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城秋色

    集英雄,俠義,柔情,地位與一身的喬幫主,同時又有些最矛盾和悲劇命運的人,在天龍八部裡,喬峰的死,才能讓這個角色更加深入人心,也更符合這個人物的設定。

    下面引自知乎,作者 孤獨患者小小白 侵刪:

    要說蕭峰為什麼必須死,我覺得首先要說一個人。《權力的遊戲》裡瓊恩·雪諾。

    身為守夜人首領,為了保全大陸更多人的性命,在“凜冬將至”時不至於讓更多生靈塗炭,他放下和野人的世代相對立的仇恨,讓野人進入長城以內,既保全這些自由野人,又讓異鬼到來之時有更多並肩作戰的隊友。然而,他這一個決定,卻讓自己的守夜人兄弟們無法理解,最後叛亂者一人一刀將他殺死在雪地中。(還好故事本身有奇幻色彩,此人已復活)

    瓊恩的死,是因為他的三觀無法被隊友們理解,他想要保護全體人類的利益,卻被這些以抵抗野人為終身使命的隊友們所不容。兩種不同的三觀相對抗,最後給他帶來的是死亡命運。

    同樣,蕭峰的死,說到底是他的三觀在他所處的《天龍八部》裡找不到知音,他甚至在金庸小說體系裡也找不到遙遠的知音,他的三觀遠高於其他任何人,他只能一死。

    在《天龍八部》裡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悲劇,各種各樣的“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一場一場的人間大悲劇輪番上演,但最終最大的悲劇還是在蕭峰身上,這也是為什麼蕭峰明明出場遠遠晚於段譽,卻很快成為主線成為無可爭議第一男主角。關於蕭峰的悲劇,有生世之謎的悲劇,有宋遼不兩立的悲劇,有心愛之人死於自己掌下的悲劇,有蒙冤受屈的悲劇,但最大的悲劇,是他的三觀不被認可的悲劇。

    我們來看一下《天龍八部》裡不同的人有何怎樣的三觀。在全書中幾乎不算有真正的壞人,只能說有不同陣營不同目標的人,慕容博屬於大燕國舊國舊人,他家的目標是興復大燕,所以他假傳訊息渴望挑起宋遼更多的矛盾讓自己漁翁得利;而少林寺玄慈、和中原一干好漢們是志在保家衛國的人,他們已經為自己的大宋站了隊,所以容易被人當搶使;而另外一些人,如段譽段正淳,他們情感豐富處處留情,也頗有俠義之風,但歸根結底他們站的隊依然是自己的大理國;包括傻和尚虛竹成了西夏駙馬之後,自然也是為自己的靈鷲宮謀福利;還有各種門派各類洞、各種島的人們,少林寺、丐幫等等,但凡是在書中出場的人,他們要麼就是個人慾望膨脹要將實現不一樣的私利之外,人人皆有自己的陣營,而為自己或是為自己所在組織尋求更高的利益,就是他們個人價值實現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們三觀是和他們所在的陣營密切相關的。如鳩摩智算是個武痴,最喜歡就是學習各種武功,但他同樣也因為吐蕃國師的身份,想要在宋遼不兩立中為自己的國家分到一杯羹。

    然而,蕭峰卻都不是他們這樣的人。他的三觀在全書中不斷在進行升級和改造,自然和他的悲劇故事分不開。

    在身為丐幫幫主時,他以為自己就是宋人,所以也為自己所在的陣營努力謀求福利,也領導了兄弟們做了不少抗遼的事蹟;等到自己的身世被揭開後,他開始陷入了混亂迷惑的人生,他試圖找回自己成長經歷中那些美好的東西,獲得歸屬感;但卻在這個過程中眼見自己的養父母和授業恩師死亡,自己卻背上了殺他們的罪名;為了報仇和洗脫冤屈,他又繼續尋找當年的帶頭大哥,在這個過程中阿朱來到他身邊,他想要脫離陣營的心越來越明顯,想要和阿朱到塞外牧馬放羊度過此生,不料卻在節骨眼上錯殺阿朱,他的人生又再一次失去方向;在遠走北邊的時候,他無意中進入了大遼的權力頂峰,官居南院大王,也確實為自己的屬地自己的兄弟們謀取一定的組織福利,但他並未找到能夠安放他三觀的地方,他不願入侵大宋,也知道大遼皇帝無法明白自己的心。

    那說到現在,蕭峰的三觀究竟是怎樣的三觀呢?且看少林寺一段他和慕容博的對話。(本人最愛這一段,沒有之一)

    在已經把所有謎團都揭曉之後,蕭峰知道自己苦苦追尋的仇人竟是自己以為早就去世的親生父親蕭遠山,悲喜交加之餘,他很快為自己的困惑找到出路:這些人既然是爹您殺的,那也和孩兒所殺沒什麼區別,孩兒也不算冤枉。

    蕭氏父子和慕容父子以及後面加入的鳩摩智就要在藏經閣展開一場復仇大戰時,慕容博政治家的本色展現出來,開始以“政治陣營”的角度來展開談判。

    慕容博道:“蕭老俠隱居數十年,俠蹤少現人間。蕭大俠卻英名播於天下,一言九鼎,豈會反悔?蕭大俠為了一個無親無故的少女,尚且肯幹冒萬險,孤身而入聚賢莊求醫,怎能手刃老朽之後而自食諾言?在下籌算之久,這正是千載一時的良機。老朽風燭殘年,以一命而換萬世之基,這買賣如何不做?”他臉露微笑,凝視蕭峰,只盼他快些下手。(老賊乃是談判高手,先是以陣營說換取蕭遠山的理解,然後提出以自己的性命換蕭氏父子的合作)

    蕭遠山道:“我兒,此人這意,倒似不假,你瞧如何?”

