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地之間143518701
-
2 # 歷史研習社
勒班陀海戰爆發於1571年9月,戰爭雙方分別是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王朝為首的聯合艦隊,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艦隊。雙方共投入了450餘艘戰船,十餘萬士兵,這場震驚歐洲的大海戰讓奧斯曼帝國艦隊付出了3萬名士兵的生命,這其中也包括海軍司令阿里帕夏。
奧斯曼帝國艦隊在短短數個小時戰鬥中就損失了230艘艦船,不得不撤出戰場,退回伊斯坦布林。雙方對於地中海霸權的爭奪早在1522年便已開始,這場戰爭是基督教海軍在數十年爭鋒中第一次正面擊敗奧斯曼帝國。
自1522年蘇萊曼蘇丹御駕親征羅德島,至1571年奧斯曼軍隊攻取塞普勒斯,半個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對基督教世界一直處於攻勢,塞普勒斯的陷落標誌著基督教勢力徹底喪失了對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控制權。
勒班陀海戰最終以聯軍的勝利告終,奧斯曼海軍只有一百餘艘艦船成功返回伊斯坦布林。本令整個基督教歐洲歡欣鼓舞的大勝,卻在第二年就被人遺忘,原因便在於敵人的實力。封建統一的奧斯曼帝國擁有基督教歐洲無法匹敵的組織力和效率,他們僅僅在一個冬天便重建了帝國艦隊。但艦隊易建,士卒難求,在去年的塞普勒斯戰役和勒班陀海戰中,奧斯曼帝國共損失了8萬餘士兵,這些都是戰鬥經驗豐富,長於海戰的老兵。
戰鬥人員的大量缺損讓重建的奧斯曼帝國艦隊成為了“紙老虎”,近半個世紀的海洋爭霸也讓帝國的財政難以為繼,供養一支龐大的帝國海軍變得越來越不現實。這場爭霸對於基督教世界,尤其是西班牙的影響同樣深遠,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嚴重消耗了雙方的人力和物質資源。1580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簽署了合約,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在地中海的疆界就此固定下來。
基督教世界若是輸掉了勒班陀海戰,便失去了可供防禦作戰的艦隊,那麼地中海的所有主要島嶼——馬耳他、克里特、巴利阿里群島都將迅速落入敵手,這些島嶼不但是威尼斯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是敵軍進攻的跳板,奧斯曼帝國軍隊能夠藉此一路攻入義大利腹地,乃至於基督教世界的中心——羅馬。
但聯軍終究是勝了。地中海無事後,西班牙將注意力轉向西方,以經營大西洋;奧斯曼帝國則與波斯作戰,再一次去對抗來自匈牙利和多瑙河的挑戰。在1580年以後的歲月中,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世界由地中海的戰鬥脫離出來,前者開始向外探索,後者則轉向內部事務,大航海及殖民時代就此全面開啟。
參考資料:
1.羅傑·克勞利 《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
-
3 # 青年維也納
這個說法是完全成立的,之所以很多人忽略了勒潘託海戰的重大意義是因為他們站在21世紀的視角去觀察16世紀、17世紀的歷史,已經看不到歷史的本來面目了。
(勒潘託海戰是基督教世界生死存亡之戰,但今天卻幾乎被人遺忘,類似的還有馬耳他之圍)
16世紀和17世紀的歐洲歷史其實有兩個主題而且互相關聯,第一個主題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持續西進。第二個主題則是為了歐洲在被動的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撕裂和內鬥。奧斯曼帝國的西進和歐洲的抵抗就像地球的板塊變動,勒潘託海戰和維也納之圍是板塊接合部產生的反應,而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尼德蘭的革命和獨立、還有法國和哈布斯堡的持續鬥爭則是歐洲板塊被奧斯曼帝國擠壓之後發生的連鎖反應。
(1492年不但是發現新大陸之年,也是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軍攻陷格拉納達之年)
