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戲

    宋孝宗登上王位後,他積極致力於重新奪回河山,改變南宋的弱勢狀況,並積極準備繼任初期的北伐。北伐失敗後,儘管宋孝宗仍有在北伐中抵制金國的意圖,但他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事務的治理上。他積極整頓官僚機構,裁減冗員,懲治腐敗,發展生產,重視農業,使正走向滅亡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南宋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公元194年的時候,宋孝宗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死後被安葬在永阜陵。

    我們不得不說宋孝宗是一個相對有效率的皇帝,也是南宋最有能力的皇帝。宋孝宗年輕時,他被帶進皇宮,成為宋高宗的養子。雖然宋孝宗不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但宋高宗仍然非常重視他。因此,宋孝宗在宮殿的前半段生活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宋孝宗登基後決心收復山川,所以他平定了岳飛的冤屈,懲罰了秦檜,重用了那些主戰派的官員,並積極準備北伐。不得不說宋孝宗的野心值得我們欽佩,但遺憾的是,宋孝宗的北伐,在主力部隊失利後,以失敗告終。

    當然,北伐的失敗不是宋孝宗自己的失敗。如果說宋高宗時期有一大堆有才華的將軍,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不活躍的君主,那麼宋孝宗是一個有前途的君主,但是卻再也沒有了有才華的將領。在宋高宗時期,可以說名將一大堆比如有岳飛和韓世忠等等,但是宋高宗是求和之王。在宋孝宗時期,儘管他打算收復山河,但是在經過多年的被和派系壓制和陷害後,很少有將軍願意出手。

    最後只剩下張浚,一個很大的野心,但是才能明顯不足的將軍,他的手下李顯忠和鄒宏淵雖然可以用,但是他們之間發生了矛盾,使得北伐失敗了。幸運的是,儘管北伐失敗,宋孝宗在內部事務上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孝宗是一個孝順的皇帝,雖然宋孝宗不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但他認為宋高宗撫養他長大,所以對宋高宗非常孝順。我們透過他皇帝名稱中使用的“孝”這個詞就可以看出來了。

    後來在宋高宗死後,為了守孝,他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了太子。當然,正是因為“孝道”,宋高宗在世時,主和派系經常打著宋高宗的旗號鎮壓他。宋孝宗是一個節儉的好皇帝,歷史書上說宋孝宗天性節儉,在他執政期間,他拒絕享樂,也沒有建造大型專案,甚至在他的生活中很少使用錢財。據說他經常穿舊衣服,很少剪新衣服。同樣浪費的情況很少發生在朝臣身上,因為內部的存款越來越多。甚至連銅幣都已經堆了好幾年,銅幣串也斷了。

    宋高宗還說宋孝宗作為帝王來說過於節儉。宋孝宗和金世宗可以說都是南宋和金朝最有能力的君主之一,在他們的統治期間有了很大的發展。宋孝宗登基後,他重用有才能的大臣,制定了許多幫助老百姓的制度,並致力於恢復中原。儘管北伐失敗了,但它在內部事務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金世宗統治期間,他主動與宋朝談判和平,使雙方達成了約三十年的休戰。這一舉措促進了雙贏局面,兩華人民正在恢復,社會秩序正在穩定。

    此外,金世宗釋出了免奴命令,這提高了生產積極性,獎勵了開墾,重視農業和桑樹,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此外,金世宗重視水利建設,鼓勵手工業發展。可以說,自金世宗統治以來,金朝的經濟已經完全恢復和發展,金朝的統治達到了鼎盛時期。如果我們把兩個人比較一下,金世宗應該會更好,畢竟,金世宗在內外事務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宋孝宗輸的原因自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最重要的是宋代腐敗的嚴重性。

  • 2 # 水墨鄂州

    宋孝宗被稱為南宋最傑出,最有作為的皇帝。登基一個月後,他就為岳飛平反昭雪,並諡封“武穆”。岳飛雖然已經去世20多年,對他本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岳飛是一個風向標,是一種精神象徵。給岳飛平反,就是表達著孝宗志在收復中原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他也把自己的第一個年號改為“隆興”。

