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葬愛影視剪輯

    《活著》作者餘華。小說

    富貴和媳婦過上了平淡的日子~共有一子一女。鳳霞 有慶 鳳霞是個啞巴 但是心地很善良,人也漂亮。有慶因為長年走遠路,長跑特別厲害。

    鳳霞最後結婚了,嫁給了一個能幹對她非常好的男人。不幸的事情又來了。再去她男人的工地上看望,被從樓上掉下來的樓板 砸中(痛心無以復加)蒼天無眼,這麼善良的女人!

    到這裡你認為已經完了?哦不…還沒有…且聽我娓娓道來!

    鳳霞的兒子取名叫苦根,聰明可愛。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到這大家是不是覺得特悲情,還有那個鳳霞的老公二喜也是意外身亡!!!

    富貴太可憐了,彷彿生活的所有的困難全部落在了他身上。生活的窮困倒是咬著牙能抗過去,可是親人因為種種災難一個個的離他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這該對他造成多大的打擊啊?這讓我想起了“祥林嫂”,同為苦命人,“祥林嫂”死了,富貴卻堅強的活著。

    想想吧,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到底是為了什麼?愛情?親情?還是就這樣單純的活著?那跟行屍走肉又有多大的區別?

  • 2 # 摸不著頭腦故事君

    看過。小說《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作品。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執導的作品。

    主要講的是在時代大背景下,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的遭遇。福貴本是闊少,但嗜賭如命,輸光了家業,父親被氣死,母親患重病。後福貴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接著又被解放軍俘虜。他返鄉後母親已去世,女兒鳳霞成了啞巴。之後他又經歷了三反五反、大躍進以及其他親人的離世。

    在“親人離世”這條線上,小說和電影的內容有所不同。小說中福貴的兒子有慶抽血救縣長夫人時,抽血過多而死,妻子家珍因病去世,女婿二喜在工地上出了事故死亡,外孫吃豆子撐死。而電影中福貴的兒子是被同村的春生開車撞死,妻子、女婿和外孫結局時仍在世。女兒鳳霞在小說和電影中都是在生產時大出血死亡。

    總體說來,電影的結局比小說結局溫和許多。

    小說作者自序中有這麼一句話:“‘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想要揭示的活著的本質。

  • 3 # 乾淨惹眼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2113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5261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4102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1653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版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Sunny權下回憶。看過小說,小說比電影更殘酷一點。

  • 4 # 無氏木

    我看過《活著》小說,不止一遍。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好的小說,因為它讓我想不明白。

    當一個人遭遇了種種困難的命運之後,他是怎麼活著的?

    想不明白,我就會繼續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一個道理,而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人生。

    我不知道自己想出的答案是否就是正確的,但隨著自己的生活成長,我一直在想,我是怎麼樣活著的?我想一本好書就該如此吧。

    福貴的一生階段分明。

    出生為地主家的闊少爺,直到有一天因賭博被人騙光了家產;

    剛開始改頭換面,就被國軍抓了苦力,去往前線;

    在前線待了兩年,被解救,回到家中,發現女兒啞了;

    不過接下來的幾年應該是他人生中真正快樂的時光,有兒有女有田中,日子很苦,但在一天一天變好,直到大鍋飯時期的到來;

    後來,十三歲的兒子有慶,因為給人抽血死了;

    最後,福貴去買牛時,用錢救了一頭待宰的老牛,他給它取名福貴,兩個福貴一起活著,成了兩個“老不死”。

    故事看起來很簡單,但活著並不簡單。

    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

    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在這裡,我常常聽到後輩們這樣罵他們: “一大把年紀全活到狗身上去了。”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結語

    這書不長,但很不錯,它不教我們道理,而是展示一個人的一生。

  • 5 # 斯普特的狗

    餘華的小說《活著》,在中國歲月激盪的六十餘年,藉由徐福貴的歷經苦難的一生以及他身邊的人一個個地死去,表達了活著本身的意義。

    小說中,活著本身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死亡一次次地出現,或病逝或意外:兒子有慶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因為難產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被兩塊石板壓死;外孫苦根因為吃豆子而被撐死……最後,只剩下主人公福貴和一頭牛相依為命,為了“活著”而活著。

    小說將“苦難”這個沉重的命題沉沉地壓在了一個個渺小的人的身上,一方面展現出了人不屈善良的本質,一方面也突出了人面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全文透露出強烈的宿命感,悲劇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們還是會在悲劇中掙扎地活著,這一點,又好像是漫漫長夜遠方的那一座燈塔,在充滿苦難的沉重歲月裡,始終有人性的光輝照亮著。

    餘華以極盡客觀的筆調,描繪著一段段的人生,只闡述事件本身,而不著任何主觀情感,供讀者自己品讀,這種寫作手法,在他之後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中延續了下去。正因為這種客觀,反而帶給了讀者很好的沉浸感,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小說中,與主人公感同身受,沒有煽情,反而催人淚下,足見作者寫作手法之高。

    餘華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國內作家,從他早期先鋒派的作品《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到後期的現實主義的作品《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餘華總會展現出他高超的寫作手法。可惜,現如今的文壇,老一輩如餘華、莫言、閻連科等作家逐漸淡出舞臺,新生代優秀作家簡直鳳毛麟角,不由得引人深思,是近十幾年已無生活可寫了,還是文學離生活越來越遠了。

  • 6 # 玲小護

    通過描述福貴一生的命運。講述著人經歷著承受著巨大的苦難;講述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十多歲了,有什麼工作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