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狐狸晨曦
-
2 # 書中有毒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不但有錢而且錢多的快腐爛發黴了,只是,他吝嗇沒舍地花。他的內帑銀子比現在的上市公司所圈的錢多多了。可最終被李自成搜刮所得。
那崇禎到底有多少錢呢?據有關史書記載,崇禎二年五月,薊遼總督袁崇煥和寧遠總兵吳三桂覲見述職,崇禎問袁崇煥有何困難儘管提。當然缺銀子。崇禎用眼掃了一圈在場的內閣幾個重臣,戶部尚書說,國庫早已入不敷出了。內閣首輔小心翼翼地提醒崇禎:何不問問內帑銀?崇禎無奈,只好退居後院,悄聲問身邊的大內總管王承恩:內帑銀具體有多少?王承恩下跪一本正經答奏:一千肆佰柒拾叄萬陸仟伍佰壹拾貳兩整!1470多萬兩白銀啊,這是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十五代君王積攢下來的家底。可是不知為何,崇禎是個吝嗇鬼,要錢不要命,只從內帑銀裡取出3萬兩給了袁崇煥……即使到了崇禎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李自成都打過黃河進入山西了,由於朝庭沒錢連南方的勤王軍隊都沒法調動,但崇禎還是沒捨得用,最後全留給了李自成……
-
3 # 火器工坊
明末崇禎年間,正好是中國又一次風雲鉅變的時候。明末戰爭不斷,社會在變革,因此大明王朝的經濟狀況就頗受歷史愛好者們的關注。根據相關資料和一些大家都分析來看,明末的經濟狀況應該是這樣的:政府窮而民間富,西北窮而東南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坑爹的稅收政策以及繁榮的商貿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建國的時候,因為天下戰亂不斷,因此對農業對商業都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不過農業恢復快,商業恢復慢,因此為了給商人留條活路,太祖皇帝規定民營商人收稅三十稅一。後來到了萬曆朝,大明的商貿已然達到了超級高的水平,每年透過貿易湧入中國的白銀都是源源不斷,這就使得沿海的商人變得越來越有錢,可是大明坑爹的稅收制度卻使得大明政府從這些商人手裡根本撈不了幾個子。當然了,也不是崇禎皇帝不想收,而是東林黨這幫文官看自己的利益勝過國家利益,看自己的氣節高於愛國情節,所以不斷的阻撓崇禎皇帝收商稅,這就使得國庫撈不上錢。
荒廢的官營商坊大明在東南有很多官營或者官私合營的手工坊,比如絲造局等等。這些作坊生產出來的東西除了供皇家使用,還會用於商貿。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這些手工作坊或者被大商人吞併,或者被文官霸佔,總之作為大明官方的商貿場所,到了崇禎朝就已經不姓朱了。
白銀的衝擊以及土地兼併東南繁榮的商貿使得大量的美洲白銀湧入中國,但是華人有個習慣,就是存錢。這些大土豪掙了錢要麼存著,要麼買地。存錢的結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白銀其實並不多,而自從張居正改革之後,收稅統一收銀子,白銀都在東南,西北就慘了,如此一來內地的農民為了換銀子交稅,通常還要長途跋涉的去城裡賤賣糧食。換來的銀子交上去又被貪官剋扣一部分,這樣再次流通下來的白銀就更少了,一個惡性迴圈一旦誕生,就會造成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了貧富差距拉大的局面。
除了白銀的衝擊,土地兼併也是一大硬傷。雖說土地兼併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但畢竟中國太大,西北工坊有限,西北的流民又沒什麼機會能到東南去打工,就只能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大地主土地兼併,跟文武官勾結,又給國家少繳稅,這樣一來,稅收的矛頭就只能只想已經被榨乾的農民了。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農民起義。
因此說,崇禎朝,富了富人,窮了國家。
-
4 # 歷史有知社
明朝滅亡,迎來的不簡單是一場改朝換代,而是一場文明的空前浩劫。明末大儒顧炎武說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明朝滅亡,誠令人悲痛,而崇禎帝殉國,更顯此事悲壯。然而,作為自秦朝以後,恥辱感最強的亡國之君。在其以身殉國後,卻被一些人潑了一身髒水,被汙衊為慳吝之君。然而,如此惡毒的汙衊卻禁不起簡單邏輯的推敲。
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個傳言,說明朝滅亡之後,崇禎的內帑(皇室私人錢庫)被搜出多少兩白銀,以此證明崇禎是位慳吝昏愚之君,明朝活該被滅亡。據較為有影響力的《明季北略》記載:..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
也即是說,崇禎的內帑有185億兩白銀。什麼樣的概念?直到兩百五十年之後,滿清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賠銀兩億三千萬兩,尚不足崇禎內帑的零頭。這到底是要證明明朝有多富足?還是要證明崇禎有多慳吝?
