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白孫
-
2 # Icebearr
人與獸的最大區別是存在意識,獸類絕對不會獸類與人類的區別,他們的意識侷限於本能和自身,除了生存它們不會思考自己是不是存在,為什麼存在。
-
3 # NiBi輝煌
人本身就是獸的一種,之所以人能成為世界的主宰,除了外部環境外,重點在於人能控制自己,人性和獸性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我們都不能控制自己,就沒有現在的文明
-
4 # 爨戩謳颺
人有思想,
人有羞恥心,
人有理想,
人有學習力,
人有道德底線,
人有悲歡離合,
人有七情六慾。
-
5 # 沐沐de粑粑
課本里學的,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直立行走,個人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特點,還有很多比如人類有更多的情感,更懂得去思考,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
6 # 安福鞋通
人: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並能用語言進行思維的高等動物。
舉起火把才算人:質疑主流學派關於人的定義
人自詡是萬物之靈。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學者還是智者,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不清楚究竟什麼是人、人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目前通行的人的定義,是由人類學給出的:人是一種“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由於大量事實表明,許多動物都能夠選擇、加工、使用工具進行獲取食物活動(包括其他生存活動),因此上述人類學有關人的定義已經與事實不符,有必要重新對人進行定義。
有鑑於此,我主張舉起火把才算人,即人是一種能夠使用火的動物。
一 、人的定義
許多人都試圖給“人”下一個定義,他們往往從直觀的角度來定義人。諸如,人是直立行走的動物,人是有雙手的動物,人是沒有毛的動物,人是會說話的動物,人是要穿衣服的動物,人是會害羞而臉紅的動物,人是有婚姻規範的動物,等等。
許多學者也試圖給出人的定義。 例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一種政治動物,是一種就其本質而言需要群居的動物。馬克思認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蘭德曼認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著人。
阿奎那認為人是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分界線,亦即有“精神”活動的動物才是人。叔本華認為人是慾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
普羅塔格拉斯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意思是隻有人才會定義什麼是人。
愛默生認為人就是大自然的終極目的,而尼采與愛默生的觀點不同,他認為人是一根繩索,栓在動物和超人之間,亦即人只是生命發展變化的一個過渡性物種。黑格爾認為人是上帝的形象,其本身內部就是無限的源泉,人是自身存在的目的,其本身有無限的價值、永恆的命運。
上述有關人的定義,儘管從不同側面描述了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和差異,但是均不能令人滿意。問題在於這些定義沒有明確的可以操作的標準,它們用“政治”、“社會”、“文化”、“精神”、“慾望”、“上帝”(屬於宗教範疇)等等名詞來定義人,然而這些名詞本身又需要進行定義,而且這些名詞的定義又不可避免地與人的定義相關,以致形成迴圈定義。
目前主流學派對於人的定義,可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人是一種“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這個定義引入了“工具”和“勞動”兩個概念,而對“工具”和“勞動”的定義,又先決地限定在“人”的範圍之內:例如人的捕獵行為屬於勞動,而其他動物的捕獵行為卻不屬於勞動;人使用的軀體之外的東西屬於工具,而其他動物使用的軀體之外的東西卻不屬於工具;人建巢穴屬於發明創造,而其他動物建巢穴卻被認為屬於本能。
顯然,這樣的人的定義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它缺少可操作性,認定判斷的隨意性大,而且也與事實嚴重不符。事實表明,與現代人類同時生存的黑猩猩也在使用石器砸開堅果,使用木器捕食白蟻;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主流學派對於人的定義,實際上已經不能夠準確地區分人與動物,顯而易見該定義已經過時,或者放棄,或者需要改進。
也就是說,學術界有必要重新定義人。
二 、從萬有智力論的角度定義人
近年我在提出基因自主設計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在《萬有智力:第五種自然基本力》、《萬有智力論之層間智力對話》、《重構智學原理概論》等文章中提出萬有智力論。
根據萬有智力論,所謂“智力”,就是一種結構物能夠認識、控制、使用另一種結構物(包括其自身)的能力,因此智力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萬有智力論與萬物有靈論有著本質的不同,萬物有靈論以為所有的物質、物體都有著與人一樣相同層次的智力,而萬有智力論則明確指出,不同智力結構物的智力層次存在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差異。
具體來說,萬有智力包括如下層次的智力,它們分別可以稱之為智性(物質本性所表現的最基本的智力層次)、智電(電子結構所表現的智力層次)、智因(基因結構的智力層次)、智慧(動物神經系統的智力層次)、智慧(人類大腦思維繫統的智力層次)、智工(機器人之類的智力層次)。
據此可知,人與動物的區別,應該是在智力層次上發生了質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開始使用石器、木器的類人猿,仍然與黑猩猩處於同一智力層次上,它們還不能算是人。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人類學家僅僅憑使用石器就確定的“最早的人類”,其結論並不可靠,他們研究的物件實際上可能仍然是類人猿,而不是最早的人類。
這是因為,使用簡單石器的類人猿,它們仍然只具有智慧層次的智力,而哪怕是高等的智慧,也不能與初級的智慧相比。
三 、舉起火把才算人
