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人思維
-
2 # 阿楠讀史
朱棣,明太宗(後改明成祖),初封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實際上就造反)推翻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登上了皇位,史稱永樂大帝。
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朱允炆身邊有奸臣,但大家都知道這只是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當皇帝,而且具備這個實力和能力,同時也是給他已歸天的老爹朱元璋一個證明——老大死了,老二老三都死了,輪也該輪到我了,憑啥便宜一個乳臭未乾,實力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朱允炆。
那麼關於朱棣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就要從更深層面來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好皇帝≠好人,甚至有時候,好皇帝還=一個壞人。
一個好的皇帝,我們要看他在位的時候都幹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樣的效果。那麼我們來看看朱棣都幹了什麼?
第一,五徵蒙古,徹底擊潰韃靼的主力,打出了大明王朝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和平局面,將明王朝的版圖延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第二,編纂大典,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的盤點和最輝煌的展示。
第三,威名遠播,讓鄭和數次下西洋,把東方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了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東海岸,讓明王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更是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於傳播。
第四,遷都北京,奠定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典範,可以說基本奠定了中國今日版圖的雛形,更是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北京故宮。
第五,強勢削藩,從根本上消除了朱元璋時代藩王尾大不掉的隱患,也把明朝從藩鎮割據的危險之中拉了回來,避免國家陷入更大的戰亂。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朱棣的歷史侷限性,他起兵造反,後世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他遠征蒙古但沒有真正消滅或者有效統治蒙古各個部落,使得以後的整個明朝都面臨北部邊境的安全問題,不得不消耗大量計程車兵和糧食也守邊。他雖然編纂了永樂大典,但僅僅滿足了他個人的成就輝煌,沒有讓這個大典廣泛的流傳開來。他雖然數次讓鄭和下西洋但沒有建立真正的海上貿易,還持續了朱元璋時期的禁止民間海上貿易往來,直接導致了明朝中期的海盜猖獗。他強勢削藩卻造就了無數的無可事事的宗室紈絝子弟,不僅壓榨百姓,後來更是成為了明王朝沉重的政治負擔和財政負擔。他殘忍成性,嗜血好殺,不僅處死了三千宮女,還誅了方孝孺十族。
按照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化來說,朱棣與李世民一樣雖得位不正但卻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好皇帝,但同時也是一個有很大歷史侷限性的皇帝。從短時間內把大明推上了頂峰,從更長的時間來講他依舊是一個封建集權的皇帝,沒有主動迎接世界大變革,繼承和發展了朱元璋的小農思想,讓中國逐步走向了封閉,從秦漢以來一直領先世界文明的中華文明逐漸轉向,變得封閉,自大和自我陶醉。
-
3 # 賽麥大弘
謝邀,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少有的幾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發動靖難之役,從燕王變成皇帝,將都城從南京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實現了天子守國門偉大壯舉,他派鄭和七下下西洋,將中華民族的威名遠播亞非歐,極大的加強世界交流,有力的推動了世界大融合。他疏通京杭大運河,有利南北交流,將南方士族遷徙到北方,加強南北文化交流。他減負稅輕徭役,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極大的緩解國內矛盾,發展生產力,提升國力。
朱棣對明朝的貢獻是顯而易見,他的廟號是成祖,所謂成,謀事有成,雖然這個廟號是一百年之後嘉靖帝給他加的,也說明後世對朱棣的認可。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建文帝朱允炆聽信幾個近臣的主意,想削番造成。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創造一個穩定的執政環境,幾乎將開國功臣誅殺殆盡,軍事勢力基本集中到藩王手裡,燕王朱棣所處的位置最特殊,勢力最大。削番不成反而給朱棣清君側的口實。
-
4 # 辯證哲學論
朱元璋後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次子秦王,三子晉王皆死。建文帝登基後,作為當時,年齡最大、功勞最大的四叔朱棣和其他幾位叔叔擁兵自重,各自為政。這讓剛剛登基的建文帝及其內部集團感覺到極大的威脅,所以,決定削藩。但是,在這關鍵時候,建文帝的決定又顯得那麼的優柔寡斷,一方面決定削藩,另一方面還不想揹負殺叔的罵名。這讓朱棣有機會從南京逃回了北平。所以,當朱棣從南京城死裡逃生回到封國後,決定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最後取而代之,成為了大明朝的永樂皇帝。毛澤東對明朝有這樣的評價:“《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所以,明成祖,諡號可稱得上“祖”,那麼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
