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憶錄

    在二戰中,戰爭規模最大的戰場就要數蘇德戰場了,畢竟在蘇德戰場上,蘇德雙方只要發生戰鬥,動輒就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的規模,而在蘇德戰場上,如果要說規模最大的戰鬥,那肯定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意義還是很重大的,也是二戰的轉折點,而且後來也有不少電影對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了描述,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兵臨城下》這部電影了,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是以狙擊手瓦西里.扎伊採夫為主角進行刻畫的,可以說,劇情方面還是不錯的。

    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卻出現了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那些臨時徵召來的新兵,在上戰場之前,連人手一支步槍都做不到,一個士兵拿槍,下一個士兵就拿著一個5發子彈的橋夾,直接就向戰場上跑了,那麼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真的出現過嗎?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根本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蘇聯可是一個重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而且蘇聯自從1922年建國開始,就已經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國家重工業水準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說蘇聯士兵缺少步槍,這不是搞笑嗎?

    而且在這部電影中,主要描述的就是蘇軍的近衛13師,但是在歷史上,近衛13師也沒有說出現像電影中那種大規模缺少槍支的現象,而且《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是法華人拍攝的,也有抹黑蘇聯的嫌疑,據說這個導演組在採訪俄羅斯的時候,那些蘇軍老兵直接就拿東西往他們的頭上砸,最終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的後勤工作相當出色,這一點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裡可以找到。那時一次領到5發子彈的恐怕不是蘇軍,而是德軍。德軍的閃電戰所暴露的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漫長的後勤線上不斷受到游擊隊的襲擾,使得德軍穿不暖、吃不飽。相反,蘇軍由於人民的大力支援,彈藥源源不斷地從後方運到前線,各種裝備不存在少的,只存在多的。有些步兵連步槍都甩掉不要了,端著波波莎就往前衝。

  • 2 # 兔八哥影視

    我開回來下,個人認為發生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的這場戰役,是二戰的歷史轉折點,代表著歐洲戰場基本結束,從此德軍從整體攻擊改為戰略防守。

    納粹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由保盧斯元帥上百萬人浩浩蕩蕩殺向這座由領袖命名的城市已達成戰略意義

    最後保盧斯元帥被俘,以蘇聯軍民付出沉重的代價獲勝。

    鏖戰中對於兩人一支槍,每把槍發5發子彈的情況我認為的確是歷史真實事件。究其原因我想不是因為彈藥不足,眾所周知歐洲戰場彈藥並不缺乏,真正的原因應該是炙熱的現場士兵的生命按分秒來計算,真正的耗人頭,沒必要大量投入人力財力去塗填後勤壓力和各項支出,只要有士兵去衝鋒即可。在政權不倒面前士兵的生命又算得了什麼呢。相反斯大林格勒城裡奇缺的確實食物,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事件。

    所以對於戰場方面沒槍的撿前面死的人的,子彈預計五發打完這個士兵也估計掛了。這個計算估計也是根據大資料的結果。也實屬無奈!

  • 3 # wd天辣

    關於是不是真的一人只能領五發子彈尚不清楚,但是在1941年蘇軍確實存在著槍械不足的的問題的,蘇軍在1941年冬季臨時組建了一個“擲彈兵旅”,由於槍支不足,該旅一開始只能裝備手榴彈,加之該旅旅長季莫費耶夫上校在沙皇軍隊的擲彈兵團服役過,所以得到了這個稱謂,可見蘇軍槍支不足的問題是真實的,至少在一段時間記憶體在過。

    在一份來自戰前蘇聯基輔特別軍區的總結報告中指出:“部隊,特別是組建中的部隊,只收到很少的步槍、迫擊炮武器,武器全面短缺,從大口徑機槍和衝鋒槍,到左輪手槍、手槍、82毫米迫擊炮等等……”。隨著戰爭的突然爆發,這些部隊大部分直接投入了作戰,這說明在戰爭爆發時蘇軍就存在了槍支不足的問題,只不過並不普遍而已。

    隨著初期德軍迅猛的突襲,大量的蘇軍被圍殲,蘇軍在整體態勢上處於不停的撤退中,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武器裝備的大量損失,為了彌補前線的缺口,蘇軍又在後方大量的動員了新的集團軍投入前線,而蘇聯西部的軍工廠又正在向烏拉爾轉移,武器裝備的產量不可能滿足新動員的部隊需求,蘇軍的槍支短缺問題比戰前更加嚴峻,這才出現了前述的只裝備手榴彈的“擲彈兵旅”的出現。

