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活潑孕媽每天更新

    1、有些父母雖然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或藉口,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陪陪孩子也僅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沒有互動、沒有交流。這些孩子整日與老人相伴,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

    2、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就好比一棟高樓的地基,沒有地基,高樓怎麼能建起來?父母自己不帶孩子,孩子遲早要出問題的。

    3、老人對孩子多表現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從心理發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並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使幼兒過於“自我中心”,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2、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採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度,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3、孩子的不合理的慾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4、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阻礙了幼兒的獨立能力的發展。

    5、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於父輩,試想,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著趕著喂。

    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嚴重,如果把出生的孩子就交給父母帶,一定會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父母教育一定會存在一定問題,一般就會造成孩子的驕縱,對以後的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隔輩教育的問題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斷結合。

  • 2 # 芒果媽育兒

    在父母該不該幫子女撫養下一代這個問題上,從法律層面,父母是沒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的。但在人情方面,我覺得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幫子女撫養一下代的。

    現代社會,年輕人在為生活打拼,工作生活心理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又要了二胎三胎的家庭,壓力更不用說,用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有能力生,卻沒能力帶,因為他們還要努力賺錢養家。我覺得父母在能幫忙的情況下還是要幫一下,並且大多數父母還是願意幫這個忙的,他們心疼自己孩子,所以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孩子的家庭。我是一位二胎寶媽,本來也打算就要一個孩子,我和老公的工資算不上高,但是三口之家過得還算寬裕。後來經不起婆婆的勸說(當然自己也想要,不然誰的勸說也無用),又要了二胎。這下生活壓力一下子就變大了,有房貸,大的要上幼兒園,小的要喝奶粉,尿不溼什麼亂七八糟都是錢,再加上日常開銷。日子過得緊吧的很,這樣的情況還是婆婆願意來幫我們看孩子的情況下。試想如果父母不幫帶孩子,我就必須辭職,這麼大的開銷,就憑我老公那點工資是一定不夠的。所以大多數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這麼難,都會願意來幫看小孩子,幫上一把,讓自己的孩子壓力小點。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度過這幾年難關。但也有一些情況是父母還沒退休,或者是不願意幫忙帶,我想這樣我們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就不要再要二胎三胎了,真的太難了。父母幫忙,我們要心存感激,真的幫不了,也要理解父母的難處,不要心存怨恨。其實父母爸自己帶大,養育成人已經很不容易,並沒有義務把孩子的孩子也要養大。

    所以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商量出一個最好的結果,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希望子女和父母都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辦法,按照自己所想去生活。

  • 3 # 智媽育兒

    父母沒有義務幫子女撫養下一代,父母幫忙撫養下一代是情分,不帶是本分。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對子女撫養教育是其法定義務。而祖父母對孫輩沒有撫養的義務,有權選擇是否帶孫子。

    老人帶孩子弊大於利

    1、老人沒有那麼多的體力

    有次在廣場上,看見爺爺帶著3歲的小男孩,小男孩想在廣場上跑一跑、跳一跳,可是爺爺又怕孩子摔著碰著,於是小男孩一跑,爺爺就把小男孩塞進腳踏車的座椅中。

    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可老人的體力不比年輕的時候,常常會限制孩子的行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2、帶孫子的責任重大,老人承擔不起

    首先, 是孩子的人身安全。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吃穿玩都必須細心照料,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如果孫子磕了碰了,會讓媳婦嘮嘮叨叨,破壞婆媳的感情。

    其次,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這件事不能馬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老人的觀念跟不上時代,他們並不懂得孩子成長、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不知道怎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優秀,更不用提和孩子一起做早教遊戲了。老人還容易溺愛孫子,什麼事情都由著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養成任性不懂事的性格。

    父母自己帶孩子好處多

    1、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把孩子給長輩,自己可以輕鬆不少,但都把困難像滾雪球似的堆到了未來,和孩子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會是未來生活中最大的障礙。

    自己帶孩子,可以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打球,不但養成了孩子運動的習慣,而且無形中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二、可以很好的教育孩子

    父母的知識面相對來說要廣闊一些,可以給孩子傳達豐富的知識,拓寬孩子的視野。對孩子不會包辦代替,而是會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可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和家長一起做家務,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等。

    總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的陪伴不可或缺,親子教育始終都能缺席,一旦缺席,孩子的人生中、性格里,就會有一個再也彌補不上的漏洞。

  • 4 # 貓咪媽媽

    我估計自己內心是認為老人沒有義務幫助培養下一代的!

