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A 管 樂

    吸好氣,吸氣時肩膀不能抬起,試著憋兩秒,然後順勢出氣,這時候氣息比較自然,可達到氣沉丹田狀態,再加上嘴上控制,就會使聲音飽滿!

  • 2 # 柔歌似水

    有的人對正確口形於嗩吶吹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正確口形又缺 乏理解不掌握,因而在吹奏過程中難免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有的用 鼓腮吹法,口角鬆動,發音粗野;有的是牙床充氣吹法,氣流分散, 費氣費力;有的是雙唇過於裡收,唇肌緊張,音響難聽,形象表情欠 佳;有的是雙唇大面積地平鋪前仲,緊頂氣牌,使發音響而不美,松 而不柔,亮而不脆。口形不正確,必然影響吹奏,甚至造成音準控制 和力度變化困難,強弱幅度和音色對比不明顯,因而吹奏出的旋律只 能是“音“樂,而不是悅音。以上幾種吹法基本上都屬於離不開氣牌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氣牌在瞠吶吹奏中起什麼作用?它與口形的關係如何?

    2/6

    嗩吶吹奏使用氣牌,與民間藝人的吹奏有關。以前的嗩吶藝人(俗 稱吹鼓手) ,為了謀生,長期走付串鄉,生活無定,或為婚喪嫁娶紅 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趕上集市廟會歡慶節日出力賣藝,酷暑烈日,嚴 冬冰雪,風吹雨打,飢寒交迫,不敢放過任何一個機會,而且要吹奏 得好,才不致失去謀生的來源。這樣的社會環境與條件,迫使他們必 須練出一手過硬和超群的本領,以保證賣藝求生的起碼條件。在民間 藝人中,特別強調要有能在長時間內吹奏的硬功夫,因為紅白喜事一 吹就是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儘管中間有時有笙笛給以對答配合 ,唇肌力的消耗是很大的。特別當需要連續吹奏幾首樂曲或一首樂曲 無限反覆時,鼓腮換氣法(亦稱迴圈換氣) ,便成為藝人不可缺少的 一種用氣技巧。

    3/6

    鼓腮換氣法(這裡指大鼓肥) ,必然導致唇肌鬆動, 口角力減退,這時氣牌就能起到彌補缺陷減輕唇肌疲勞的作用。民間 藝人在很多場合要邊走邊吹,有時一走就是幾里、幾十裡,遇到高低 不平上坡下坡時,遠要抬頭彎腰,扭頭轉身,遇到人多擁擠遠會發生 碰撞,在此種情況下,要保持穩定的吹奏,除需要良好的吹功訓練外 ,氣牌起著相當重要的彌補作用。但如果過於長時間吹奏,仍然會使 口角失去控制力,甚至出現撒氣漏風噪音怪音等現象。為了克服這方 面的弊病,有些藝人改進了氣牌,如把一般為嘴寬二分之一左右的氣 牌,改變為接近於嘴寬,以避免口角過於鬆動和撒氣漏風,使口形處 於相對穩定狀態,以利於長時間吹奏。也有人把氣牌敢為大於嘴寬, 並帶有凹形(即“~”形)和人的自然口形基本吻合,除起上述作用 外,還可以防止唇肌向外翻卷,有利於唇肌力的發揮和對哨片的控制 ,還能對欠佳的口形起到遮擋作用。

    4/6

    嗩吶吹奏使用氣牌是過去民間藝人吹奏的特定環境和 條件形成的。現在,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及吹奏的環境條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嗩吶吹奏的方法和技巧也在變革和提高。不少民間藝人 一躍而為藝術院校的音樂教師和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奏員。他們透過長期的教學和舞臺實踐,在嗩吶吹奏方法和技巧運用上,都有不少改進和提高。有些民間藝人雖仍在民間吹奏,但同樣不甘落後,孜孜不倦的自我充實、學習,在吹上同樣有了很大的進展和提高。記得前幾年下鄉採訪,親眼看到孫玉秀、菏澤何貫賢、成武馮桂臣的舞臺嗩吶吹奏,深得教益。特別是魚臺宋書彬的吹奏,不戴氣牌,一連吹奏了五首民間樂曲,竟毫無費力之感。民間藝人不戴氣牌吹奏的方法,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從此我對不戴氣牌的吹奏方法,認識上更加堅定了。但由於平時習慣戴氣牌吹奏,突然去掉感到彆扭,出現口角鬆動,唇肌前移,含哨過深使哨片失去控制,撒氣漏風,發吾鬆散,超吹高音困難,雙吐音不清晰,甚至還會出現雜音、斷音、呼吸緊張,換氣脫節等現象。但時間一長,就能體會到它的長處。於是我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取得了相應的好效果。