    1941年以後,隨著轉移到烏拉爾的軍工廠的恢復生產,西方盟國也開始了向蘇聯大規模的軍事物資援助,蘇軍在武器裝備上的短缺問題大體得到了緩解,至少在輕武器方面能夠滿足需求。不過蘇軍經常在戰況緊急的情況下,就地徵召居民和工人組建臨時的軍事組織,如民兵師等單位,這種倉促組織的部隊就很難保障基本的武器裝備需求了,一人領五發子彈的情況也是不無可能的。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就組建了大量的民兵組織投入作戰,他們的武器裝備水平非常差。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歷史意義: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斯大林格勒會戰的結果,使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略主動權,並一直保持到戰爭結束,同時它鼓舞了各華人民同法西斯佔領者進行更加堅決的鬥爭。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

  • 4 # 五雷

    電影裡一人五發子彈的情節應該不存在,因為蘇聯的軍事實力當時在全球是數一數二,德軍很多武器還沒蘇軍好。要不然戰後也不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只看產量的話,蘇聯到1940年已經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全軍擁有幾萬輛坦克飛機,輕武器自然不在話下,光是波波莎衝鋒槍就造了五百萬支,能夠整營整連的使用衝鋒槍。常見的莫辛納甘步槍也有上千萬的產量,很多精銳部隊到二戰末期都用上了半自動步槍。

    當然,畢竟蘇德戰爭戰況十分激烈,你說某場戰鬥中後勤不足是有可能的。法華人拍的這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據說是某個步兵旅戰前報告,說自己有6000人,但只有3000支步槍,但旅長在戰後又說到前線時已經獲得了武器補給。估計法國導演就是這樣想象蘇軍一人五發子彈、兩人搶一支槍用。

    綜上所述,最多可能有個別蘇軍缺少武器,像那種電影裡發五發子彈、空著手衝鋒,應該是導演在胡扯,大家把它當抗德神劇看就行了。

  • 5 # 張琛

    電影(兵臨城下)講述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出現了一個情景,神槍手上戰場只得到5發子彈。但是沒有槍,他的戰友有槍但是沒有子彈。可以體現出當時的戰爭環境確實很艱難,給我的理解蘇聯完全是那2換1的戰鬥水平,不顧士兵生死,領導人確實能力不足。

    該戰役牽制住德國很多主力軍畢竟是圍城,也減緩莫斯科方面的壓力。該戰役的的影響就是牽制德軍大量士兵,對二戰整體意義不大(畢竟轉折點是莫斯科戰役)

  • 6 # 如月豆腐刀

    這個有可能是真實的,後勤跟不上,但戰鬥不能停下,就成了這種局面,即使你有多少武器彈藥,到不了戰場上那是白搭,而且,打過仗的人都知道,一場戰鬥下來,一部分槍支能否繼續使用都是問題,怎辦?等後勤送上來嗎?還是就地解決吧!先有了再說

  • 7 # 戰略論

    堅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是蘇軍第62集團軍,德軍雖然切斷斯大林格勒的所有地面通道,但是由於斯大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德軍並沒能真正徹底封鎖斯大林格勒和外界的聯絡,在長達2個多月的防禦戰中,蘇軍第62集團軍還是能源源不斷的得到兵力和物資增援的。不過後期德軍佔領斯大林格勒城市的大部分後,其重型火炮和轟炸機已經對伏爾加河實施了有效的封鎖,蘇軍只能在夜間組織運輸工作,出現作戰部隊武器彈藥不足也是存在的,一支步兵師在進入斯大林格勒時超過半數連步槍都沒有,在隨後的作戰中才逐步得到裝備,不過裝備短缺並非普遍現象,總的來看,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蘇軍還是得到了充足的物資補給的,包括坦克、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否則是不可能阻擋住德軍的進攻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於東線戰場甚至是整個二戰戰場都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的,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堅守成功了吸引了德軍B集團軍群主要的突擊集團(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使其喪失了機動能力,蘇軍利用這一時間在斯大林格勒兩翼部署了強大的反攻兵力,最終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在接下來的反攻中,蘇軍殲滅並重創了德國5個集團軍(包括僕從國集團軍),近100萬人,使德國的1942年攻勢以完全的失敗而告終。德軍最強大的野戰集團軍全軍覆沒(第6集團軍),第2集團軍、第1、4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都遭到重創,這些損失是德軍在短期內難以補充的,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的被整建制殲滅的野戰師,德軍的素質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數量上的差距卻在增大,德軍已經不可能在東線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便是自負的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蘇聯在1942年末一舉扭轉被動防禦的不利態勢,並轉入了規模龐大的戰略反攻,這迫使德國將有限的資源全部都投入到了東線戰場,對我西線和地中海戰場已經無暇顧及,當盟軍登陸義大利時,德軍只能派遣有限的兵力去阻止盟軍進一步的推進,而無法將其徹底趕下大海。在西線同樣如此,精銳的野戰師都調往了東線,留在西線的都是裝備很差的海防師,而且數量太少,無法擔負阻止盟軍登陸的重任。1943年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都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到處都缺乏兵力和裝備,這使德國不得不轉入被動的防禦,而對於資源遠不如同盟國的德國而言,防禦即意味著失敗。