歐洲從十字軍運動衰退的13世紀末,尤其是1291年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攻陷十字軍在近東的最後堡壘阿卡,到15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並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間,實際上有一百多年時間沒有受到穆斯林的直接威脅,而基督教世界的君主雖然一再炫耀自己的十字軍熱忱,但在這一百多年裡也沒有發動新的十字軍東征。基督教的擴張主要體現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復地運動上。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同時,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聯軍攻陷了格拉納達,摧毀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最後一個伊斯蘭教國家。
(瘸子帖木爾打敗奧斯曼蘇丹巴濟耶德德安卡拉之戰至少給基督教世界帶來了短暫德安寧)
之所以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個世界進入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原因要從兩邊的局勢上去找。首先是14世紀是黑死病大氾濫的時代,這場大瘟疫在歐洲造成了嚴重的人口損失。其次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從1337-1453年之間,基督教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君主國彼此征戰不休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無法團結起來。而在中亞和近東,蒙古人在13世紀發動的大規模入侵和屠殺造成的影響讓近東的突厥人君主一蹶不振。14世紀下半期又出現了可怕的瘸子帖木爾的西征。勉強趕走十字軍和維持自己的生存都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再加上黑死病原本就是透過陸地商路從中國傳到歐洲的,就更加讓近東的伊斯蘭教君主無力西進。
(瘸子帖木爾1405年在遠征中國的時候死去,1453年奧斯曼人就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但是當15世紀到來,瘸子帖木爾退出歷史舞臺。近東的伊斯蘭教君主得到了喘息之機,而且近東因為氣候炎熱乾燥,所以受到的黑死病打擊遠不如陰冷多雨的歐洲那麼嚴重。所以到15世紀近東就發動了新一輪的向西擴張,此時崛起的就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財政管理水平極度低下,而且穆斯林臣民幾乎是免稅得。所以這個帝國的財政嚴重依賴對外戰爭。於是整個15世紀基督教君主國看到的就是在歐洲東南邊緣一波又一波的奧斯曼入侵。1453年奧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只是其中的一環,奧斯曼人沿著多瑙河向歐洲核心地帶推進才是真正威脅整個基督教世界生存的事件。
(1526年的莫哈次戰役終結了匈牙利王國的歷史,匈牙利大部分被奧斯曼人征服,剩餘領土投向哈布斯堡以波若尼為首都,這就是所謂的王室匈牙利)
而基督教世界抵抗奧斯曼的戰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多瑙河前線,也就是當塞爾維亞人被征服、匈牙利王國也被奧斯曼人佔領之後,哈布斯堡王朝接納的剩餘匈牙利領土,也就是所謂的“王室匈牙利”和哈布斯堡在德意志的世襲領地,大體上就是今天的奧地利這部分,就自然成了抵抗奧斯曼陸路入侵的前沿。而另一條戰線在海上,奧斯曼人沿襲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海上擴張路線,在君士坦丁堡大舉建造船艦,然後向西進軍。海上入侵的最大目標是義大利,但是義大利缺乏同情穆斯林的勢力,所以奧斯曼人把入侵目標指向了剛剛實現統一和正在迫害穆斯林的西班牙。而扼守西班牙的前沿陣地最遠是東地中海的羅德島,這裡失守之後是威尼斯人的克里特島,這裡也失守之後就是西西里和西西里島附近的馬耳他島。而西西里王國剛好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所以實際上保衛歐洲的使命就落在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身上。當哈布斯堡分為西班牙系和德意志系之後,他們也被迫聯合起來共同防禦奧斯曼入侵。哈布斯堡人支援馬耳他騎士團戰勝了奧斯曼入侵,扭轉了海上戰線的主動權。