    5/6

    採用去掉氣牌吹奏的方法訓練學生,使他們較快地掌握了正確的口形,增大了口勁,較快地提高了吹奏技巧。經過幾屆學生的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它具有以下優點:①使口形完全暴露在外,便於老師和學生自己檢查,易於糾正錯誤的口形。②唇肌含哨位置深淺易於適中,口形自然鬆弛,形象美觀,易於掌握正確的口形,為以後的吹奏訓練,創造良好的條件。③力點集中,縮小了口角勁的訓練過程,加快了基訓進度。④可避免鼓腮和牙床充氣,易於掌握音音準和控制音高 (持別是超吹高音)。⑤唇肌鬆緊、吞吐變化運用自如,音量音色能產生較明顯的對比變化。⑥有利於唇舌各種技巧的發揮,為吹奏者全面掌握瞠吶的吹奏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並不是說氣牌完全無用;或者學生也不必再掌握戴氣牌吹奏的方法。

    6/6

    在吹奏一些特定的樂曲,或舞臺演出,或在特殊情況下較長時間用小鼓腮換氣的方法連續吹奏時,氣牌還是需要的,因此,學生同樣需要掌握戴氣牌的吹奏方法。習慣於不戴氣牌的吹奏,突然戴上氣牌,會不會影響正確的口形呢?只要唇肌不緊頂氣牌,絲毫不會影響正確的 口形。這樣,一般情況下不用氣牌,必要時又可以利用氣牌。實踐證明,不戴氣牌的吹奏方法,不但適用於學生的初學階段,即使進入中高階階段的學習,採用此法仍然收效很大。如果利用氣牌時,必須注意到,氣牌的安裝位置(即氣牌至哨面之間的距離)對口形的影響,位置向下,等於哨面與氣牌的距離加大一但需要依靠氣牌時,會造成唇肌過於前伸,口形突然大變,影響 音準和音色;反之,唇肌被阻,口形變化受阻,兩樣影響正確的吹奏。另外,哨座的長短也要適中,過長等於加長了哨面至氣牌的距離, 反之,又等於縮短了哨面至氣牌的距離,都同樣會影響口形的正確運 用及演奏。

    1、嗩吶迴圈換氣,大家一定會想到嗩吶。當然,這項技巧原本是嗩吶所獨有的,並且也是演奏時的一項風格。但是時至今日,這項技巧已經應用到其他的樂器上面了。除了笛子以外,也已經運用在西洋長笛,甚至於薩克斯風上面了。

    2、迴圈換氣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預先把氣息儲存在口腔中,然後在吸氣的瞬間,將口腔中的氣息以口舌等將之排出,然後才接續到正常的呼氣排出,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迴圈呼吸的週期。

    3、嗩吶上面的迴圈換氣最早出現,因為這個技巧在嗩吶上面比起其他管樂器要來得簡單些。因為嗩吶有氣牌輔助,可以鼓腮存氣吹奏(目前也有不鼓腮以維持形象的),而且哨口的實際出氣量很小。

    4、由於上面這幾個原因,所以迴圈換氣這個技巧,在嗩吶上面已經是運用的極為廣泛了。民間藝人嗩吶的演奏,有許多時候幾乎從頭到尾都沒有間斷,使用迴圈換氣一氣呵成演奏到底的。以我目前教學的經驗,在我的嗩吶學生之中,國中生資質較好的就可以練起來了。

  • 3 # 極品先森

    吹奏嗩吶 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因此,拿捏嗩吶的吹奏氣息,也成了一門學問。演奏嗩吶往往比較費氣,音越高耗的氣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來,不能無間歇地長時間表演,但經過訓練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間藝人,吹起嗩吶來,互相比著較勁的就是持久的耐力。"迴圈換氣法"是最常見的演奏方法,這樣的吹奏能使得氣息總是飽滿不息,可以使樂音不間斷地長時間延續,甚至全曲一氣呵成。

    嗩吶演奏 的呼吸方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樂的基本功之一。一般常說“氣足音滿”,這就是說足夠的氣息是“音滿”的基礎。

    比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在吸氣時,小腹向裡收縮,胸部的肋骨向外擴張;吸氣時,不是像平時只用肺部的呼吸那樣動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動作來控制呼氣的急緩,對這種腹部動作的感覺平時很少去注意,例如在很疲勞時需要大喘一口氣,這種呼吸中就有腹部的動作;又如在咳嗽時也有著腹部的動作。還可以試一試將一根蠟燭放在較遠的地方並吸足一口氣有力地區吹滅,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腹部的動作更大,並體會到由於有了它才使吸氣量比平常呼吸時增大了許多,在呼氣時氣息也更為有力,當然,吹奏嗩吶和吹火不完全一樣,因為吹嗩吶一般是吸氣要快、要多;而突起時卻要慢、要少,要講究利用腹部動作去控制氣息,使它符合演奏樂曲的需要,這和吹火時將一口氣猛地呼盡是不一樣的,但是在胸和腹的動作互相配合起來進行呼吸著一點上則是相同的。

    練習呼吸時應注意三點:

    1、 呼吸時,全身與呼吸無關的部分都要放鬆。氣息要控制好,根據需要使用氣量,一般說,吸氣要多要快;吐氣要少要慢。

      2、 要保持呼氣與吸氣的連貫性,不要等第一口氣完全呼完後才開始吸第二口氣,而應該在第一口氣未完全呼盡之前就開始吸第二口氣,這樣才能連貫不斷地進行下去。

      3、 一般情況都是用鼻子吸氣,只有在搶氣或者用鼻子吸氣還不夠用時,才用口、鼻同時吸氣。

    演奏技巧

    1、 迴圈換氣法

    迴圈換氣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續的長音時才使用。它的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氣用鼻,呼氣用口。鼻子吸氣時兩肋鼓起,小腹往裡收縮,使氣息向上執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壓力把氣息送到口腔內;然後根據需要量把兩腮裡的氣息逐漸往外排出,隨著吐氣,小腹肌肉也逐漸放鬆。吸進第二口氣時再重複上述同樣的過程。要注意在第一個過程最後,要不等控制在口腔裡的氣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進第二口氣,這樣才使兩個過程之間銜接得非常連貫,聽不出換氣的痕跡,很好地保持長音的持續。在初練這種呼吸法的時候,可先準備一根蘆葦和一碗水,然後將蘆葦管插在碗裡,並按照上述迴圈換氣的方法往蘆葦裡吹氣,直練到水裡能連續不斷地冒泡,方法基本上就對了。這樣練好之後再嗩吶上進行練習,練時先吹第八孔音,然後再練習其他音。

     2、 氣顫音

    氣顫音是一種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它的演奏法是:吸足一口氣,小腹用力支援氣息並作有彈性的收縮,使出的音產生微微的波動,其效果如絃樂上的揉弦。這種顫音可以根據樂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強弱區別。一般常用於長音,有時它的波動能表現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風格。

    3、齒顫音

    齒顫音也是一種吟音,在音符號“——”上加“齒”字來表示。它的奏法是用下邊牙齒輕輕地顫動哨根,使之發出顫動的音。這種齒顫多用於吹奏戲曲、曲藝和民間風 格濃厚的樂曲中。它可以分為硬顫和軟顫兩種:硬顫是用牙齒直接接觸哨根,軟顫則把嘴唇墊在牙齒和哨根之間。齒顫音常用在一個音上,這時要注意顫動輕重的均 勻。

    4、指顫音

    指顫音在民間也叫“指花”,是一種用途很廣的技巧。這種技巧經常用來表現歡快、熱烈的情緒,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裡用來裝飾某些音所表現的感情時,更是多種 多樣。在演奏上,它的特點是能夠明顯地聽出兩個鄰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現。交替動作雖然很迅速,但稜角卻要非常清楚,否則就會變成吟音的效果(例如二胡 揉弦的 效果),而失去顫音的特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5、小臂顫音

    小臂顫音的效果聽起來和指顫音仍有所區別。它的奏法不是用手指的動作去打音孔,而是用小臂迅速的抖動去帶動手指。抖動的方向垂直於木杆,手指隨著它就反覆 按閉和開啟音孔而使發音顫動。這種顫音具有勻和密的特點,而且在時間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於富有激情的樂段,特別常見於上把音。

      練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手指不要動,完全靠小臂的動作去帶動手指。

      ②手指不能抬離音孔過高,只要稍稍離開一點即可。

      嗩吶的定調方法

      嗩吶在傳統的定調方法裡,是以使用的樂器為依據的。不論尺寸長短或木管粗細,一律以全按(把所有的音孔都按上,也就是筒音)稱為“本調”。這是所有演奏嗩吶的同志所共同熟悉的一種基本調名。更由於它是初學者必用的調子,所以在民間藝人的術語裡叫做“本學”。

      關於這種“本調”的命名,是各地所習慣的通稱。但改用其他調子的時候,在各地流行的名稱就有很大的出入。比如:開第一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老本調”;也有的地方叫“六個服調”的。開第二音孔時,有的地方叫“小捫工調”;也有的地方叫“梅花調”的。開第三音孔時,有的地方叫“背調”;也有的地方叫“雜凡調”的等等。

      為了說明定調方法起見,以“七寸”小嗩吶為倒,它的“本調”音高相當於鍵盤樂器 的中央“C”即“1“。那麼,它的音階排列為“1 2 5 4 5 6 7 1 2”,然後,以這個音階的1234567七十音為“CDEFGAB”七調的調名,就得出了“1=e,1=D、i=E、1:F,1:G、1:A、1=B”各調的音位指法。

  • 4 # 靜113181721

    除去樂器本身的因素(如管子、哨片),主要靠嘴巴和氣息控制它,嘴巴含住的位置不要太靠外,自自己去感受找合適的位置,之後,喉腔開啟一定力度下均勻送氣,並且在吹得時候嘴巴穩住,防止聲音飄忽。關鍵在於自己多試試,去找合適的點,自己聽起來能充分震動了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蘿莉是什麼樣的,蘿莉指的就是小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