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愛你的小知識

    文字:

    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文字,不過那時候的文字跟現在的不一樣,那時候的文字在現在看來更像是一種圖畫像,人們稱那時候的文字為象形文字。一直的倉頡造字,受拜洛書。那麼,上古時期的文字是怎樣的呢?上古時期的文字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

    上古時期的文字是怎樣的文字,是人類記錄思想、交流思想的符號,它於1萬年前農業化開始以後萌芽,隨著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是由先人們在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年月的不斷創造和改進而形成的。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一些文獻記載倉頡為黃帝左史官,為造字聖人另有文獻記載倉頡為部落首領,曾自立為帝拜受洛書,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文字是怎麼樣演變成現代漢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合成了“休字。那麼文字是怎麼發明的呢?

    1.只有視覺意義的圖畫文字。這種圖畫文字或符號,通常會比較完整的描述象。此時,人們根據自己所能見到的物象,直接在地上或其他材質上,用十分單的工具,描述物象實景,以便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人能夠看到自己所要表達意思。無論作什麼努力,這些符號的痕跡肯定是無法考證的。

    2.有視覺意義和簡單發音訊號的象形符號。它僅描述物象的主要特徵,現在還能看到的納西文字,以及在美洲發現的瑪雅文字,就帶有這個特徵。比如,畫羊角;畫手,只畫五指;畫腳,只畫腳趾;畫房子,只畫輪廓;畫人,只畫站立張開四肢的樣子等。此時的人們,通常會用不十分確切的讀音稱呼這個符號,直到多數人能夠發出差不多的音時,這個符號便有了自己的稱呼”了,也就具備了原始的形聲字特徵了。

    3.同時兼有視覺效果和明確讀音的形聲字。最初是以不規則、不穩定的線條或粗糙符號,抽象描述物象,並且按照約定的發音或讀音在人群中進行交流與使用。後來,所使用的線條或符號越來越趨於規範與統一。早期的巖畫文字、楔形文字,以及現代還在使用的雲南麗江“納西文字”、湘西南的江永女書等,都屬於這個階段的文字。在漢字領域,因為發展的迅速與快速,直到目前,人們能發現最早的方塊字史料,也只有甲骨文、或陶文、或金文了。但甲骨文、陶文、金文已經遠遠先進於這階段的文字。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只管拼命生活與生產,努力使自己儘量適應大自然,故沒有為後人留下可以考證的字元記錄材料”。其實,從歷史發展來看,有無字元歷史材料都不能否認這樣的史實:在甲骨文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為著能夠使用“規範、容易使他人辨識的符號”,肯定經歷了漫長的摸索與思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與努力,也展示了祖先們的偉大聰明才智。

    4.規範字符時期的“大分裂”。即是說,在字元走向比較規範的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先後形成了兩個差異很大的發展方向:一個方向以原始字元為字根,繼續沿著“視覺特徵為主的象形文字方向發展,形成以漢字(方塊字)為主體的視覺文字體系:另一個方向是從原始字元中抽象出一些比較有特色、有明確代表意義的有限字元,作為基本字元,開闢出一條以讀音和聽覺為主要特徵的“字元拼寫”道路,形成了以拉丁字母等為主要特色的拼音文字”。

  • 2 # 歷史小八卦迷

    文字是什麼意思呢?“文字”這一詞的意思是人類主觀的、有意識的記錄自身思想和承載語言的圖畫和符號。

    文字是怎樣被髮明的呢?

    當實際情況跟不上發展的速度,當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人類就會想盡辦法,去滿足自身的需求。

    在文字被髮明之前的長長的一段歷史裡,人類祖先一直不斷地摸索著、思考著。他們用“結繩記事”、“堆石記事”等方法來延長自身的記憶。語言的描述和肢體的比劃來增加彼此的交流與溝通。

    可是隨著人類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人類先祖的活動範圍也是不斷的擴大。時間的不斷流逝,空間的不斷拉大,事情的不斷積壓,人類不斷的分離與相聚。簡單的“結繩記事”和“堆石記事”,已不能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了。除了這些辦法外,人類祖先迫切的需要一種方法,能來記載事件並且此方法還能彼此溝通與交流。

    怎麼辦?不要著急。人類是善於觀察大自然的生物,是最具有智慧的萬物之主。不久後,人類祖先在泥土上發現了鳥獸留下的印記。常常觀察著這些印記,漸漸地從中找到了發明文字的靈感。象形文字便由此誕生了。

