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觀察哨
問題問得是“德國不去進攻法國和蘇聯”,各大國之間的關係會如何。按照這個問題,應該是德國吞併了波蘭之後。在那個時候,英、法採用“靜坐戰爭”,躲在馬奇諾防線後以求自保;蘇聯則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將會維繫和平;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大行其道。所以,表面看來,如果德國在入侵了波蘭之後,就此收手,很有可能會在歐洲實現一次較為長期的和平。畢竟,犧牲幾個波蘭並不是什麼大事。
但是,這只是表面看來。畢竟這些國家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比如,巴爾幹和地中海。雖然,德國對於巴爾幹的慾望不是那麼強烈。但是,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卻對這兩個地方覬覦已久。如果,義大利一旦對地中海沿岸和巴爾幹地區動手的話,那勢必要引發英國、法國和蘇聯的反制。要知道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大多是法華人的地盤,而巴爾幹地區則是蘇聯人心存已經的地方,當然這兩個區域英國也有不少利益。如果這三個國家隊義大利動手,那麼作為盟友,德國幫還是不幫呢?
當然,除了給德國添麻煩的義大利,德國也有太多需要應對的威脅。比如,蘇聯建立的北方戰線,就是一道對於德國的防禦工事。而且,蘇聯對於東歐地區的領土訴求,已經讓德國無法忍受。尤其是羅馬尼亞的油礦區,一旦被蘇聯佔據,那麼德國的所有石油來源就只剩下進口了,而無法獲得“傀儡國”羅馬尼亞的石油。除了石油之外,德國需要的大量鐵礦石來自瑞典,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基本是在英華人的控制下,那麼一旦英國壓迫瑞典不再出口鐵礦石怎麼辦?更何況,希特勒上臺是打著復仇的旗號,如果不向法國宣戰,很有可能會被民粹主義矇蔽的德華人趕下臺。
當然,遠在大洋彼岸的美華人就會安寧嗎?雖然美華人號稱“孤立主義”盛行,但是早已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海軍實力也與英國並列第一的美國,怎麼甘心一直被英、法所壓制呢?更何況,在太平洋美、日的矛盾將會不可調節,必然會發生戰爭。
所以,德華人是否進攻法國和蘇聯,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
-
3 # 歷史系旅法師
我們先帶入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希特勒。
你是帝國的老大,打垮了波蘭,英法對你宣戰,蘇聯和你瓜分了波蘭。
這時候國內氣氛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士兵士氣正旺,可是呢?
蘇聯人都和你貼上邊了!俄羅斯人,對於領土永遠沒有滿足,你不想想怎麼解決?
英法是綏靖了,但你就敢徹底和談嘛?
你不打,300萬以上的軍隊每天要花多少錢?1937年德國表面走出經濟危機實際上負債近400億帝國馬克,發動戰爭,軍工產業和轉嫁佔領區政府還能支撐,如果不呢?
德華人能把你抬上王座也能把你踢下去。
還有,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死了多少年啊?忘了怎麼被兩邊夾擊的了?兩邊起碼先幹掉一邊啊?兩線作戰一直是德國的宿命嘛?
好了你仍然不進攻,你的盟友意呆利苦苦哀求你沒聽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讓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法西斯也上了臺你也不在意?匈牙利那個沒有海軍的海軍上將一直拋媚眼你我沒看見?在你眼裡弗朗哥在1940年應該穩穩支援你的啊!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解決經濟危機,另一種,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的偉大理想,我認為二者都有。
納粹政府想要繼續存在就要防止國內經濟崩潰,防止紅色入侵,而戰爭雖然不是最好的打算,但是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看看解決經濟危機的美國,新政沒什麼卵用,還是靠著大發戰爭財解決問題,日本更暴力,戰爭已經不能說明其手段了,乾脆就是搶劫。
英法宣而不戰,是被一戰傷的太深,不想再打世界大戰,他們想德國向東進攻蘇聯,而蘇聯不打是因為國內還需要建設和清洗,把建設用上的人力物力轉向軍工損失巨大,但是德國不打,只是短期內沒事而已。
從1937年開始,透過擴充軍備擴張領土來挽救經濟的德國就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了,那時候就沒有回頭路了,不如在1940年裝備領先士氣正旺的時候賭一把。
世界大戰,才是各國解決經濟危機的最後手段,過盛的生產力,冗餘的市場,大批的失業人都會在戰爭中被消耗。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一戰中,奧匈帝國的崩潰和解體,在很大程度改變了1871年以來的歐洲均勢,這也是英法兩國在一戰後處理國際關係時的一大失誤。
奧匈帝國崩潰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囊括了中東歐的權力真空。在原奧匈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等一眾小國,不可能繼承奧匈帝國的政治遺產,也不具備抵禦蘇聯和德國的實力。也即是說,英法想讓波蘭等中東歐小國既充當阻止共產主義實力擴張的馬前卒,又充當將德國鎖在中歐的“看守”,在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