    因為自己就是沒人幫忙的那一類年輕人!

    看著其他前同事風光晉升,自己只能在家帶孩子,心裡有無數的委屈!

    有時候,會特別的抑鬱,感覺自己嫁錯了人家!

    但是,基本上都是自我治癒,對老人態度還是很好的,該有的禮節也沒少,也算的上懂事那一類!

    也想過做個潑婦,可能就有人管了,但是自己使不出來,可能還是內心潛意識認為孩子就是兩口子自己的責任,老人沒有義務吧!

    那老人為什麼不能幫忙帶孩子呢?

    首先,畢竟老人年紀在那裡,身體會吃不消!

    我家老人爺爺奶奶年歲太大,姥姥姥爺還有孫子要照顧,而且姥姥姥爺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及時讓我們把孩子放到家裡他們帶我也不放心!

    其次,沒有老人會心甘情願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地方,老夥伴們,來到城市幫我們帶孩子!這畢竟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老人會壓抑,我們剝奪了老人唯一能享受的晚年生活!

    不要說什麼天倫之樂,帶孩子沒有那麼輕鬆的!再加上來到陌生環境,對老人不公平!

    最後,老人們不容易,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及時老人不來給我們看孩子他們內心也是不安的!想問又不敢問,生病也不好說,想孩子了也不好意思張嘴!

    所以,多體諒一下吧!

  • 5 # 靠山4

    父母是絕對不應該,幫子女撫養下一代的,你們自己生的孩子,應該自行負責,對下一代撫養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父母把你們撫養長大成人,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為什麼還要為你們去撫養下一代呢?無論從什麼理由來說,總是說不通的。

    莫非是生養孩子的父母,都不幸離世,父母被逼無奈,或者孩子的父母經濟,或生理上有嚴重缺陷,在父母經濟條件允許下,出於自願原則,出手幫一把是常有的事。

  • 6 # 麥芽和麥芒

    01

    《奇葩大會》有一期,傅首爾和蔡聰辯論“婆婆該不該插手子女教育”,跟“父母該不該幫子女撫育下一代”有很多相通之處。

    傅首爾的觀點是該。她其中一個論點,用她現在的話來講,應該是“我們應該允許婆婆帶孩子,因為你不允許,她也會帶”。她說,就算你不讓婆婆帶孩子,你能不讓孩子見奶奶嗎?既然有見面有相處,就有言傳身教,奶奶是隨地吐痰,還是隨手撿垃圾,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跟她學習。

    事實沒有錯,但這叫帶孩子嗎?這只是正常的相處和模仿啊。孩子在馬路邊跟警察叔叔學敬禮,是警察叔叔幫忙帶孩子嗎?孩子看小豬佩奇,也學會了跳水坑和豬叫,是小豬佩奇幫忙帶孩子了嗎?

    而反方蔡聰,認為婆婆不該插手。他講了他曾經的外教老太太的故事,她也有子女有孫輩,但她不管帶孩子,而是瀟灑出國,盡情享受老年生活。

    蔡聰問,為什麼我們會對婆婆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她應該幫忙照顧孫子,教育孫子?我們要談教育,是不是要先反思有沒有做好自己,當父母、長輩都能做好自己,孩子會無法從你身上學到東西嗎?

