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棣tandy

    鰲拜之所以被康熙除掉,在於他獨擅朝政大權以至於威脅到皇權,聖祖與鰲拜的矛盾,實則是統治階級上層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

    清入關後隨著在全國統治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加強中央集權即君主專制,乃是必然之勢。多爾袞從攝政走向個人擅權,削弱君主的權威結果死後被加“謀逆罪,剝奪爵位”。

    與多爾袞共事多年的鰲拜繼其後理應從多爾袞的結局中取得深刻教訓,可是,他卻一味追求權力,甚至把自已凌駕於幼帝之上,這就必然引發出殘酷的鬥爭,要麼強權的臣屬“吞併”君主,要麼君主消滅擅權的強臣。所以鰲拜專權既不為聖祖所容,也與日趨加強的中央集權背道而弛,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鰲拜的所作所為如何觸犯了康熙的底線:

    一、順治四輔臣的選擇問題

    順治在他的“遺詔”中,指定四個“內大臣”作為輔政,而不曾託孤給任何一個像多爾袞那樣的親王。

    內大臣是御前侍衛之長,非“上三旗”的成員不能充任,就清朝以旗為本位的政治結構而論,是相當重要的職位。順治所指定的四個輔政內大臣,為正黃旗的索尼,鑲黃旗的遏必隆與鰲拜,正白旗的蘇克薩哈。正黃、鑲黃二旗原為皇太極所領,正白旗則為多爾袞所領。多爾袞死後,正白旗連同正黃、鑲黃兩旗,劃為皇室的永久直屬的“部曲”,成為所謂“上三旗”。

    在這四位輔政內大臣之中論資格是索尼第一,蘇克薩哈第二,遏必隆第三,鰲拜第四。索尼是大學士希福的哥哥,辦過外交,也打過仗,積功受封為“甲喇章京"。甲喇是一個旗的五分之一,甲喇章京是世襲的職位,相當於男爵。索尼很忠心於皇太極,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最接近,所以在皇太極死後,諸王貝勒內大臣會議立君之時,不顧生命危險,堅決主張立一個“先帝之子”。

    順治五年,有人告發他圖謀推翻多爾袞的統治,立豪格為帝。多爾袞削去他的官爵,抄他的家。因此之故,順治親政以後,就恢復他的官爵,升為內大臣,總管內務府。

    蘇克薩哈本是多爾袞的親信,積功也受封為甲喇章京。多爾袞死後,他與另一親信詹岱,揭破多爾袞的種種逆跡,因此也獲得順治的信任,升為內大臣,加授“太子太保”銜。

    遏必隆是開國功臣額亦都的兒子,在皇太極的時候受封為次於甲喇章京的牛錄章京(雲騎尉),多爾袞晉封他為甲喇章京。但不久也有人告發他“與白旗諸王有隙”,多爾袞削去他的官爵。於是,順治親政以後,照樣復了他的官爵,升他為“內大臣”,加官“少傅,太子太保”。

    鰲拜,是一個“勇士”(巴圖魯),積功升至“一等昂邦章京世職(一等子爵)又升至“三等侯”,他也是曾經被人告發圖謀立豪格為帝,遭多爾袞罰錢、降級。結果順治在親政以後,也升他為內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晉封為公。

    總之,他們四個人均可以說是豪格的餘孽、多爾袞的敵人。順治重用他們,而且在遜位之時指定他們為康熙的輔政,原因正在於此。

    二、圈地遺留下的問題

    可惜這四個人並不能和衷共濟,共謀國是。他們互相傾軋。最先是,索尼與蘇克薩哈意見不合;其後,鰲拜與蘇克薩哈也鬧了糾紛。索尼在康熙六年六月病故,鰲拜和蘇克薩哈之間的爭鬥便白熱化。

    鰲拜與蘇克薩哈二人所屬的旗不同,鰲拜屬於鑲黃旗,蘇克薩哈屬於正白旗。當年在多爾袞偷佔北京、吞了北直隸(河北省)之時,曾經以征服者的姿態,准許旗人亂圈漢人的房子與田地作為己有,而命令受害的漢人自已另找房子與田地作為補償。

    多爾袞所領的正白旗,由於是“天之驕子”,就佔了薊州與遵化府、遷安府各縣,地土較肥。鑲黃旗雖則地位在正白旗之上,卻被多爾袞限定在雄縣、大城、新安、河間、任邱、肅寧、容城等縣,地土較差。

    事隔二十年,鰲拜要翻舊案,叫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蘇克薩哈反對,說兩旗的人均已住久了,搬動起來不方便,鰲拜很跋扈,不管蘇克薩哈反對不反對,命令大學士兼戶部管部大臣蘇納海,會同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去主持換地的事。這三個人試了一下,覺得很行不通,要求把換地的事停辦。

    鰲拜大權在手,用康熙的名義,下一道聖旨,說蘇納海等三人“藐視上命”,一齊處斬。這是康熙五年(1666年)十二月間的事。

    次年七月,康熙親政,蘇克薩哈自知鬥不過鰲拜,上疏請求引退,疏中有這麼兩句話:“乞守先帝陵寢,庶得保全餘生。”康熙這時候才有十五歲,看不懂這兩句話,要問蘇克薩哈:何以必須守先帝陵寢,才能保全餘生?

    鰲拜抓住機會,說蘇克薩哈“怨望”(對皇上埋怨、失望),不願意把政權還給皇上;又列舉了蘇克薩哈二十四項大罪,應該和他的大兒子查克旦,一齊凌遲處死。他的其他兒子與若干孫子、兩個侄兒、兩個遠房本家,統統應該斬首。

    康熙不肯,鰲拜捲了袖子走來,似乎要動手的樣子。康熙害怕,就準了鰲拜的奏,僅僅把蘇克薩哈一人的刑罰由凌遲改為絞死。

    三、鰲拜是否該死?

    康熙雖則如此做了,心中卻立定了除掉鍪拜的主意。他召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作為侍衛,到宮裡陪他練習“撲擊之戲”(類似蒙古的摔交)。

    這些少年侍衛之中,有一個叫做拜唐阿的,力氣最大。

    聖祖等待時機,準備採取行動。事前,他有意將鰲拜的主要親信黨羽先後派遣出京,執行各種名義的使命,用以削弱鰲拜的勢力、有助於一舉成功。

    到了康照八年(1669年)五月初三日,鰲拜照例上朝,康熙使了一個眼色,拜唐阿邁步向前,出其不意,把鰲拜揪住,摔倒在地。眾少年蜂擁而上,就把鰲拜一舉擒獲。

    聖祖迅即指示議政王大臣會議,嚴加審訊。他又發出指示遏必隆知情不舉,緘口不言,未曾將鰲拜的惡行報告過一句話;一等侍衛阿南達每進奏時,總吹捧鰲拜為“聖人”,一併拿下。聖祖運用“擒賊先擒王”的謀略,先逮住鰲拜,其集團頃刻瓦解。

    經康親王傑書等議政王審訊,共議出鰲拜大罪30條,遏必隆罪行12條,判決如下:

