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遊客
-
2 # 柯歷史
清朝也不想,可是你要跟法國全面開戰的話,我們絕對是打不過的!應該是不得不議和,區域性戰爭的勝利絕不等於你比他厲害!法華人當時的鐵甲艦比我們多,可以長驅直入到大沽口,影響北京,我們就算廣西兵再能打,可是沒有能力把他們調到北京去。
中國歷史上經常吃這樣的虧,例如咸豐時期,都已經要簽訂《天津條約》了,可是在大沽口贏了一場小勝利,就覺著英國!法國!實力不行,把英法兩國惹火了,圓明園被燒,所以我們不能再吃這樣的虧了。李鴻章再這方面還是很明白的,因此他寧願被罵,也要和戰!不過還是要在這裡致敬馮子材,劉永福的軍隊,他們無愧於民族解放的英雄,還有馬尾海站的海軍士兵!向他們致敬 -
3 # 魚羊史話
當時的中法戰爭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戰場。
海上戰場和陸上戰場。海上法軍佔據了很大的優勢。先是我們的馬尾造船廠被法海軍摧毀殆盡,福建海軍也有許多戰艦,被打沉。接著法海軍圍困基隆港,企圖從這裡登入,佔領臺灣。劉永福組織淮軍在岸上進行防禦。打退了幾次法軍的小型登入。當時由於一直不能突破法海軍的海上封鎖,所以兩軍一直處於對峙狀態,但我方的由於缺少海上補給,軍需供應變得很困難。
此時的陸上,我軍打的也非常困難。清軍一直不敢主動出擊,因為朝廷並沒有明確的命令,只命令他們要防守要剋制。而法軍又不斷進行挑釁,數次越過邊境線。每次衝突清軍都表現的畏手畏腳。等到法軍發起總攻的時候,我方更是節節敗退。退到鎮南關後,再退就無險可守了,馮子材正是在這時臨危受命。
鎮南關戰役,我軍雖然取得了大捷。但是並沒能消滅法軍的有生力量,我軍的傷亡更是法軍的數倍。而到時的海上對峙中,中國海軍顯然是處於劣勢,所以以上種種軍事原因,是造成中國議和的原因之一。
更多考慮的應該是外交和政治原因。到時洋務運動正在開展。中國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如果繼續和法國開戰的話,中國不僅會損失慘重,而且也會嚴重的影響到洋務運動的開展。同時法國到時雖然被德國打敗了,當依然是西方列強之一。雙方的軍事實力還相差太大。長久的打下去,也不能不保證俄國和日本不會插手,如果日本和俄國插手的話,那中國可能會雪上加霜,並且會有很大的領土損失。(俄國和日本是對領土極其貪心的,逢打勝必要你割地。)所以清政府在看到自己已經佔據一定優勢的時候,果斷的的進行議和,就坡下驢,我覺得這種妥協也是另外一種保全。
-
4 # 聽瀑軒
歷史上鎮南關大捷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捷,只是此時清軍太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國威軍威,雖然勝利了,此時的法國內閣還因吃了敗戰而倒臺,但是當時以英法等西方列強的軍艦一直都遊弋在中國近海周圍,朝廷此刻都非常清楚當時的內外部環境,跟這些強盜耗不起,所以選擇息事凜人,最後陪了些銀子,整個事件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發生的。
-
5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鎮南關大捷只是一次戰術勝利,中國並沒有取得戰略主動權,而且法軍主力損失並不嚴重,如果戰爭繼續拖下去,那麼法國就會從本土繼續增兵,因為新內閣並沒有輕易結束戰爭的意思。所以如果拖到法國增兵的時候,中國的損失可能會更大,既然如此,乘勝求和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鎮南關之戰清軍之所以取勝,主要原因是清軍有效利用地形優勢以及主帥馮子材先身士卒、將士用命,再加上法軍輕敵冒進的原因。