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耗子尾汁好滋味

    有幸回答,感謝閱讀。

    范仲淹可不是單單的一介文臣那麼簡單。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口,他的一篇散文《岳陽樓記》更是家喻戶曉,文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露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情懷,成為後世許多讀書人立志發憤的名言。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是北宋建國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大多數人知道他是因為《岳陽樓記》這篇散文,因而以為他只是一位文學成就突出的文人,這是很大的誤解。范仲淹一生建樹頗多,後人對他評價極高。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一句直擊人心的名言,出自金、元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元好問,他對范仲淹的評價頗具代表性: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為孔子所謂大臣。

    范仲淹善於識人,特別樂於發現人才,獎掖後進。張載年輕時喜歡軍事,對兵法戰例津津樂道。21歲那年,他前去拜見范仲淹,范仲淹慧眼識人,認為他是可塑之才。宋朝的風氣是重文輕武,因而范仲淹勸說張載:“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希望張載多讀儒家經典,將來有所建樹。

    張載接受規勸,博覽群書,悉心專研,後來成為一代大儒、宋明理學的創始人。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後世讀書人的勵志座右銘。

    一心以名教經綸濟世的范仲淹,由於大宋王朝外患頻仍的形勢,迎來了展露他身上潛藏的軍事才能的時機,因西北邊境戰事吃緊,他受命前去籌劃西北邊防。

    公元1038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

    党項族是北方少數民族,唐朝末年黃巢造反,其族人頭領因協助平叛有功,被唐皇室賜姓李。李元昊繼位夏王后,採取聯遼抗宋的立國之策,時常侵擾北宋的西北邊境,搶掠人畜財物。建立西夏國的第二年,李元昊為了擺脫藩屬國地位,使西夏國獲得大宋王朝的正式認可,密謀與北宋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

    當時在2000多里的邊境線上,宋夏兩國都積極御邊備戰。李元昊派兵四處窺測試探,發現環慶路、涇源路、熙河路都防備嚴密,不易突破。只有鄜延路(今延安附近)防備較弱,軍政主官庸懦無能,較為利於開啟突破口。

    李元昊率軍直撲延州。

    要取延州,必須先掃清延州外圍屏障金明寨。金明寨守將性格暴躁,治軍無方。在使用反間計、誘降計無效後,西夏軍又用詐降計打入宋軍內部,內外夾攻,很快攻破了金明寨。

    金明寨一破,延州就暴露在西夏軍之前。

    就在李元昊準備攻城之時,宋朝的援軍到了,領兵的是劉平、石元孫兩位副將,還有其它幾路匆忙趕來救援的隊伍,合計馬步軍一萬多人。而此時西夏軍有十多萬人,兩軍在三川口列陣相對。

    當時天降大雪,平地積雪有幾寸厚,寒風凜冽,天氣異常惡劣。宋兵以一對十,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將士抱必死決心,毫不怯戰。兩軍反覆絞殺,異常慘烈。猛將郭遵一首持槍,一首揮鞭,單騎闖入敵陣,槍打斷了,鞭打彎了,被敵兵亂箭穿身而死。主將劉平率1000多殘兵與西夏軍周旋兩天三夜,最後全部戰死。

    三川口之戰,儘管宋軍兵將懷報國之心,殊死一搏,但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這是宋夏交兵以來宋軍的第一次大敗。訊息傳到京城,朝野為之震驚。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為扭轉不利戰局,朝廷對西北邊塞統兵將領進行調整,范仲淹奉命擔任天章閣待制,出任永興軍主官,管轄地有4府、15州,90縣,大約為今甘肅、陝西、山西和河南四省交界地區。

    同年7月,范仲淹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名將韓琦同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三川口之戰後,西夏不時派兵襲擾北宋邊境地區。當時,延州附近營寨多被西夏佔領,范仲淹主動請纓主政延州。

    剛剛到任,他立刻發現了邊境駐軍的弊端:按以前朝廷慣例,總管統兵萬人,鈐轄統兵5000人,都監統兵3000人。遇有敵兵來犯,按官位高低決定出戰次序,官位低的先出戰。范仲淹說:“不管敵情如何,不分將領才能,只按官位品級出戰,這明明是取敗之道。”

    范仲淹對本州軍兵進行普遍大檢閱,共得到18000人,將其分為六部,每部3000人,選合適的將佐統領。大力加強士卒的日常訓練,遇敵來犯,視敵情狀況,輪流出擊迎敵,品位低的將佐不再疲於奔命,戰果明顯好於改變軍制之前。同時,在延州地區大興農田水利,開放邊境貿易,解決軍需給養不足問題。在險要處,修築青澗城、鄜城,扼住西夏兵來犯的要衝,很快地穩定住了延州周圍的局勢。仁宗皇帝下詔,將這隻訓練有素的生力軍定名為康定軍。

    范仲淹統兵,遵循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以正合,以奇勝。慶州西北的馬鋪砦,位於西夏腹地。范仲淹籌思良久,若能在此地築城,派得力將領扼守,對改變交兵態勢將會有極大影響。

    但若築城,西夏兵一定拼死爭奪。

    如何才能夠出其不意順利築城呢?