    鰲拜,革去一切職務,立斬處死;其親子、兄弟亦斬首,妻子及孫子為奴,家產沒收;其族人,有官職及在護軍的,均應革退,各鞭一百,披甲當差。

    遏必隆,革職,立絞處死;未分家之子及其妻為奴,其子所襲之公爵,另選族人承襲;其族人有官職及在護軍的,均革退,披甲當差。

    班布林善,犯有罪行21條,應革職、立斬,因系宗室,改為立絞。

    塞本特,定罪6條,革職,即行凌遲處死。

    還有吏部尚書阿思哈、戶部尚書瑪爾賽、兵部尚書噶褚哈、吏部侍郎泰必圖、鰲拜弟都統穆裡瑪等“助惡結黨”,均應革職,立斬處死;瑪爾賽已故,“應拋屍”;鰲拜之子那摩佛、侄兒納謨、佛倫及黨羽阿林等12人應予立斬;鰲拜兄趙布太、婿賴虎等應絞。以上,其妻與未分家之子為奴,家產籍沒。

    其他,有“諂事”、知情不舉者,及被鰲拜擅授官職者都逐革職、鞭打。

    聖祖對鰲拜為首的集團犯罪,作了如下分析:

    鰲拜等以勳舊大臣受國恩,奉皇考遺詔,輔佐政務,理宜精白乃心,盡忠圖報。不意鰲拜結黨專權,紊亂國政,紛更成憲,罔上行私。凡用人行政,鰲拜欺藐朕躬,恣意妄為,文武官員令盡出其門,內外要路,俱用伊之奸黨。班布林善……等結為黨羽,凡事先於私家商定乃行;與伊交好者,多方引用,不合者即行排陷。種種奸惡,難以列舉!

    聖祖對鰲拜及其同黨的罪行作了高度概括。這是一個腐敗的政治集團,清除它是完全必要的。鰲拜被逮,往日不可一世的氣焰頓消,他乞請再見皇上一面。聖祖賜恩准見。“他請皇上看了搭救清太宗御駕時,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傷疤。”聖祖動了惻隱之心、念及他自皇太極以來為國家建樹的功勳,不忍加誅,遂將其死刑改為單職拘禁,家產籍沒,子免死,同父一起終身禁錮。

    不久,鰲拜病死於囚所,其子釋放。其他要犯也逐一作出處理:遏必隆從寬處理,將死刑改為革職奪爵,一年後,命以公爵宿衛內廷。班布林善等骨十人物及鰲拜之弟和侄兒數人,大多免死,革去職務。

    結案後,又查出一大批朝中及部分外任官員依附鰲拜,向其行賄等事,聖祖一律不予追究。同時,凡受鰲拜陷害致死、革職、降職者,逐一昭雪,恢復名譽,如蘇克薩哈,恢復原官職及世爵,由其後人承襲。

    聖祖粉碎了鰲拜集團,從根本上廢除了輔政體制,收回了“批紅”之權,朝中一切事情,必由他一人審批,“惟一人操之”。過去數年中,具有議政和決策最高權力的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被鰲拜所操縱,經此事變後,聖祖加以整頓,決定諸王貝勒中的長史、閒散議政大臣不再參加議政。此後,會議討論的問題,任何人不得向外洩露。

    聖祖以16歲之年,獨自策劃,一舉拿下權重勢大的鰲拜。從這一事件的前前後後,反映了聖祖所用策略、方法之得當,他的胸懷、識見,嶄露出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才幹。此後清朝在他的統治下,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從大亂走向大治。

    (正文完)

  • 2 # 臣語

    鰲拜必除,他忠於大清朝沒錯,但他更忠於皇太極、順治皇帝,晚年權傾朝野,把控朝政,結黨營私,輕視幼皇康熙,康熙為了奪政取權,必須清楚鰲拜這個絆腳石。

    鰲拜此人,悍勇無雙,出身將門,精通騎射,青年入軍,跟隨皇太極,屢立戰功,更是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

    順治繼位,多爾袞多方阻攔,鰲拜等武將對皇太極忠心耿耿,放言:“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武力相逼,多爾袞終於退讓。

    多爾袞攝政期間,記恨鰲拜,多次迫害,“論死”多次,最終降爵革職。

    直到順治親征,知索尼、鰲拜等忠心耿耿,對其極為敬重,視為心腹,自此之後,鰲拜在順治身邊,參與國家大事,朝夕伺候,深得順治帝讚賞。

    四位大臣,鰲拜唯獨忌憚索尼,但索尼年事已高,精力不足,疏於朝政,而皇帝年幼,鰲拜並不放在眼中。

    康熙六年,索尼死後,鰲拜無人遏制,更是跋扈,把持政權,任意行使皇帝權威,可謂無冕之王。

    康熙大帝,胸有浩氣,自不甘心。幼年示弱,只能蟄伏,但除鰲拜之心,根深蒂固,暗自培養親信,挑選一批身體強壯的親貴子弟,每日練習摔跤,用以麻痺鰲拜。

    康熙八年,宣鰲拜覲見,將其一舉擒獲,遂命議政大臣連夜審訊,宣佈鰲拜30罪狀,將其革職,念鰲拜輔佐兩帝,戰功赫赫,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失去權勢的鰲拜不久便死於禁所。

    鰲拜不除,康熙不得親政,後世聞名的康乾盛世,也就無從談起。

  • 3 # 苦水君聊史

    鰲拜其實還是有真本事的,文武雙全,在他掌權的時候,清朝總體還是向好的一面發展,要分清鰲拜是忠是奸其實挺難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鰲拜不管忠不忠於康熙,但他一定是忠於清朝的。

    說到底鰲拜和康熙的主要矛盾還是權利之爭,詳細一點就是八旗勢力和皇權的鬥爭。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其實更像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式的政權,而且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核心在於八家分權自治,只不過他是這個聯盟的首領,所以死後都沒有立下一個繼承人。

    但是到了滿清入關以後,隨著領土的急劇擴大,原先的議政王會議都是八旗親貴,制定各種政策肯定會偏向旗人,所以急需要改革,當時攝政王多爾袞先後處死豪格,架空代善等行為,這樣一來議政王的勢力就大為縮水。

    順治死後留下索尼,鰲拜等四人為輔政大臣,由於四人都是八旗貴族,他們都反對集中皇權,所以漢臣受到排擠,十三衙門被撤銷。

    鰲拜為了提高滿清旗人的地位,打壓漢臣,在順治去世後,朝中漢臣在給提出順治的諡號為“高”時,鰲拜堅決反對,並且強行把努爾哈赤定好的諡號“武”改成“高”。因為順治的諡號為“高”時,他就是世祖高皇帝,意思就是順治皇帝是清朝的開國皇帝,關外的兩位太祖和太宗不是清朝的正統。作為八旗貴族代表的鰲拜,自然不同意,強行改掉努爾哈赤的諡號,這樣一來努爾哈赤就是清朝的開國皇帝,滿清八旗的地位又得到了強化。

    顯然鰲拜千算萬算卻始終算漏了一處,那就是深處後宮的孝莊太后,這位老太太平時不顯山漏水的,卻在最關鍵的時候把索尼拉攏過來,康熙有了索尼的支援,開始謀劃除掉鰲拜的方法,最終把鰲拜拿下。

    古代帝王一旦猜疑某個臣子,那麼作為臣子的下場一般不會太好,皇帝覺得某個臣子威脅到自己,那個人就必須得死,臣子覺得君主懷疑自己,那麼他就只能謀反或者做個權臣廢了這位皇帝,有句話叫做功高震主,是說臣子在聲望和實力上面已經對皇帝造成威脅了,所以皇帝必須要想法消除這個隱患,封建君主制里君主必須是至高無上的,他們要的不是威脅,而是順從。

  • 4 # 一葉知秋28456

    鰲拜是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的戰功主要有:

    一 攻克皮島

    鰲拜主動請纓皮島之戰並最終攻克皮島。出發前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終果真做到!

    二 鬆錦會戰

    此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至此,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鰲拜因為這一戰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三 西充之戰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

    可見,鰲拜的赫赫之功並非徒有虛名!