而且鎮南關前線的法軍構成很複雜,法國陸軍比例並不大,數量比較多的就是僕從軍,其中以戰鬥力低下的越南教匪(信奉天主教的越南人)以及華匪(多為中國的地痞流氓或是天地會亂黨)為主,有點戰鬥力的阿爾及利亞兵團也不多。當然,法軍沒統計僕從軍的傷亡,只統計了法國陸軍的傷亡資料,不過從建國後的田野調查結果來看,鎮南關大捷後城牆上掛滿了人頭,真鬼頭(法國陸軍)不多,黑鬼頭(阿爾及利亞軍團)也不多,絕大多數都是越南教匪和華匪的腦袋。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鎮南關一役法軍當中由越南人和中國匪徒亂黨組成的僕從軍必然被清軍大量斬殺,你也可以認為法國僕從軍被清軍消滅殆盡。所以,沒有僕從軍當苦力和炮灰的法軍因為兵力不足很難能發起攻堅戰,同時也無法抵禦清軍的反攻,只能放棄諒山,以收縮防線,固守待援。但是在其他方向上,清軍並沒有取得優勢,法軍利用其海上優勢,先後打垮了福建船政水師併入侵臺灣,侵佔澎湖列島,雖然在浙江沿海沒佔到便宜,但是中國所有的水師力量都無法出海作戰,因為實在是差距太大,出去也是送人頭,所以法軍掌握著絕對的制海權,隨時可以從海上對中國沿海地區發起攻擊,所以中國當時極為被動。畢竟法國海軍早就進入了裝甲艦時代,而中國近代海上作戰力量剛剛起步,幾乎都是木殼的無防護巡洋艦,根本沒法同法國海軍作戰。
所以,清軍當時並沒有因為鎮南關大捷而獲得戰略優勢,如果戰爭進一步擴大,那麼中國的損失將會更大,所以乘勝求和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且,求和的結果只不過是喪失了越南宗主權而已,本土並沒有受損,也沒有賠償軍費,而且中越邊界還向南推進了一部分。所以,中國並沒有吃虧,更何況越南本身就在中國和法國中間首鼠兩端。
全文完
-
6 # 歷史長河一扁舟
鎮南關大捷是清朝晚期一場非常重要的對外作戰的勝利,使得中法戰爭的局面朝著有利於中國的局面發展。清廷抓住機會迅速和法國議和,這個決策讓許多後世的人抨擊。那麼議和真的是如大家所想的那樣,是“賣國賊”“投降派”們的傑作嗎?
中法戰爭的背景是法國印度支那殖民的計劃。19世紀70年代,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敗於德意志之手,背上了沉重的戰爭賠償負擔,這使得法國徹底放棄了爭霸歐洲大陸的念頭,轉而全力以赴在海外擴張。
中法戰爭事實上是法國為了吞併越南而與中國的一次交鋒,這個目的和十多年後的甲午戰爭極為相似。因此從法國角度而言,徹底拿下越南是戰爭的核心目標,在發現清廷不堪一擊以後便打起了順道侵略中國的算盤。
在鎮南關大捷之前,戰爭已經在中國南方全面開打,當時的情況是法國在前一年的海戰中全殲了福建水師,而北洋水師因為日本進軍北韓的行動而全軍北調,無法南下支援。這就意味著在整個中國的南方海域,法國海軍可以自由展開行動。一個直接的後果便是法軍對臺灣的全面封鎖,切斷了大陸對臺灣的支援。另一方面,法國海軍還肆意入侵南方沿海,在廈門、鎮海甚至傷上海等地進行襲擊,而這些,都是清政府財政賦稅的重要來源。可以說,法國是非常狡猾且善於侵略的,清朝不僅要投入大量軍費維持軍隊來對抗法國,還要防備法國隨時釜底抽薪,切斷清朝的財政來源。
在越南,法軍駐紮了2萬本土法軍和數萬越南僕從軍,鎮南關大捷,法軍從順化(今河內)派出2支部隊北上,分別向廣西、雲南發起進攻。在入侵鎮南關時,受到了迎頭痛擊,並且部隊還大幅度後撤。當時清軍將領馮子材、張之洞奏報:“ 斃敵約數百。” “ (初八日)斃匪千餘, 斬首數百。” “ 奪獲槍械、衣物甚黔。” 這裡的匪,指的是越南僕從軍“教匪”,戰後統計,法軍本土軍隊傷亡三百多人,僕從軍傷亡可能上千。 這個傷亡可以說是很大了,這次戰鬥是當之無愧的大捷。 這個戰鬥的勝利也讓成為了壓垮深陷政治鬥爭的法國內閣的最後一根稻草,揚我中華之威。
