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凡書屋
-
2 # 迷彩黃金
《我該怎樣和你好好說話?》
有效溝通,首先要站在對方立場換位思考,同時,適當學習瞭解一些心理諮詢過程中的技巧,靈活運用。
傾聽:是指諮詢師主動積極地運用視聽器官去收集案主資訊的活動。傾聽強調蒐集關於求助者的一切情況,是一種資訊輸入行為。傾聽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傾聽求助者的話語資訊、傾聽求助和的身體語言資訊、解讀求助者其人。
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範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餘地。這樣的提問比較寬鬆,不唐突,也常得體。特點:常用於訪談的開頭,可縮短雙方心理、感情距離,但由於鬆散和自由,難以深挖。
情感表達技術:諮詢師告知自己的情緒、情感活動狀況,讓求助者明白。諮詢師的情感表達既可以針對求助者,如“我覺得你很坦然”,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如“我很抱歉沒有聽清你剛才說的話”,或針對其他事物,如“我喜歡與人交朋友”等
非語言行為:除言語和書面語言外的所有人類溝通方式。在人們進行交流時,約有65%的資訊是由非言語資訊傳達的。非言語行為也是表達共情、積極關注、尊重等的有效方式之一。透過非言語行為傳達的共情態度比言語還多,影響力更大。
尊重:就是照顧他人的體面,不傷及,或不嚴重傷及他人的不滿足本性的行為。它意味著把救助者作為有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與自助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對待,體現為對求助者現狀、價值觀、人格和權益的接納、關注和愛護。尊重求助者,不僅是諮詢師職業道德的起碼要求,也是助人的基本條件。
真誠:真誠是指工作者在專業關係中能夠以真正的自我出現,也容許自己的感受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一個真誠的諮詢師,不作保護式的偽裝,不會將自己隱藏在專業角色的後面;同時,更不會像一個技師一般的例行公事;相反,他會很開放、很自由而有很個人地投入到整個關係中。
溫暖:以身體表達同感和尊重的方法,通常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傳達,例如手足的姿態、聲調、撫摸和麵部表情等。我們要感受自己對求助者有溫暖的態度,要喜歡求助者,關心求助者,並尊重求助者。
通情達理:包括三層意思, 一是諮詢師根據來訪者述說表情、舉止,設身處境的體驗其內心的情感等。二是諮詢師藉助於自身知識經驗,技巧,分析來訪者的經歷,體驗和人格之間的聯絡,從而理解來訪者問題的實質。 三是諮詢師藉助自己的經驗、技巧, 把自己對來訪者內心的體驗的理解準確的傳達給對方,並影響來訪者進一步思考自己的感受。
積極關注:積極關注是對求助者的語言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從而使求助者擁有正向價值觀。凡是助人工作,首先必須抱有一種信念,即受助者時可以改變的。他們身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長處與優點,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潛力存在,都存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成長動力,透過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幫助,每個人都可以比現在更好。
內容反應:內容反應,也稱釋義,是指諮詢師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談、思想加以綜合整理,再反饋給求助者。諮詢師選擇求助者的實質性內容,用自己的言語使其表達出來,最好時引用求助者言談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詞語。內容反應使得求助者有機會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擾,重新組合那些零散的時間和關係,深化會談的內容。
情感反應:情感反應是諮詢員經驗求助者所表達的感受,並有能力用簡潔的反應,去表達出對求助者感受的瞭解。這種瞭解包括求助者不論是直接表達或暗示的主要感受。主要時為了澄清求助者模糊不清的感覺,歸納或澄清求助者同時表達但又相反或矛盾的感覺,令求助者覺得諮詢員明白他的感受,幫助求助者去接納或擁有自己的感受。
-
3 # 有愛益家
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緒。
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表揚”孩子要注重事實
-
4 # 教育好文
一、詢問式
孩子肯定有自己的原因和理由做出一些你認為不恰當的事情。這時候我們不要武斷的來判斷孩子的正誤,一頓呵斥更是不應該的。首先應該做的是詢問式的溝通,也就是問孩子你做了什麼?你為什麼這樣做?你覺得怎麼做好?把事件的回憶、判斷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二、理解式任何人其實都不希望自己犯錯誤的,犯錯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內疚和自責的,所以家長需要提升的是我們的共情力,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心裡很難受,我能夠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一個小小的兒童能夠獲得大人的理解,是多麼的欣慰呀。所以做家長的要能夠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慢一點做出評判的反反應,快一點擺出理解的姿態。
三、建議式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決定。最近在跟一個教育人聊天的時候,他講到外國的孩子鞋帶經常都沒有系,老師好心的提醒,可是孩子說我覺得很安全,沒有問題,我不想系。教育者只需要做到提醒的義務就可以了,至於決定權還是在孩子自己手中,當孩子做出的事情我們認為不滿意的時候,只要沒有威脅到他的安全,我們沒有必要去幹涉和武斷地制止,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我們擁有的只是建議權。
-
5 # 陽光語言矯正師
同事向我抱怨,與孩子溝通越來越難了,她發現一個狀況,當她不斷的給孩子提建議的時候,孩子越聽越煩,越聽越燥,為啥當媽說的話,孩子聽起來都變成一種譴責?