    但在他的後半生,居功自傲,康熙帝年幼登基,根基薄弱,四位大臣輔政,鰲拜是其一,他雖居四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

    康熙六年時,滿14歲,到了親政時期,鰲拜此時卻不想退出政治舞臺,鰲拜要殺四輔臣之一蘇克薩哈,康熙雖親政,卻無力保住蘇克薩哈一家,被鰲拜羅織各種罪名,處以絞刑,並誅其族,此事讓康熙和鰲拜之間的矛盾升級!

    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此時的鰲拜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康熙決定清理鰲拜一黨,故意不問政事,無所事事,飲酒戲耍,迷惑鰲拜,最終趁其不備而殺之!

  • 5 # 歷史總探長

    鰲拜雖然是清朝的大功臣,但是鰲拜晚年的時候專權蠻橫,欺壓年幼的康熙皇帝。

    鰲拜是八旗鑲黃旗人,在皇太極統治時期,鰲拜為清朝立下了無數戰功。毛文龍在世的時候,皮島一直是清朝的心腹大患,皇太極繼位之後,派遣阿濟格帶領鰲拜等人進攻皮島。在開戰之前,鰲拜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發誓不攻佔皮島,堅決不撤軍。

    後來鰲拜又在鬆錦之戰立下大功,被皇太極提拔做了護軍統領,成為了八旗軍隊裡面的中上層軍官。皇太極去世的時候,鰲拜已經成為了清朝兩黃旗裡面的重要大將。在皇位繼承權問題上,鰲拜和索尼等人都堅持擁立皇子繼位,不支援多爾袞繼承皇位。

    順治皇帝繼位後,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由於鰲拜得罪了多爾袞,在順治皇帝親政前,鰲拜多次受到多爾袞的打擊。

    順治皇帝去世後,鰲拜被任命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蘇克薩哈的地位並不穩定,兩黃旗在朝廷裡面勢力強大,正白旗本來是多爾袞的軍隊,蘇克薩哈又是多爾袞的舊部,在朝廷裡面很難受到大臣們的支援。

    逐漸成年的康熙皇帝對鰲拜十分忌憚,為了除掉鰲拜,康熙招募了一批少年入宮,每天同他們練習摔跤。有一天康熙召見鰲拜入京,忽然一群少年衝上來,將鰲拜打倒在地。

    鰲拜被抓住後,康熙皇帝公佈了鰲拜的30條罪狀,剝奪了鰲拜的爵位,將鰲拜判處終身監禁。鰲拜雖然沒有篡位的表現,但是他專權獨斷,嚴重威脅到了皇權,康熙皇帝沒有殺死鰲拜,已經算是對鰲拜法外開恩了。

  • 6 # 你懂得zyt9573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皇帝親政了,鰲拜不想放權,不搞你搞誰?

    順治退位後,康熙6歲登基,但是年齡太小,於是他爹順治給他留下4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但是這裡面最強的就是鰲拜,在康熙沒有親政期間鰲拜一步步掌握更多權力,還把蘇克沙哈搞死了。

    但是康熙親政後,權力就要一步步的從輔政大臣轉移到皇帝手中,必須政出朕口,你一個大臣嚷嚷著怎麼回事?這大清還姓愛新覺羅嗎?三國時期,曹丕死前也是給曹睿留下了4個輔政大臣,是因為新皇帝很多方面不懂,必須要有人慢慢糾正,等到都熟悉了就不需要輔政大臣了。但是鰲拜在康熙親政後還是不想放權,那怎麼能行,就想辦法把鰲拜給搞掉了。

    比如;你空降到一個分公司,剛開始分公司的一些部門經理幫你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當你都熟悉業務和公司運作後,這些部門經理還不經你同意私自亂髮號時令,你會咋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隊,只能有一個聲音。

  • 7 # 文心採露苑

    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在征戰時期鰲拜與皇太極結下了深厚的主僕情誼,鰲拜對皇太極忠心不二。

    所謂站錯隊伍,自然受牽連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勢力極強,無論是在軍方還是政界都有一批人支援他當皇帝。

    鰲拜堅定的站在皇太極長子豪格這一邊。多爾袞要當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邊的人僵持不下,最後各退一步。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不是長子豪格繼承,而是由九子福臨繼承。

    多爾袞看福臨年幼,比較好控制。

    本身開始自大,引起康熙不滿

    不管怎樣,康熙繼位後,鰲拜雖然忠心耿耿,卻開始以老臣自居,變得自大,在最終還是觸犯了康熙的底線,被康熙除掉。

    鰲拜雖然被康熙除掉,但是並不意味著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親政路上的絆腳石,他擋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繼位後,感念鰲拜的功績,不但恢復了鰲拜的爵位,並且追封鰲拜為超武公。

  • 8 # 優己

    話得這麼說,康熙除掉鰲拜有兩層意思,一是鰲拜本身耿直不懂權謀,在處理部分事宜上面確實沒有顧及到康熙的想法,都知道康熙是年少稱帝的,但是他卻也是沒經過叛逆期就直接當皇帝的,康熙年少時有些想法畢竟不切實際,這些時候如果他有爹來管教康熙自然不會說什麼,但是這個人換成鰲拜來代勞的話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康熙很小的時候就看不起吳三桂,很想弄死他,但是鰲拜卻從大局出發表示反對。於是,康熙就覺得這是鰲拜擅權,滿滿不痛快!

    類似的這些事做多了就讓康熙在叛逆時期積累下來的思想就是想要弄死鰲拜,然後他就真的弄死鰲拜了!比如孝莊皇太后就明確表示弄死鰲拜太可惜了!這也側面證明了鰲拜在當時確實不算很過分。只是這個後爹奴才太不好當了!康熙當時確實幹了很多不合時宜的事,比如,削蕃引發大戰,都可以視為失敗的行政舉措!

    其次,殺鰲拜也是康熙對朝臣的一種親政宣言!康熙殺鰲拜以前,只是皇帝卻不親政,小事由鰲拜裁決,大事由鰲拜上奏孝莊裁決。康熙殺掉鰲拜後這兩件事便歸於一件事,大小全歸自己裁決!殺鰲拜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

  • 9 # 歷史風雲天下

    歷史上的鰲拜,作為清王朝的巴圖魯,他的確是一位忠心耿耿且戰功卓著的臣子,在面對強勢且勢力強大的多爾袞時,尚且能夠堅持自己的政見,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登基,如此也可反應出鰲拜的不屈。

    可是別忘了有些事,叫做此一時彼一時,人隨著時間,隨著大勢而變。順治駕崩之前,為小康熙安排了四位輔政大臣,他們分別是正黃旗的索尼、正白旗的蘇克薩哈、鑲黃旗的遏必隆和鰲拜,按照排名算,鰲拜位居末尾,不過兵權在握的鰲拜,也隨著其地位的變化而變得與初衷有些不同了。

    正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權勢是很容易改變一個人的,鰲拜借用黃白兩旗的換地事件而成功挑起了矛盾,以此拉攏索尼和遏必隆,三人同時針對蘇克薩哈,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勢,結果很明顯,鰲拜勝利了。人的權欲都是一點點的慢慢膨脹的,在索尼死後,鰲拜變得越發的交橫跋扈且不可一世,他狂妄自大,甚至是屢次假傳聖旨來滿足他排除異己的打算,結果也是屢試不爽,多次下來,將親政後的康熙也一次次的得罪了。