    當婆婆願意帶孩子、教育孩子,第一,她丟失了自己;第二,她也讓孩子失去了某些可能。

    02

    我們這代很多人,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因此,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他們認為,小孩子嘛,只要吃飽穿暖,誰帶都一樣。

    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餵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說,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時候,耳邊會響起一個聲音。這種聲音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安全和平靜的感受,並幫助他度過各種困境。

    這個聲音,就是“內化的安全感”。它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產生的,而是我們無數次滿足孩子的需求、撫慰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結果。

    研究表明,0-3歲時,來自照料者的擁抱、微笑和安撫,轉化為嬰兒的神經元活動,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

    正是這種照料者和嬰兒之間的依戀關係,幫助孩子形成了維持健康情感關係的能力,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人際、感情狀況。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是最佳的照料者,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

    當然不是專家教授,也不是親戚朋友,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

    孩子最希望來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人,只有父母。

    03

    之前很猶豫要不要寫這麼激烈的觀點,因為真的很怕傷害到當下如此多的職場媽媽。

    她們看見孩子可愛的小臉就捨不得上班走,她們在公司要經受“不能出差,那你的工資就是沒人家小姑娘高”的考驗,她們累了一天回到家,可能還會聽到“今天回來晚了呀,孩子想你都想哭了”這種不經意的指責。

    她們已經如此辛苦和心酸,我還要說,反對老人帶孩子,說她們做錯了,這不是在她們心上插刀子嗎?

    但昨天,一位職場媽媽跟我聊天,說不喜歡婆婆帶孩子,但又不得不讓她幫忙。語氣裡濃濃的無奈和糾結,讓我堅定了“反對老人帶孩子”的想法。

    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孩子交給老人,媽媽去上班,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這個正確的代價是什麼?老人沒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得不到媽媽足夠的陪伴,媽媽兩頭辛苦兩頭怨。這真的是正確的決定該有的結果嗎?

    我們在心疼她們太過辛苦,而決定褒揚這種“正確”決定的時候,是不是在鼓勵她們繼續辛苦下去?是不是在鼓勵更多的女性進入這種辛苦之中?

    我忽然想起,古代的女子都要三從四德,在她們的時代,這麼做是正確的。但這種選擇,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選擇,而是不得不。她們要麼選擇這種正確,要麼選擇去死。

    同樣的,在我們這個時代,職場媽媽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她們真的有的選嗎?如果選擇做全職媽媽,揹負的不僅是“生而為人居然經濟不獨立”的壓力,更有家庭收入的減少,生活質量的降低,甚至有養不起孩子的風險。

    她們沒有錯,是這個社會錯了;傷害她們的不是我,而是這種不合理的傳統觀念:

    帶孩子的難度和重要性都不如工作賺錢。

    從難度來說,老人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工作賺錢了,那就讓年輕人去,老人做“簡單”的帶孩子就好;

    從重要性來說,賺錢更重要,所以年輕人應該去做重要的事,“次要”的帶孩子,交給老人。

    04

    整個社會觀念的改變並非易事,但拉長時間線來看,我們終究是在緩慢而有力地進步。

    我們小時候,媽媽們甚至不知道母乳的諸多益處,產假一到,強行斷奶去上班。現在,同樣是不得不迴歸職場,越來越多的媽媽成為“背奶”一族,儘可能地多給孩子一頓母乳。

    我們明知改變不了什麼,仍然選擇發聲,質疑老人幫帶孩子這件事情的正確性,不是否定職場媽媽,不是漠視老人的付出,更不是單純的“凡事不決怪社會”。我們只是希望,用一點微小的力量,推動社會向前走。

    我們都知道,看到這篇文章,全職媽媽還是要囿於家庭瑣事,忍受著沒有收入的不安全感;職場媽媽還是要兩頭奔忙,用盡全力也難以平衡家庭和事業——改變沒有這麼容易,不會一瞬間就發生。

    但理解會變多。觀念也就會慢慢轉型。

    也許二三十年後,我們的女兒、兒媳做媽媽的時候,會比我們多一點選擇的自由,少承受一點指責。

    悲觀一點,也許到時候她們還在面臨同樣的困境。那麼,我們至少可以理解和支援她們,在她們身後,一起為她們的孩子,繼續發聲。

  • 7 # 活潑孕媽每天更新

    1、有些父母雖然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或藉口,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偶爾陪陪孩子也僅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沒有互動、沒有交流。這些孩子整日與老人相伴,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