在1935-1939年,德國有計劃、有步驟地填補了這一權利真空地區,而且沒有受到英法的壓力。在1939年9月1日之前,德國就已經合併了奧地利,佔據了捷克斯洛伐克,將羅馬尼亞、匈牙利都變為自己的附庸。如果再回過頭看看1918年前奧匈帝國的版圖,德國已經繼承了奧匈帝國的絕大多數的遺產,包括政治上和軍事上。由於德國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整合,在整個二戰中,奧地利、匈牙利等地也成為了德國的重要的戰爭資源提供基地。
奧匈帝國如果在一戰後繼續存在,由於奧匈帝國複雜的國內政治和民族問題,他必然會選擇鬆散的政治制度,這就為英法對奧匈帝國的滲透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如果中東歐地區出現了一個類似於奧匈帝國一樣的政治實體,那麼德國和蘇聯都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
德國如果選擇與奧匈帝國對抗,那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政治壓力可能會讓希特勒提早下臺,而奧匈帝國會為了自身安全,會尋求與俄國或者英法結盟。德國東南部漫長的邊境線處於奧匈帝國可能的攻擊之下,側翼安全會成為希特勒的最大憂慮。
如果德國選擇與維也納合作呢?蘇聯為了防止被孤立,也會選擇與英法合作,德國同樣會面臨兩線作戰的風險。
德國如果選擇與蘇聯結盟,奧匈帝國的不安全感會增大,為了保證自身安全也必然會與英法聯合。
有沒有可能德國、蘇聯、奧匈帝國三個帝國結盟呢?在俾斯麥時期一度出現這樣的局面,但是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在東南歐地區利益的矛盾,使得德國最終選擇放棄了俄羅斯帝國的友誼,而與奧匈帝國結成了同盟。因此,只要奧匈帝國繼續存在,原先有的戰略地緣矛盾就不會憑空消失。
所以,中東歐地區如果繼續存在一個強權政治實體,歐洲的戰略均勢會更加均衡,德國的任何決策,都可能會導致連鎖反應。三角關係是最為複雜,同時也最為穩定。英法在德國崛起的過程中,沒有籌碼來充當蘇聯和德國之間的關鍵先生的角色——至於波蘭,顯而易見,並不夠格成為與蘇聯和德國同一量級的選手。與其說波蘭是用來監視德國和蘇聯的,倒不如說正是波蘭促成了德國和蘇聯的聯合,而對此不利的情形,波蘭卻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反制。
所以,一戰後失衡的歐洲戰略均勢,天然會導致中東歐戰略勢力之間關係的重新組建,其區別只是究竟是由德國還是由蘇聯來整合中東歐的權力真空,而不管是他們中任何一個,都會改變歐洲的政治生態平衡,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德國在整合了中東歐之後,已經成為了世界級霸權之一。在整合這些地區之後,一個新生的強權面臨著很多社會問題和矛盾,其中有民族問題,也有權力分配問題,快速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打造一個全新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以民族之名,復興了德國之後,必然也要以民族之名,雪恥1918年的戰敗。所以,這是德國國內政治必須要面臨的戰爭與和平的抉擇。對於納粹黨而言,在民族主義的情緒得到宣洩之前,和平的選項是不可能的。
將法國擊潰,德國完成了復仇之戰,德國原本是有可能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的,但是一個統一的歐洲必然不符合英國、蘇聯的利益。在戰略的角度來說,法國投降的那一刻,就決定了英國和蘇聯的結盟勢在必行。
蘇聯對德國的印象不會好到哪裡去,畢竟在1918年德國戰敗前,還曾逼迫蘇聯政府簽訂《佈列斯特和約》,說是對蘇聯敲骨吸髓也不為過。德國在中東歐勢力的強大,同樣會引起蘇聯的強烈反彈,蘇聯一開始的決策同樣是遠交近攻,主動與英法接觸。但此時的英法兩國限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一直不給蘇聯確切的回覆。蘇聯當時的處境非常艱危,如果英法與整合中東歐後的德國結盟,蘇聯將獨自面對一個強大的歐洲聯盟,毫無勝算。
在這種艱難的時局下,斯大林選擇了與虎謀皮,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拖延時間完成戰爭準備。蘇聯在二戰前,將邊境線向西推進了200公里,即是出於這一顧慮。
蘇聯的戰略選擇是比較清晰的,而德國的戰略抉擇也不會有什麼選擇。對於英國遲早要發起的決戰,德國缺少足夠的戰略資源。對於英國和蘇聯現實的結盟的可能,德國也缺少必要的反制手段。因此,在英國拒絕德國講和的那一刻,侵略蘇聯以擴大己方戰略縱深,就成為了德國的唯一選擇——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所以,從二戰前各主要大國的結盟和敵對關係的轉變來看,德國以民族主義復興,必然以民族主義整合歐洲,法國戰役難以避免;蘇聯為避免被西方世界孤立,必然會選擇一方陣營結盟,對峙不可避免;英國為了不被擠出歐洲,也不會選擇與德國媾和;德國在英國的抵抗下,必然會考慮持久戰爭,蘇德戰爭也成為了必然的選項。
至於美國,則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生拉硬拽強行拖入戰場的,對於英美同盟的必然性的認識,德國選擇了預設。
所以,很多有戰略思考的人在1919年巴黎和會就說過: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奧匈帝國解體構成的戰略均勢失衡,德國被壓制造成民族主義氾濫中早已形成了戰爭策源,人們所等待的,只是這隻鞋子何時才會落地。
-
5 # 聯合防務
題主的意思是打完波蘭,德華人就不打了?還是說閃擊西歐的時候只打丹麥、挪威、比利時之類,不打法國?
