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火方圓
-
2 # 歷史巷子
如果要了解夷陵之戰的戰況,以及作戰的大概過程,或者中間的故事,那首先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對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作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經典防禦反攻的成功戰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以魏冠宇報仇為由,舉兵伐吳,孫權多次向劉備求和併成,後孫權向曹魏求和,同時令陸遜率軍應戰。公元222年,陸遜在夷陵一帶大敗蜀軍,此戰後蜀漢元氣大傷。
歷史背景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在樊城與曹軍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奇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然南郡太守糜芳不戰而降,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也是劉禪的親舅舅,因當時後勤不力,被關羽懲罰,後因害怕便降了吳,因此使關羽進不能下樊城,後不能退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後關羽與子關平皆被吳將斬殺。由此,孫權佔領荊州六郡,吳、蜀聯盟關係破裂。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勸諫,傾全國之力伐吳,為關羽報仇。
戰爭過程戰爭前期,蜀、吳對峙了七八個月的時間,劉備未有同陸遜決戰時機,後因進入夏季,大江南北酷暑難當,士兵不堪忍受,軍心渙散,於是劉備決定把山谷、水面上的軍隊撤進深林駐紮,以避暑,待秋後再戰。
陸遜便看到了戰機,他認為決戰時機已到,因為此時蜀軍士氣低沉,且劉備將軍隊集結在一處,在深林潮溼之地。吳將驚詫,他們認為決定應在劉備初入吳為立穩腳跟之時,而此時劉備軍已深入五六百里,防禦工事堅固,不可攻。然陸遜認為,此時蜀軍意志消沉,且已有弱點,可反攻。後陸遜派小股部隊去蜀軍探虛實,雖損失慘重,但卻尋到了火攻劉備的計策。於是便開始了防禦轉為反攻的作戰計劃,更有了歷史出名的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
後在東風的一個黑夜,吳軍發起了全面反攻,火燒劉備軍營,吳軍士氣高昂,奮勇衝殺。風助火勢,人助火威,蜀軍潰敗。混戰中,蜀軍多名戰將被斬殺或投降,此戰過後,劉備潰敗。劉備慌忙奔逃,吳軍一路追殺,幸得蜀軍丟棄的戰袍盔甲,被點著用火擋住了吳軍的追殺,才使得劉備逃脫。
戰爭結果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了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均受到影響,為日後雙方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其歷史意義重大。因而,與曹袁之官渡、曹孫之赤壁併成為三國三大戰役。
-
3 # 求圓4
謝謝邀請;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十分的著急,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條件下,親率大軍向東吳宣戰,雙方在夷陵地區對峙了半年之久,在這期間劉備想迅速與東吳展開決戰,用“激將法”,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東吳的將領,但東吳的主將陸遜,一再安撫自己的將士不與劉備鬥氣,等待有利的戰機進行反擊,劉備又用調虎離山計,派出手下將領吳班率領為數不多計程車兵在平地安下營寨,另外派重兵在營寨周圍的山谷中埋伏以誘敵深入。沒想到東吳主將陸遜並沒有中了劉備設下的陷阱,還是採取了堅守不戰的戰略,這樣就打破了劉備想利用自己兵力上的優勢,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軍的鬥志逐漸的開始衰退,炎熱的夏季來臨了。蜀軍酷暑難耐,劉備不得已將軍隊轉移到深山密林中形成了百里連營,這樣不僅兵力分散了,而且後勤保障也帶來了困難,這樣就給了陸遜反攻的絕佳機會,特別是用了火燒連營的戰術,使劉備潰不成軍。劉備好不容易突出重圍跑到白帝城才得以脫身。