    2、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就好比一棟高樓的地基,沒有地基,高樓怎麼能建起來?父母自己不帶孩子,孩子遲早要出問題的。

    3、老人對孩子多表現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從心理發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並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使幼兒過於“自我中心”,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2、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採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度,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 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3、孩子的不合理的慾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4、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阻礙了幼兒的獨立能力的發展。

    5、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於父輩,試想,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著趕著喂。

    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嚴重,如果把出生的孩子就交給父母帶,一定會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父母教育一定會存在一定問題,一般就會造成孩子的驕縱,對以後的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隔輩教育的問題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斷結合。

  • 8 # 芒果媽育兒

    在父母該不該幫子女撫養下一代這個問題上,從法律層面,父母是沒有這個責任和義務的。但在人情方面,我覺得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幫子女撫養一下代的。

    現代社會,年輕人在為生活打拼,工作生活心理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又要了二胎三胎的家庭,壓力更不用說,用一句常說的話就是有能力生,卻沒能力帶,因為他們還要努力賺錢養家。我覺得父母在能幫忙的情況下還是要幫一下,並且大多數父母還是願意幫這個忙的,他們心疼自己孩子,所以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幫助孩子的家庭。我是一位二胎寶媽,本來也打算就要一個孩子,我和老公的工資算不上高,但是三口之家過得還算寬裕。後來經不起婆婆的勸說(當然自己也想要,不然誰的勸說也無用),又要了二胎。這下生活壓力一下子就變大了,有房貸,大的要上幼兒園,小的要喝奶粉,尿不溼什麼亂七八糟都是錢,再加上日常開銷。日子過得緊吧的很,這樣的情況還是婆婆願意來幫我們看孩子的情況下。試想如果父母不幫帶孩子,我就必須辭職,這麼大的開銷,就憑我老公那點工資是一定不夠的。所以大多數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這麼難,都會願意來幫看小孩子,幫上一把,讓自己的孩子壓力小點。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度過這幾年難關。但也有一些情況是父母還沒退休,或者是不願意幫忙帶,我想這樣我們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就不要再要二胎三胎了,真的太難了。父母幫忙,我們要心存感激,真的幫不了,也要理解父母的難處,不要心存怨恨。其實父母爸自己帶大,養育成人已經很不容易,並沒有義務把孩子的孩子也要養大。

    所以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商量出一個最好的結果,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理解。希望子女和父母都能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辦法,按照自己所想去生活。

  • 9 # 智媽育兒

    父母沒有義務幫子女撫養下一代,父母幫忙撫養下一代是情分,不帶是本分。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對子女撫養教育是其法定義務。而祖父母對孫輩沒有撫養的義務,有權選擇是否帶孫子。

    老人帶孩子弊大於利

    1、老人沒有那麼多的體力

    有次在廣場上,看見爺爺帶著3歲的小男孩,小男孩想在廣場上跑一跑、跳一跳,可是爺爺又怕孩子摔著碰著,於是小男孩一跑,爺爺就把小男孩塞進腳踏車的座椅中。

    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可老人的體力不比年輕的時候,常常會限制孩子的行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2、帶孫子的責任重大,老人承擔不起

    首先, 是孩子的人身安全。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吃穿玩都必須細心照料,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如果孫子磕了碰了,會讓媳婦嘮嘮叨叨,破壞婆媳的感情。

    其次,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這件事不能馬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老人的觀念跟不上時代,他們並不懂得孩子成長、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不知道怎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優秀,更不用提和孩子一起做早教遊戲了。老人還容易溺愛孫子,什麼事情都由著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養成任性不懂事的性格。

    父母自己帶孩子好處多

    1、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把孩子給長輩,自己可以輕鬆不少,但都把困難像滾雪球似的堆到了未來,和孩子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會是未來生活中最大的障礙。

    自己帶孩子,可以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打球,不但養成了孩子運動的習慣,而且無形中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

    二、可以很好的教育孩子

    父母的知識面相對來說要廣闊一些,可以給孩子傳達豐富的知識,拓寬孩子的視野。對孩子不會包辦代替,而是會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可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如飯前便後要洗手,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和家長一起做家務,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等。

    總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的陪伴不可或缺,親子教育始終都能缺席,一旦缺席,孩子的人生中、性格里,就會有一個再也彌補不上的漏洞。

  • 10 # 貓咪媽媽

    我估計自己內心是認為老人沒有義務幫助培養下一代的!