其實,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當你不斷的跟別人講“你應該怎麼做”“你可以試試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弄呢”,對方聽了會生氣,特別是自尊心強的人,聽了會覺得你在指責我!
有句話講得特別好,“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譽人言。”意思是,控制情緒,特別是在高興和生氣的時候,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大了,不願意跟我們講心裡話了,和爹媽之間言語矛盾越來越多了。
有時候,父母一張口就帶著情緒,不是挑毛病,就是下命令,批評的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孩子聽的戰戰兢兢、一肚子委屈。
面對孩子的不成熟,作為一個成熟的家長,言語之間要有成年人的理智和智慧,
如果孩子能把你激怒,那說明你的水平跟孩子一樣,甚至不如孩子。根本沒有資格去幫助孩子成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年齡大,經歷多,人生經驗更豐富,但這些在孩子面前都是零。家長必須在任何時候,對孩子都要保持平靜和理智,不應該再情緒中處理問題。
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感情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不願意成長蛻變,而是不停的抱怨孩子的缺點。
而孩子在對待父母的感情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從未在父母身上體會到理解、包容,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成長的快樂。
和孩子溝通,是門學問,怎麼才能潛入內心?如何才能達到情感共鳴?
注意語氣:
1、避免評價語氣
父母都愛評價孩子的方方面面,而且他們往往都在心理上佔據高地,一開口就不自覺的拉開對話距離,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2、避免指令語氣
指令性的話是最糟的溝通方式,是對尊重的踐踏,指令語氣的壓迫性,往往帶來孩子的抗拒心理。
3、避免嘮叨式語氣
嘮叨是發牢騷的表現,嘮叨語言模糊且邏輯不清,往往大人說了很痛快,孩子聽了很痛苦。
4、避免暴力語氣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用暴力語言責罵,詆譭孩子,往往孩子表現的自卑、無能、不自信,孩子會有挫敗感,心理傷害很大!
5、避免冷模式語氣
心理研究顯示,經常對孩子說話冷漠,哪怕言語不過激,也會讓孩子逐漸形成消極的負面心理,產生冷淡、憂鬱的性格。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感覺孩子說話冷漠,沒有好臉色,其實是父母談話方式中,潛移默化的結果。
“言為心聲,行為心表” ,你今天和孩子交談的方式,就是將來孩子和你相處的態度。
-
6 # 智慧少年宮
孩子的世界和想法和大人的總是有所差別,溝通是一種雙向的行為,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話就是乖孩子、能溝通,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是壞孩子、難溝通。
學會與孩子溝通,是促進親子關係的關鍵哦。
1.傾聽比表達更重要家長要明白自己不是孩子絕對的權威這一道理,不能讓孩子處處都聽自己的,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孩子的傾訴總是被打斷,就會慢慢失去“告訴你”的興趣,造成傾訴障礙。家長要學會傾聽,不僅僅是認真聽明白孩子所講的意思,還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2.說話的情緒比內容更重要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如成年人,當孩子情緒激動聽不進話時,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惡言相對”,首先應該穩定自己的情緒,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後再好好溝通、解決問題。
3.尊重比方法更重要當孩子感到不愉快、疑惑、煩惱,想要傾訴時,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嘗試理解他們,尊重孩子的感覺,不要急於作出評價,更沒必要進行指責,要耐心瞭解孩子感到不愉快的真正原因。
-
7 # 育兒不難
不少父母都感覺和孩子講道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往往都是父母說的天花亂墜,孩子這耳朵進,那耳朵出。那麼,父母怎樣說,孩子才會聽呢?