綜上所述;東吳陸遜用的是“以逸待勞”、“欲擒故縱”、以及孫子兵法中的“火攻”,把戰爭的主動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能夠取得夷陵戰役的勝利。
-
4 # 黃河岸邊一老農
在魏、蜀、吳三國中,由於曹魏佔據中原,地廣人多,勢力較為強大。因此,吳蜀兩國為了各自的生存和利益,常常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魏。但是,吳蜀之間也時有矛盾和鬥爭。夷陵之戰便是兩國間所進行的一次最大的鬥爭。戰爭是由雙方爭奪荊州引起的。由於荊州位於東吳的上游,直接關係到吳國的安危,所以對荊州勢在必爭。劉備失去荊州,便會使諸葛亮″隆中對策"制定的″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和"將益州之眾,以向宛洛",兩路夾擊曹操,奪取中原的戰略計劃落空。這樣,荊州由於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便成了劉備、孫權雙方的必爭之地。公元219年,劉備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攻佔了曹操的襄陽(今湖北襄樊),進而圍攻樊城。他利用秋季大雨,漢水暴漲,水淹曹操七軍,擒殺勇將龐德,俘虜曹魏名將於禁,一時"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打算遷都,避其鋒芒。關羽在荊州的勝利,不僅使曹操驚恐不已,也使孫權感到極大威脅。曹操的謀士司馬懿、蔣濟看出了劉備、孫權之間"外親內疏"的矛盾,建議曹操以江南之地封給孫權為條件,勸說孫權進攻關羽的後路,挑起孫、劉兩家戰爭,解脫目前關羽的威脅。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在目前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孫、曹結成了暫時的同盟。這年十月,正當關羽與曹軍在樊城酣戰的時候,東吳大將呂蒙出其不意的襲取了荊州首府江陵,關羽只得從樊城撤退南下,以圖解救。但由於關羽將士的家屬都在江陵,孫權、呂蒙對他們又釆取安撫政策,於是,關羽將士人心渙散,紛紛歸降東吳。關羽知道大勢已去,只得退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十二月,關羽從麥城突圍,被吳軍俘虜殺死。孫權佔了荊州。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於公元221年,作出了進攻東吳的決定。當時,蜀國許多大臣都反對劉備伐吳。趙雲向劉備陳述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利害關係,指出:蜀的主耍敵人是魏,不是吳,劉備不聽。秦宓以"天時不利"規勸劉備,竟被下獄囚禁。這年七月,劉備親率全國軍隊,開始對東吳大舉進攻。戰爭一開始,蜀前軍大將吳班、馮習就率領四萬大軍,在巫地(今四川巫山縣)打了一個勝仗,並且佔領了秭歸(今湖北秭歸)。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率軍抵達秭歸,他一方面派人拉攏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勸誘他們出兵助蜀抗吳,一方面統領大軍自江南攀山越嶺,向東進軍,深入吳境達五`六百里,駐軍猇亭。蜀軍從巫峽(今四川巫山縣東)一直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東丿連營數百里。