而據毛奇齡《後鑑錄》:..“餘宮中內帑金銀器具以及鼎耳門環鈿絲裝嵌,剔剝殆遍,不及十萬。賊聲言得自內帑,惡拷索名也。”其他同類的史料就不再舉了,總之一種說法是,崇禎的內帑裡有很多銀子;而另一種說法是,崇禎的內帑早已經空了。
至於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我們可以根據常識與邏輯去判斷真假,謊言儘管可以混淆視聽,但總會有破綻,而禁不起推敲。
明朝的皇帝中,最為斂財的要數萬歷皇帝,萬曆皇帝喜歡派太監到各地徵收礦稅銀,以增加其內帑銀,很多史學家都認為明朝實際上就亡於這位萬曆皇帝之手。然而,皇帝的內帑並非完全是皇室私用。如據《明實錄·神宗顯皇帝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二年三月丁亥:“內閣傳出 聖諭 兩宮聖母,聞河南饑荒。發內帑銀三萬三千兩,著該部解去濟賑,部請分發河南、山東、江北,得允。”...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己亥:“戶部揭稱:各鎮請餉數多,逋負催徵無期。請內帑百萬,與太僕寺五十萬,一時齊發輔臣以聞……伏惟 皇上俯念邊情最急,仍諭照數速發。”
萬曆皇帝雖斂財有道,但花銀子的地方也多,除了自己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外,還給其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大量賞賜。此外,萬曆三大徵以及後期的薩爾滸之戰等等,長期的大規模戰事早已耗空了大明朝的國庫。當國庫耗空,自然就得動用皇帝的內帑了。
自萬曆以後,明朝的財政基本上就已經寅吃卯糧了,欠餉問題日益嚴重。而自崇禎皇帝嗣位之後,外與女真的戰事不斷升級,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大規模起義。崇禎又不愛斂財,生活過的極為節儉,史載: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連崇禎的內衣破舊了都捨不得換,而被大臣看見了,都覺得難為情。在軍餉都屢徵不齊的情況下,崇禎已到節衣縮食的地步,又怎麼會有那麼多內帑銀呢?
再則,崇禎是恥辱感極強的皇帝,在最後關頭,其令皇后、貴妃等自殺,又砍傷、砍死公主,最後自己上吊於煤山。臨終前還留下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崇禎的恥辱感如此之強烈,如果其內帑真多那麼多銀子的話,還會有顏面留下這番話?
崇禎或許不是位好皇帝,但在品行上絕對無虧。而別有用心之人,卻為了其篡奪明室江山而尋求某種道義上的法理依據,便肆意抹黑了崇禎帝。可如此低劣的抹黑手段卻被很多人信以為真,不亦悲乎?
-
5 # 楊過的大仙
明末崇禎到底有沒有錢,答案肯定是沒錢了,至於為什麼沒錢,除了災禍不斷,連年戰爭外,其實和明朝的金融制度有很大關係。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貧銀國,大部分的銀子都靠外來輸入。明朝中期,隨著墨西哥和南美的銀礦被發現,世界銀供給量加大,再加上,明朝在對外貿易時,基本上只出口不進口,所以明朝中期,世界上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一直到明朝後期的上百年間,有近3億兩白銀輸入中國。大量的白銀流入,導致銀價下跌,國內通貨膨脹日益嚴重。
張居正改後,實行一條鞭法,將稅負由以糧食為計量單位改為以銀為計量。這給西北、山東、安徽、江南一帶帶來了沉重打擊。西北那個商業不發達,銀子的量少,為了交稅,農民必須賣糧食換銀子,這就導致了大量流民出現。而江南工商業發達,銀子多,以銀交稅後,大量土地的被拋荒。這間接導致了明末的大饑荒。
然而明朝後期,世界出現了白銀供應短缺的局面,在歐洲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陷入戰爭,對華貿易大幅減少而日本的閉關鎖國又進一步減少了白銀的流通渠道。缺少了白銀的輸入,整個大名王朝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江南的工商業遭受重創。富日子過慣了,一下子過窮日子,這就沒法整了。沒地兒開源,自然就得想法節流。有官員就提出要裁撤驛站,結果銀子是少花了,可也把李自成這位敢闖敢幹的同志從體制內給下崗了。
所以明末的危機根源實際上是金融危機,缺錢,再有本事的皇帝他也幹部下去,再加上流民造反、清兵壓境,花錢的地方太多了,這個存在了兩百多年的王朝終於是走到了盡頭。
回覆列表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看似面上光鮮,然而二百多年下來積累的體制弊病,早已積重難返,病入膏肓。一邊是人口激增、土地兼併嚴重,錢財集中於權貴巨室,一邊是腐朽的國家機器根本收不上稅,國家財政窘迫,難以維繫正常運轉。
此外又恰逢全球化程序的大航海時代,和外國交流空前密切的“晚明大變局”,可以說朱元璋和朱棣基於小農經濟設計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跟不上“資本主義萌芽”蓬勃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了。
當時的中國江南,是整個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域,生產力水平達到相當的高度,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每年從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的相關貿易換回大量的白銀,竟能讓中國這麼一個貧銀國實現了“銀本位”制度。
可惜這些本能讓帝國得以續命的錢糧財賦,在已經徹底腐壞的明朝體制下,根本不可能收取得上來。因此整個國家一邊是西北苦難交迫,流民遍地,一邊是江南富庶昇平,鶯歌燕舞。
崇禎皇帝難道真不知道百姓無錢,整個國家的財富都在官僚鉅富手中麼?可是他一方面固然可以隨意罷黜甚至殺戮那些宰輔、總督、尚書等方面大員,如同殺豬宰狗,另一方面卻根本無力和整個官僚權貴集團做鬥爭,讓這些道德君子從嘴裡把錢吐出來。
官員們拜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賜,光領那點合法的微薄薪水,一家老小都根本活不了,活不好,因此不免要收各種“冰敬、炭敬”之類的潛規則灰色收入,自然就更沒有立場去嚴懲貪腐,清理自身隊伍。
而明朝商稅極低、科舉士大夫免稅的“祖制",正好又讓官僚進士們大開收納投獻田、開設各種工場鋪子的方便之門,而真正向國庫繳納的賦稅,和他們所得鉅額利潤比不過九牛一毛。
這些學富五車的官僚士大夫,筆下道德文章洋洋千言,憂國憂民溢於言表,但真讓他們去學于謙海瑞,做一個廉潔自苦的崖岸孤臣,那就誰也休提了。需知道整個大明朝二百多年,總共也才出了一個于謙,一個海瑞!