      很快,他在經過一系列人事調整後,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廷由主戰派主將張浚主持,誓師北伐。孝宗北伐之前,來自主和派的反對是非常強烈的。首先是退位的高宗不同意,他這時候反對已經不是怕徽、欽二帝回來搶奪他的皇位,因為二帝早已先後去世,而是關乎他的面子問題。還有孝宗的潛邸舊臣、右相史浩的反對。史浩在孝宗當皇帝的過程中幫了大忙,孝宗讓登基後,讓他擔任了首相。

      不過孝宗的態度是堅決的,史浩反對,孝宗乾脆繞過他,直接向張浚發命令。史浩以辭職相威脅,但這也改變不了孝宗一意北伐的決心,後來他甚至不惜把這位政見不同的恩師貶斥到外地為官。

      但是孝宗這次北伐一開始便註定是要失敗的。首先,他沒找到一個恰當的將才。張浚在高宗前期就已經被證明了他的志大才疏。雖然他自始至終都是主戰派,但他在統帥軍隊和指揮作戰上確實沒什麼能力,而且性好妒忌不能容人。當年岳飛曾多次向他示好,希望將領們捐棄成見,同心抗金,都被他拒絕,反而在排斥異己上越走越遠。

      另外,北伐的另兩員干將李顯忠和邵宏淵也是不堪大用。北伐開始的時候,由於金人準備不足,宋軍取得了一些勝利。李顯忠攻克靈壁、宿州,邵宏淵攻虹縣雖遲遲不下,但在李顯忠派降卒勸降的幫助下,虹縣也被拿了下來。而且,一大批金將先後投降,北地居民紛紛歸附。

      不過,軍隊的毛病很快就出現了,當孝宗封賞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時,邵宏淵卻恥居李顯忠之下,在戰事上處處掣肘,並向張浚提出,不受李顯忠節制。張浚居然同意了他的非分要求。

      張浚作為帥才的志大才疏,由此可見一斑。統一號令,本來是作戰的不二法門,對邵宏淵的表現,張浚本該嚴肅處理,果斷調整,以避內耗才是。他卻和稀泥,這讓邵宏淵此後更加有恃無恐。

      不久,金軍緩過氣來,大舉來犯宿州。金先頭部隊萬餘人被李顯忠打敗後,十萬主力大軍隨後趕到,李顯忠陷入重圍,但邵宏淵不但不支援,還和部眾說風涼話道:“這大熱天的,搖著扇子還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呢!”當晚,邵宏淵部隊裡的統制周宏風聞金軍來攻,一時鼓譟,造成整個邵宏淵部不戰而潰。李顯忠獨力難支,嘆息一聲:“老天爺不讓咱們收復中原嗎?為什麼要派人阻擾?”大敗潰退到江淮一線。

      其實,這次失敗也並不能全怪邵宏淵,李顯忠也有重大責任。李顯忠首戰告捷後,沒有認識到那是金人缺乏準備的原因,既不積極趁勢進攻,也不著意防守,而是整天與部下飲酒作樂。當有人報告金軍先鋒萬人來犯時,他竟然大大咧咧地說:“區區萬人,何足掛齒!”照舊飲酒不提。而且作為主帥,還犯了賞罰不公的大忌。邵宏淵鼓動李顯忠把宿州府庫中的錢帛全部拿出來賞賜士兵,李顯忠不同意,每三個士兵才賞一千錢。另一方面,他又放縱自己親信隨意搬取不予追究。最後在邵宏淵的起鬨下,士兵怨氣上升,士氣低落,不戰先潰。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有這樣的將領帶兵打仗,勝算如何,不是已經一目瞭然了嗎?

