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句話De人生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很少,是必然的事情,是社會發展的問題。

    傳統文化我們一般指詩書禮易,琴棋書畫,還有古代生活中的一些知識文化。

    由於社會發展進步,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物質文化的追求遠高於精神文化的追求。

    這就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沒落。不是說傳統文化不好,而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不高了。

    沒有了需求,自然就對傳統文化方面下功夫少了,所以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不足,並不是學校的原因。

    從學校方面來看,學校不可能把傳統文化放在主要教學方面,這樣不符合社會需要,學生家長也不同意學校這樣做。

    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在小時候,傳統文化的精華,即使學到也理解不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年齡越大越明顯。

    所以說,對傳統文化了解少,並不是學校的原因。

  • 2 # 天涯坐看

    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瞭解,靠多渠道教育的薪火相傳

    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狹義:學校教育;廣義:所有的教育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

    一、家庭教育的薰陶,是年輕人對某種文化產生興趣的重要原因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華人非常注重家庭的教育。

    比如大眾耳熟能詳的“書香門第”、“耕讀傳家”,說的就是家庭教育。

    甚至一些氏族宗親以族訓的形式代代相傳,著名的就有韓氏的“昌黎世澤,魏國家風”。

    大家一定聽說過晚清曾國蕃、李鴻章家族吧?聽說過《曾國蕃家書》吧?這師生兩家一脈相承的家訓,令一百幾十年來曾、李兩族在中國風生水起,叱吒風雲!

    你無法想象大廳裡擺放著麻將桌,每天吆五喝六,煙霧繚繞的家庭,能走出一個讀書成才的孩子來。

    孩子長期在傳統文化環境中耳濡目染,就會潛移默化,喜歡當然也是習慣成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學校教育,是學生掌握文化知識、生活技能的主要環節

    學校教育,是系統化、科學化、具體化、全面化、模組化的教育,每一位華人都至少受過九年義務教育,這裡不再贅述。

    不過還是要說明一下,現在學校注重於應試教育,輕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亟待我們的決策者思考。

    三、社會教育,是社會良俗的形成,國家民族精神面貌的體現。

    社會的教育,可分為社會風氣感染;某區域性圈子的影響;國家營造的教育基地等等。

    不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多麼的成功,一旦與社會教育相悖,大部分努力就可能會付之東流。

    我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上流行“使手術刀的不如使殺豬刀的”、“制原子彈的不如製茶葉蛋的”……等等浮躁的思潮和社會現實,害苦了多少人!

    說到社會教育,不得不提猶太民族,一千多年前,他們被屠殺、驅逐,離鄉背井,流散全世界,只給後人留下一部《聖經》,一堵“哭牆”。但就是這兩樣聖物的教育,十數年間,一千多年後回祖地崛起一個以色列!因為,他們尊祖訓,平均一個成年人月讀書六本!還定期給先人更換書籍!

    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曾實施了一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偉大工程,就是在5.5億人口中,將5億人掃除文盲!才有今日經濟的一日千里!

    忘記過去,等於沒有未來,中國夢的實現,中華的崛起,如果國民少讀書,不學習傳統文化,一切都是一句空話。

  • 3 # 作者蔣寶兒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一方面在外來文化的融入中,外來文化相對於較輕鬆的慶祝方式,讓青少年可以輕鬆愉悅,而且傳統文化對於青少年有一種死板的印象,讓青少年叛逆心理增強。但是不得不說傳統文化所帶有的基因是禮,深厚的儒家基因是嚴肅的,正經的,讓青少年有所逃避,舉個例子,春節,中國重要節日,但是很多青少年卻並不是那麼熱衷,之所以那麼期待主要是因為假期長,而春節帶來的紅包,拜年,相親…都是讓青少年開始逃避,所以開始忽視。

    一方面傳統文化一直根深蒂固,有種禁錮的意味,對於現在追求個性的青少年並不太適應。所以不是青少年開始要忽視,這是一種相對的,傳統文化的及時更新不到位,對於現在文化的發展不及時,讓青少年開始忽視,也是要求傳統文化學會適應現代化發展,而不是單單說青少年如何。

    最後,社會商業的推動,大力的營銷措施淡化了傳統文化內涵,而且發現社會對於那個聖誕節的西方一些東西推崇太高

    這只是我的一些拙見,不喜勿噴

  • 4 # 關山聽風

    有些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這種結論是正確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不瞭解傳統文化,不瞭解只是一部分。

    (縣級傳統工具展示)

    分析這一部分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咎教育。傳統文化的內涵太豐富,畢竟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要全部進行了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更不能單靠學校裡的教育。從另一個角度講,不僅是有些年輕人對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事實上,一些中老年人對傳統文化了解也太少。傳統文化有一個傳承的問題,中老年人對傳統文化了解都那麼少,還去苛求年輕一代人嗎?