1.和孩子溝通,父母態度要真誠。
在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一遇到與自己觀點不符的時候就以“過來人”自居,全盤否定孩子的思想,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
真誠溝通需要注意這幾點:(1)要消除對孩子的主觀偏見(2)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3)要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4)交流的時候要實事求是。
2.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平等的交流。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的交流。如果總是站著面對孩子,那麼,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就不僅僅是身高上的差距,同時更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距離,是一顆心與一顆心之間的距離。
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孩子能夠接受的一種愛護;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孩子離我們的距離就會縮短;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是父母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體現;蹲下來與孩子交流,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
蹲下來與孩子交流,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處在同一高度上,然後握住孩子的手,輕聲地和孩子說話。我認為,在蹲下與孩子目光平行的時候,無形中,孩子便會乖乖聽話了。
3.平心氣靜的和孩子說話,尊重孩子。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要平心靜氣地說話,儘量避免使用訓斥、諷刺的語氣,這樣既不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要尊重孩子,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做專制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訓導的語氣,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更喜歡用命令的語氣,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權威地位,而不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專制的父母希望孩子絕對服從自己,可這樣父母與孩子之間就稱不上溝通了,而是簡單的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了。
(2)要把孩子當做朋友
父母總是把自己置於比孩子高的位置上,習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這樣,孩子得不到尊重,就不樂意同父母做朋友。父母要儘量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長。
(3)用請求的語氣讓孩子幫忙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體會,自己想要得到孩子的幫忙時,孩子會表現的不聽話或是故意做錯。其實父之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命令式的語氣激起了孩子逆反的情緒,所以孩子不會服從。
與孩子溝通是心與心的溝通,孩子的喜怒哀樂父母用心去感受,用言語來安慰,用行動去幫助。同時讓孩子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就是父母的喜怒哀樂。當父母對孩子有情緒時,也要坦誠地告訴孩子,讓孩子體諒父母的苦衷。
回覆列表
孩子的教育是一次性的,不能說做不好重來一次。也是不可預知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沒有劇本可遵循。所以我也只能依照我與自家孩子溝通經歷來說說。
與孩子溝通我有兩個原則,一,平等。二,權威。
平等,是要給孩子發言權。孩子沒有社會閱歷,生活經歷,肯定會做一些違背常理的事情。首先要讓他解釋為什麼做那樣的事,為什麼說那樣的話。相信我,有時候孩子做事的思路可能比我們還要好,還要合理。另外一個平等就是同等標準。舉個簡單例子,孩子摔壞一個碗會被臭罵,大人摔壞碗摸摸鼻子收拾一下就完事。這就是不同標準,不平等。我通常會先檢查孩子是否受傷,然後一起收拾,最後和孩子討論為什麼碗會打爛,怎樣做才能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平等很重要,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成為孩子的“知心姐姐”。這樣孩子在外面的情況會主動“彙報”。叛逆期也不容易出現難於把控的突發狀況。
權威,也就是說,孩子有話語權,參與權,但是沒有決定權。家長是一個家庭權威人物,當事情有爭議時由家長拍板。家庭行為規範由家長制定,並擁有最終解釋權,是不可挑戰的權威。我的孩子就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孩子要聽大人的話?”我告訴他“因為孩子接觸的事情少,判斷力不足。等你十八歲就有決定權,家長會提建議,而之後的結局好與壞都自己承擔”。
做為家長要認真使用自己的權威,孩子走什麼路看您的“威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