      但孝宗也實在是沒辦法。經過高宗、秦檜二三十年的嚴酷打壓,這時候已經沒有了岳飛、韓世忠、劉琦、吳階這樣的名將,他只能把北伐大任交到張浚、李顯忠、邵宏淵這樣一些人肩上。同時,長期屈辱求和的輿論氛圍,抗戰軍民無論在能力、意志力上都已經嚴重低落,不敢打仗,打不來仗,已是軍隊的普遍狀況。

      客觀上說,孝宗的一登基就開始的這次北伐,確實有點操之過急,也屬於一個誤判。

      之前兩年,金主完顏亮為緩和國內矛盾,曾發動過一次大規模的南侵。這次南侵,雖然打得宋軍丟盔棄甲,但也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尤其是虞允文指揮的采石之戰,更是直接導致了金軍內部動亂,完顏亮還被其部屬射殺身亡。

      采石之戰的勝利,有著非常多的意味。雖然我們不可否認,作為文臣的虞允文有著軍事指揮的天賦,但是,這場戰役與完顏亮的急躁冒進不無關係。完顏亮的腐敗統治,搞得國內人心離散,他打這場戰爭,本身就是想重樹權威。但是他顯然適得其反,這次違背金國百姓意願的戰爭,讓百姓對他更加離心離德,他南侵不久,就聽說完顏烏祿在東京遼陽府被擁戴為帝,改元“大定”。這讓他更加著急,所以一味催促將士渡江。最後讓將士不堪忍受,他也遭受身首異處的下場,為他這次窮兵黷武打上句號。

      更有意味的還在於,這恰恰說明南宋戰將的凋零。也正是在這一年去世的劉琦曾感嘆道:“朝廷養兵三十年,一籌莫展,大功倒出自一個儒生,我輩愧死。”劉琦被稱為南宋初期的中興名將,其能力和戰功可以和岳飛、韓世忠、吳階等人媲美。劉琦說這樣的話,雖然也是由衷地讚美虞允文,卻也道出了心中無盡的辛酸。如果在高宗統治的這三十年裡,不是一味地打擊武將,苟安求和,今天怎麼會出現由文臣指揮這樣一種局面。自己三十年英雄無用武之地,今天真正迎來戰爭的時候,卻已是衰朽暮年,沒有力氣再舉起長矛了……

      這些意味孝宗似乎並沒有感受到。這次戰爭,孝宗其實也是參加了的,那時候他還是太子。完顏亮入侵一開始,一腔熱血的孝宗就向高宗請纓出征。孝宗的這個做法把他的老師史浩嚇壞了,你這不是犯了人主的大忌嗎,趕緊收回申請吧!於是孝宗才改口稱隨高宗御駕親征。而高宗則完全沒有這個打算,他正思謀著如果完顏亮渡過長江來,就往海上跑呢。後來聽說完顏亮被部下殺死了,他才敢裝模作樣去走了一趟。

      這一趟,孝宗也在隊中。到處是百姓興高采烈歡呼的景象;士兵們直往北追,勢如破竹;聖駕像遊樂一樣,在長江邊上溜了一圈。顯然,他看到了的只是戰爭的尾聲,而不是全貌。而這尾聲,給他沸騰的血液,又再添了一把柴,因而也容不得他進行深入的思考了。

      等到孝宗當上皇帝的時候,金國已經不再是完顏亮的統治,而是被譽為“小堯舜”的金世宗在治理。當孝宗準備北伐的時候,金世宗已經讓國內安定下來,文臣武將各就各位,也就是說,南宋早已錯過了一個絕好的時機。北伐想取得戰果,已經不太可能了。

      不只是中原戰場,西線戰場上孝宗也失去了絕好的機會。儘管中原戰場發生了改變整個北伐戰局的“符離之潰”(宿州舊稱符離),但是碩果僅存的老將吳璘在四川戰場上卻打出了不俗的戰績。吳璘是吳玠的兄弟,也是一代名將。在和其兄多年的抗金生涯中,他建立了一種專門用來對付金國騎兵的“壘陣法”。在那個年代,金國騎兵號稱天下無敵,有一句民謠這樣稱讚金國騎兵,“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而吳璘的“壘陣法”依靠長槍手、弓箭手、撓鉤手高低錯落的巧妙排布,在打擊金國騎兵上卻屢屢湊效,多次破除其不可戰勝的神話。從完顏亮南侵到隆興北伐,吳璘先後收復了原屬於北宋地盤的十六個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