1991年我撰寫完成《探尋聖人的足跡》一書(臺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版),該書對人類起源和人的定義提出了明確的新觀點:“人類起源的真正標誌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認為人類起源於‘選擇成為人’這一意願出現的那一時刻,其標誌便是舉起了火把。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懼怕火,在它們看來火是威嚴而又不可戰勝的“動物”的眼睛(在動物看來,人也是動物,只要有眼睛又能動的東西都是動物)。當某些類人猿舉起了火把的時候,他們便成為了最早的人類。
因為火把不僅是工具、武器、能源,也是一個符號,它標誌著一種新型動物的出現,這個新物種的出現不再僅僅依靠肉體結構之內的變化,而且還要依賴肉體結構之外的變化。 ”
不久前,我在《人是由大腦智慧設計出來的》一文中指出:大腦智慧下達了“舉起火把”的指令,正是在這一刻,執行舉起火把指令的類人猿(具體來說即熊猿)變成了人類,而下達“舉起火把”指令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就同時完成了從智慧到智慧的轉變。
也就是說,人是由大腦智慧設計出來的,而大腦智慧的智力層次比動物神經細胞智慧的層次又上了一個劃時代的新臺階。
有必要指出的是,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注意到,人與動物的區別主要在於火的使用。
《太平御覽》卷78引《禮含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為燧人。”《禮含文嘉》的作者不知何人(應該是漢代作品),但是他認為人與禽獸的區別在於“鑽木取火,炮生為熟”,卻是一種非常有洞察力的理論見識:人與獸相揖別在於火的使用。
我在《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一文中指出,古人將燧人氏列為三皇之首,其學術內涵即“人類及其文明誕生於火的使用”。而且,燧人氏之名,得自於使用燧石取火(用燧石擊打出的火花引燃易燃物),此後(大約在舊石器晚期)才逐漸發展出鑽木取火技術。
顯然,用“能夠使用火的動物”來定義人,比起用“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來定義人,要準確得多和明確得多。 例如,不少學者在用“勞動”來定義人的同時,往往陷入“先有勞動,還是先有人”的無謂爭論之中。
而且,從科學客觀的角度來說,把人的生存行為(例如捕獵、採集食物)定義為勞動,卻把動物的類似生存行為定義為本能,顯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學的、違背邏輯的。
事實上,使用火乃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智力活動,在所有的生物之中,始終只有人類能夠使用火,或者說只有人的智力(屬於智慧層次)才能夠駕馭火、使用火、利用火。
我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符號之謎》(原名《生活中的神秘符號》,曾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一書和其他著作中指出,火是偽裝,火是訊號,火是武器,火是工具;火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它可以照明、加熱、熱處理,加工熟食(減少疾病危害,減輕牙齒和消化系統的負擔),製造顏料、燒陶、冶金,擴充套件食物來源(例如農作物,沒有火,人類不大會去食草籽類食物)。
此外,還涉及到許多相關器物,自然取火工具,用火器具(火塘、灶、吹火筒),配套器具(加熱石板、陶器、青銅器);還需要解決許多技術難題,例如火種儲存,人造火源(鑽木取火),排煙(排除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煙塵),防火,等等。
總之,火苗跳動刺激著人的思維,思維的火花隨著火苗跳動而不斷湧現。 人類舉起火把,不可避免地確定了直立行走方式。類人猿最初的直立行走,乃是可逆的,正如現在的黑猩猩一樣;只有在舉起火把後,直立行走才是不可逆的。
這是因為,直立行走是危險的,柔軟的腹部暴露在外,只有舉起火把才能保護自己,而舉起火把也同時要求人只能直立行走。也就是說,導致人從動物中走出來的突變、演進、進化,實際上是發生在人的頭部大腦思維中,而不是發生在基因層次上,當大腦下達了“舉起火把”的指令時,人類從此就掌握了一種超越基因和動物層次的全新的生存本領和生存能源,並由此而進入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
這裡有必要說明的是,火的使用對人的軀體結構(涉及到基因的改變)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一系列作用和效應,並促成了人的智力不斷增長,其標誌之一就是腦容量的增加。因此,人類學家根據出土類人動物頭骨的形狀和腦容量作為是否人類的標準,應該說是有參考價值的。
與此同時,能夠使用火的人類,開始有能力捕獵大型動物;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肢解獵物,需要製造相應的工具,以便剝下大型動物厚而結實的皮,把整塊的肉切割開來,這就促進了複雜工具和複雜用具(石器、骨器、皮革)的製造水平。
也就是說,複雜石器的出現,是在火的使用之後,或者是與火的使用同時發生的;因此,如果人類學家根據出土石器的複雜程度作為是否人類的標準,應該說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四 、誰是最早使用火的人
如果將人的定義為“使用火的動物”,那麼也就意味著人類起源於火的使用:誰是最早使用火的人,誰就是最早的人類。
-
7 # JSDCH986
人與獸的區在於人能“自律"。有思想,有遠見,可以改造自己,改造自然,人有“夢想"。獸不能。這就是區別!淺見!
-
8 # 鄧恩周
人與獸類區別是,人能創造,人有思想,有反思,有理性。獸類是被動,是淺感性的東西。勞動創造了人類。主動的勞動創造人的高度,也創造社會的高度。
-
9 # 潑冷水的哥
1 人類可以生產物質,動物只能採集物質。2 人類有複雜的社會關係,動物只有簡單的群體關係。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不同。
-
10 # 張改聯
人和獸都有一個同樣的大腦,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是高等文明之人,獸沒經過高等教育,腦子裡想的就是,吃吃吃,你不吃他他吃你學會了攻擊攻擊再攻擊,這就是人和獸的最大的區別
回覆列表
最大區別是人能夠改造自己、發展自己創新自己,人能夠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世界、創新世界,能夠奮鬥實現美好到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