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地徘徊118347081
-
2 # 小白哥講歷史
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大破齊國。
齊國在滅掉宋國之後,聲威大震,乘著這股氣勢,齊國首先攻擊楚國,迫使楚國割讓淮北之地;齊國又向西侵去三晉,打算兼併東周王和西周王,達到號令天下的目的。至於魯、衛這樣的小國,對齊國都是以臣相見。精明的秦華人,很好的利用了齊國的盲目自大,在諸候間散播齊全滅亡各國的與論。於是,各國紛紛與秦國聯盟,準備應付齊國的進攻。
在秦國為齊國的自大而暗中叫好的時候,燕國的歡喜不亞於秦國。在燕昭王繼位的二十多年裡,為了報復齊國,燕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準備。燕昭王派出樂毅遊說各國,各國積極響應樂毅的主張。於是,公元前284年,以燕軍為主,樂毅為總指揮,聯合了秦、韓、趙、魏,共五國之師開始全面進攻齊國。第一戰,聯軍在濟水的西岸擊敗了齊國的觸子;第二戰,在秦周打敗了齊國的達子。隨後,樂毅將軍隊分兵幾路,攻佔齊國各地。
這場破齊大戰,不僅使燕國一雪滅國的恥辱,也使參與聯軍得各國得到了好處。秦國奪得了以前宋國的陶地,魏國奪取了其餘的宋國之地,趙國佔領了濟西,楚國則要回了淮北,魯國也乘勢得到了徐州。曾軼可無比強大的齊國,剎那間一敗塗地。
齊國的落敗,應了兵書上的那句老話“國雖大,好戰必亡”。
-
3 # 初酒
第一 齊國太貪心
戰國後期秦國的國力眾所周知,而當時齊國的也不弱,從那裡看出來呢,就是齊愍王時期,齊愍王時期可能也是中了反間計,他一個國家獨自滅掉了一個宋國。收益最大的絕對是秦國,當時五國看齊國獨吞了宋國後,全部來打他,然後打到齊國只剩下兩個市,最後才又叫齊愍王的兒子回來當國君,又把燕國搶過去的土地收回來,這個時候覺得齊國很強,但是這個時候的齊國,總是不敢和秦國打架,反而交好,明顯受了秦國的好處,最後受傷的還是他。
第二 女人當道
齊國的歷史上這個女人也不簡單,而且史書上記載還很孝順,這個人是“君王后”,他為什麼會出現在齊國的歷史上,可能全是他的努力吧,上面我們講到,五國閥齊,打到齊國剩下兩個市,齊愍王被殺,他的兒子(史書上記載叫齊襄王)跑路,
跑到兩個市的其中一個大夫家裡當傭人,而這個大夫有一個女兒,眼光不錯,發現齊襄王氣度不凡(當時還沒叫齊王),然後這個小姐經常給他好吃的,沒事打打電話,發發微信,最後還叫這個未來齊王去開房,最後這個齊王身份暴露,來了一個青蛙變王子,而後這個小姐就成了有名的君王后了。
君王后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與秦國交好,與其他國家友好。就是不打仗,巴結秦國一點,她老公當了十九年的國君,之後她兒子上位,大權都在她手上,所以她有能力指揮國君。她兒子就是把整個國家送給秦國的那個人,不戰而降。
我們知道趙國的長平之戰,趙國頂住秦國好幾年,糧食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找齊國借糧食,齊國既然不借,這個在歷史記載是君王后怕秦國受傷害,自己決定的。這麼重要的事情就這樣讓她拒絕,最後受傷的還是齊國。
歷史秦國的遠交近攻,受益最大的是齊國,到最後齊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歷史記載,齊國還有二十萬軍隊,秦國就放了一個大將的兒子(王賁),還不是大將過來,這個王賁也只派了一個業務員來,這個君王后的兒子就信了,說是到秦國給一個封君,然後到了秦國,這麼大方的一個國君既然是被餓死的。如此簡單,秦國就統一了六國之中最後一個國家。
-
4 # 山與海間
五國伐齊,反應出了六國的短視。
不久前,六國合縱大軍曾攻入函谷關,逼得秦國割地賠款。
樂毅伐齊,破壞了合縱取得的優勢,削弱了山東六國力量,最大的贏家是秦國。
來龍去脈燕國子之之亂時,齊聯合中山攻入燕,幾乎導致燕滅國。
流亡趙國的太子平,在趙武靈王的支援下,回國繼承了王位。
就是燕昭王。
昭王繼位後,為了報仇,廣招人才,史稱:
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魏華人樂毅來到了燕國,被拜為亞卿。
樂毅在燕昭王的支援下,大力改革。
在北方拓地千里,修築長城,解決了東胡之患,改革吏制,鼓勵生育,努力發展農業生產,軍事上學習趙國胡服騎射。
歷經28年,燕國變得兵強馬壯,國庫充盈。