5 # 道隱寺
燕王朱棣是一個很會韜光養晦的王爺,後來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開始削藩。朱棣曾兩次北伐,在軍中很有威信。於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奪取了侄子的天下~
朱棣廟號成祖,稱帝之後,進一步完善統治制度,派鄭和下西洋,還修訂了永樂大典,又多次御駕親征,南征北戰,鞏固了國防,被稱為“馬上天子”……綜合來說,朱棣你可以算的上有作為的好皇帝
-
6 # 夏目歷史君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護衛邊疆。先後多次抵抗外敵,且在職期間曾兩次北伐,取得極大的勝利,充分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擴大了自己的聲望。
如果不出意外,朱棣應該會在北平作為一個藩王,度過一生。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自己則成老大了。本來按理來說太子應該是自己的,可是朱元璋到死都沒有立他為太子,反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讓他做皇帝。
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稱臣,朱棣可做不到。而朱棣之所以造反,發動靖康之難無外乎三點。
一:朱允炆繼位後,大肆施行削藩政策,觸動了包括朱棣在內藩王的底線。把藩王的權力收回來,鞏固中央集權,本是對朝廷是好事,只是朱允炆太過了。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被剝奪權利的藩王都沒好下場。朱棣如果不採取行動,也必然會成為其中一員。
二:朱棣想要證明朱元璋讓朱允炆繼位是錯的。本來對於大哥朱標是太子,朱棣還沒什麼意見,畢竟朱標是嫡長子,有才幹又照顧他。可朱標死後,朱元璋還讓朱允炆繼位,這就有點說不過去,自己遠比朱允炆有能力,為什麼還選擇朱允炆。朱棣想證明朱元璋不選自己是一個錯誤。
三:朱棣有野心。試問有多少人能對皇位不起貪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通向皇位的道路上總是充滿血與火,是要爭那第一人。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絕不是一個好人,為了皇位就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但他是確實一個好皇帝,開創永樂盛世。
政治上,完善文官制度,設定後閣。把丞相的權力分到幾個殿閣大學士,幫助朱棣處理繁多的政務,可以減少個人主義的錯誤發生。這個制度也被西方所模仿。
軍事上,定都北平。北平原是朱棣的藩地,在那裡朱棣經營多年,有了很深厚的基礎。北平之地易守難攻,北可抗擊入侵的蒙古人,南可統帥中原,使明朝南北互通,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又比如收復安南,鞏固邊防。安南在漢唐是其歸屬地,五代十國是乘機脫離。後來明成祖朱棣派兵攻打,才收復安南。鞏固北方,為了明朝安定,朱棣多次北征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勢力。
經濟上,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糧食充足。興修水利,使南北交通便利,鼓勵百姓耕種荒田,促進農業發展。
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外交上,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許多國家來朝見明朝,並於之建交。明朝更是派鄭和多次下西洋,彰顯國力強盛。
從個個方面可以看出,朱棣或許比較冷血,但毫無疑問他是個好皇帝。
-
7 # 與風互語
燕王朱棣為什麼造反?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一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永樂帝、永樂大帝。
燕王朱棣為什麼造反,我認為,還是朱元璋沒有處理好接班人留下的禍根,從封建倫理上講立長子長孫接班屬正統禮儀,可是他就沒想一下太子朱標的這個兒子(朱允炆、建文帝)到底有沒有能力主控大局,假如他想到這一點的話,那他是絕不會立長孫朱允炆為太子的,朱允炆和其父性恪很像,比較善良,可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心善之人往往都成不了大事。
燕王朱棣為什麼要反,哪就是因為心裡不服,從歷史事件上來看,他心裡早就有謀反之心,只不過因傳統束縛他沒有表現出來罷了,而建文帝朱允炆也早就感覺到,他這個四叔是個危險人物,有親信舉報說燕王朱棣有謀反意圖,這讓建文帝朱允炆內心壓力很大,於是在親信大臣的建議下,他開始了削藩,目的就是剝奪藩王手中的權力,其實目標就是燕王朱棣。
而朱棣在北方以經營多年,哪實力是很大的,幾乎整個北方都是朱棣的勢力範圍,削藩一開始朱棣就知道,這是他侄兒朱允炆要對他下手了,這對朱棣來話真的是喜從天降,因為師出有名就是正道,而此時的北方各部族在朱棣連年平叛征戰中,幾乎已沒有威協,並且燕王朱棣的大名早已震攝住了北方各部族,沒人敢輕易動手,所以說此時的朱棣也就以師道之名抗擊朱允炆的討伐,其結果就是廢了朱允炆,登基稱帝。
而燕王朱棣登基後實實在在的為大明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使明王朝從此走向了強勝,並且經濟繁榮昌盛,社會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把明王朝帶進了當時最強勝時期,史稱永樂盛世,而朱棣也被後人尊稱為永樂大帝,所以說燕王朱棣是一個被公認的好皇帝。
-
8 # 騎驢去高考
要是哪個王子告訴你,自己清心寡慾不想當皇帝,那一定是騙人的。因為在古代那種人治的情況下,在皇權大於一切,Regal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氛圍下,權力不僅意味著得到資源,而且意味著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自己的老爹,可以恬不知恥地將自己的正妻佔為已有,而自己還得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還要作榮幸狀,你見過這麼窩囊的兒子嗎,別高興地太早,說不定哪天就輪到你頭上了,這就是擁有權力的瘋狂。你給我說你不喜歡權力,誰他孃的信!