    因為自己就是沒人幫忙的那一類年輕人!

    看著其他前同事風光晉升,自己只能在家帶孩子,心裡有無數的委屈!

    有時候,會特別的抑鬱,感覺自己嫁錯了人家!

    但是,基本上都是自我治癒,對老人態度還是很好的,該有的禮節也沒少,也算的上懂事那一類!

    也想過做個潑婦,可能就有人管了,但是自己使不出來,可能還是內心潛意識認為孩子就是兩口子自己的責任,老人沒有義務吧!

    那老人為什麼不能幫忙帶孩子呢?

    首先,畢竟老人年紀在那裡,身體會吃不消!

    我家老人爺爺奶奶年歲太大,姥姥姥爺還有孫子要照顧,而且姥姥姥爺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及時讓我們把孩子放到家裡他們帶我也不放心!

    其次,沒有老人會心甘情願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地方,老夥伴們,來到城市幫我們帶孩子!這畢竟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老人會壓抑,我們剝奪了老人唯一能享受的晚年生活!

    不要說什麼天倫之樂,帶孩子沒有那麼輕鬆的!再加上來到陌生環境,對老人不公平!

    最後,老人們不容易,我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及時老人不來給我們看孩子他們內心也是不安的!想問又不敢問,生病也不好說,想孩子了也不好意思張嘴!

    所以,多體諒一下吧!

  • 11 # 靠山4

    父母是絕對不應該,幫子女撫養下一代的,你們自己生的孩子,應該自行負責,對下一代撫養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父母把你們撫養長大成人,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為什麼還要為你們去撫養下一代呢?無論從什麼理由來說,總是說不通的。

    莫非是生養孩子的父母,都不幸離世,父母被逼無奈,或者孩子的父母經濟,或生理上有嚴重缺陷,在父母經濟條件允許下,出於自願原則,出手幫一把是常有的事。

  • 12 # 麥芽和麥芒

    01

    《奇葩大會》有一期,傅首爾和蔡聰辯論“婆婆該不該插手子女教育”,跟“父母該不該幫子女撫育下一代”有很多相通之處。

    傅首爾的觀點是該。她其中一個論點,用她現在的話來講,應該是“我們應該允許婆婆帶孩子,因為你不允許,她也會帶”。她說,就算你不讓婆婆帶孩子,你能不讓孩子見奶奶嗎?既然有見面有相處,就有言傳身教,奶奶是隨地吐痰,還是隨手撿垃圾,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跟她學習。

    事實沒有錯,但這叫帶孩子嗎?這只是正常的相處和模仿啊。孩子在馬路邊跟警察叔叔學敬禮,是警察叔叔幫忙帶孩子嗎?孩子看小豬佩奇,也學會了跳水坑和豬叫,是小豬佩奇幫忙帶孩子了嗎?

    而反方蔡聰,認為婆婆不該插手。他講了他曾經的外教老太太的故事,她也有子女有孫輩,但她不管帶孩子,而是瀟灑出國,盡情享受老年生活。

    蔡聰問,為什麼我們會對婆婆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她應該幫忙照顧孫子,教育孫子?我們要談教育,是不是要先反思有沒有做好自己,當父母、長輩都能做好自己,孩子會無法從你身上學到東西嗎?