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潘璋、韓當、徐盛等領兵五萬,迎擊蜀軍。當時,蜀、吳雙方強弱之勢非常明顯,劉備是傾全國之兵力,氣勢浩大,吳只以五萬之兵迎戰;蜀軍東進後連戰連勝,士氣旺盛,而吳軍恐慌懼怕的心理尚未完全消塗;劉備據長江上游,憑藉三峽天險,居高臨下;而吳軍卻位據下游,地勢不利。頭腦冷靜極具軍事才能的陸遜對蜀軍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判定:劉備遠離自已的政治中心,深入吳地,處境不順;沿山行軍,處處結營,兵力難以施展;舍舟步行,失掉了上游的優勢,吳軍只要堅守,以待變化,劉備的弱點就會遲早暴露出來。那時,優劣之勢就會變化,吳軍就能出其不意,一戰制勝。因此,儘管東吳的一些急躁的將軍一再要求出兵,他都予以說服,堅決制止。有的將士看到陸遜不出兵迎戰,以為他膽怯畏敵,心懷不滿。可是陸遜不為所動,嚴令將士堅守陣地,不得與蜀軍作戰。這樣,從正月一直到六月,蜀吳雙方相持不戰,成膠著狀態。劉備派吳班領幾千士兵在吳軍陣前平地上立營,向陸遜挑戰。吳軍將士都要求出擊。陸遜認為,此必有詐,依然不許出兵。劉備見吳軍不為所動,只好引八千伏兵從山谷中撤回。事實證明陸遜判斷的正確。這時,劉備挑戰吳軍不應,求戰不能,退兵又不甘心,天氣逐漸炎熱,進退兩難,只好把部隊移駐到沿山樹林芪密的地方,紮了四十多個互相連線一起的軍營,以避署熱,並準備秋後再向東吳大舉進攻。陸遜認為破蜀的戰機已經來到,遂下令向蜀軍進攻。吳將都感到奇怪,對他說:″進攻劉備應在他剛入吳境,腳跟尚未站穩之時,現在蜀軍己然深入吳境五、六百里,雙方相持了七、八個月,許多戰略要地都被蜀軍佔領,固守,這時再進攻蜀軍,一定沒什麼好處。"陸遜對諸將解釋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加上他經歷過事情很多,蜀軍開始集結時,考慮問題一定很周密,我們不可以和他交戰。現在,蜀軍在吳國境內停留的時間長了,又沒有得到什麼便宜,士兵己經疲憊,軍心也己沮喪、渙散。劉備再沒什麼新的計策了。消滅這個強寇,正在今日!"於是,他先派小股部隊進攻蜀軍一個營,以為試探。這次進攻雖然失利,但是陸遜卻有信心地說:″我己經知道擊破劉備的辦法了。"接著,陸遜讓每個士兵各持一把茅草,接近蜀營時,便用茅草順風點火。一時間,風助火勢,火借風力,蜀軍四十多座連營,頓時變成一片火海,吳軍乘勢全線出擊。蜀軍被大火包圍,又受到地形限制,兵力施展不開,紛紛逃竄,全線崩潰。在混戰中,蜀將張南、馮習等被殺,杜路、劉寧投降東吳。劉備逃到附近的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集結殘軍,準備死守。陸遜督促吳軍四面圍攻,蜀軍終於土崩瓦解,劉備只得連夜狼狽逃竄。幸虧驛站上的人把蜀軍軍械鎧甲燒著,阻擋了吳軍的道路,劉備才得以逃到白帝城。吳蜀夷陵之戰以吳勝蜀敗而告終。造成這次戰役勝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兩方統帥的指揮來看,陸遜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沉著冷靜,對敵我雙方進行了較為切實的分析和判斷,採取了避其鋒芒,擊其怠惰的戰略,以積極防禦,尋找戰機,抓住有力時機,一舉破敵,大獲全勝。而劉備則急躁求勝心切,驕傲輕敵,後又麻痺鬆懈,在樹木芪密的地方,連營七百里,犯了兵家大計,為吳軍創造了火攻的條件。可見夷陵之戰吳勝蜀敗,並非偶然,雙方指揮上的正確與否,才是問題的關鍵。
-
5 # 陳之煜
夷陵之戰,表面上看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而發動的一場復仇之戰,其實呢是出於戰略考慮,若無荊州屏障,益州也是門戶大開,而且從益州出兵道路不通,不像荊州四通八達,所以荊州必須重新拿回來,因為誰都知道從漢中出發面對的西涼軍馬還有長安等重城,光攻打就費時費力,從荊州往北就是曹魏腹心之地,而且運糧更方便,還能往東再攻下東吳,所以荊州必須拿到,還有劉備氣不過,明明結盟,這麼實打實的捅刀子,太氣人了,被一個晚輩耍讓劉備老臉往哪兒擱。