    (苗族傳統服飾)

    我這裡就如何瞭解傳統文化談自己的認識。

    一是要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中去。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農村傳承得比較好,在城市人,特別是大城市傳承得不理想,關鍵就是一個參與問題。就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從小到大,從書本上學到的傳統文化,無非就是一些歷史、文化、地理等知識,而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則是從民間學來的,是從村裡老一輩那裡學來的。如正月舞龍燈、唱漢戲,又如清明掃墓、端午賽龍舟,必須要參與其中才知道這些活的具體流程和含義。又如唱地方民歌及民間技藝,你得去動口動手,跟著學習才能瞭解。本人從小開始就積極參與各種民俗活動,所以,今天才瞭解很多的傳統文化。

    (農家傳統食品工藝)

    二是現代媒體疏遠傳統文化。隨著著電視的發展,可以說對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打擊。自從電視機普及到城鄉各個角落以後,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子,一有空閒時間就守在電視機前面。而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以娛樂至上,收視率至上,很少有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功能。後來,手機普通了,青少年迷上各種遊戲,使青少年更加遠離了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也更不願參加民間的民俗活動,眼睛盯著手機一刻也不能離開。本來這些新媒體的發展是讓青少年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好平臺,但在做這些平臺的人又有多少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多少平臺拿出一定的空間用來宣傳普及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南大園古苗寨)

    (湘黔古驛道古橋樑)

    總之,培養文化自信的年輕一代,不能簡單而輕易地拋鍋給教育,學校的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有教育的任務,也不可能包辦學生的學習一輩子。傳承統文化要靠整個社會,新媒體尤其要犧牲一些小利,做一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功德的事情。

  • 5 # 文心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這個問題筆者分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第一、題目本身的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太準確,缺了點東西。題目太大了反而不能探討出一些有價值的內容。

    若把後一句:是教育的原因嗎?改為“是教育***(*這裡填寫具體在教育的什麼方面)的原因嗎 ”?會產生出一些列有針對性的問題,是不是稍微好一點?

    由於問題的問法,綜合來看似乎答案都沒有在某個點上聚焦,感覺答案都太泛化了。

    這個問題回答,筆者認為,先應弄清楚幾個概念的邊界:

    第一類:文化、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國學經典;

    第二類:教化、教育

    而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全部寫在2017年兩辦釋出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裡面。

    困惑的是,為什麼還有很多“專家”另起爐灶的表述自己的觀點,有的還進行“解讀”?

    試問,是檔案寫的不夠直白還是覺得大家不識字?反而把實施者需要理論指引時,搞的糊里糊塗。當然,理論研究者、實施者也不要認為自己比檔案起草者理論水平多高明。

    就目前來講,筆者認為,兩辦的檔案,就是今後所有想要在傳統文化方面做些事情者想要做事且做出成績、成就的方向指引和行動方針。

    第二、傳統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相關回答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檔案原文摘抄)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華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範,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華人的行為方式。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華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中華文化幼兒讀物,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修訂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課程教材。

    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

    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建設。

    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

    研究制定國民語言教育大綱,開展好國民語言教育。

    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培訓,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外教育的關係(只摘抄標題,具體內容參看原檔案)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

    第三、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是教育的責任嗎?(換個問法)

    是的。

    今天的小孩童,就是將來的年輕人。如果把今天的年輕人定在四十歲之前的範圍,22歲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而這個時間段的年輕人就是今天文化的體現和過去教育的的成果。關鍵,現在這一批人大部分也已經為人父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他們來講尚且如此,他們的子女會是怎樣?

    我們按最少的量,一堂課四十分鐘,一學期十六課,一學年三十二課,六年一百九十二課,在這一百九十二課時(128小時)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遠不夠,但若是在瞭解的層面呢?——課堂是學校的主陣地。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方面,如果作為老師,面對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和他的家長,你可以說,未來六年,孩子的教育要家校共育,但你說孩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培養,家校共同努力,目前恐怕是不妥的。

    也有人說,家庭教育到位,還是會培養出像“神童李尚榮”那樣的孩子,

    這個判斷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重擔交給幾個“神童”,傳統文化的未來堪憂——我們需要的是一批“神童”。

    如果還不能明白學校教育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意義,可以琢磨一下:寫下“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這幾個字的人,他內心的迫切度和對未來給予的期望度,該有多大。

    那具體怎麼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最後,如果能認真讀完兩辦的檔案,請問,檔案裡你們看到“國學”兩個字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家鄉三伏天都有哪些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