(醫院騎士團在馬耳他戰勝奧斯曼人可算是勒潘託海戰的先聲)
而勒潘託海戰則是決定性的戰役。經過勒潘託海戰哈布斯堡人成為地中海霸主,阻擋了奧斯曼人在地中海上的擴張。在維也納經過兩次維也納之圍,哈布斯堡德意志系的君主們最終戰勝了奧斯曼人,甚至在17世紀末展開反攻逐步收復了匈牙利。這就在陸地上扭轉了奧斯曼持續西進的局勢。
但這並不是這場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之戰的全部影響。這場戰爭在歐洲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是因為黑死病和百年戰爭而被排除在16世紀核心舞臺之外的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受到奧斯曼人的直接威脅,卻受到了正在獨立抵抗奧斯曼人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威脅。所以都站在反哈布斯堡的立場上。其中英國是因為宗教原因,英國的宗教改革搞出了兒戲般的“國教會”。這個宗教在信仰上毫無優勢,在政治上完全是君主的奴僕,因此從一誕生起就聲名狼藉。但依靠國王的強權居然生存到21世紀。而亨利八世之所以要搞出國教會不過是為了和哈布斯堡的公主離婚,換句話說就是要跟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的姑姑離婚。而英國因為信仰問題而陷入分裂和削弱狀態自然使英國成為哈布斯堡仇視和試圖加以奪取的目標。查理五世皇帝曾經讓自己的兒子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娶英國的女王瑪麗為妻。試圖透過聯姻把英國也併入哈布斯堡君主國。但因為瑪麗的死而失敗,繼瑪麗之後成為女王的伊麗莎白因此奉行反哈布斯堡路線,甚至摧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無敵艦隊的覆滅和勒潘託海戰今天幾乎被看作是不相干的兩件事,但事實上勒潘託海戰發生在1571年,無敵艦隊覆滅發生在1588年,前後只差十幾年。說英華人在北海為奧斯曼人報了仇也不為過。
(勒潘託海戰之後17年英國艦隊為奧斯曼人報仇雪恨)
法國在這些年裡同樣奉行反哈布斯堡政策,這是因為哈布斯堡人從東南兩個方向包圍法國。讓法國君主不得不起來反對哈布斯堡。在這段時間裡法國積極支援任何反哈布斯堡勢力,一方面迫害本國新教徒一方面支援德意志新教徒。還和英國一起支援尼德蘭革命。而所有這些外部勢力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1521年查理五世在沃爾姆斯帝國會議上召見馬丁路德,馬丁路德背後的最大靠山其實並不是薩克森公爵,而是奧斯曼帝國的隆隆戰鼓)
馬丁路德在1517年張貼了他的論綱,這一點在今天的人看起來也和奧斯曼帝國無關。但奧斯曼帝國正是在這一年征服了埃及。如果在你看來埃及還太遙遠,那麼奧斯曼人在四年之後的1521年征服了貝爾格萊德。1526年的莫哈奇會戰裡征服了匈牙利。為什麼1519年當選的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只在1521年的沃爾姆斯帝國會議上召見了一次馬丁路德,就沒有再採取任何積極的行動去應對宗教改革?因為1521年奧斯曼人攻陷了貝爾格萊德。而且正在威脅匈牙利,查理五世需要整個德意志的力量去抵抗奧斯曼人,所以不原因因為信仰問題讓德意志陷入分裂。
但是隨著哈布斯堡和奧斯曼戰爭的全面爆發,越來越多的德意志人和哈布斯堡領地上的貴族因為戰爭的重負而感到痛苦。而他們一旦要起來造反馬上就能得到英國和法國的支援。所以德意志、尼德蘭的革命和內戰隨之爆發,一直持續到1648年簽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尼德蘭的獨立和德意志諸侯得自行其是才宣告結束。
而所有這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的源頭其實都在於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只不過因為時移勢易在21世紀的人們眼中這些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大世界對抗而導致的副產品的地位已經比導致它們的原因還要重要了。人們覺得宗教改革是一件大事,無敵艦隊的滅亡是一件大事,但是奧斯曼與哈布斯堡之戰則無關緊要,勒潘託海戰這樣從伊斯蘭教手中拯救了基督教歐洲的大戰的影響還不如分裂基督教世界的馬丁路德。