明末名將盧象升,算是那個時代僅有的知兵法、敢善戰,廉潔自守,更有一腔為國忘我熱血的進士文官,他曾在巡視九邊後,上書彙報崇禎皇帝:
【今逋餉愈多,飢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制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僕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這就是大明朝的精銳兵馬、西北邊軍將士當時的生活狀況。一群平日賣兒、鬻女、典妻、乞討,或與將主為奴來維繫生存的乞丐和奴隸,指望他們保家衛國到幾時?一個連帝國核心支援武力都弄成這個樣子的王朝,竟可能長久持續下去麼?
盧象升盧忠烈公此前未逢一敗,為當時大明第一名將,又身居兵部尚書和宣大總督的要職,在鉅鹿之戰,卻只能以五千天雄軍去迎擊入侵關內的兩萬清軍,身披多創一戰殉國。
箇中緣由,並非他將才不足,而就是因為數萬友軍就坐視他全軍覆滅而不動如山,而就是因為他麾下將士竟已經餓了整整三天肚子,無人肯供應糧餉!
盧象升鉅鹿殉國崇禎帝也曾在內憂外患之際,聽取內閣首輔薛國觀的進言,強迫他那些親戚捐資助響。
武清侯李國瑞是崇禎帝曾祖母孝定李太后的親族,擁有大片莊園田產,家資無數,因拒絕輸餉被崇禎帝逼死。皇親國戚們人人自危,便暗地和宮中嬪妃宦官相勾結,趁著五皇子生病,裝神弄鬼,假造孝定太后(九蓮菩薩)顯靈,把這個小孩子活活嚇死,甚至還放言要殺盡所有皇子。
【帝初憂國用不足,國觀請藉助,言:“在外群僚,臣等任之;在內戚畹,非獨斷不可。”因以武清侯李國瑞為言……或教國瑞匿貲勿獻,拆毀居第,陳什器通衢鬻之,示無所有。嘉定伯周奎與有連,代為請。帝怒,奪國瑞爵,國瑞悸死。有司追不已,戚畹皆自危。因皇五子病,交通宦官宮妾,倡言孝定太后已為九蓮菩薩,空中責帝薄外家,諸皇子盡當夭,降神於皇五子。】這亦是權貴集團對皇帝的最後通牒:今日可以把黑手伸進皇宮,嚇殺皇子,難道明日便不能弒君篡位麼?
崇禎帝痛失愛子,又遭恐嚇,只能生生嚥下這口惡氣,讓李國瑞七歲兒子繼承武清侯位,將李家的家產盡數歸還,並殺了薛國觀這個倒黴首輔,給皇親國戚們出氣。
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俄皇子卒,帝大恐,急封國瑞七歲兒存善為侯,盡還所納金銀,而追恨國觀,待隙而發。】所以,哪怕是松錦大戰洪承疇部毀敗,潼關大戰孫傳庭部覆亡之後,大明王朝精銳的機動軍力固然已經全軍覆滅,但九邊重鎮尚有幾十萬缺衣少食的邊軍,然而崇禎皇帝卻根本拿不出能讓他們賣力抗敵的糧餉。
因此,李自成數萬老營東征,幾十萬明朝邊軍竟卷甲而降,幾個月就讓李自成兵鋒直指北京城下,逼得崇禎帝上吊自殺,臨終猶自痛罵:【臣皆亡國之臣!】
而當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後,這些原明朝降軍又迅速轉頭了滿清,成為清軍取關中、下江南、攻伐四方的馬前卒,急先鋒,並和八旗鐵騎一起,用屠刀把江南士紳權貴們積累的鉅額財富盡數洗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