    范仲淹派遣自己的兒子範純佑和番將趙明秘密地佔領這一地區,自己率大隊人馬緊隨其後,一切築城材料和工具都已準備齊全。不但西夏人絲毫沒有察覺,手下兵將也不知統帥發兵意圖。

    到達目的地後,一聲令下,只用十天,一座城池就拔地而起,這座城就是大順城。

    西夏人發現後氣急敗壞,立刻派三萬騎兵來打大順城,並佯裝戰敗,企圖誘宋兵追擊,以便乘機摧毀大順城。范仲淹識破敵人的詭計,嚴令部下固守城池,不得追擊。

    自大順城建成後,附近的敵軍不敢輕易來犯,環慶路因而平靜了許多。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發兵十萬,分兩路大舉攻宋。宋涇原路經略副使葛懷敏率部在定川寨與西夏兵鏖戰數日,近萬人全軍覆沒,葛懷敏及部下16名將領全部陣亡。激戰正酣時,環慶路經略使范仲淹親率6000精兵緊急馳援,行至中途,聽聞西夏已撤軍,便原路返回了。

    當初,李元昊定川寨大勝後,揮師南下,在方圓600裡內縱兵大肆搶掠燒殺,關中百姓紛紛躲進深山。訊息傳到京城,朝野上下大為震驚,仁宗皇帝手按地圖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可以放心了。”

    范仲淹的援兵奏報一到,仁宗大喜,足見皇帝對範的倚重。事實也是如此,縱兵大掠的李元昊,聞聽范仲淹率精兵來援,同時其它各路人馬也在相機而動,立馬撤兵回西夏國了。

    自康定元年至慶曆三年(1040年——1043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奉召入陝,參與籌劃西北邊防。宋與西夏議和,西北邊事稍稍平靜,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職,在朝廷上下的呼聲中入閣拜相。

    身為儒帥,范仲淹熟稔經史和兵書戰策,奉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認為統兵主帥,帥領偏裨,貴在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戍邊數年,他在轄區內,按照自己的軍事思想整軍經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積極防禦,以守為攻:在陝西幾年,朝廷數次調整他的職事,先後知永興軍、知延州、知慶州,主政環慶路、鄜延路。每到一處,他都力主築城修寨,扎穩根基。他主持修建承平、永平等要塞;修築鄜城、清澗城、大順城、把十二座要塞改建為城,這些城寨對穩固宋軍的防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政迭出,蓄民養兵:他主持統轄地區大興農田水利,建立營田制,開放邊民貿易,使邊民互通有無。為解決百姓繳納賦稅奔波之苦,他上奏朝廷,讓邊民就近繳納賦稅。一系列的新政促進了經濟發展,使駐軍給養籌措大為改觀。

    召撫部族,離間敵營:范仲淹觀察宋夏對峙形勢,深知主要敵人是李元昊統領的西夏兵,其餘部族只是被裹脅,並非死心塌地與大宋為敵。他向朝廷請旨,以軍威恩信招降各個部族。西羌原有600多部族頭領為西夏兵帶路助戰,范仲淹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嚴明賞罰,與他們簽訂條約,使之脫離西夏,為大宋效力。明珠、滅臧兩個部族,擁有雄兵數萬,宋朝廷原定方針是全力討伐,范仲淹上疏仁宗力主招降。他派兵攻佔險要關隘,斷其歸路,恩威並施,使兩部族數萬兵馬歸順大宋。

    訓練精兵,提拔將才。范仲淹主政西北軍事,首先從改變以官職帶兵的舊制開始,重新整編下屬各部,根據敵情變化,輪番上陣迎敵。其次加強士卒日常訓練,強調培養士兵剽悍善戰的基本素質,從而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西北勁旅。同時,他還特別注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後來威震邊關的抗敵名將狄青、種世衡都是由范仲淹親手提拔的。

    幾年的軍旅生涯,充分展示了范仲淹的軍事才能,不但中原朝野上下一片讚譽之聲,就連西北疆域的各個部族也是心悅誠服。羌人稱他為“龍圖老子”,西夏人則稱之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 2 # 黑色牛奶糖

    范仲淹(989年—1052年),蘇州吳縣人。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吳越的一戶官宦之家。當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病逝世,范仲淹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好改嫁,范仲淹也因此改名為朱說。公元1011年,知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離開母親,一人獨自去應天府求學。

    公元1015年,學有所成的范仲淹,透過科舉考試,擔任了廣德軍司裡參軍。有了功名且有官職在身,范仲淹就把母親接來自己奉養,並將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1021年,范仲淹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擔任期間,修建了一條海堤,用來防範海潮倒灌。