    (蕭遠山深知對方所說的合理性,作為曾被宋人害的家破人亡的契丹人,他已然動心,從個人觀點上我都覺得人家是合理的,且看蕭峰如何回答:)

    蕭峰道:“不行!”突然拍出一掌,擊向木幾,只聽得劈拍一聲響,木幾碎成數塊,匕首隨而跌落,凜然說道:“殺母大仇,豈可當作買賣交易?此仇能報便報,如不能報,則我父子畢命於此便了。這等骯髒之事,豈是我蕭氏父子所屑為?”

    (是啊,殺母之仇,哪能作為政治交易?)

    慕容博仰天大笑,朗聲說道:“我素聞蕭峰蕭大俠才略蓋世,識見非凡,殊不知今日一見,竟雖個不明大義、徒逞意氣的一勇之夫。嘿嘿,可笑啊可笑!”

    蕭峰知他是以言語相激,冷冷的道:“蕭峰是英雄豪傑也罷,是凡夫俗子也罷,總不能中你圈套,成為手中的殺人之刀。”

    慕容博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是大遼國這臣,欲只記得父母私仇,不思盡忠報國,如何對得起大遼?”

    (是啊,慕容老賊真心厲害,你蕭峰明明就是大遼國臣,拿著高俸祿,怎能不為自己的國家謀福利呢?當老賊說到此處,換做是我,我已經辯無可辯,因為畢竟對方說得實在在理。換做小說中其他人物,同樣也是辯無可辯,因為他們雖然有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故事,但但凡能夠稱得上一流好漢的,誰不是以民族利益為首位的?)

    然而,蕭峰的回答卻遠遠將讀者在該書中積累起來的三觀打碎了。

    蕭峰蹭上一步,昂然說到:“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他說到這裡,想起當日雁門關外宋兵和遼兵相互打草谷的殘酷情狀,越說越響,又道:“兵兇戰危,世間豈有必勝之事?大宋兵多財足,只須有一二名將,率兵奮戰,大遼、吐蕃聯手,未必便能取勝。咱們打一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欲讓你慕容氏來乘機興復燕國,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

    (這段對話,簡直就是最佳辯手教材版,必須拍案叫絕!!!!)

    綜合這段對話不難看出,金庸在寫小說寫人物的同時,他的英雄觀也在不斷更新。郭靖首先提出的“俠之小者鋤強扶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因此他雖然長在大漠卻為大宋守襄陽最後戰死,和上文提到的政治陣營說相對應,金庸的家國思想濃烈,塑造這樣一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忠報國大俠形象;而到了楊過,雖然依然是俠義之舉不少,但卻嚮往的是個人自由和美好生活,所以“神鵰俠侶絕跡江湖”,雖然後人偶爾出來主持一下江湖公道,但基本上並不十分熱衷陣營;而到了令狐沖,最高的人生統領只有兩個字:自由,他遵循俠義之道雖然看上去有點不正經,他也帶領自己的陣營去努力生存(參見他作為恆山派掌門一段),他也想去彰顯江湖公道,但最終他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希望不被束縛去追求自由的一生。從家國情懷濃烈的郭靖,到愛情至上的楊過、勉強算上張無忌,再到自由至上的令狐沖,金庸作為作者,自己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

    而在蕭峰身上,卻有著一套和以上三位都不太一樣的三觀。他深情愛自己的父母和養父母以及授業恩師,但他並不困於家庭悲劇帶來的仇恨;他作為大幫派的曾經的首領,大遼的南院大王,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不錯,但他又不困於此;統領他人生的三觀是什麼?天下蒼生,普通百姓的生活!

    跳出小家進入民族再到大國,蕭峰的三觀最終拔高到為天下蒼生為念,有著更高的人文清還,更深刻的悲憫之心,更廣闊的眼界,更高遠的人生志向,更普世的人性光芒。他和段譽、虛竹、完顏阿骨打交好,並不在於他們是大理王子、西夏駙馬、和大金首領,而簡單隻在於他們喝酒合得來,談話比較愉快,曾經生死與共而已。在他心裡,最後已經並沒有陣營沒有民族,只是人而已。

    然而,這樣的他卻不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他不願帶兵犯宋,於是被大遼皇帝囚禁,等到段譽虛竹一夥將他救出,他在萬軍之中擒拿大遼皇帝,讓其發誓在位期間不犯大宋,段譽和虛竹因為自己所在的陣營也心裡開心。眼看這場爭端要以完美收尾,不了大遼皇帝最後幽幽地來了一句:你為大宋立下如此功勞,回去大宋皇帝必當為你加官進爵!