    皇權至高無上,坐在皇帝之位,卻被處處掣踵,鰲拜的狂妄和囂張令得康熙也不得不退讓和妥協,特別是在蘇克薩哈提出辭呈之後,鰲拜明目張膽的藉機打壓,最終被強制處死,康熙的反對卻也未能保住其性命,那時起鰲拜在康熙的心中已經是一個不得不除去的逆臣。

    忠心耿耿那是過去,而如今的鰲拜是一個強勢的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奸臣,是權利慾望和今時今日的地位將其送上了這條不歸路,一個和皇帝叫板,一個染指大權而不願意放權,一個狂悖且目中無人的大臣,其結果要麼是更進一步,要麼就是被皇帝所殺。

    所以後來鰲拜被康熙所擒,這隻能說是咎由自取與人無尤。

  • 10 # 有書博物館

    為什麼要除掉鰲拜,主要還是因為他威脅到了皇權的安全。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早年鰲拜是皇太極的心腹大將,曾經跟隨皇太極參加了對明軍的作戰,並在清軍入關以後討伐起義的農民軍,因此立下了赫赫戰功。

    鰲拜不僅是一員猛將,而且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

    崇德八年的時候,皇太極病死,滿洲親貴各自擁立皇太極之子豪格以及多爾袞為皇帝,此時的鰲拜官拜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成為雙方爭取的重要人物之一。

    但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後來在會議討論繼承人選的時候。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多爾袞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多次待機鰲拜,但鰲拜仍然沒有投靠多爾袞。等到後來順治親政之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順治臨死的時候將鰲拜列為輔政大臣之一的主要原因。

    順治死後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但由於這四位輔政大臣相互之間都有矛盾,因此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主。

    康熙即位之後,鰲拜開始與其他三位輔政大臣相互爭鬥,而且由於其資格老,軍功顯要,因此常常目中無人,擅權自重,開始走上權臣的道路。比如:

    1、因為費揚古之子倭赫不尊敬自己,就以倭赫等人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將其處死。

    費揚古對鰲拜痛恨不已,鰲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將他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併處死,家產籍沒。使費揚古一門慘遭家破人亡之禍。

    2、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

    並以蘇納海“藐視上命”、撥地遲誤,朱昌祚、王登聯“紛更妄奏”的罪名,假傳聖旨處死了這三個敢於違拗自己換地要求的官員。然後,鰲拜強行換地。

    3、藐視已經親政的康熙皇帝,不願意將手中的權利交還給康熙皇帝。

    蘇克薩哈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的時候,鰲拜因為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為此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

    康熙同樣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雖然自己已經親政,卻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鰲拜氣勢洶洶,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

    然後康熙用計擒朱鰲拜,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

    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

    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1669)。

  • 11 # 鄧海春

    四大臣輔政

    順治皇帝福臨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玄燁年僅8歲,還沒有親政的能力。所以,福臨在指定玄燁為皇太子的同時,選派了4名親信大臣,輔佐幼帝。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上圖少年康熙

    索尼隸屬正黃旗,內大臣、一等伯;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一等公;鰲拜也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公。4人當中,索尼雖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蘇克薩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幹,但爵位卻不如排在後面的遏必隆和鰲拜。遏必隆為人圓滑,遇事隨聲附和,不與人爭鋒。4人中權力慾望最強的是位於最後的鰲拜。在鰲拜眼裡,索尼是不能與之相爭的。索尼從一等侍衛累升至內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賞識。問題是,一旦索尼歸天,按照現有的排列順序,蘇克薩哈就可能取代索尼,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防止蘇克薩哈取代索尼,鰲拜竭力拉攏與之同旗的遏必隆,製造事端,打擊蘇克薩哈。

    製造事端,假傳聖旨,專橫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鰲拜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順治初年。這年,當清朝統治者頒詔實行圈地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分配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好地分給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將保定、河間等府低窪劣地撥給了鑲黃旗。這種歧視和壓制鑲黃旗的做法,曾激起黃旗旗民的強烈不滿,黃、白旗之間因此而產生了矛盾。

    但時隔20多年,兩旗旗民已各安生業,舊日的恩恩怨怨已經逐漸淡忘了。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又將此事重新提起,主張將兩旗的旗地換回。這一計謀果然奏效,立即引起兩黃旗大臣的共鳴。遏必隆站到了鰲拜一邊,表示支援換地,索尼也對換地頗感興趣。鰲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援後,氣焰更加囂張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鰲拜指使兩黃旗部分將領上疏戶部,要求換地,挑起了互換圈地的事端。

    上圖鰲拜

    更換圈地的提議首先遭到了戶部尚書、正白旗大臣蘇納海的反對。蘇納海認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釋出過不許再圈地的法令,現在再來討論和處理關於圈地的事,不太適宜。為了排除蘇納海等的阻力,鰲拜於同年三月稱旨支援鑲黃旗圈換土地,並開始著手換地,試圖造成既成事實。正在丈量土地時,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又同時上疏,反對圈換,理由是旗民已不願意圈換土地,且自丈量以來,土地皆拋棄不耕,荒涼不堪。

    鰲拜面對日益增大的反對勢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強制換地,目的就難以達到。於是,他假傳聖旨,命吏、兵兩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革職拿問,欲置3人於死地。玄燁知事態嚴重,親自出面調停,召集四大輔臣共議此事。商議中四大輔臣出現了三比一的對立局面,即兩黃旗站在一邊,主張對蘇納海等應置重典,惟獨正白旗蘇克薩哈堅決反對。玄燁雖不同意重處蘇納海,但因年幼言輕,最後蘇納海3人還是依照鰲拜等人的意見被處死。這次事件中,鰲拜的專橫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玄燁對鰲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認識,對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親政,鰲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燁鑑於四大臣輔政體制已不能發揮積極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請求親政。祖母對四大輔臣的情況瞭如指掌,更知孫子其間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燁舉行親政大典,從此,14歲的玄燁開始躬親大政。

    玄燁雖然親政,但輔臣所轄的內三院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體制並未立即改變。為了使朝政儘早地歸還年輕的皇帝,在玄燁親政後的第六天,輔臣蘇克薩哈上疏請求隱退。

    上圖《少年康熙》劇照

    蘇克薩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鰲拜專橫,自己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其二,用自己的隱退,來迫使鰲拜、遏必隆辭職交權。鰲拜對蘇克薩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燁還沒有對此做出反應之前,鰲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蘇克薩哈,誣稱蘇克薩哈隱退是假,“不欲歸政”是真,並編織了24條罪狀,欲置之於死地。玄燁知兩人積怨甚深,“堅持不允所請”,但是耐不住鰲拜攘臂強奏,數日不休,最後僅將蘇克薩哈從磔刑改為絞刑,其他均按其原議行刑。

    清除了蘇克薩哈以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本來,按照排列順序,他列於遏必隆之後,但這時起坐班行,他居然列於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裡商量好,然後再施行;如果有誰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請示,就會遭到他的“嗔怒”。不僅如此,對於玄燁的有些詔令,他也敢抗旨準拜。鰲拜的這些行徑使玄燁感到:鰲拜已經到了不得不除掉時候了!