然而,這次戰役勝利後,法華人並沒有受到致命打擊,法國的2萬軍隊還在越南境內完好無損,新上臺的法國內閣更是撥款1億法郎,準備整軍再戰。反觀清朝,前線清軍經過連次大戰傷亡慘重,善戰的黑旗軍僅剩500人,整個朝廷也沒有新的軍費支援(數年前為了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欠的鉅款尚未還清,為了對抗日本在北韓也花鉅額軍餉養軍)。戰場態勢上臺灣澎湖仍在法國海軍的封鎖中,其餘列強也再一次蠢蠢欲動。內憂外患下,主戰派也掏不出銀子來支援各條戰線的軍隊,再打下去結局可想而知。
主和派利用戰役的勝利,把對越南名義上的宗主權讓出,維護臺灣澎湖以及雲南廣西的主權成為了一個划得來的交易,防止其他列強“趁你病要你命”。中法戰爭和中法和談在當時是讓中國保持了十多年的對外和平,並且維持著一個不可輕易被戰勝的大國形象,直到多年後在北韓戰場上遇到那個命中宿敵,徹底滑入深淵。
-
7 # 玄坤文史
鎮南關大捷,清軍明明戰勝了法軍,但是卻在最後選擇了和法國議和,最後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很多人都在說清政府懦弱無能,慈禧太后等人賣國求穩,真是這樣嗎?如果這一仗持續下去,清朝沒有選擇議和,清軍或許連這罕見的勝利果實都保不住。
中法戰爭
1883年,法軍開始進攻越南,要擴張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地盤,當時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也因此慈禧太后下令,讓清軍進入越南,和法軍交戰,希望保住滿清的宗主國地位,清軍在最初和法軍的交戰中,節節敗退,法軍藉機佔領了鎮南關,清政府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只能和法國調停,承認了越南的獨立地位。
而被派往越南的清軍,沒有收到停戰的訊息,和來自朝廷的命令,所以並沒有停止和法軍的交戰,雖然直接打打不贏法軍,但是卻屢次偷襲法軍得手,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軍和法軍又打了起來,清政府再次對法軍宣戰。
鎮南關
清軍這一次憑藉人數優勢,把宣光城的法軍包圍了,最後在法軍的援兵趕到後,不敵法軍才被迫撤退,法軍緊接著就對諒山發起了進攻,諒山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也曾經在諒山展開反覆的拉鋸戰),諒山失守明顯是指揮官指揮不當造成的,但是當時督戰的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諒山失守,守將楊玉科戰死。
楊玉科
潘鼎很快就被革職了,張之洞開始重新物色將領,最後舉薦了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出戰,馮子材親自上前線視察,根據清軍實際情況和當地地貌重新擬定了作戰計劃,馮子材多次率領清軍和法軍交戰,夜襲,得到了一些戰場優勢,在1885年3月23日,馮子材集合了所有部隊和法軍拼死一搏,在經過了殘酷的戰鬥後,終於擊退了法軍,清軍開始對法軍步步緊逼,一直將法軍逼退到郎甲以南,獲得了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
很快清朝在英國的調停下,再次準備和法軍議和,馮子材這些前線將領給張之洞的意見是,上奏朝廷,誅殺議和大臣,提振士氣,既能驅逐法軍,又能恢復對越南宗主國地位,永絕後患。當然張之洞肯定不可能這樣上奏。朝廷給張之洞的命令是,乘勝即收,不能壞了大局,馮子材率領的清軍,孤軍深入,再次和敵軍交火勝負難料,另外越南始終不是中國的領土,對小弟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保護臺灣的主權才是當下最要緊的,臺灣一沒援兵二沒糧,絕對不能把臺灣給丟了。
張之洞