夷陵之戰前夕,張飛因為壓迫軍士太緊,結果睡夢中被殺,這下倒好無將可用,劉備親自出戰。一路橫行,對東吳的城池採取圍而不攻,圍而打援的策略,還屢次的手,這得手了呢就容易驕兵自滿,果然被東吳慢慢引進腹地,劉備還以為自己是第二個曹操戰必勝攻必取,孤軍深入,還為了顯擺自己的軍隊多強,連營七百里,不分兵設營互為掎角之勢,不靠近水邊,反而紮營於林下,連曹丕都取笑劉備不懂兵法,哪有結營七百里,果然陸遜一眼就看出這劉備營扎的好,只需要一把火,only一把就夠了,當然真實情況肯定不是一把火搞定的,一條連綿七百里的火龍降世,別人都說趁火打劫,怎麼打怎麼劫,陸遜親自示範。
劉備軍營著火,所有人都慌了,這時東吳將領出現,不好意思之前的賬該還了,你劉備愛圍而打援,今天打得你火燒眉毛,這一戰可以叫慘烈,劉備積攢了一輩子的身家如同股票市場大跌,瞬間來到解放前,這劉備不甘心呀,年輕的時候被呂布追著打被曹操追著打,被曹操部下追著打,好不容易在漢中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戰,斬了曹魏上將夏侯淵,讓曹操放棄漢中,一輩子的老對手完了,天下應該是劉備最強,孫權是他的晚輩,陸遜可以說是孫子輩了,結果千年道行一朝喪,這曹操老鷹都被把他打敗結果被孫權陸遜兩隻伯勞給打敗,結果病死在白帝城。
夷陵之戰可以說沒有改變三國走勢,因為依然三足鼎立,但也是個連鎖反應,因為夷陵之戰,諸葛亮不得已採取以戰養戰,其實就是讓魏吳看到蜀漢還是有實力,別想趁機吞了,而東吳佔了大部分荊州,那麼也要跟曹魏發生正面衝突,曹魏開始一系列的休養生息的措施。
-
6 # 江上孤舟
總結夷陵之戰,蜀國和吳國雙方勢力都用了哪些計?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謝謝邀請。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之一,且這次戰役使劉備所建立的西蜀政權開始走下坡路。以孫權為首的吳國對決以劉備為首的西蜀,本來劉備非常的有優勢,但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落荒而逃。這個神轉折,也勾起了很多人的興趣。比如雙方勢力對決的時候,用到了哪些計謀?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總之,大家對夷陵之戰是充滿好奇的。畢竟當初雖然是三足鼎立,但是最強的還是曹操。如果劉備和孫權不進行聯盟,那麼他們會很有可能被曹操所吞噬。所以後來孫權和劉備是聯盟關係,雖然中間會有點小摩擦,但也不怎麼影響兩者之間的合作。但最後沒想到本來是聯盟者的二人,最後卻到了你死我活的局面。
其實兩人關係破裂,其中是有曹操的推動的。
原來曹操的手下有幾個謀士,他們非常的睿智。看出了其實孫劉的聯盟是不堪一擊的,只需要運用反間計。就是把江南那塊地送給孫權,然後再遊說他攻擊關羽。只要在這過程中,孫權殺掉了關羽,那他們的聯盟必定破碎。畢竟劉備可是極為看重感情的人,他視關羽為手足。對於孫權來說,殺掉關羽又是勢在必行的,畢竟此人帶兵打仗真的頗有天賦。再加上他看守的荊州地理位置是那麼的重要,如果把它攻下了,那麼對吳國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後來孫權果然殺掉了關羽,成功得到了荊州。
夷陵之戰後,劉備元氣大傷,本不為世人所知的陸遜卻聲名大噪。陸遜用智慧打敗了當時軍事力量更為強大的西蜀軍隊,成功打了場以少勝多的精彩戰役。這也告訴我們兩軍交戰並不是兵多才能夠獲勝,必須要學會用智慧。
-
7 # 文武西瓜侯
夷陵之戰:是益州統治者、稱帝三個月後,劉備在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張飛被刺的情況下對江東統治者孫氏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孫權隨後向劉備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回覆列表
夷陵之戰,也是西蜀由盛轉衰的一個節點,交戰雙方鬥智鬥勇,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屬於陸遜的驕兵之計了吧,以守為攻,等待酷暑與蚊蟲,使備縱橫七百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