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三方面去分析:1、區塊鏈技術,2、屬性,3、流通
5
回覆列表
  • 1 # 126126熱唱歌

    比特幣是所有虛擬貨幣的鼻祖,其價格和價值八年來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對於缺乏經驗和技術的新人來說挖礦難度越來越大,而單純炒比特幣風險也很大。換一種操作方法和盈利模式(本人親測,風險極低,收益穩定,實用)也許能讓你更好的駕馭比特幣財富。

  • 2 # 我的戒菸日記

    1區塊鏈技術

    libra不是真正的區塊鏈技術,他頂多算個聯盟鏈。節點是幾十家合作企業,主導權和話語權還是在他們手中。說白了只是傳統金融的數字化。

    btc的底層是真正的區塊鏈技術。只要你願意,買一臺電腦你也可以作為一個節點參與記賬。小節點和大節點是一樣平等的。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最早是想建立一個完全公平,信用成本極低的新金融環境。現在的金融體系,他想貨幣超發就超發,想降息就降息,各種金融衍生品眼花繚亂,普通人不可能參與決策,自己手裡的法幣價值跟著政策走。而比特幣則把價格完全交給市場,類似於黃金價格。(黃金屬於世界公認的硬通貨,但他本身除了大家的共識和稀缺性,也並不能產生價值)

    2屬性

    libra可以視作美元的數字化通證。不要說白皮書裡他錨定多種貨幣,到髮型的時候,美元錨定比例絕對超過七成。他的屬性其實只是在新金融系統中,儘早的建立起美元霸權。

    btc最初的設計目標是全球性的金融流通,但依現在的現實來看,他交易速度慢(因為要鏈上節點一個個的確認交易記賬)可擴容性差(流通盤大了以後,節點儲存壓力)等問題就凸現了出來。但btc作為區塊鏈第一個吃螃蟹的幣,他得到了廣泛共識。共識推高了幣價,幣價的升高吸引了投機資金。投機資金把幣價推的更高,然後套現離場。btc每次創新高後的所謂崩盤,築底幣價一次比一次高,這也是共識擴大的結果。往返幾次以後終會在一定合理的價位穩定住 。

    就因為這個,btc的屬性你可以定義為在加密貨幣世界裡的黃金。具有對所有加密貨幣的錨定作用。

    3流通性

    libra的流通性毋庸置疑,有大企業,各國貨幣背書,有龐大的使用者群。技術方面也沒有問題。流通效能達到什麼程度,只在於各國對libra的接納程度上。但應該能看到的是,libra對金融系統穩定的大國,影響會相對較小,在通脹壓力大的國家,會極受歡迎。

    btc的流通性不在於日常使用,而在於類似紐交所黃金交易所的形式。現在btc普遍被認定為大宗商品而不是貨幣,但流通性並並不成問題。北京曾試水了幾天btc atm機,香港,美國也有。更不用說加密貨幣交易所,你要買入或者賣出價值億元的btc,那也只是一下子的事。

  • 3 # 中本聰的乾爹

    區塊即騙局,鏈幣全狗屎!區塊騙子殺!殺!殺!全面打擊區塊狗屎幣!全面打擊區塊狗屎鏈!區塊狗屎鏈,啥子都能幹,優點都靠編,核心就是騙!