      但在中原“符離之潰”南宋軍隊退保長江一線後,市儈政治家、主和派干將史浩卻多次給孝宗提議,讓吳璘趕緊退回來。他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孤軍深入,容易全軍覆沒;二是四川在有宋一代一向是“不平”之地,“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一時惶恐的孝宗果然下令吳璘退兵保蜀。誰知這一退,不但丟掉剛到手的土地,還在金軍的反攻追擊下,傷亡達兩萬多人。孝宗聽說後,大哭道:“史浩誤我!”一怒之下把史浩攆出京城。

      這再一次的潰敗,固然有史浩苟且偷安的原因,卻也是孝宗不夠明慧之所在。後來孝宗醒悟過來,表示不再幹涉吳璘戰略決策,讓他自行進退的時候,先前所取得了對金優勢早已喪失殆盡,而且重病纏身的吳璘不久又去世,孝宗給他的“便宜行事”的尚方寶劍,不但毫無用處,後來竟還成為吳璘孫子吳曦作亂的工具。此是後話。

      不過,不管怎麼說,孝宗的行動喚回了人們久違的熱情和振奮。這是建炎南渡以來,來自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不僅僅是堅持抗戰,而且是主動北伐的聲音。這種聲音給飽受金人蹂躪的老百姓帶來了希望,也給視靖康之難為奇恥大辱的有識之士更多的憧憬和遐想。這個宋太祖的七世孫不愧身上流著的是太祖之血,人們有理由相信,雄才大略的太祖環宇一統四海安定的故事,會在孝宗身上重演。

  • 3 # 朝史暮想

    這裡說宋孝宗失敗,應該是指北伐收復失地的失敗。

    志大才疏?隊友不給力?

    我的觀點可能和很多朋友不一樣:宋孝宗並不是一個真正銳意北伐的皇帝。

    宋朝的皇帝們,都是怕自己人甚過怕外敵的,尤其是南宋。皇帝們都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金國只是要我的錢,而自己的大臣們會要我命。不明白嗎?看看五代十國的政權頻發更迭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如何上臺的,你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你瞭解一點南宋歷史,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南宋的前四任皇帝,宋高宗,宋孝宗,宋廣宗,宋寧宗,都是父子皇帝。什麼意思?就是老子在後面做太上皇,小的在前面做皇帝。這種父子搭臺的形式,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南宋朝廷時局的混亂。

    皇帝們也都是看明白了:只有高喊抗金,才能凝聚人心;但只有和談,這個江山才真正屬於他們。

    南宋皇帝們的父子模式,就是太上皇是主和派,皇帝就是主戰派。這是一出雙簧,是為了適應當時南宋社會的兩股思潮而誕生的奇葩執政方式。所以不論朝局上哪種思潮佔據主導,皇帝們都可以隨時切換自己的身份,保證政權的穩固。

    宋高宗當了太上皇之後,宋孝宗一上臺就搞了隆興北伐。這個時候,宋高宗是主和派,宋孝宗扮演的是主戰派。宋孝宗一上臺,自然要搞個北伐,一來表明自己主戰派的身份,二來萬一速戰成功了呢?

    而當時的金國,不論在國際影響力上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是不是南宋小朝廷能輕易抗衡。之後就是和談,《隆興和議》。

    哎,宋高宗的《紹興和議》帶來了20年和平。宋孝宗的《隆興和議》換來了40年和平。你還看不出端倪嗎?

    還有一點說隊友不給力?南宋朝廷真的不是無人可用。你看張俊,虞允文,葉衡,辛棄疾這些人,看看他們的政治遭遇你就明白了。

    所以,宋高宗失敗,不是志大才疏,也不是無人可用,而是皇帝根本就不想持續強軍,怕因為北伐而導致自己大權旁落,軍人將領出頭,內部山頭林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育兒方面的老師,怎樣調動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