詩作還被金庸先生選作為小說《俠客行》的開篇詞。

    唐·李白·《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據史料記載,李白不僅劍術高超,還有一把很有名的劍,李白給他起名叫“青蓮劍”,我們知道他常常以“青蓮居士”自居,起名“青蓮劍”很容易理解。

    這把劍,是李白居於四川期間,給自己量身打造的一把鑌鐵冷月寶劍。

    鑌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士革鋼,或烏茲鋼,原產於印度地,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以鑌鐵鍛造出來的寶劍極其鋒利,可以“吹毛斷髮”。

    對於這把寶劍,李白自然愛不釋手。它曾在一首名為《暖酒》的詩中極力讚歎了這把劍:

    熱暖將來鑌鐵文,暫時不動聚白雲。撥卻白雲見青天,掇頭裡許便成仙。

    自古:名師出高徒!我們且先不論李白的劍術有多高,先看看他的師父,就知道了!

    嚴格嚴格意義上來講,他的師父總共有兩位,一位是裴旻,一位是韓準。

    裴旻,大家比較熟悉。他就是與李白詩歌、張旭狂草齊名的,裴旻舞劍。歷史上關於裴旻的劍術有多高,曾有這樣一個記載:

    《獨異志》記載,裴旻“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裴旻把劍扔的很高,最高能到十餘丈,也就是30多米。當劍透空而下時,能夠不差分毫的用劍鞘接住。這本事,足夠高。

    然而,在裴旻看來,他這劍術根本不值一提。李白和他學完“箭術”之後,裴旻並沒有傳授他“劍術”,而是把他推薦給了他的同門師兄弟韓準。

    相傳,裴旻和韓準,是同門師兄弟,師父是王靈智,王靈智的師父又是督君謨,一直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我們這裡不細表。

    當時裴旻和韓準拜師時,王靈智主教裴旻箭術,主教韓準劍術。所以韓準的劍術,才是大唐第一。裴旻的劍術,注重於“舞”,可以說華而不實。

    韓準看到裴旻的推薦信。自然傾囊相授。並告訴李白,不可外傳。所以歷史上都一位李白的“劍術”師父是裴旻,其實卻是韓準。

    李白遵守師訓,對於自己的劍術師承只有一句詩忽隱忽現:韓氏信豪彥。

    在李白的心目中,韓準是一個“德才兼備”的美士。彥就是美士的意思。

  • 4 # 趣觀歷史

    ▲後人眼中的李白形象

    首先要強調一點,在古代,佩劍並不是武夫的專屬,文人也常在腰間佩劍,作為身份的象徵。在喜好佩劍的文人中,李白是比較出名的。他的名氣並不是因為有著高超的劍術,而是因為他在自己的詩句中常常表現劍客豪情。據統計,在《全唐詩》收錄的近千篇李白詩歌中,他有103次提到“劍”。

    ▲李白舞劍劇照

    那麼李白的劍術到底如何呢?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劍術超凡,依據主要三點。一是因為李白自己誇讚自己的的劍術高超。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自我介紹:“自幼好任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劍術。”可見李白確實是練過劍術的,此外他也可能殺過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等詩句不勝列舉。按照他的說法,曹植七步成詩,他十步一屍,劍術凌厲,氣魄兇猛。

    ▲唐三彩陶俑

    二是李白的粉絲們也誇耀他的劍術。他的粉絲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道,李白曾“手刃數人”。捧的人多了,李白擅長劍術的形象就愈發深入人心,正史中也有對他劍術的記載,如《新唐書》中說李白“喜縱橫書,擊劍”。

    三是因為李白師出名門。李白的劍術師傅是裴旻,其劍術號稱當時的“長安三絕”之一。《太平廣記》記載,裴旻在一次劍術表演中將寶劍擲入雲中高數十丈,再拿劍鞘對準,利刃透空而入鞘,高超技藝可見一斑。由於李白師從裴旻,於是就有人鼓吹說裴旻劍術第一、李白劍術第二。

    ▲明嘉靖年間《太平廣記》古本

    然而在筆者看來,李白劍術的真實水平仍難以確定,甚至可能並不高超。且不說古代的文人俠客夢是一種普遍的浪漫情懷,也不必說唐朝開元盛世上當街殺人的記載太過荒誕,更不必說名師高徒的推斷太過絕對。單單從以下記載中,就可窺探李白的“高超劍術”含有不小水分。