    區塊鏈想的就是資料放別人那,別人悄悄給你該了,你就吃啞巴虧。所以,賬本這個東西,人手一份,這樣誰也蒙不了誰! 於是乎,有人提出:只有大家都同意的的一份賬目才能記錄進人手都儲存一份的總賬本,然後記錄好的賬單蓋上騎縫章,區塊鏈的鏈就是這個騎縫章,這個騎縫章上印出的內容是由加蓋的賬目內容進行hash計算出的,如果篡改內容,騎縫章就對不上了,這就是區塊鏈技術…… 那麼,怎麼來同意哪份賬單進去總賬本的共識過程就是所謂的挖礦……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就是系統每10分鐘選擇貢累積貢獻足夠hash次數的使用者提供的賬目記錄進賬本,然後,系統選擇給這個人獎勵,這個機制就是pow——工作量證明。 可以說,比特幣是最典型、最完整的區塊鍊形態,只要累積足夠參與者,互相制衡,賬本的可靠性還是非常強的,並且,算力互相牽制,誰也無法控制鏈上內容,這就產生所謂的去中心化。 但是,這個機制的真那麼好?未必,人手一本賬本,參與共識,越多人共識,賬本效率就越低……解決的辦法呢?兩條路: 1,每次共識專案規模加大,或者記錄專案的時間時間間隔縮短,或者兩者一起實施!比如,比特幣是1分鐘記錄1兆大小的賬目,我們可以改造它記錄到每分鐘記錄8兆,這樣賬本效率就提高了8倍。這麼個搞法就是區塊擴容……不過,大家知道不知道,不需要大到國家級,就中國來說,就省級規模的主要應用,資料量的產生,都是海量的以現有最著名的公有區塊鏈的代表,位元、以太等,其鏈上資料效能是根本無法支撐全球範圍的資料處理的……因為,人手一份這樣的賬本,得多大的硬碟才能裝的下啊,這硬碟還的要多快才行啊……所以,類似比特幣之類的鏈幣交易,多數是在交易所造成……最後被交易濃縮後的交易結果再上鍊,這樣,區塊鏈的區塊才塞的進去……不過這樣,什麼去中心化云云都開始鬼扯了,這些交易所沒事宕機故障什麼的鬼花樣都給你整出來……要不,這些交易所可以靠著後臺掌握足夠的使用者交易進行分析,然後和你對賭多空,哈哈,刺激! 不對啊。江湖上不是傳說還有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嗎?這沒卵用,因為基本都是都是騙人的。要不如果這些交易所完全去中心化了有足夠共識了,那麼,他不就又成鏈幣一類的東西了麼,要麼,那麼位元鏈,以太鏈……好吧!你們要套幾層鏈?肚子都要笑痛了…… 2,那麼,就換個共識機制,換成pos機制,pos機制是個啥?其實就是人民代表制度,支援這條鏈的人選出最德高望重的幾個,他們去共識,我們接受他們的共識結果就好了……其實,區塊又回到少數人手裡了……人少就好勾結了…… 其實,說了不少,區塊鏈大致是什麼,大致屬於資料庫或資料儲存類的應用方案,由於其應用常具備高冗餘化,多參與者共識等特點,區塊鏈技術不具備高效性、靈活性、搭建成本高,且可擴充套件性差,今天天天在網上看到什麼胡吹區塊鏈萬能、高效等文章,簡直無恥至極,甚至把不是區塊鏈的都扯到區塊鏈上,其實都是些炒幣分子,妄圖以區塊鏈熱度拉高幣價,從中漁利而已,狗屎一樣的存在! 我的看法始終是:區塊即騙局,鏈幣全狗屎!區塊騙子殺!殺!殺!全面打擊區塊狗屎幣!全面打擊區塊狗屎鏈!區塊狗屎鏈,啥子都能幹,優點都靠編,核心就是騙!

  • 4 # 周林ZhouLin

    1. 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當年推出比特幣的宗旨之一就是“去中心化”,它針對的是法幣超發的問題。但是它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缺乏監管。這使得比特幣在過去十年被大量用於洗錢、勒索等黑色產業。Facebook透過引入Libra“同盟會”來解決監管的問題。

    2. 個人隱私 vs. 數字犯罪

    相對於比特幣的反向無法追蹤,Libra採用了更加傳統的方法: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上面“同盟會”中有一家Calibra的公司,從它的拼寫上可以看出與Libera應該很有淵源。其實,它是Facebook為了推行Libra,特地在瑞士註冊的一家非營利型公司,獨立於Facebook,專門負責Libra數字貨幣的發行、定價等實際運營。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Facebook的創始人小扎同學,在飽嘗了2018年多次“隱私門”事件之苦後,痛定思痛,將涉及到使用者隱私資料的處理獨立出去,並且將註冊地放到中立國瑞士,顯示了良苦用心。此外,Facebook還得到了渣打銀行的支援,推進Libra的合規運營。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方面確保了使用者隱私不被侵犯和濫用——根據Facebook的說法,交由Calibra管理,使得Facebook也沒有辦法利用這些隱私資料來牟利;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數字犯罪無法追蹤的問題。

    3. 可控發行量 vs. 固定發行上限

    比特幣根據其生成機制,總髮行量上限是2100萬個,而Libra理論上可以無上限。

    其原因在於:Calibra將Libra與一攬子實際貨幣(美元、歐元等)錨定,每發行一枚Libra數字貨幣,背後必須有等值的實際貨幣作為支撐。實際貨幣的發行量並沒有固定上限。當然Calibra作為一個擁有這麼大權力的組織,必然也要受到監管,監管主體就是“同盟會”。

    透過這種方法,使得Libra既可以享受到傳統數字貨幣的便利,另一方面又可以兼顧到發行量,避免“通貨緊縮”、“鬧錢荒”。

    4. 少數服從多數的“默克爾樹 ”vs. 一票否決的“一根筋”

    Libra和比特幣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但是兩者在技術實現上有諸多不同。

    相信大家對“挖礦”一定不會陌生。所謂的“挖礦”搞的就是加密運算,誰先給新的賬單加好密,誰就擁有向全網總賬新增包含這個新賬單的區塊的權利;作為回報,本次勝出者,會拿到一定的比特幣作為獎賞回報。但是,在全網接受這個新區塊之前,其他節點都要對它進行校驗,以防是假交易或者錯誤交易。

    Libra與比特幣在這個方面,處理上大為不同:

    第一,總賬的物理形態不同:比特幣採用的是“一根筋”式的單鏈結構,Libra採用的是樹狀結構。

    所謂的單鏈結構指的是:因為新紀錄是插在鏈尾的,而根據單鏈的資料結構特點,要找到這個區塊,並且驗證它不是虛假的或者被篡改的,必須從鏈頭開始找。這個時間複雜度是O(n),換言之,要遍歷整條鏈才行。對這個技術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小白也能玩轉陣列和連結串列啦!》。

    而樹狀結構,新區塊是作為葉子節點插入的,根據樹的資料結構的特點,要找到它,時間複雜度僅僅是O(logn),換言之,只需要遍歷這棵樹的高度就行了。對這個技術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筆者的另一篇文章《菜鳥也能“種”好二叉樹!》。這種樹結構在Libra白皮書中被稱為“默克爾樹”。

    第二,透過校驗的規則不同:比特幣採用“一票否決”,Libra採用的是拜占庭容錯機制——只要透過三分之二的校驗者的校驗,那麼就算透過。

    節省了運算時間、降低了計算複雜度,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降低了對算力的要求,需要的伺服器和儲存等IT裝置少了、用的電也少了。要知道,在數字貨幣世界,電費可是一筆不得了的開支。據說,傳統“挖礦”的總電費相當於歐盟一個小國的全國電費。

    5. 資料與處理分離 vs. 鬍子眉毛一把抓

    比特幣等傳統貨幣在數字資產安全上的最大問題就是:容易有漏洞記錯賬。

    數字貨幣,包括在此之上衍生出的“智慧合約”,從實現上說到底就是程式設計技術。上述問題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比特幣以及傳統“智慧合約”所採用的的程式設計技術:

    資料與處理邏輯混合:這裡的“資料”實際上對應的就是數字資產,將它與處理邏輯混合在一起之後,就造成對處理邏輯進行程式設計時,會暴露數字資產,提高了後者被篡改的機率。所採用的的動態程式語言缺乏型別安全機制:在IT界有句玩笑話:“動態語言用時一陣爽,上線執行火葬場”。由於缺乏型別安全,很多程式設計錯誤到執行的時候才能被發現,而不能在編譯的時候就提前識別出來。所採用的的動態程式語言引入大量的“後繫結”:所謂的“後繫結”是指:只有在程式執行時才能真正確定呼叫的是哪個實際邏輯。事前檢查的代價很大。允許迴圈遞迴依賴:容易引人“重入漏洞”。

    Libra吸取了上述經驗,並借鑑了當今比較成功的一些型別安全的指令碼語言,如Typescript等,創造了Move這個新的程式語言:

    Move將資料與處理邏輯分離:Libera把數字資產稱為“資源”,資源不能複製,只能被消耗。Move引入強型別系統、虛擬機器和位元組碼驗證器:使大部分問題在編譯期間就暴露。Move採用靜態繫結:這使得可以引入形式驗證,來消除傳統“後繫結”的隱患。同一時間Move只允許一個指標修改同一個可變變數:這使得“髒讀”“幻讀”等問題被規避。Move不允許迴圈遞迴:規避“重入漏洞”。Move引入模組概念:Move中的“模組”封裝的是不變性,他使得傳統的“智慧合約”可以被這些模組堆積木一樣組織起來。這樣帶來如下的好處:

    第一,為引入合約的形式化驗證打下基礎;

    第二,傳統的智慧合約是作為一個Token被傳遞的,而在Move中,模組可以是一個Token,這樣可以提供耕細粒度的安全。

    6. 單一盈利模式 vs. 多樣化的盈利模式

    相對於比特幣只能透過挖礦獲取獎勵、交易獲取手續費這樣單一的盈利模式,Libra盈利可直接來自4個方面:

    手續費:拋開“同盟會”中的其他大腕不說,僅Facebook目前就擁有26億使用者,未來Libra估計將承載50~80萬億美元的交易量,如果按照0.2%手續費來計算,Facebook一年光手續費就可以收到1000億美元以上,直接超過它現在全年營收。要知道現在紅得發紫的華為,從晶片到操作一統一路開掛,三大BG(運營商BG、消費者BG和企業BG)一年的營收也才1000億美元。這絕對是個“收錢收到手發軟”的買賣!跨境支付的搶單:目前跨境業務的傳統銀行手續費是5%左右,這對一些旅遊、外貿使用者來說,絕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Libra作為數字貨幣,天然具有不分國界的特點;加之,它採用中心化的信任機制,給這些使用者也帶來使用上的信心。這部分使用者大機率會被Libra吸走。加盟費:“同盟會”中的會員數量是可以增加的。交1000萬美元可以申請一個席位。這個在未來絕對也是一個吸金來源。增值的金融服務:當26億Facebook的使用者大部分開始使用Libra之後,意味著Libra的信用也被提升了,這樣就可以在此之上開發一下增值的金融服務,參考螞蟻金服:)你可要知道,“同盟會”背後可是有銀行業在後面撐腰,搞金融增值服務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年冬天栽的櫻桃樹,在樓頂露臺用大盆栽的,目前長勢很好,需要修剪打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