如果是後一個意思,直接不可能。要知道,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雖然當時兩國採取的是“靜坐戰爭”,試圖“禍水東引”,但兩國對於西歐低地諸國的安全是有聯合防禦的協議的。所以,打低地國家就等於打法國和英國,這一點毫無疑問。
那麼,打完波蘭就收手可不可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從軍事上說,雖然英法在陸地上對德國採取的是“靜坐戰爭”,不主動出擊。但在海上,英法早已切斷了德國的海上運輸線,同時對德國實施禁運。與此同時,德華人也早在一開戰就展開了對英法的潛艇戰和海上襲擊戰。從1939年9月到1940年3月1日,德國潛艇共擊沉船隻199艘,達70餘萬總噸位;兩艘襲擊艦也擊沉了5.7萬總噸位的船隻。在此期間,德國潛艇還擊沉了英國航母“勇敢”號、戰列艦“皇家橡樹”號。所以,陸地上的安靜假象不能掩蓋海上戰場打得你死我活。這種情況下,德國要想輕易結束戰爭談何容易?
從軍事之外來說。正如其他一些回答所說,希特勒上臺之後擺脫經濟危機的手段實際上是很不健康、不可持續的。雖然靠清洗猶太人發了一筆,打波蘭又小小地解決了一些經濟問題,但仍不足以填補德國巨大的經濟和債務缺口。這種情況下,德國的戰爭機器壓根停不下來,否則就會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所以,德華人只能打完波蘭打西歐、打完西歐打蘇聯,用中國的成語說,就叫飲鴆止渴。T
回覆列表
謝邀,你說的問題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首先你要明白二戰發生的原因。二戰德國之所以對英、法、蘇等國開戰並不是一個戰術問題,而是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和第三帝國的性質決定的戰略問題。二戰的根源來自於一戰,而一戰的根源來自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在德國統一之前,歐洲大陸的主要玩家是英國和法國,這也是18世紀以來的所謂國際,當時的國際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雖然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文化的傳統大國和古國,但是毫無疑問在以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中國落後了,當時的全球性國家基本都集中在歐洲,雖然本土不大,但是透過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它們都陸續擁有了龐大的殖民地和全球化視野,因此在近代的國際政治上,歐洲諸國是擁有很強的話語權的,象中東、遠東和新大陸等名詞就是當時的遺產。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鐵血宰相卑斯麥的籌劃下成立了,而且由於德意志統一市場的建立、德意志民族尚武嚴謹重視教育的特性、軍事思想和制度的革新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技術的應用等多方面原因,政治經濟實力很強,一躍成為歐洲政治新的重要玩家,打破了當時歐洲政治格局。由於普法戰爭和領土接壤,法德矛盾成為當時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重要矛盾。在卑斯麥執政時期,由於他長袖善舞,模糊外交,德國在中歐四戰之地居然能遊刃有餘,可惜好景不長,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之後,不僅逼卑斯麥辭職,而且也完全放棄了他的外交政策,採取明確的結盟方式,結果逼得英法俄三國協約,居然共同對德。在薩拉熱窩事件引爆巴爾幹火藥桶之後,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爆發了長達四年的一戰。而一戰之後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處分之苛刻,讓法國的福熙元帥都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停戰!”果不其然,在20年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爆發,民粹主義抬頭,德意西班牙等國法西斯主義盛行並奪取政權。德國納粹黨一是宣揚民族復仇,要奪回一戰被佔領的國土;二是宣揚政治報復,要報一戰背後被捅一刀的仇恨;三是宣揚種族主義,要消滅劣等民族;四是宣揚領土擴張,要為德意志民族奪取Sunny下的地盤;五是宣揚意識形態,要消滅共產主義。因此,法德、蘇德之間的戰爭變得無法避免,它只是爆發遲早的事情,而不是會不會爆發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去討論你所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