    試想下如果蘇軍不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那麼德軍就將佔領高加索的油田,失去了油田的蘇聯也將失去繼續戰爭的能力,一旦蘇聯退出戰爭,對於同盟國將是致命的打擊,再沒有別的國家能夠頂住強大的德國陸軍的進攻,介時地中海、英國本土甚至是遠東戰場都將不保,同盟國只能暫時退回美洲以利用大洋來阻擋德國陸軍的推進,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鬥爭將陷入最低點,至少在美國沒有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陸軍之前,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面。

  • 8 # 紅旗菸灰缸

    蘇聯不是沙俄。

    蘇聯是歐亞大陸體量最大的工業國家,即使是在1940年。不要因為使命召喚和兵臨城下就當真了,後者是法華人拍的“自己想象的蘇聯”。實際這些事情包括機槍不用來壓制敵人用來打自己人,把青年送上戰場後借敵人手殺死和藉機槍斃來避免自身革命是法蘭西特色,不可不嘗

  • 9 # 榮華之武器堂

    這個現象顯然不存在,應該是受到西方黑蘇聯電影的影響。

    在長達200天的會戰中,蘇軍在防禦作戰階段的後勤保障一開始困難重重。眾所周知,此時德軍完全佔有主動權,因此蘇軍運輸彈藥和物資的每一列火車、每艘輪船甚至每輛汽車都面臨德軍空軍的威脅。時任第62集團軍司令員崔可夫這樣評價道:“至於伏爾加河區艦隊水兵所起的作用和他們的功勳,我可以簡單地說,如果沒有他們,第62集團軍可能早就彈盡糧絕,全軍覆沒,也根本談不上去完成肩負的任務”。

    在最困難的時候,由於德軍封鎖伏爾加河,蘇軍動用了一切手段進行後勤運輸,渡船、裝甲艇、輪船、駁船、拖船等等。僅僅在防禦階段,就給作戰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運送了990萬發炮彈。

    由於後勤部門的巨大努力,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反攻時彈藥基數為步槍彈1.8-3.2,76毫米炮彈1,8-4,122毫米榴彈炮0.9-3.3, 120毫米迫擊炮1.2-2.7,此外油料基數3.3-10,給養10-15日份。

    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根據蘇軍統計,反攻期間平均每天消耗彈藥1200噸和油料0.2-0.3個基數。

    從上述資料大家可以看出,蘇軍的後勤供應完全到位,不可能存在武器供應不足的情況,更不會只有每支槍5發子彈的情況。

    至於這場戰役對二戰的影響,相信大家都清楚這是二戰的轉折點,德軍及其所謂盟軍一共損失了5個集團軍,損失兵力達到150萬餘人。從此之後,蘇軍基本控制了戰略主動權,而德軍從此逐步走向滅亡!

  • 10 # 麥田軍事觀察

    蘇軍士兵只有5發子彈這個說法,只是西方電影所拍攝的一個內容,有意抹黑蘇軍。歷史上根本就從來沒出現這種情況過,這個問題早已被批駁多少回了,現在依然有人相信這個,為什麼呢?

    當時,蘇聯的軍工生產已經進入了高潮期,已經完成了動員體系,武器裝備雖說還顯得緊張,但是緊張程度絕對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真正缺乏的還是重型武器,而不是步槍,彈藥等等,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斯大林格勒的守軍一直保持與後方的聯絡,以外界的武器彈藥一直在運入城內,否則早失守了。說法,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蘇軍消耗的彈藥是以多少萬車皮來計算,而不是以噸來計算,每一個車皮至少是20噸,到現在還相信這個謠言的人,還是醒一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電瓶虧電充電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