    ▲大唐芙蓉園夜景

    李白曾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中回憶,有一次他“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遊逛於長安北門,誰知被一群小混混堵了去路——“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幸虧他的好兄弟陸調及時叫了官兵,這才救了李白一命,“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臺,脫餘北門厄。”可見李白的劍術對付一兩個小混混還可以,人多也就不行了。

  • 5 # 佛曰無情也

    李白出生在碎葉鎮,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托克馬克,李白是,酒仙,詩仙,劍仙,豪俠的一種人。遊覽全國各地。

  • 6 # 每天讀宋詞

    詩仙李白到底會不會劍術?“劍”字在李白詩中到底出現過幾次呢?先來看看李白的《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被唐朝文宗御封為“三絕”。作為詩仙,李白的作品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然而2017年火遍中國的手遊《王者榮耀》裡,李白作為一位劍客登場,翩翩劍仙,念著“大河之劍天上來”,令無數玩家追捧。其實,在真實的歷史裡,李白確實是一位俠客,而且劍術超群。

    唐朝尚武,遊俠之風頗為盛行。李白所生活的盛唐時代雖然已經有科舉選才的制度,但其實並不是十分完整,士族還是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培養下一代的方式通常是文武合一,以求將來能夠出將入相。至於李白的劍術究竟如何,有人曾把李白的劍術排在當世第二,居“劍聖”裴旻之下。

    李白是不是第二無可考證,但裴旻確是真真實實當世官方認定的第一,他曾經過擔任龍華軍使,出鎮北平,後來又參與了平定奚人和契丹、吐蕃的戰爭,官至左金吾衛大將軍。據《獨異志》載,他“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

    而李白劍術師父,正是裴旻。唐代文人裴敬寫過一篇文章《翰林學士李公墓碑》,裡面講李白“常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願出將軍門下。’”名師出高徒,師父天下第一,弟子怎麼也不會差。而且據史載,李白也曾收徒授劍術,還有一個殺手徒弟,有詩為證——《贈武十七諤》“ 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武諤是個殺手,不是詩人,他拜李白為師,是要學武藝,而不是學詩文。

    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稱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維揚(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為了學劍術,提高武藝,李白專門到去山東。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詩中寫道:“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如果對中國古代那些出名的詩人的武力值進行一個排名,李白是能夠入前三的。也就比陸游和辛棄疾可能稍遜一籌。生活于靖康之變中的陸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武將,他曾主持北伐抗金,又有記載他曾多次打虎,其戰鬥力自然無需多言。而辛棄疾亦是武將,更有萬人之中追殺叛賊的傳奇故事。而盛唐之下的李白,顯得有些無用武之地,而且政治嗅覺不敏感的他,經歷過安史之亂卻並沒有過多出彩的表現,在期間因站錯隊伍而潯陽入獄,令人扼腕。李白註定只能做浪跡天涯的俠客,一柄劍一壺酒,快意恩仇。

    李白好劍,常常隨身帶劍,詩詞也常常談到劍。李白與劍、劍與李白,總是聯在一起的。據統計,《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了107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3次,“劍壁”1次,武器之“劍”猶有103次之多,真可謂是一劍一酒走江湖。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的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無處不可故鄉。他二十多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一生遊歷無數地方,留下了數不盡的千古絕唱。他在詩壇如耀眼明珠般璀璨,詩成泣鬼神,劍舞任遊俠。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舞他的劍。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做人就要如一俠客,山川皆在腳下,名傳千世百代。豈能如一儒士,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可你李白,詩文是瀟灑的劍氣,劍影是飛舞的詩文。你的劍與詩皆是流傳千古的盛唐氣象。

  • 7 # 魅力經典

    李白是會劍的。能附之於“仙”的,為詩,為劍。

    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歲時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在《與韓荊州書》中自我推介: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

    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在江陵遇見天台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讚賞李白有“仙風道骨,可神遊八極之表”。道家的劍術武林第一,李白定會從中受惠。

  • 8 # 風來翰墨香51008135

    會寫“十步殺一人”就是劍術高手?那麼會寫“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的呢?他倆誰厲害?

    李白也許多少會幾下武把抄兒,好歹是一個資深驢友,經常孤身在路上的主兒,在社會治安遠不如今日的古代,一介書生,赤手空拳的獨自遠行而能身保平安是不可想象的——腰裡總掛著把寶劍卻不會使,早晚也得被人搶去不是?

    但也絕不會像他自己所吹噓的(也許是粉絲替他吹的?)那樣“大唐劍術第二”,反正我覺得“一舞劍器動四方”的那娘們兒和“一劍霜寒十四州”的那哥們至少戰鬥值不會比他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代賢后衛子夫的為何因為巫蠱之禍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