  • 12 # 地球知識局

    鰲拜張揚跋扈,得罪了當時還算年輕的康熙,康熙當時也是小年輕,熱血上湧就把他給除掉了,但是也正是因為鰲拜忠心耿耿,康熙才能把他除掉,要是鰲拜早有反心,恐怕早就會有防備,康熙可能就會被他推翻。

    當時本來是順治託孤給了四位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但是索尼、遏必隆為人軟弱,鰲拜後來又害死了蘇克薩哈,基本上等同於大權獨攬。

    鰲拜本人是滿清的大功臣,因此也居功自傲,雖然確實對滿清忠心耿耿,但是其張揚跋扈已經讓康熙忍無可忍,康熙此時也是個小年輕,做事容易熱血上頭不顧後果,看到鰲拜如此張揚跋扈,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就認為鰲拜早有反心,想找個機會除掉鰲拜。

    整件事情也可以理解成滿清開國之後的殺功臣,只不過殺功臣的這個皇帝是個小皇帝罷了。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在建立新朝之後,因為功勞特別大而變得張揚跋扈,認為自己掌權是理所應當的,對皇帝也就不那麼恭敬。皇帝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自然要出手除掉功臣,此時開國時功臣和皇室的情誼仍在,功臣也不太好意思就謀反,所以還是有機會能順利把功臣除去的。鰲拜被拿下和之前明朝朱元璋殺各種功臣也差不多。

    當然鰲拜被拿下也確實比較冤,他給康熙看自己當年立功留下的滿身傷疤,康熙就免他死罪,只是把他圈禁。康熙晚年就給他平反了。不過正是因為鰲拜自己的性格缺陷,覺得自己可以居功自傲,結果得罪了康熙皇帝,才讓他被拿下的。

  • 13 # 懷疑探索者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確實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沒有任何他謀反的證據。後來,康熙晚年的時候已經間接給他平反。乾隆時期又恢復了他所有的名譽。法律上的一個原則,就是"無罪推斷"。沒有發現犯罪的證據,就只能先判斷他無罪。既然沒有發現鰲拜有謀反的確鑿證據,就不能說鰲拜有罪。

    當然,也不能肯定的說,鰲拜一點謀反的動機都沒有,但即使有,也已經爛在他的肚子裡面,從來沒有在任何場合表達過。既然沒有任何人見過鰲拜這個人透露過取康熙而代之,或者另立新君的言論,就不能判斷鰲拜有謀反之意。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說,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鰲拜是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的。

    鰲拜之所以被康熙鎖拿,被一擼到底,還是因為君權和相權之爭。當時鰲拜已經在朝堂上一言九鼎,過足了呼風喚雨的癮,就開始日益跋扈,對皇帝沒有敬意。偏偏康熙又是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少年,而且他又是愛權之人,自然就對鰲拜非常不滿。到了康熙親政的年紀,鰲拜又出來百般阻撓,這怎麼不讓康熙怒火中燒?!

    (鰲拜就像一座大山,壓在頭上)

    鰲拜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壓在康熙頭上,而且這座大山絲毫沒有鬆動的趨向,時不時還來個泰山壓頂,把康熙的腦袋瓜子砸上幾個大包。即使康熙知道鰲拜沒有謀反之意,也不會容忍這個鰲拜。雖然沒有鰲拜,但如此專橫跋扈,把君主的權利都搶去了,還在拳頭裡面捏著,硬是不肯歸還,這個性質也僅僅比直接謀反的惡劣稍弱一點。這樣的一個權臣,換成是任何一個大腦正常的君主,都萬萬不可容忍。

    何況,鰲拜還有進一步跋扈的趨勢,現在沒有謀反,不代表以後不會變質,有了謀反之意。要知道,權利可以使人變質。鰲拜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那是鐵桿的大忠臣,但過了幾十年的,人越來越老,地位越來越高,性Grand SantaFe來越跋扈,鬼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鰲拜被康熙搞下去,一點不冤枉。活該。

  • 14 # 覃仕勇說史

    問: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答:歷史上真實的鰲拜與小說、影視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相差甚遠,其本身無大戰功可表,不過是在豪格與多爾袞爭立時站對了隊伍,平空得居高位,後來被康熙擒殺,其實無辜,純屬誤殺。

    很多人對鰲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鹿鼎記》的影響。

    《鹿鼎記》裡說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開國功臣,在大清朝入關過程中建下赫赫戰功,成為了順治帝臨終前指定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其實,即使您翻遍翻爛清初各種史料,雖然可以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北韓、攻皮島、以及松錦會戰這些戰役中找得到鰲拜的身影,但很難說得出他到底建立過什麼戰功。

    究其原因,入關之前的鰲拜只是軍中偏陴之將,只知拎著刀子跟隨著大軍沖沖殺殺,完全是龍套角色。

    但鰲拜應該是很能砍的,因為,從未建過大功勞的他,在皇太極時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鑲黃旗護軍統領,這說明,他是多年媳婦熬成了婆,積無數小功終成大功。

    鰲拜是個粗線條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黃牛一樣,認準了方向就不回頭。這也讓人覺得他就是個“忠心耿耿”好漢。

    鰲拜跟著皇太極從小兵混到了鑲黃旗護軍統領,自然對皇太極感激不盡。

    皇太極死,當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立,鰲拜一門心思認死理,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先是擁戴豪格,後來又擁戴福臨。結果福臨(順治帝)繼位了,即鰲拜飛黃騰達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多爾袞沒有倒臺前,鰲拜也很是吃過一些苦頭。但這些苦頭,在多爾袞死後,全部轉化成豐厚的政治回報,他因之成為了順治的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之時,鑑於多爾袞專權的惡例,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選擇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異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無力視事;蘇克薩哈則是從多爾袞陣營投誠過來的,人望低,沒有什麼話語權;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是鰲拜的跟屁蟲。如此這一麼來,就凸現出了鰲拜的“權臣”形象。

    但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有過不臣之心,更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類野心家,處心積慮、精心設定,布了一個局,讓眾多少年侍衛同時發難,把鰲拜捆成了個大粽子。

    在《鹿鼎記》裡,“擒鰲拜”情節被寫得驚心動魄,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歷事三朝的鰲拜已年近古稀,體弱力衰,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被擒全過程乏善可陳。

    康熙一開始給鰲拜定了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但是,根本查不出鰲拜任何篡弒的證據,只好悻悻然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事已高的鰲拜不久被折磨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對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為主,將之設定為篡位弒主的假想敵,施辣手置之於死地,心生內疚,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可嘆的是,現在很多專家、很多吹捧康熙的書籍,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輝形象,在對康熙的平生功績進行彙總時,總是不忘提擒鰲拜事,將之與削平三藩、統一臺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等大事件相提並論。

    要我說,擒鰲拜事其實是康熙辦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為他貼金,反而讓他丟份。

  • 15 # 塞上老山羊

    準確地說,鰲拜是清太宗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福臨父子的忠臣!卻不是康熙皇帝玄燁的忠臣!康熙帝早期,說鰲拜是權臣,一點不假,單說鰲拜是奸臣,就有點冤枉了。

    (鰲拜畫像)

    鰲拜肯定是大清的大英雄,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鰲拜“滿洲第一勇士”不是吹來的,是一刀一槍拼來的,更是浴血疆場,九死一生,用命換來的。空言無義,讓事實說話:看看鰲拜是怎麼打仗的?

    皮島之戰:

    鰲拜身先士卒,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明軍的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攻克。戰後,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

    戰爭中,和碩貝勒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已打了敗仗,鰲拜率軍路遇明軍精銳騎兵,其毫不畏懼,抱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念頭,迎頭而上,大敗明軍。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副將)。

    西充之戰:

    鰲拜隨清軍打垮李自成的大順軍後,又隨清軍開始對付張自忠的大西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鰲拜率軍又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此戰,鰲拜當之無愧實屬首功。

    (松錦會戰區域性圖)

    如果說皮島之戰是鼓舞士氣,一振軍威。那麼松錦會戰就是清與明的生死之戰,戰後,清軍入關已成定局。而西充之戰後,清軍統一中國已是時間的問題。可以說,鰲拜在這三大戰役中居功至偉。

    鰲拜絕對是皇太極父子的大忠臣,不畏強權,以死效忠皇太極父子兩代君主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病死,帝位繼承上出現了嚴重分歧。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作為皇太極心腹將領的鰲拜,旗幟鮮明地發對多爾袞繼位。後來順治皇帝繼位後,鰲拜繼續效忠皇太極之子福臨,不惜以死抗爭多爾袞。多說無益,讓史料說話:看看鰲拜是怎麼表現的?