    當婆婆願意帶孩子、教育孩子,第一,她丟失了自己;第二,她也讓孩子失去了某些可能。

    02

    我們這代很多人,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因此,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他們認為,小孩子嘛,只要吃飽穿暖,誰帶都一樣。

    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餵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說,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時候,耳邊會響起一個聲音。這種聲音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安全和平靜的感受,並幫助他度過各種困境。

    這個聲音,就是“內化的安全感”。它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產生的,而是我們無數次滿足孩子的需求、撫慰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結果。

    研究表明,0-3歲時,來自照料者的擁抱、微笑和安撫,轉化為嬰兒的神經元活動,並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

    正是這種照料者和嬰兒之間的依戀關係,幫助孩子形成了維持健康情感關係的能力,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人際、感情狀況。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是最佳的照料者,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

    當然不是專家教授,也不是親戚朋友,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

    孩子最希望來給予他們安全感的人,只有父母。

    03

    之前很猶豫要不要寫這麼激烈的觀點,因為真的很怕傷害到當下如此多的職場媽媽。

    她們看見孩子可愛的小臉就捨不得上班走,她們在公司要經受“不能出差,那你的工資就是沒人家小姑娘高”的考驗,她們累了一天回到家,可能還會聽到“今天回來晚了呀,孩子想你都想哭了”這種不經意的指責。

    她們已經如此辛苦和心酸,我還要說,反對老人帶孩子,說她們做錯了,這不是在她們心上插刀子嗎?

    但昨天,一位職場媽媽跟我聊天,說不喜歡婆婆帶孩子,但又不得不讓她幫忙。語氣裡濃濃的無奈和糾結,讓我堅定了“反對老人帶孩子”的想法。

    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孩子交給老人,媽媽去上班,是正確的選擇。但是這個正確的代價是什麼?老人沒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得不到媽媽足夠的陪伴,媽媽兩頭辛苦兩頭怨。這真的是正確的決定該有的結果嗎?

    我們在心疼她們太過辛苦,而決定褒揚這種“正確”決定的時候,是不是在鼓勵她們繼續辛苦下去?是不是在鼓勵更多的女性進入這種辛苦之中?

    我忽然想起,古代的女子都要三從四德,在她們的時代,這麼做是正確的。但這種選擇,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選擇,而是不得不。她們要麼選擇這種正確,要麼選擇去死。

    同樣的,在我們這個時代,職場媽媽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她們真的有的選嗎?如果選擇做全職媽媽,揹負的不僅是“生而為人居然經濟不獨立”的壓力,更有家庭收入的減少,生活質量的降低,甚至有養不起孩子的風險。

    她們沒有錯,是這個社會錯了;傷害她們的不是我,而是這種不合理的傳統觀念:

    帶孩子的難度和重要性都不如工作賺錢。

    從難度來說,老人已經沒有能力再去工作賺錢了,那就讓年輕人去,老人做“簡單”的帶孩子就好;

    從重要性來說,賺錢更重要,所以年輕人應該去做重要的事,“次要”的帶孩子,交給老人。

    04

    整個社會觀念的改變並非易事,但拉長時間線來看,我們終究是在緩慢而有力地進步。

    我們小時候,媽媽們甚至不知道母乳的諸多益處,產假一到,強行斷奶去上班。現在,同樣是不得不迴歸職場,越來越多的媽媽成為“背奶”一族,儘可能地多給孩子一頓母乳。

    我們明知改變不了什麼,仍然選擇發聲,質疑老人幫帶孩子這件事情的正確性,不是否定職場媽媽,不是漠視老人的付出,更不是單純的“凡事不決怪社會”。我們只是希望,用一點微小的力量,推動社會向前走。

    我們都知道,看到這篇文章,全職媽媽還是要囿於家庭瑣事,忍受著沒有收入的不安全感;職場媽媽還是要兩頭奔忙,用盡全力也難以平衡家庭和事業——改變沒有這麼容易,不會一瞬間就發生。

    但理解會變多。觀念也就會慢慢轉型。

    也許二三十年後,我們的女兒、兒媳做媽媽的時候,會比我們多一點選擇的自由,少承受一點指責。

    悲觀一點,也許到時候她們還在面臨同樣的困境。那麼,我們至少可以理解和支援她們,在她們身後,一起為她們的孩子,繼續發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范仲淹一介文臣,為何能官拜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