聯合秦,韓,趙,衛五國攻齊,齊閔王被抽筋吊頸而死。
齊國幾乎滅國。
總之,五國伐齊破壞了六國合縱共對強秦的局面,齊國,燕國多年實力消耗殆盡,之後秦國開始遠交近攻,最終六國都被消滅。
-
5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時間是公元前284年,以燕趙為主導的一場戰爭,此戰燕昭王派遣樂毅率領五國聯軍,破齊於濟西。
這是一場復仇主導的戰爭。源於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的時候,派遣匡章幾乎打下燕國,甚至攻下燕國都城薊(今北京),但是匡章縱容齊軍在燕都內燒殺搶掠,失去了民眾基礎,最後導致齊宣王不得不下令從燕國撤軍,燕國復國,趙武靈王派軍護送當時的燕太子幟 回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即位後,深以齊國破都為恥,勵精圖治,鑄黃金臺招納賢才,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燕國再次恢復國力,甚至更勝往昔,正好齊國在前286年冒天下之大不韙滅宋,一時間使得諸侯畏懼齊國強大。各國的恐懼加上燕國的仇恨,在間諜蘇代(蘇秦之弟)的策劃,各國當即達成聯盟,燕國成為主要國家,加上齊國緊鄰趙國,趙武靈王也出力甚多,成功在濟西一戰破齊。之後燕軍深入齊都臨淄,齊國幾乎亡國,戰後燕取臨淄、趙取濟西、秦取陶邑、楚奪淮北、魏收宋國故土。雖然之後再田單的幫助下再次復國,但是已經不復往昔風采。繼楚魏衰落後,齊國徹底衰落,成為二流。
這一戰使得秦國對六國形成絕對優勢,雖然之後趙國撐了二十年,楚魏兩國又撐了四十年,但終究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因此這一戰對於戰國形勢,比長平之戰意義更加深遠。
-
6 # 倔犟的蝸牛
五國伐齊是一場精心的佈局,也是一場大國之間的博弈。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五國伐齊前的背景。公元前286年,齊國齊湣王不顧一切的幾乎舉全國之力一舉攻滅宋國及淮北之地,獲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和富庶的城池。
“廣地千餘里。”《史記·樂毅傳》中如是記載齊國所得。
而宋國又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值得齊湣王三次出兵,滅之而後快?
宋國,在軍事只不過是一個“千乘之國”,對周圍的鄰國根本造不成任何威脅,周邊諸國隨便一個國家都是“萬乘之國”,就更不可能威脅到與秦國並稱“二帝”的齊湣王之齊國。
但宋國卻經濟發達,不僅土地肥沃,倉稟實,而且人民善於經商,天下商賈雲集,所以宋華人富甲天下,肥的流油,而商賈們的集中之地陶邑也就成了當時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陶邑的富饒,使得不但鄰邦的齊湣王想要將陶邑收入囊中,而且就連遠在千里之外的秦相魏冉也是對陶邑垂涎三尺。
這就造成宋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處境。
同時,宋國又地處中原腹地與齊、楚、魏接壤,被三國環繞,戰略也十分重要。
齊國滅宋後,魏國和楚國就得直面強大齊國,沒有了緩衝地帶。
據《戰國策·齊四》裡面說“夫有宋則衛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有濟則趙之河東危,有陰(陶邑)、平陸則梁(魏)門不啟。”
由此可見宋國及淮北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諸國之間為了尋求相互戰略平衡,各國之間陰謀、陽謀層出不窮,合縱、連橫的攻伐都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狀態,而齊國滅掉宋國則打破了這種平衡,令諸國寢食難安。就連秦國也不得不重視。
其次,我們再看一下齊國與五國之間的關係。齊與燕齊國在五國伐齊前,先後兩次攻打燕國,使得燕國的國力遭到了嚴重削弱,燕昭王一心想要報仇雪恨,就採用蘇秦“以弱燕破強齊”的策略:
韜光養晦,屈身事齊。因勢利導,鼓勵齊國伐宋。派出密使,前往各國聯合反齊。同時,先後讓蘇秦兩次親自前往齊蒙避齊湣王,並暗中活動,破壞齊國邦交。