    一心為主:

    1643年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與兩黃旗統領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會議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鰲拜的強硬,最終迫使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6歲的九兒子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登上皇位,多爾袞稱帝的希望落空。

    慘遭打擊:

    由於嚴重得罪了攝政王多爾袞,鰲拜遭到多爾袞殘酷無情的報復:

    報復1:順治元年,鰲拜&攻打已退守陝西的李自成大順軍,本立有大功。但被多爾袞找了個錯,有功不賞,反而罰銀一百兩,後又給鰲拜找了個小錯,其差點被革職。

    報復2:

    1648年二月,豪格將張獻忠打的滿地找牙,得勝而歸。但又被多爾袞抓了個“小辮子”(部下希爾良因冒功邀賞一事)被議處“應革職,罰銀一百兩”。後來,鰲拜諸人當年謀立肅親王之事被告發,鰲拜被議罪論死,得旨“罰鍰自贖”。再後來,鰲拜又被告發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議罪論死,後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

    鰲拜雖以大功凱旋,在短短數月間卻被論死兩次,可見其所受打擊之嚴酷。隨著多爾袞的權力越來越大,對鰲拜的報復也一步一步升級,鰲拜的艱難處境還在繼續。

    報復3:1650年七月,多爾袞生病的同時,歪主意頓生,其暗示草包貝子錫翰,想請順治帝親臨探視自己,錫翰不明就裡,遂秉承其意“請駕臨幸”,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錫翰之罪,鰲拜再次被議罪論死,後改免死罰贖、降爵。

    效忠皇室: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等人當年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認為鰲拜忠心可嘉,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開心的好日子來了,他經常隨侍年輕的順治皇帝左右,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1657年冬,孝莊文皇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病重,順治於是朝夕侍候老媽。鰲拜於是晝夜在宮中等待隨時侍候順治皇帝,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順治皇帝大為感動。

    (順治皇帝畫像)

    可以這樣說,沒有鰲拜等人對皇太極的赤膽忠心和同多爾袞的強硬力爭,就沒有什麼順治皇帝,更沒有什麼康熙皇帝。

    鰲拜最終是康熙初期的大權臣,欺上瞞下,飛揚跋扈,擅權自重,日益驕橫,最終身敗名裂。

    順治皇帝駕崩後,鰲拜尊遺詔成為四大顧命輔政大臣,鰲拜的剛強的性格和強硬的作風,加上他倚仗赫赫之功,欺強凌弱,藐視幼齡的康熙皇帝,晚年的鰲拜走上了專權的道路。閒話少說,讓清史說話:看看鰲拜是最終走上了專權的道路怎麼表現的?

    草菅人命:

    鰲拜看著康熙小皇帝身邊的一個侍衛不順眼,對自己不禮貌,就找個藉口隨便殺了。要知道“打狗還要看主人”,何況這個侍衛的父親費揚古大小還是個高官,鰲拜“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再找了個藉口又將費揚古和剩下的兩子一起殺掉,並“沒收”其家產歸己弟,鰲拜就這麼任性!

    矯詔擅殺:

    鰲拜強行圈地換地,遭到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的反對。鰲拜要求康熙皇帝治三人死罪,康熙不答應,鰲拜二話不說,假傳聖旨,就將三個好大的省級高官“輕輕鬆鬆”就殺掉了。鰲拜終以三個高官的性命為代價滿足了自己換地的願望,鰲拜就這麼膽大!

    強行誅殺:

    同為顧命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還是鰲拜的兒女親家,就因為嚴重“惹”了鰲拜,損害了鰲拜的既得利益。於是鰲拜上奏康熙皇帝,強烈要求將蘇克薩判處凌遲、族誅之刑。康熙不太同意,鰲拜竟然大發脾氣,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滅其族。

    “是可忍康熙皇帝不可忍”,蘇克薩哈的被殺,使鰲拜與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鰲拜最終被還是少年天子的康熙皇帝設計擒拿。

    但是,鑑於鰲拜滿身的傷痕累累,赫赫戰功,康熙最終沒忍殺鰲拜。

    雍正時,又恢復鰲拜的爵位,令其子承襲。作為一代權臣,恣意妄為,一手遮天,鰲拜的圈死下場還是蠻不錯的。

    早期的鰲拜有功於大清,晚年的鰲拜利令智昏。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我們決不能一棍子打死,功過是非自有千秋評說。

  • 16 # 李飛叨

    康熙對於鰲拜始終心存愧疚,因為他比誰都清楚:鰲拜雖是權臣卻絕非逆臣,死的多少有點冤枉。所以到了康熙晚年,他用實際行動為鰲拜平反,在客觀上承認了鰲拜是滿清帝國的功臣。可惜鰲拜已經作古多年,不能親眼看到皇帝的惺惺作態。

    受各種清朝影視劇的影響,人們印象中的鰲拜基本都是個大白臉奸臣,“剷除鰲拜”也自然成了千古聖君康熙的英明之舉,和“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格爾叛亂”一同成為康熙皇帝的豐功偉績。但歷史上的鰲拜,卻至始至終是蟎清王朝的忠臣、功臣。

    鰲拜出身於鑲黃旗,父親、叔伯都是滿清(當時為後金)重臣,他自己也很早就跟隨皇太極東征西討,因為作戰勇敢十分受皇太極的賞識,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鰲拜的勇猛到了什麼程度呢,我們從他攻打明朝的戰略要地皮島,就能略窺一二。

    皮島就是今天的北韓椵島,當時後金攻陷了遼東,明朝大將毛文龍帶著部隊退守到了皮島,和興城、錦州一帶的明軍互為犄角之勢,不停地襲擾後金軍隊,皇太極前期派出命貝子碩託等人渡海攻擊皮島,卻根本拿毛文龍沒轍。後來鰲拜跟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親哥哥)出征,親自帶領士兵乘小船涉海攻擊,冒著明軍的猛烈炮火和如雨弓箭,衝上島和敵人近身肉搏,最終攻克了皮島。

    此後鰲拜更是屢立戰功,在對明軍作戰、追擊李自成、張獻忠等等戰鬥過程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其本人也成為鑲黃旗的護軍統領,成為滿清軍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皇太極賞識鰲拜,鰲拜也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無論皇太極生前還是死後,他都竭盡全力地維護皇太極的利益。在皇太極猝死之後,多爾袞想自立為帝,以鰲拜為首的正黃旗與鑲黃旗將領們則堅決擁立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並且為此不惜調動部隊威脅多爾袞。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由皇太極的九兒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位,這就是順治皇帝。鰲拜雖然捍衛了皇太極的利益,但由此也成為多爾袞的眼中釘肉中刺,有事沒事就給他穿小鞋,期間甚至幾次差點被迫害致死,日子過的十分憋屈。