    文字,尤其是中國的漢字,大多是由圖畫和符號轉化而來。雖然已經一代比一代簡化,可不少漢字還是有著象形文字的影子。

    人類使用文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

    關於中國文字的歷史。考古人員從那些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等中,發現了一些形象類似於文字的圖畫和符號。由此可以確定,至少在夏商時期,中國已有了文字的雛形。

  • 3 # 大榕樹微課堂

    不論哪種文字,最初都是由簡單的符號發展而來的。不止是漢字。

    古代歐洲的Danube文字線形文字A,BAB 古希臘這些符號最初是由某些事物的樣子變化而來的。比如A/ /ℵ都是代表牛頭等。文字不是誰發明的,而是由先民們一致同意並使用的符號演變成的。

  • 4 # 華夏大歷史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為滿足記事需求的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也是隨著人類各項技能不斷掌握,食物不斷豐富大腦不斷髮展的必然產物,最開始是結繩記事,再到象形文字,在到後來格式各樣的字型,最後因國家管理需要統一了文字,慢慢後人為了方便記憶不斷最佳化,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文字。

  • 5 # 林城—布衣

    文字最早源於圖畫。人類在生產生活中,隨著不斷的發展進步,有時要把一些事物記錄下來。於是,人們就在巖壁或其它載體上,用石器或木炭等簡陋的工具畫出事物的形像。如:動物、山巒、日月等,這就是象形文字的雛形。

    後來,隨著為了節省時間、方便記錄,人們記錄事物的圖畫越來越簡略。為了“畫”的方便省事一些,一些事物形象的曲線部分被簡略的直線或折線取代,這樣慢慢的隨著不斷演化,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字。

    中國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主要記錄了商王祭祀、征伐、占卜等事情,因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故而被稱為“甲骨文”。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當為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的楔形文字。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雛形產生,多為影象。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統成熟,字形簡化抽象化。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故名“楔形文字”。

  • 6 # 中研會王開來

    https://www.toutiao.com/i6616567961060639236/

    接上文:《文字源流》專題之一:文字之名

    《文字源流》專題之二:文字之產生

    文:默公

    按典籍的描述,文字系統造作於黃帝史官倉頡,其時在至今四千七百年左右。而在文字以前,則有八卦用以記事、有結繩用以記事。

    按地下出土實物,文字元號最早發現於賈湖遺址,距今八-九千年前。在這之後的三四千年裡,尚有眾多文字元號發現於仰韶、龍山等文化遺址中。截止到一九九九年,出土刻畫符號的新石器遺址,至少已有九十七處。賈湖發現的字元17個,甘肅大地灣新石器遺址距今七至八千年前,發現中國最早書寫符號十四種;與之同期的西安半坡遺址發現刻畫及書寫字元六十餘種;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字元630多個、百餘種;距今六千年前湖北宜昌大溪文化遺址,發現字元七十四種。距今五千年前的甘肅青海馬家窯文化,發現的字元超過一百三十種有數字刻符;與此同時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多達四五十個文化遺址,分別出土了為數眾多的文字刻畫及書寫符號。這個時期大體相當於典籍記述的黃帝、倉頡時期。

    目前關於夏以前文字元號的考古發現,缺乏詳確精準的統計,是文物資訊工作的欠缺。根據一般的推測,發現文字元號的夏以前文化遺址近千處,發現的刻符與書符數千個,種類達幾百種。這個時期文字元號的產生,是基於先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它們可能用作紀數、標識、姓氏、記述以及裝飾等,初期都是作為單體符號,後則聯綴成句,其多者達九至十三個符號相聯,初步能夠表達完整的意思。

    從賈湖遺址文化到黃帝的四千年,是中國文字孕育之期,學界多稱為原始文字元號時期,實際更準確應稱語符發展時期。我們今天看到的近千種書刻符號,今仍可推識者,為原始文字元號,但數量很少;多數不可辨識者,實為語符,即口語之記音符號。語言(Spoken Language)、語符(Written Language)、文字(Wenzi)三個階段,是人類溝通能力進化的自然序列,語符是從語言進化到文字的過渡階段。進入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已有口語,農耕協作需要將所言之事傳留,即書刻言事,遂開始創制紀錄口語之語符。清陳澧曰:“未有文字,以聲為事物之名;即有文字,以文字為事物之名。”以聲為事物之名,就是語言和語符(Language)。但語符是紀錄音聲之符號,與指代物件之間並無直接聯絡,屬於無理指代符號。因此語符具有任意性和不確定性,而缺乏穩定性和視覺辨識性,當語言和環境變遷時,即不可識。中國此時之語符也是依附口語的,這四千年口語變動劇烈,故記錄初時口語之書刻語符,至黃帝、倉頡已不可識。這如同發現於其他原始文明(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等)的某些刻符,曾誤認為是象形文字,實際是表音的語符。