可以說,齊國能下決心伐宋,燕國是始作俑者。
燕國的暗中佈局是導致齊國失策,五國伐齊的根本原因。
齊與秦齊國滅宋之前,怕秦國反對,便自動取消同秦王相約一起稱帝的帝號,使秦國成為眾矢之的,同時拉攏諸國合縱攻秦,逼迫秦王也去掉帝號。
於是各國立即響應,組成聯軍攻秦。
齊國首先出兵西進以恫嚇秦國。
秦國在聯軍的強大壓力下,秦昭王被迫取消帝號,並將溫、軹、高平封地歸還給魏國,把王公、符逾封地歸還趙國,這對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場很大的失敗。
聯軍沒能攻秦後,齊國又急忙與秦媾和,以秦人韓呡為齊相,秦國不干預齊滅宋為條件。
秦國為了瓦解聯軍,將矛盾轉移到齊國便同意議和,還許願可以為齊湣王提供必要幫助。
此時的秦對齊是可聯亦可伐。
齊與魏齊國滅宋後,魏國就要直接面對強大齊國,可謂是心驚膽戰。
此時的魏相乃是孟嘗君田文,田文在與齊湣王的爭權奪勢當中失敗,被迫逃亡魏國。
田文一心想要報仇,所以恨透了齊湣王和齊國,成為魏相後,處心積慮的策動反齊活動。
在齊國第二次攻宋之時,齊國以宋國平陵之地(與田文封地薛相近)許諾給田文,試圖穩住魏國,結果田文斷然拒絕,同時田文就與趙國的韓徐為一起與燕昭王通謀,準備聯合攻齊。
齊滅宋後,魏國聯合諸國攻齊那就是迫不及待事。
齊與趙“齊國先賣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趙而攻宋”--《戰國縱橫家書》
此話說明齊國與趙國之間只是外交上的利益關係,敵我之間可以隨時轉換。
齊國和趙國之間盟友關係時就是要麼相約攻燕,要麼聯合攻秦,敵對關係時就是對秦攻趙置之不理或推波助瀾。
趙國經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同時趙國在秦、齊、楚三國爭霸期間直儘量保持中立。
但趙國內部卻有兩派,一派是親齊派,一派是親秦派。
在齊國第二次攻宋時,齊國便以將宋國陶邑之地封給趙相李兌的許諾,成功收買了趙相李兌。
李兌貪圖齊國封地,不願攻齊,而田文等人的合謀攻齊之事由於李兌的反對也沒有取得成果。
齊國滅宋後,實力大漲,也引起了趙國的警惕,後經秦國與燕國的鼓動,加入了攻齊聯盟。
齊與韓齊國與南韓並沒有多大沖突,只不過齊國滅宋後,實力空前暴漲,也導致南韓坐臥不安。
再加上秦國的遊說和威脅,南韓不得不加入攻齊聯盟。
再次,我們看一下齊滅宋之後的威勢滅宋後的齊國聲勢:“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齊湣王滅宋之後,不但對外狂妄,不可一世,而且對內也變得驕橫無道,濫殺敢於諫言的大臣。
最後,我們看五國伐齊在上述形勢下,魏相田文和趙國親秦派的金投等人四處聯絡伐齊之事。秦國也從中看出來了可以利用諸國力量削弱齊國的良機,最終以盟主的身份出來主持大局,聯合伐齊之事。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先後與楚頃襄王、趙惠文王相會,商討針對齊國之事。
公元前284年,秦昭王又與魏昭王、韓釐王相會商討伐齊國之事。
此時,隱忍不發的燕昭王見大勢已成立即與趙惠文王相會,使樂毅等人聯合燕、趙、楚、魏約盟伐齊。
楚頃襄王怕由秦國主導的五國聯軍打完齊國後會調轉槍頭直接攻打楚國,所以沒有參加伐齊之事,同時,還威逼利誘南韓也不要參加五國聯軍,只不過沒有成功。
至此五國伐齊盟軍形成,以燕國樂毅為統帥,共同伐齊。
齊國則在內憂外患之下,很快被打的一敗塗地,齊湣王出逃,結果被趁機撿便宜的楚將淖齒捉住,最後被殺。
五國伐齊充分體現了戰國時期,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和變換莫測的外交鬥爭。同時,也說明在利益衝突面前,盟友和敵人都不是永久的。
齊國的慘敗,看似燕國出了一口惡氣,復仇成功,實則卻是打破了諸國之間的平衡,原來的東西兩強格局變為了一家獨大,秦國的統一六國步伐正式拉開帷幕。
回覆列表
(公元前284),秦、燕、三晉(韓、趙和魏)五國軍隊攻齊,濟水西面決戰(稱濟西之戰),齊慘敗。齊主力被滅,齊湣王在莒(山東莒縣)被楚殺死,齊滅國。 直接原因是:與其他諸侯國的矛盾急劇,與燕國是仇敵(-314齊宣王伐燕,殺燕王噲),齊國的軍事力量本來比較佔優勢,又藉助組織伐秦的時機,私下吞併肥沃的宋國,不但明顯地威脅了三晉和楚的安全,也不履行伐宋前與其他一些國家的勾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