    蕭峰頓時崩潰了。在這一瞬間,他看到了自己和眼前的世界如此的不同。眼前的二弟三弟他們各有自己的陣營,自己的利益訴求點,而自己呢?有人能夠理解他的三觀麼?

    蕭峰必須死。作為人物個人來說,他因為超前的三觀,他不容於宋,也不容於遼,在他的二弟三弟阿骨打兄弟那裡他得不到共鳴,因為他們各自都有明顯陣營標籤;他深愛的家國,深愛的江湖,深愛的土地,沒有一處能夠安放他的三觀,他已經走到末路了。

    而對於作者金庸來說,蕭峰也必須死。他已經為精忠報國的郭靖找到了殉國的最好結局,為愛情至上的楊過找到了活死人墓廝守的結局,為令狐沖找了了兩人琴蕭合奏笑傲江湖的結局,但他沒有辦法讓蕭峰以活著的狀態找到合適的結局,蕭峰,已經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三觀,但同樣也因此將自己推到了難以融於現實的地步,他只有一死。

    像囧雪諾被自己的兄弟殺死在雪地裡,蕭峰最終也只能在他故事開端的雁門關自殺身亡。

    殺死他們的,是眼前那些始終堅守陣營的人們,更是他們自己遠高於當下的超前三觀。

    深以為然。

  • 2 # 品味幽默

    我認為最好的結局是不修改結局。

    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裡有如下文字: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韋小寶的父親可能是漢、滿、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主角陳家洛後來也皈依於回教。每一個種族、每一門宗教、某一項職業中都有好人壞人。有壞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壞的大官,也有真正愛護百姓的好官。書中漢人、滿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壞人。和尚、道士、喇嘛、書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個性和品格。有些讀者喜歡把人一分為二,好壞分明,同時由個體推論到整個群體,那決不是作者的本意。

    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小說所想描述的,是當時人的觀念和心態,不能後世或現代人的觀念去衡量。

    從以上金庸的話裡可以看得很明白,《天龍八部》裡契丹漢人之爭,在金庸看來並不以民族為確定善惡的標準,喬峰為契丹的耶律洪基而死,談不上對不起漢族或對不起契丹族。只是小說裡的人物只是當時人們的想法,歸結到個體是喬峰的想法。不該以現代人想法來衡量喬峰的做法。

    喬峰之死過程:遼王耶律洪基意圖謀宋,喬峰盡力勸阻,只可惜始終無法勸服遼王放棄,還使遼王產生了殺機,讓穆貴妃利用阿紫在喬峰的酒裡下毒,讓他失去內力,於是喬峰被捕。幸好阿紫得以逃脫,並通知中原人士前來相救。喬峰雖被救出,但大家受傷的人太多,很難逃脫遼兵的追殺,於是,喬峰在雁門關挾持耶律洪基,逼他答應有生之年不得侵宋。此後,喬峰便以箭穿心,以死了清與遼王的恩怨。最後由阿紫抱住跳下山崖。

    由這個過程可見喬峰最後擒耶律洪基是迫不得已,但他的觀念裡既對不起拜把的兄弟,又感覺背叛國君本身就與古代的忠君思想背離,有很大愧疚。更深一層是他想以自己的死,給耶律洪基下個臺階,至少出兵沒一無所獲,被人擒,擒他的人卻死了。否則,這口氣不出,耶律洪基還會攻宋。喬峰是用自己的生命來保兩國的平安。

    如此一想,還有什麼結局會比金庸這個結局更好?還是別改了。

  • 3 # 雪舞的時節

    《天龍八部》中,蕭峰因被耶律洪基譏諷,進退兩難,發現天地蒼茫竟無容身之所,於是自殺明志。許多讀者和觀眾為蕭峰的結局深感痛惜,恨不得故事推倒重來。如果結局可以修改,蕭峰最好的結局是什麼?

    第一、和段譽、虛竹回大理或縹緲峰靈鷲宮。畢竟三人是結拜兄弟,光明磊落,情深義重。不管是回大理,還是去靈鷲宮,三人在一起可以切磋武功,大口喝酒,拋卻江湖恩怨,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

    第二,拜掃地僧為師,歸隱佛門。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管是面對大宋或者遼國,蕭峰俠義心腸,幫誰打誰他都於心不忍。最好的選擇就是歸隱佛門,相信掃地僧也樂於收他。

    第三,給蕭峰一段新的感情,帶阿紫歸隱江湖。去孤島也好,出海外也行,像沈浪和朱七七一樣,遠離是非。畢竟阿紫愛得好辛苦,蕭峰更值得愛。

    “曾想痴愛相伴,一路相依往返,誰知心醉朱顏,消逝煙雨間。憑誰憶,意無限。別萬山,不再返……”想當初黃霑寫下蕭峰的絕響時,也是感慨萬千,心有慼慼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油價會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