    孕育之期還有極少數的原始文字元號,其構造方式不是語符的記音方式,而是取事物之象以制符號,如日、月、山、艸、木、一、二、三等。這些符號本質上是與指代物件直接聯絡的,屬於有理指代關係。我們已經能夠看到指事、象形的方法,個別還能看到會意方法的使用。其所應用的取象法和會意法,應該不是自覺的或共識的理法,而是在創制過程中自發出現的自然傾向。在距今八千至四五千年的漫長時間裡,在北起遼河流域、南至廣西江西,西起青海甘肅、東至渤海黃海的廣袤區域裡,幾百代先民或聚散、或斷續的創制了眾多的原始記音符號、原始文字元號,它們仍會在未來的歲月裡不斷被挖掘出來。後人將更有條件研判其屬性的細節。

    可能在黃帝、倉頡時代的某個時間點上,先賢終於認識到記音方式的語符難以長久傳留和辨識,而取象方式的文字可以發揚,於是棄記音而從取象(象事、象形、象意、象聲),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和創制。這是一個偉大的抉擇,是方法論的創新,是思想的飛躍,開創了人類有文字的時代,為中國文明後來的進步和積累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石。

    這個偉大的工作,不是一個人完成的,應該是一個專業的群體。這樣的人必須有專門的時間以及足夠的才智,進行這項專門的工作。典籍記述的史官倉頡,就是符合上述條件的人物之一,所以可能被後人追記為造作文字者。《荀子-解蔽》曰:“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壹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荀子已知,倉頡之前造字者、書字者眾矣,但惟倉頡能一覽眾庶之作而通之於道。荀子曰“君子壹於道”,這個道即是造作文字之法。自此,中國廣大文明區域裡,出現了一種區別於口語、區別於語符、不再隨生隨滅的、可以追古垂後的符號系統,它叫作文字。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古人以其為天人交合之偉大造作,故《淮南子-本經訓》曰“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從黃帝、倉頡到殷墟甲文的千年時間裡,經歷了夏王朝及商王朝的前期中期,這是中國文字的發展期和成熟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字、文獻,迄今尚無集中的發現,猶如一百多年前我們對殷墟甲文毫無所知一樣。《尚書-商書》“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說的是殷商取代夏王朝的合法性問題。夏帝所以為萬邦共和之盟主,因其有文字典冊;而殷之先人,亦有冊有典,故可取而代之。在一個幅員遼闊、方國林立的社會共同體中,中央機構必須靠制度憲章、詔誥敕令等行政治理,使天下諧和相處。這些書字文冊,應該是以毛筆書寫於竹簡木牘,而不是占卜類甲骨契刻記錄。夏商兩代的典冊文獻,有待於將來之考古發掘,只有看到這些出土文獻,才能確切瞭解從文字元號到文字的發育過程。

    占卜類甲骨契刻紀錄,一部分集中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數平方公里,今稱殷墟甲骨文。其中刻有文字的甲骨(實物及拓片)約二十萬片,不重複的單字總數約六千個,已辨識的文字約兩千個。另一部分出土於陝西寶岐山鳳雛村的數平方公里,今稱周原甲骨文,至今公佈的刻有文字之甲骨近三百片。還有近幾十年相繼出土於陝西、山西、河北、北京等九處西周遺址的甲骨文,今稱西周甲骨文。西周甲骨總數四百多片,單字總數千餘個。所有甲骨文都是占卜記錄,因此是一類專門的文字,如同後世的印璽文。因其用刀刻於硬物,故筆劃和字形可能有別於書寫文字。甲骨文雖是很成熟的文字,但並不是文字之源頭。只是因其為今日能見之最早文獻,所以文字應用之探源,只能追溯於此,對我們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史料。

    下一篇:

    《文字源流》專題之三:文字創制與八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為啥要在函谷關寫《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