而且,權力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傷害別人,所有你看著不爽的人,你都可以明目張膽地處罰他,至少有各種手段整他。有多少王子抱著報付的心裡覬覦著皇權,而他首先要報付就是自己的父皇,因為他用種種卑劣而壓抑的手段防範著自己,現在大權在手,由不得自己不產生這種想法,就像自己的親生父親當初大權在握時不由自主地迫害自己一樣。所以乾隆就算以八十高齡退休了,依然要把大權緊緊握在手中。有人說,這麼大年紀了,何必呢?你太不懂人性的惡了,你太不懂君權的威力了!在君王專制下,他別無選擇,如果他想安全度過最後幾年的話,因為乾隆當年也沒幹過什麼好事,他心裡最清楚人性的虛偽與邪惡。所以皇帝活到老,幹到老,絕對不能放權,否則死得好看。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四公子,論勇武,論謀略,都是一眾兒子的翹楚,甚至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可惜朱元璋卻一心要培育長子朱標,朱標仁厚恭謹,才能雖不及朱棣,卻也收服了人心。作為一位有能力有雄心的王子,朱棣內心自然充滿了不甘與失落。但命運如此,他也無可奈何,況且兄長的仁愛也確實溫暖了他,讓他從心底裡敬服。很可惜,朱標死了,又是一次機會!朱元璋卻再次選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在個性上,在行事風格上酷似朱元璋的朱棣,好像父親天生對他存有偏見,無論如何都不會把皇位傳給他。
其實朱棣太不瞭解帝王心了,越是強勢的人,越希望得到溫暖,強勢的帝王也渴望感受家庭的溫馨,所以他更喜歡兒子敦厚,柔和,而不是劍拔弩張,這既不能安慰他疲憊的心靈,又讓他感受到危脅,只有不溫不火的性格,才能讓他感受到做一個父親的幸福和一個帝王的安全感。而朱棣在太扎眼了,在朱元璋看來。所以在大哥,二哥,三哥先後死去,朱棣成為老大,朱元璋乾脆跳過兒輩,直接選了孫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這實在是讓朱棣內心感到悲憤,自己到底是哪一點讓父皇看不上,讓他做得如此絕情,我相信他那個時候已經起了不臣之心,他要抓住機會證明父親對他是不公平的,其實自己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允炆上臺後在一幫文人的攛掇下,立即開始強力削藩,搞得藩王們死的死傷的傷,被削藩的沒一個有好下場,如果自己再不動手,遲早讓侄子玩死。所以朱棣終於幹了他早就想幹的事情——造反。朱允炆的無能和愚蠢在平叛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終於被人給擼了!朱元璋最愚蠢的地方就是隻看兒子兇猛的一面,而沒有看到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他過度地估計了朱棣的殘忍,而遮蔽掉了他善良的一面,連孫子也還害死了,至少下落不明。本來皇位可以平穩過渡到朱棣手中,但卻用一場大的動亂為代價。實踐證明,歷史是大家的歷史,不是你朱元璋可以擺佈的歷史。
應當說,朱棣是明朝歷史上除朱元璋外最成功的皇帝,從對歷史的推動來講,他遠勝過父親!
回覆列表
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大明朝在朱棣那時候也是很硬氣的。
我來回答一下他為什麼造反,因為他的好侄兒朱允文執意削藩,本來朱棣就想好好的做一個王爺,只可惜他明白他的處境不反就是死還不如拼一次,其實朱棣的成功也是朱允文的一道聖旨,說的就是那個是我叔叔你們可不能殺他,把他壓回來我不能背上個殺叔叔的千古罵名,他手下人看到就覺著,你爺倆鬥過來鬥過去你們還是一家人啊萬一哪天和好了想起來誰誰誰打仗時候砍了我一刀這麻煩不大了,畢竟餿死的駱駝比馬大,也就是這道聖旨導致了朱棣有護身符。具體來說朱棣還是個好皇帝的保證了中國北方的安寧驅逐韃靼,雖然說他殺了很多人但是我還是覺著他是個好皇帝,畢竟當一個皇帝是要時刻為著國家利益著想,眼界不能狹窄,可以說他是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