-
4 # 昭楊
1571年10月7日爆發的勒班陀海戰一直被認為是近代早期最重要的海上戰役,從海軍史上看,它不僅是西方古典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划槳帆船時代海戰的最高峰。這場戰役雙方參戰軍艦數量都在四百艘以上,投入兵力高達15萬,最終以奧斯曼帝國海軍損失三分之二船隻,天主教聯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傳統上被認為是奧斯曼帝國從興起到衰敗的轉折點。
然而,如果仔細梳理戰爭的起因和結果,勒班陀海戰的軍事後果相當有限,戰役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天主教聯軍並未獲得太多的戰果,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也經歷了更為漫長的過程。
首先,勒班多戰役的起因是威尼斯在中東的重要據點塞普勒斯被奧斯曼帝國陸海軍所包圍,威尼斯請求教皇出面組織天主教聯軍進行救援。然而,勒班多海戰的勝利並未能夠讓威尼斯收復塞普勒斯島,反而在亞德里亞海域遭到奧斯曼帝國的攻擊。由於缺乏盟友的援助,威尼斯在戰後不得不選擇和奧斯曼帝國單獨媾和並繳納3萬杜卡特金幣的費用以維持和平,直到1633年。
其次,對於地中海總體格局而言,西班牙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分別主宰地中海東西兩大部分的態勢不但沒有改變,反而向更有利於奧斯曼帝國的局面發展。儘管勒班多海戰奧斯曼帝國海軍損失慘重,喪失大量經驗豐富的海員,失去了從海上進犯義大利本土,攻打羅馬的能力。但因為西班牙戰後把精力投入到法國內戰,尼德蘭起義等西北歐事務上,在地中海地區防禦較戰前更薄弱。奧斯曼帝國戰後趁機推翻了西班牙在北非突尼西亞建立的傀儡政權,並且把勢力擴張到摩洛哥的非斯一帶。一度完全控制整個西地中海的西班牙帝國在北非只剩下三個據點。
從奧斯曼帝國擴張的歷史程序來看,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攻勢仍然相當凌厲,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多次兵臨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城下,歐洲各國被迫多次聯合起來,抵抗奧斯曼帝國進軍,直到1686年才中止。最後,奧斯曼海軍的衰落更多是因為蓋倫帆船取代划槳帆船,西方軍事技術上逐步取得領先所致,但後人常常把技術上的逐步落後歸結為一場大戰的戰果。
不過勒班陀海戰確實讓天主教世界為之一振,讓奧斯曼帝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被徹底打破了,筆者現在在義大利和法國都能看到很多紀念此戰的壁畫,可見此戰對天主教世界的信心帶來了積極的刺激。
再說了,奧斯曼帝國和歐洲基督教聯軍的鬥爭持續好幾個世紀,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控制的全面瓦解一直到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說一場戰役能夠決定基督教歐洲的命運未免太誇大其辭了。
-
5 # 古時今月
在這次海戰之前歐洲大陸籠罩在奧斯曼帝國的陰影之下,感覺整個歐洲大陸都朝不保夕,這場海戰的勝利增強了歐洲對抗奧斯曼帝國的信心,看到了戰勝奧斯曼帝國的曙光。
這次戰役實際上並未真正撼動奧斯曼帝國的海上霸者地位,在短暫失去地中海的控制權一段時間後,慘敗的奧斯曼海軍艦隊沒過多久又滿血復活,隊伍甚至比之前還要壯大。在歐洲勒班陀被稱為沒有下文的勝利,神聖同盟贏得了戰役卻輸掉戰爭。1573年威尼斯共和國單獨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神聖同盟正式宣告瓦解。
所以這場戰役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標誌著槳帆船時代的結束,風帆時代的到來。
回覆列表
勒班託海戰是指1571年,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強大海軍向歐洲發起進攻時,由西班牙殖民帝國、羅馬教廷和威尼斯組成的聯合艦隊與奧斯曼艦隊在勒班陀海角發生的一場大戰。最終聯軍大獲全勝,極大地增加了天主教國家計程車氣。這場戰役與732年查理·馬特擊敗阿拉伯人的圖爾戰役並稱為保衛天主教的兩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