所以清政府,在鎮南關大捷之後,獲得了勝利卻和法國議和,承認越南的獨立地位,真的是無奈之舉。晚清軍隊實力如何大家都很清楚,法軍在1885年茹費理辭職後,法國政府同意給在越南的法國軍隊撥款五千萬法郎,支援他們繼續作戰,清軍在經過鎮南關大捷後,剩餘部隊不過千餘人,軍費也早就供不上了,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主力被法軍殲滅,剩下的清軍,在法軍捲土重來時,拿什麼和法軍打?
鎮南關大捷
在中法戰爭期間,法軍在臺灣已經佔領了基隆,又派重兵進攻淡水,清軍水師已受重創,和法軍繼續耗下去,形勢只會對清軍越來越不利,而越南說到底就是個藩屬國,法國入侵了,清朝也派兵去救了,也打贏法國了,該乾的事都幹了。那麼是自己家的事要緊呢,還是別人家的事要緊呢?繼續打下去,誰能確保清軍還能扛過法軍下一次進犯,如果再把臺灣丟了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趁著獲得了鎮南關大捷,手裡有點籌碼,和法國議和,賣了越南,暫時把臺灣保住,這種選擇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也算是明智的了。
中法戰爭
-
8 # 在下葵小胖
鎮南關大捷是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
鎮南關大捷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戰果顯赫的戰役之一,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並顯示出高超的用兵藝術。他採取堅固防禦陣地待敵,爾後轉入反攻的作戰方針,激勵官兵奮勇殺敵,並採用主動出擊、陣前伏擊、近戰殲敵、夜襲、包抄迂迴、連續追擊等靈活有效的戰術,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斃傷敵軍精銳近千人,繳獲了大量槍炮和乾糧,取得 了中法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越兩國軍民的鬥志,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法戰爭的形勢。訊息傳至巴黎,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
鎮南關大捷清朝為何選擇議和。向日葵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主和的主和派大臣是李鴻章,這個人是有名的清廷懦弱大臣,懦弱,怕戰,如果換成左中棠或者是曾國藩也不會是一個主和的結果。
第二,清廷國庫空虛,連年內戰,如果打起長期作戰,清廷打不起,會被拖垮。
第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沙皇俄國,日本,美英德國都想來分中國一杯羹。
第四,清廷還處於封建王朝制度,由於制度原因,慈禧太后這個掌握權利的女人只求自保,全然不會顧及中國的利益,前面的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已經說明了清廷政府最高統治者只會維護自己的權利寶座,而從沒有顧及一個國家的形象與世界地位。
最後向日葵總結一句:落後就要捱打,人弱人欺。
回覆列表
指的是中法戰爭吧,鎮南關之戰以清軍傷亡32000,法軍傷亡2000而告終,法國內閣倒臺(本身就才經歷了一場大戰的法國上層對清戰爭不看好),從而停止了對中國的戰爭,清政府那邊抱著見好就收和主張求和的態度處理此次爭端(因為如果戰爭繼續下去耗財傷兵不說,法國極有可能派兵增援),所以最後兩國簽了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但中國這邊還是吃虧了:越南屬國變成法國殖民地了,雲南向法國開放通商口岸等等)
(這一戰使法國成為歐洲列國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