    不過鰲拜運氣還是不錯的,多爾袞還沒搞死他,自己年紀輕輕就歸天了。順治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權,鰲拜這個有擁立之功的忠臣自然也就迎來了春天,官職、爵位就像穿天猴一樣呼嘯著上升,成為順治的心腹重臣。順治皇帝對鰲拜極為重視,有一次鰲拜舊傷復發臥床不起,皇帝甚至親自去鰲拜家探視,這種舉動對於皇帝來說,可是極其罕見的。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臨終前指定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顧命大臣,輔佐自己的兒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順治選這四個人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索尼、遏必隆和鰲拜都是出身正黃旗或鑲黃旗,是皇家嫡系人馬,忠誠方面沒有問題,而蘇克薩哈出身正白旗,是從多爾袞陣營反水投誠的,對上面的三個人又能起到制約作用。這種權力安排無疑對皇權是最有利的。

    不過順治皇帝算盤打得叮噹響,事情的發展卻超出了他的預期。鰲拜在軍隊系統影響力巨大,並且解決任何問題都有軍人的果斷和勇武,所以權力日盛,四個輔政大臣之中,索尼和遏必隆都退避三舍,唯獨蘇克薩哈經常和鰲拜對著幹,這讓鰲拜心裡十分不爽,總琢磨著搞死蘇克薩哈。

    時間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已經滿14歲了,而當年順治皇帝就是這個年紀親政的。已經走到人生盡頭的索尼放出了一個大招:他臨死前上書請皇帝親政。鰲拜雖然意圖阻止卻沒有理由,只能默認了康熙皇帝親政的現實,不過他還是緊緊抓住手中的權力不放。就在這時候,蘇克薩哈也出手了,他堅決要求辭掉輔政大臣的職務,自願去給順治皇帝守陵。

    蘇克薩哈這招狠就狠在要和鰲拜同歸於盡:皇帝已經親政了,咱們都是輔政大臣,我辭職了你辭不辭職?如果你辭職了咱們就都頤養天年,如果你不辭職就是戀棧權力,不想讓皇帝掌握實權。可以說,蘇克薩哈是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在做賭注,要徹底把鰲拜拉下馬。

    蘇克薩哈圖窮匕見,鰲拜自然也不是吃乾飯的,他馬上發動黨羽對蘇克薩哈展開了攻擊,並且給對方羅織了24款罪名,不僅要殺蘇克薩哈,還要滅了他的全族。康熙皇帝此時雖然已經親政,也知道蘇克薩哈罪不至死,但在鰲拜整天擼胳膊挽袖子氣勢洶洶的威逼之下,也只能殺了蘇克薩哈的全家。

    權臣的勢力侵害了皇權,這如果是一般的庸主,可能就變成鰲拜的傀儡,但康熙皇帝畢竟是有氣運在身之人,又才略過人,面對鰲拜的咄咄逼人自然不會甘心就範,於是就有了康熙八年的“布庫少年擒鰲拜”,最後這次冒險的行動竟然一舉成功。不過康熙也知道,沒有鰲拜的忠心就沒有順治的皇位,自然也就沒有他的今天,所以對鰲拜手下留情沒有要他的性命,只是禁錮起來。鰲拜英雄一生卻虎落平陽,心中自然鬱悶到了極點,同年就病死了。

    鰲拜雖然權力慾強,但卻絕對不是逆臣,不然也就不可能在危急時刻仍忠心耿耿地效忠死去的皇太極,而他對康熙皇帝的態度,更類似於以監護人兼功臣的身份自居,所以行為難免跋扈囂張。他錯就錯在成了皇權的絆腳石,沒有急流勇退,最後落得個淒涼下場。

    這一點康熙皇帝自己也心知肚明,到了鰲拜去世44年之後的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給鰲拜追賜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相當於一等男爵。康熙自然不能說是自己當年做錯了,而是以“念其舊勞”的理由做了這件事,但實際上就是為鰲拜平反。到了雍正、乾隆兩朝,也都相應地給予了鰲拜公正客觀的評價。

    縱觀鰲拜一生,不失為一名滿清忠臣,尤其是他對皇太極的忠誠,的確令人嘉許。

  • 17 # 戈壁灘駝鈴

    忠心耿耿應該是始終如一、不忘初心使命,一心一意地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按這樣的標準來說,鰲拜忠心耿耿顯然是名不副實。

    鰲拜是朝三代元勳、權臣,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

    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後,擁戴皇九子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位極人臣。順治帝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操握權柄、結黨營私。

    和歷史上一些功臣一樣,鰲拜在清朝的資歷確實很深、地位崇高。可是人是會變的,地位不同人的思想和信念就不同;有的人能夠束縛自己的慾望,始終如一守護自己的初衷、使命,抑制自己的貪心私慾膨脹。鰲拜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致使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康熙和鰲拜之間的矛盾衝突,歸結起來就是權力之爭,但是鰲拜顯然是不佔據道德至高點。顧命大臣是輔政大臣,不是主政大臣,皇帝小你可以有擔當,但是皇帝大了就應該還政於朝;說白了就是把權力交給皇帝,人家才是正主。鰲拜可能當政慣了,不願意交出政權,甚至有超越皇權的意思。這就危險了,肯定有篡權奪位的想法啊,所以康熙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肯定要除掉鰲拜。

    鰲拜在四個輔臣中本來居第四,可是他拼命往前擠,處處強出頭,想要取代首席輔政大臣的地位。他把自己的兒子和親信都安插在內大臣、大學士、吏部尚書等重要位置上,國家大事多是先在家裡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佈。

    康熙八歲繼位,現在康熙帝已經十四歲了。按照規定,他可以親自管理國家大事了。這時候,輔政大臣索尼已經死去,蘇克薩哈因為跟鰲拜有矛盾,被鰲拜誣陷為反對皇帝親政,置於死地。遏必隆則處處附和鰲拜,聽從他的支配。現在,皇帝已經宣佈親政了,鰲拜本來應該把權力交給康熙皇帝,可是他不但不這樣做,反而比以前更專橫了。可見鰲拜野心昭然若揭。

    歷史證明,能臣和功臣絕不等於忠臣。鰲拜是功臣,但不是忠臣;那麼他過去的忠心耿耿就只有一種解釋,就是一心追求權力,一心向上爬。一個人守住自己的本心很不容易,鰲拜的罪與罰就在這裡。

  • 18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康熙皇帝除掉鰲拜,是因為鰲拜有野心了。如果不處死鰲拜,康熙皇帝的政權,有可能落到鰲拜的手裡。至於說鰲拜對於大清國忠心耿耿,那是鰲拜跟隨皇太極、多爾袞轉戰南北,戰功赫赫,當時確實忠誠。也正是因為有戰功,又號稱滿人第一英雄,才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才有圖謀不軌的野心。

    順治皇帝出家,康熙皇帝即位,年紀才8歲,正是玩孩時期,根本不能親政,孝莊皇太后把治國重任交給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要他們輔佐幼主康熙。這四人,索尼年齡最大,有實權,鰲拜位列第四,權利最小。前三年,有索尼掌舵,鰲拜沒有大的動作,三年以後,野心畢現。他感到索尼年齡大了,死亡時間不會太長,蘇克薩哈必然取代索尼,這是他心裡不舒服的地方,政敵就是蘇克薩哈了,所以他就拉攏遏必隆,以更換圈地為名製造事端,以此來排擠蘇克薩哈,本來居民已經安居樂業,不想改變祖制而折騰,當時就遭到不少官員的反對。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假傳聖旨,處罰蘇克薩哈和地方官員,因此蘇納海、王登聯等官員被殺。因為康熙皇帝年齡小,還未親政,雖看在眼裡,也很無奈。

    索尼死後,康熙皇帝已看清了鰲拜的真實面目,請求祖母,希望祖母答應親政,孝莊皇太后於是就答應康熙皇帝親政了。康熙皇帝親政後,蘇克薩哈感到日子不好過,害怕死在鰲拜之手,要求隱退,可是鰲拜卻說蘇克薩哈隱退是假,圖謀是真,多次啟奏康熙皇帝處死蘇克薩哈,康熙皇帝此時才十三四歲,若不處死蘇克薩哈,感到自己性命也難保住,於是答應處死了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死後,康熙皇帝發號施令就不靈驗了,滿朝文武都趨向鰲拜方面了,鰲拜終日陽奉陰違,根本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裡,康熙皇帝此時,再不想辦法處死鰲拜,恐怕就晚了。所以康熙皇帝天天不安,時時刻刻都在想辦法處死鰲拜。那天,以和孩童玩耍為名,引來鰲拜,使鰲拜落網。康熙皇帝這才保住了皇位!