    范仲淹到院後,使書院的學風一掃原先的舊風氣,使得文人學士個個嚴以律己、品德高尚。當范仲淹守喪期滿,出任了陳州通判,雖然遠在地方,但對朝堂之事十分牽掛。

    公元1030年,范仲淹曾多次上書宋仁宗,表明了自己一心為國的思想,提出許多政策主張。雖然沒有被採納,但宋仁宗也從中知道了范仲淹一片忠心之舉。

    太后去逝後,宋仁宗想要另立太后被范仲淹阻止。1033年,江南出現蝗災,范仲淹向皇帝上書,請求派人來當地視察,被無視。後當面質問,向宋仁宗陳述厲害,猶如醍醐灌頂,命范仲淹前去救災,更將災民食用的野草帶回朝堂,警示皇宮貴族的嬌逸奢侈的生活。

    後來因為朝廷黨政之故,范仲淹多次被調往外地為官。范仲淹在地方任政時,頗有功樹,也多次回朝堂任職。1045年,范仲淹再次因黨爭之事,離開了汴京,來到了鄧州,擔任鄧州知州。在鄧州,范仲淹生活了三年,寫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文學著作。

    當時,范仲淹已經患病多年,身體早已大不如前。1052年,范仲淹被調任潁州,在途中惡疾爆發,于徐州病逝,享年64歲。同年,宋仁宗追贈其為兵部尚書,追封為楚國公,諡號文正。

  • 3 # 往事已如煙明日方可追

    范仲淹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為我們所朗讀,身在積貧積弱的宋王朝,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懷,被宋皇帝所發掘,一步一步擔任至相國!死後被封為國公!

  • 4 # 酒不言解千殤

    兵部的職責,並不是一個國家軍隊的編制,而是朝廷六部的行政部門之一。主要職責是掌管軍械的分配,糧草的調撥,士兵的軍籍,頒佈朝廷的軍令,將領的調配升降等。作為兵部的最高行政長官兵部尚書,其實就是主管行政,並非行軍打仗,其官職大多是文官擔任的。

    范仲淹曾在前線與西夏的軍隊對峙過,並提拔過一位著名的將領——狄青。他在去世後才被追贈為兵部尚書,是因為其政治能力,而非戰功。不止是范仲淹,歷朝的兵部尚書大多都是文官來擔任,比如說蘇軾,明朝的胡宗憲(戚繼光就得益於他的提拔)和于謙,清朝的紀曉嵐等,都任過兵部尚書一職。

  • 5 # 大宋趣史

    宋朝有發兵權利的是樞密院,但是樞密院沒有帶兵的權力。樞密院掌管兵符、武官選拔武官任免。負責軍隊駐防調遣的命令。

    宋代的兵部沒有明清時期兵部那麼大的權力,並沒有實際兵權。北宋前期兵部原來的職能被樞密院三班院所分,兵部只掌管儀式衛隊,武科舉這種不太重要的職能。《宋會要職官》

    宋神宗元豐改制後,兵部隸屬於樞密院,武官的考核任免由吏部掌管,兵部 只負責民兵、廂軍士兵的姓名人數,外國官員加恩。兵部在宋代不太重要,相當於名存實亡。

    宋朝前期判兵部事一人,共有12個官員編制。宋神宗元豐改制,兵部共有10個官員編制,包括兵部尚書、兵部侍郎一人。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郎中員外郎各一人。

    兵部尚書在北宋前期沒有職能,只是文臣的寄祿官階。宋神宗元豐新制,兵部尚書為兵部長官,國家舉行大禮,充鹵簿使。負責掌儀仗、武舉、民兵、廂軍名籍等非軍事事務,主管一些文字書面工作而已。宋朝前期兵部尚書是正三品,元豐改制以後是從二品。

    范仲淹的兵部尚書是宋仁宗追贈的官職,在追贈官職裡不算高。蘇軾也曾當過兵部尚書,所以范仲淹以文臣追贈兵部尚書並不奇怪!兵部尚書都是由文官出任,宋代的兵部沒有兵權,只是負責一些禮儀文字書面工作。

  • 6 # 安然若素84852498

    范仲淹是北宋人,他的祖上也曾闊綽過,據說在唐朝是個宰相,是個官N代。俗話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畢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咱們得老範同志也不例外,先是幼年喪父,後母親改嫁,繼父對他不錯,可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連名帶姓都改了,可見老範的童年也是不堪回首的。

    老範同志還是有志氣的,年紀稍大就出來求學,日子苦啊,冬天沒吃的就熬鍋稀飯,大概是為了騙肚子吧,同時也為了多吃幾頓把稀飯凍硬了用刀子切著吃,那滋味一般人肯定受不了,等熬出頭來了,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也就是處理各項官司,案件。後來又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也就是相當於軍隊裡的文職幹部了,可以這麼說吧,老範開始的起點就接觸過軍隊的方方面面,後來又在邊境有所建樹,是個文武全才。兵部尚書一職也是死後追贈,算是一種榮耀,以及皇帝對他的肯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商銀行信用卡50萬逾期三個月了。銀行協商起訴我。如果簽字了會有什麼後果?需要注意哪些問題?