  • 19 # 讀春秋思無忌

    鰲拜歷經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代,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從一個滿清勇士榮升為康熙的輔政大臣。皇太極欣賞他的勇氣,順治感激他的忠心,兩代人培養出來的輔政大臣,康熙為何就容不下他呢?

    鰲拜不夠忠心嗎?

    努爾哈赤曾將自己的黃旗賜給了同母三兄弟: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等到皇太極即位後,透過一些運作,將自己的旗名與三兄弟互換。

    鰲拜隸屬皇太極名下的鑲黃旗,對他忠心耿耿,每次出征都身先士卒,表現得十分勇猛。

    話說努爾哈赤生前有兩個心願沒有達成,一是摧毀關錦防線,二是拔掉皮島。關錦防線駐將是袁崇煥,駐守皮島的是毛文龍,兩人都是後金的眼中釘。

    後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皮島的人心就散了,戰鬥力大不如從前。己巳之變後,崇禎新賬舊賬一起算,袁崇煥也被處死了,關錦防線的人心也散了。

    幾年後,清軍終於攻克了皮島,據清史稿記載,鰲拜表現得尤為勇敢。父親的一個遺願達成,皇太極非常高興,賜鰲拜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從此對他另眼相看。

    又過了幾年,皇太極迎來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戰,松錦會戰時,清軍面對的是離袁崇煥有一個級別之差的洪承疇,於是,鰲拜又立了大功,皇太極更器重他了,鰲拜因此成為鑲黃旗的重要人物。

    然而,就在這時,皇太極突然倒下了,更重要的是生前還沒來得及立太子。多爾袞三兄弟忍了多年後,決定趁機爭奪皇位。

    如果多爾袞即位,那麼鑲黃旗的地位就完了。於是,鰲拜以及索尼、譚泰等來自黃旗的八個代表盟誓,將不惜一切代價支援皇太子長子豪格。

    當時,雖然多爾袞的呼聲最高,但是皇太極和豪格名下的牛錄要多於三兄弟。而兩黃旗,尤其是鰲拜態度很強硬,揚言只認可皇太極的兒子為繼承人。多爾袞懾於他們的戰鬥力,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立小娃娃福臨為帝。

    不過,沒過多久,多爾袞還是得到了攝政大權,便對當初阻礙他即位的那些人展開打擊報復,鰲拜便是其中之一。

    等到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立刻重新起用當初支援自己即位的兩黃旗,鰲拜因此被視為心腹之臣。

    鰲拜忠心嗎?對皇太極和順治兩帝來講,肯定沒得說。不過,這忠心的背後是他代表了鑲黃旗的利益。

    鰲拜的利益之爭

    順治吸取教訓,對親王敬而遠之,而重用異姓輔臣。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兼併了他的正白旗。因此,在他去世時,名下有兩黃旗、正白旗等3旗。四位輔臣便在其中產生,索尼來自正黃旗,蘇克薩哈來自正白旗,遏必隆和鰲拜都來自鑲黃旗。

    索尼年紀大了,很少發表意見,蘇克薩哈名列第二,按理說話語權較高。可是鰲拜卻不買賬,鑲黃旗怎麼能讓正白旗壓一頭呢?而且蘇克薩哈原是多爾袞的人,靠揭發主子才得到順治重用,說出來也不光彩,怎麼能和鰲拜的赫赫軍功相比呢?蘇克薩哈也因此,對鰲拜處處忍讓,然而,鰲拜卻沒有收手,反而得寸進尺。

    不久,鰲拜看中了正白旗的地盤。當初,多爾袞入關後,大權在握,把北京周圍的好地都圈到了自己名下。如今黃旗翻身做主人了,當然不甘落後。

    於是,鰲拜要求正白旗將薊、遵化等地交給鑲黃旗,再另圈民地補缺。來自正白旗的戶部尚書蘇納海和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紛紛上疏表示反對。鰲拜惱羞成怒,給他們羅織罪名,論死罪。

    此時,康熙離親政還有一年,人雖小,心裡挺明白,因而駁回了鰲拜的請求。然而,那時的鰲拜已經狂妄到了極點,不但矯旨將三人處死,還強行換地。可惜的是,他不知道,同時被踐踏的還有康熙的皇權。

    一年後,索尼病重,臨死前以首輔的身份請求康熙提前親政,他生前不能壓制鰲拜,能為康熙做的也就這麼多了。於是,康熙藉機開始親政。

    剛晉級首輔的蘇克薩哈心領神會,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一職。他這麼做,其實是想逼迫鰲拜和遏必隆還政於康熙。不過,大權在握的鰲拜不甘心就此放手,於是,他又羅織了一堆罪名,整死了蘇克薩哈,而年輕的康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死去。

    此時的鰲拜近乎瘋狂,已由原來兩旗之間的利益之爭,升級到了與親政的康熙爭奪皇權。康熙要想真正親政,除了扳倒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鰲拜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要對付他就必須培養一支更勇猛的衛兵。從那時起,康熙便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信,在宮中練習布庫(摔跤)。

    2年後,康熙在宮中將鰲拜拿下,念及他的戰功,將他禁錮,沒過多久,鰲拜去世,而康熙由是奪回大權。

    縱觀鰲拜這一生,他忠於皇太極,擁立順治,終究是為了維護黃旗的利益。取得他們的信任後,他被賦予重任,輔佐年幼的康熙。不過,他為了最大化鑲黃旗的利益,不惜濫用權力,最終觸動了康熙的利益。康熙不除掉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 20 # 野草

    對大清忠誠,不等於對康熙忠誠。岳飛對大宋也很忠誠,但最後還是被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給弄死了。

    岳飛還只是不聽話,鰲拜卻有權臣的行為,對於皇帝來說,這當然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從政治的角度上來說,高度集中的皇權決定了皇位只能有一個,這不是說那個龍椅坐上去就會有皇帝的加成,皇帝權力是建立在威權之上的,如果底下有權臣掌握著軍隊,他雖然不是皇帝,但等於分走了皇帝的權力,把皇權的獨一無二性給弄沒了,這甚至比造反還讓帝王痛恨。

    畢竟造反算是外部敵人,本來就是敵對的,而鰲拜這種權臣卻是內部敵人,換句話說,在康熙的眼中,鰲拜是家奴,卻像噬主,這比外地更令人生氣的。

    再者從鰲拜的角度出發,權位到了他這個地步,也沒法不對大清忠心耿耿,鰲拜權力最大的時候,等於大半個皇帝,他忠誠大清,難道還要造反嗎?那豈不就是皇帝為何造反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鰲拜可能對君主不忠,但對於大清肯定是忠誠的,因為這也是他的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喜劇演員張小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